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寫實主義藝術的傳承與演進
近代以來的中國畫壇,最具影響力的畫家當屬徐悲鴻先生無疑。徐悲鴻先生對於中國繪畫藝術的貢獻,在於他創立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寫實主義繪畫藝術體系,從而一改宋代以後幾百年間中國畫壇陳陳相因的頹靡之風。這是近代以來中國繪畫藝術領域乃至社會文化領域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件——「中國民族文藝復興運動」由此開啟。
1951年,徐悲鴻在家中創作《毛主席在人民中》
徐悲鴻先生的貢獻還在於,他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師徒相授的傳統美術教育模式,創立了中國的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從而確保了繪畫藝術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造就了今天的藝術繁榮。事實的確如此,當今活躍在畫壇的中國畫家,絕大多數出自這一體系。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更是成為了徐悲鴻先生之後「中國民族文藝復興運動」的骨幹力量,推動了徐悲鴻先生肇始的「中國民族文藝復興運動」繼續向前發展。本文介紹的幾位畫家,就是其中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人物。
戴澤,徐悲鴻先生的入室弟子,徐悲鴻之後中國寫實主義繪畫藝術的領軍人物之一,著名畫家,中央美術學院資深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畫室導師。
戴澤祖籍四川雲陽,1922年出生於日本京都,1942年入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呂斯百、傅抱石、黃顯之、秦宣夫、謝稚柳、陳之佛等名家。1946年戴澤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後,受徐悲鴻先生邀請,赴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與戴澤同時期在北平國立藝專任教的有齊白石、吳作人、李苦禪、艾中信、李斛、宗其香、康壽山等名家。
戴澤忠實地繼承了徐悲鴻先生的繪畫技法,融進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形成了強烈厚重的個人風格。他以油畫著稱,藝術造詣深湛,當今中國畫壇能出其右者寥寥。油畫《奚我後》是徐悲鴻先生創作的中國油畫巨作。1953年徐悲鴻先生去世後,中央美院舉辦徐悲鴻遺作展時,該幅作品由於保存不善,整塊畫布已經腐朽不堪,畫面油彩嚴重脫落,幾乎已經看不清楚作品的本來面目了。經戴澤修復後,完整準確地再現了徐悲鴻先生作品原貌,順利趕上了徐悲鴻遺作展。在後來出版的畫冊上也都採用了經戴澤修復後的《奚我後》。1982年徐悲鴻紀念館新館建成後,戴澤再次承擔了「文革」期間損毀的《奚我後》的修復。這段往事,見證了戴澤的藝術功力。
戴澤 《一盆花》 設色紙本 1957年作
在藝術創作中,戴澤一向遵循寫實主義創作原則,他的藝術觀是「自然高於一切」。為此,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深入生活,深入實際,寫生創作的足跡遍布工廠、農村、建設工地、雪域高原、抗美援朝戰場,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厚重的人文主義精神,體現了藝術家對生活的思考。
戴澤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歷史畫、風景畫、人物畫、靜物畫均有創作,並且表現出了高超的藝術造詣。戴澤早年描寫農村生活的油畫《農民小組會》《牧民會》和《馬車》等,人物形象質樸、真實;他的大型歷史畫創作如《淝水之戰》《義和團》《南昌起義》等,顯示出他很強的處理大幅構圖的本領;他的肖像畫如《畫家徐悲鴻》《植物學家蔡希陶》《陳碧茵像》《雕塑家曾竹韶》《老漢》《毛澤東與廖承志》等形神兼備,從人物的瞬間動作可見其性格。他的風景畫有強烈的抒情意味,靜物畫則質感和空間感都很到位。
戴澤對彩墨畫也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彩墨畫是在很好的素描造型基礎上敷上濃郁的色彩,別具風韻。
戴澤曾於1994年應邀在紐約「東方文化中心」舉辦個人畫展。早年作品曾赴蘇聯、民主德國、波蘭等國出展。他1950年創作的《和平簽名》曾印製在民主德國小學課本上。他創作的現實題材油畫《勝利的行列》、歷史題材油畫《義和團》《張獻忠》《廊坊大捷》《太平軍大敗洋槍隊》等多幅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金銀花》《紫薇》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另有多幅作品被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美院美術館、北京新文化紀念館、龍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楊先讓,新中國第一代寫實主義繪畫藝術家,中國當代新興版畫藝術領域的領軍人物。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美術學會常務副會長。
楊先讓是一位極具個性與創造精神的藝術家,他的藝術生涯極具傳奇色彩。1952年,在中央美院師從徐悲鴻先生學習油畫的楊先讓,卻以一幅反映農村生活題材的木刻版畫作品《出圈》參加了當年舉辦的全國青年美術展,由此開啟了半個世紀的版畫創作。楊先讓的版畫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在表達出自己豐富的人文主義精神訴求的同時,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感。他的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題材創作的作品如《貼心人》《雨過天晴》《懷念周總理》《實事求是》等,以藝術的形式記錄了共和國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他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創作的作品如《夢》《夏日》《吻》《三貓圖》《新宅》等,忠實地記錄了那一時期社會生活的變遷。所以,他成為了社會和時代的忠實寫真者,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非凡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
楊先讓的版畫構圖奇特,線條洗鍊,具有強烈的個性風格。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畫好壞不說,但必須與別人拉開距離,堅持自己的『這一個』,而不是『那一些』。我藐視藝術上的『大路貨』。」
楊先讓《魯迅與「可愛的中國」》
中國版畫協會主席李樺先生這樣評價楊先讓的版畫:「他用鋒利的刻刀在堅硬的木版上面細緻地刻畫所聞和所見的新生活。他滿腔熱情地深入到人民中間,去理解和熟悉一切新生事物,培育出自靈魂深處的感情,然後通過構思與構圖,用縝密的木刻刀法、強烈的黑白對比,傳達出他的思想和藝術意境。他的作品是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他在創作上巧用對比、烘托、諷喻、含蓄等藝術手法,使內容與形式協調和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是因為楊先讓繪畫作品中蘊含著強烈的時代感、豐富的人文主義情懷和強烈的個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巴黎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多家世界頂級博物館收藏。
楊先讓的另一個卓越貢獻是對中國民間藝術的搶救、發掘和保護。1986年至1989年,4年時間裡,他率領女兒楊陽和一幫教授、研究生,扛著攝像機、錄音機、照相機、畫夾,14次出入黃河流域,潛心考察民間藝術,足跡踏遍了黃河流域的青海、甘肅、陝西、寧夏、山西、河南、河北、山東8個省,考察隊歷盡曲折艱苦,走訪了上千位民間藝人,搜集到1000多件民間藝術品,創作完成了《黃河十四走——20世紀80年代黃河流域民間藝術田野考察報告》和中英文版的《中國鄉土藝術》。「黃河十四走」的成果後來以「中國黃河民間藝術大展」的名義在美國展出時,引起轟動,被稱為「一股中國民間藝術的旋風」。
1993年,楊先讓旅居美國,在從事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同時,憑藉厚實的藝術底蘊另闢蹊徑,創造出一種新藝術樣式——「彩繪」。作品中,他以「遊子鄉情」和「異國風光」為主要題材,巧妙地把油畫的光影色彩、國畫的筆墨情趣、版畫的簡練概括、民間藝術的樸素真摯糅合在一起,為中國繪畫開創了更多元的藝術體系。
彭世強是一位有著厚重傳統文化底蘊和深邃歷史學養的當代中國畫家、書法家,徐悲鴻先生的第三代傳人。他是當代中國畫壇少有的多能型畫家,漆畫、油畫、版畫、水彩、水粉、水墨、書法皆能,尤令人稱道的是以京西明清古村落川底下村為題材的系列彩墨畫作品,堪稱當代中國寫實主義彩墨畫中難得的藝術珍品。作品創作過程中,他借鑒了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的成功經驗,又吸取了法國畫家洛蘭和英國畫家透納的西方古典主義繪畫技法的精粹,由書入畫,把色彩融進畫面,散點、焦點並用,色墨交融,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中,既有《富春山居圖》的那種古樸典雅,又多出了幾分現代感。
彭世強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數十年如一日踐行先師徐悲鴻先生的美術革新宏旨,堅持探索中西方繪畫的融合之道,正如他的座右銘所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西合璧,開拓前行。《伏爾加河頌》就是真實寫照。此作是他用色墨結合中西合璧方法創作完成的一幅長卷,作品內容豐富,形象多樣,畫面充滿時代語言,充分體現了畫家高深的綜合修養和很強的綜合表現能力,是畫家運用中西合璧畫法的典範。
近年來,彭世強又將北京皇家園林、北京民居、北京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現代景區、建築等題材納入了創作。相信作為一個畫歷史、畫文化、畫前進、畫發展的寫實主義畫家,彭世強會有更精彩的作品問世。
韓學軍為徐悲鴻先生的第四代弟子,著名青年油畫家。1991年考入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1995年畢業後從事獨立藝術創作。
他是一位有深刻思想的藝術家,在他看來,繪畫的最高境界在似與不似之間,期間的難點在於寫實與寫意的整合。做人的最高境界則是內在與外在兼修,否則人格就不會完全整合,就會產生分裂。
韓學軍以人物畫創作著稱,作品如《山鷹》《康巴漢子》《百姓》《維吾爾少女》《信》《留住永恆的美麗》等等,都表現出了高超的藝術造詣,人物形象鮮活、質樸真誠而又不失輝煌壯麗,充滿了生命力度,無論視覺還是精神都具有強烈的衝擊力與震撼力。
「歐洲繪畫之父」喬托等大師們引領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造就了一批傑出的藝術家,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成為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中國近代繪畫之父」徐悲鴻大師引領的中國民族文藝復興運動,同樣也造就了一批傑出的藝術家,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同樣是寶貴的文化財富。
書畫縱橫網編輯整理
END
推薦閱讀:
※論說翻就翻的友誼小船
※陳丹青談中國藝術:遺忘過去的時代
※畫廊老闆揭露,商場油畫0元拍賣坑人的騙局
※原畫冊2017年度總結 | 手機攝影呈現者
※當代書畫藝術領軍人物尹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