功不可沒的湖北新軍不應被遺忘
所謂「新軍」,是相對於清朝傳統的八旗軍和在剿滅太平天國中立下大功的湘淮軍而言。清廷接受德國退伍軍官漢納根的建議,以德國陸軍為藍本,重新編練軍隊,這就是新軍,是清朝當時主要的軍事力量。新軍的各級建制單位為鎮、協、標、營、隊、排、棚,等同於今天軍隊的師、旅、團、營、連、排、班。清廷擬仿北洋六鎮之制,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結果到武昌起義時,只建成了十四個鎮和十八個混成旅。
近看中央電視台10頻道《北洋軍的覆滅》史實再現了北洋軍推翻滿清居功至偉,在某種程度上講北洋軍是中國共和體制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以至於談起晚清軍事力量,言必稱北洋軍。誠然就民國政治影響而言,北洋軍功不可沒。但若翻開《清史》不難發現,當時還有一支力量堪比北洋新軍,那就是張之洞所創湖北新軍,正是這支力量推翻了滿清統治,開啟了民國新紀元。若評議辛亥革命及其發軔武昌起義(也稱辛亥首義),不能不論及湖北新軍。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大規模展開以練兵、興學、辦廠為三大端的湖北洋務新政,而尤「以練兵為第一要務」。1896年,張之洞以「湖北居長江上游,會匪出沒,武備尤關緊要,第鄂省財用支絀,無力招延洋弁」為由,向朝廷奏請將自強軍中已經練成的原江南護軍前營500人調赴湖北獲清廷認可,隨即以以這500人為班底,將他們分成前後兩營,以張彪、岳嗣儀為兩營管帶官,德將貝倫司多爾夫為總教習,參用德國軍制,募勇補足兩營額數,編成湖北護軍,計有弁勇1000人馬100餘匹,委吳殿英以司銜監操官,組訓新軍,湖北新軍由此發端。1898年,張之洞選派湖北學生20名前往日本學習武備。1901年清廷命令各省將舊軍淘汰,精選分編為新軍,一律習新式槍炮。為此,張之洞將鄂境原有的武愷軍、武防軍、武建軍等舊式軍隊正式改編為湖北常備軍左、右兩翼,1904年二翼改為二鎮(相當於師),分由張彪、黎元洪任統領,有官兵12959人。從1895年到1906年,湖北先後開辦了武備學堂、武高等學堂、陸軍測繪學堂等軍事學堂和許多訓練班,培養了近5000名軍事人才,安置在新軍各級崗位上。1906年秋,清政府在河南彰德舉行秋操,北洋袁世凱和湖北張之洞各練之新軍舉行南北新軍的大演習。時人對兩軍的評價是:北洋新軍「以勇氣勝」,湖北新軍「以學問勝」。1907年,清廷確定新軍軍制,規劃擬練全國陸軍36鎮(相當於師),分配給湖北兩鎮指標,為第8鎮和第11鎮,當時第11鎮尚未完全練成,湖北實只練成一鎮和一混成協即陸軍第8鎮(相當於師)和暫編第21混成協(相當於旅),成為僅次於袁世凱北洋軍的軍事力量。據《清史稿》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湖北新軍第8鎮有士兵10502人,軍官702人,第21混成協有士兵4612人,軍官288人,全軍官兵合計16104人。宣統元年(1909),陸軍部派人密查南方三江兩湖浙閩軍隊,回京報告說「各省軍隊以湖北為第一」。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新軍,素質為主當時滿清新軍第一。由於湖北新軍將領多選自武備學堂學生和軍事留學生,士兵大部分系招募,因而士兵相對質樸,將領比較開明,又加上有相對寬鬆的環境,湖北新軍在清末成為革命黨人開展宣傳與組織活動的良好舞台,換言之,湖北新軍沒有「軍閥」習氣,容易為革命黨人所爭取,這也是湖北新軍成為最早覺悟的清朝進步軍人的原因。至辛亥武昌首義前夕,湖北新軍直接加入革命組織(主要是共進會與文學社)的已達2000多人,受其影響的4000多人,站在清方一邊的不足千人,成為了向清王朝打響「第一槍」的首義之師決非偶然。張之洞編練新軍本是為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湖北新軍後來反而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遺憾的是,開啟了民國新紀元湖北新軍隨歲月流逝被人遺忘。
推薦閱讀:
※湖北搶生二孩家庭勝訴「撤銷撫養費」案,衛計部門不服提上訴
※湖北微歷史(十四)
※天路奇觀!湖北六條「驚艷」了世界的風景帶
※湖北根藝
※湖北赤壁(蒲圻)謝氏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