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政治文化阻礙中華民族踏上復興之路——辛亥革命百年祭(續五)

傳統政治文化阻礙中華民族踏上復興之路

——辛亥革命百年祭

從袁世凱當選民國總統到解散國會,(1913年10月6日至1914年1月10日)總共不過三個月時間。國會不能繼續的根本原因就是其通過的《天壇憲草》。那麼這個憲法草案為何會讓總統與國會勢不兩立呢?說到底,還是權力之爭——在中華民國究竟是誰掌握最高權力。總統制與內閣制的區別就在這裡。所謂內閣制,其本質與君主立憲制是相同的,即總統只有象徵性的權力,而沒有實際權力。所謂內閣制,就是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總統及政府均由國會產生並受制於國會。袁世凱在清末時也是贊君主立憲政體的,如今當他有問鼎最高權力的政治資本時,就不願意當一個徒有虛名的總統(君主)。而國會也團結一致,極力反對個人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總統制。撇開當時中國的國情究竟適合何種政體不說,這兩種對立的政體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下已難以調和。我們不清楚袁世凱取消國民黨議員資格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但是從當時國內沒有產生激烈反抗這一點來說,至少表明袁世凱握有決定國家政體的實力,因而他就不甘心被一群國會議員來擺弄。因此我們不同意《民國初年袁世凱對中國民主化進程的貢獻》一文的觀點,和孫中山一樣,袁世凱對民國初年的民主化進程沒有什麼實質性貢獻,其後的歷史證明,兩人都打著民族共和的旗號,謀求建立獨裁統治。

國會被解散後,袁世凱以總統名義組織了「中央政治會議」代行國會的職權。其成員由總統特派八人、國務總理特派二人、每部總長各派一人、法官二人、各省二人、蒙藏事務局數人組成。袁世凱本打算由政治會議制定憲法,但政治會議認為此事事關重大,請求另外組織立法機關來修訂約法。於是,經袁世凱同意,由政治會議議定,組織了「約法會議」,並制定了《約法會議組織條例》。約法會議成為一個獨立的修憲機關,除了制定憲法它沒有國會享有的其他權利。約法會議成立後,袁世凱即向約法會議提交了增修《臨時約法》的咨文,咨文中提出了增修約法的七項大綱。由這個約法會議制定的憲法,當然會滿足袁世凱的要求。

1914年5月1日,正式公布《中華民國約法》,確立了總統制政體。袁世凱在法理上掌握了國家的最高權利而不再是擺設。正如網文《袁世凱復辟失敗意味著中央集權失敗》所指出的那樣,袁世凱1914年設法頒布《民國約法》,已將其權力提高到帝王程度。此時的民國雖還有共和制度外殼,但袁世凱已成為一位「皇權總統」。有人從法理上認為,《中華民國約法》是中國第一次有了一部按照「三權分立」原則確定的的憲法和按照美國總統制建立的國家體制。雖然過去的《臨時約法》也自稱是按照美國憲法制定的國家制度,但實際上《臨時約法》完全是孫中山陰謀的產物,是一個「不倫不類」,表面上上「共和」,實際上是「共亂」的產物。並引述美國顧問古德諾的話說,「用內閣制之國,多系君主國,其用此制者,蓋以世襲之君主常不負責,故必得一負責任之內閣,而中國又非其例也……。新約法變內閣製為元首制,若以美國之先例言之,此制實為共和國之良法。」(古德諾:《新約法論》,轉引自陳茹玄:《中國憲法史》第71頁。)(參見《民國初年袁世凱對中國民主化進程的貢獻》)而我認為,這種僅從法理上評判得失的觀點實乃書生意識。因為當時的中國,並沒有維持美國式總統制政體的政治基礎和武裝力量。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手握軍隊的實力派,都被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所浸淫,時刻準備拿民主與權利交換利益,致使民主政體變成集權政治的裝飾,否則就不會出現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和袁世凱解散國會另立憲法的事件。再引用一段《袁世凱復辟失敗意味著中央集權失敗》文中的話:政治文化和社會心理是一個政治體系的制度框架能夠存續並良好運轉的基礎要件,制度框架過分超前於社會普遍流行的政治文化時,更具基礎性的政治文化將傾向於改造政治制度以與自身發展水平相適應。一戰後的德國、1917年「二月革命」後的俄國及辛亥革命後的中國,都可看到此種歷史軌跡,也深刻說明民主共和制度須有適宜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心理作為穩定運行的基礎。本人對上述觀點深表贊同。

1915年夏季,社會上開始出現勸袁世凱復辟君主政體的言論,當然我們很難搞清楚其中有多少是自發的、多少是蓄意的、多少是授意的。和古代一樣,袁世凱稱帝也要經過幾次謙虛之後才能「勉為其難」。9月1日,代行立法院許可權的參政院舉行開幕典禮,支持帝制的人組成請願團向參政院投遞請願書。9月6日,袁世凱婉拒。19日梁士詒又組成"全國請願聯合會"取代籌安會,向參政院呈上第二次請願書,要求召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次日,參政院開會議決並咨請政府,後定於11月20日召集國民會議,議決國體。依據參政院起草的「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由全國選出的國民代表1993人於12月11日上午9時就國體變更進行投票,結果國民代表大會以絕對多數票批准了君主制。當日,袁世凱以無德無能為由婉拒各省民意代表的請求,次日即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接受了各省民意代表的第二次請求,恢復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改年號為洪憲,民國五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

1915年12月25日,蔡鍔組織雲南護國軍率先通電討袁,於是爆發了所謂護國戰爭。其後、1916年1月27日貴州宣布獨立,1916年3月15日廣西宣布獨立。但真正讓袁世凱憂心的還是北洋軍內部的分裂,他的心腹將領馮國璋、段祺瑞等也反對其稱帝,段祺瑞致電袁世凱:「恢復國會,退位自全」。在內外夾擊之下,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帝號,稱帝僅83天。(從哪天算起?)6月6日,袁世凱病死。

袁世凱為何要稱帝?袁世凱已經是無冕之帝,他為何還要那個虛名?有人解釋說,這是受了傳統思想的影響。在我看來,作為大總統無論有多大的權力,都是選舉產生的,是不能法定傳給子孫的,而帝位則是終身和世襲的,傳位於子孫是理所當然。袁世凱當然也想家天下,所以他才會復辟帝制。但是,當時的中國,反對帝制(家天下)已經成為共識。其後的歷史證明,只要有能力盡可以攫取權力,盡可以獨裁,但是不能稱帝(家天下),這是反清運動(辛亥革命)留給中華民族唯一的政治成果。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袁世凱的死,給中華民族又一次提供了民主共和的機會,因為再也沒有一個實力人物擁有袁世凱那樣大的政治威望。遺憾的是,這只是理論上的可能。實際情形是,袁世凱那麼有實力和政治資本的人物都不能平定軍閥割據,黎元洪就更做不到了。於是,自辛亥之後的政治統一就結束了,軍閥混戰開始了。那麼形成這種局面究竟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呢?我們認為,研究歷史,就是要從偶然性中看到必然性。縱觀中國二千多年來朝代更替的歷史,從來就沒有像辛亥革命那麼容易地就建立起一個新的朝代。清朝的腐朽和反清的共識,很容易就推翻了滿清王朝。除此之外,這些掌握軍隊的實力人物並沒有任何政治共識。如果任何政治舉措都不能讓他們放棄軍隊,武力統一就是唯一手段。從1911年10月10日至1915年12月25日,這四年多時間裡,政治解決的手段已經用盡了。袁世凱稱帝的舉動也讓北洋軍內部的分裂公開了,所以軍閥混戰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革命才剛剛開始。

黎元洪繼任之後開始的軍閥混戰,本文不再詳述。國民黨北伐的結果是蔣介石浮出政治舞台,他開啟的是黨國時代,民主與共和變成以黨代民,以黨治國。「革命」和「反革命」成為當時內戰的政治理由。譬如,蔣介石與宋美齡的結婚啟事都以「革命」的詞語來裝潢:「中正奔走革命,頻年戎馬驅馳,未遑家室之死。……茲定於十二月一日,在上海與宋女士結婚」。(實際上,蔣介石已經有了兩個老婆,蔣經國就是第一房所生)可見,那時「革命」一詞讓多少人熱血沸騰。


推薦閱讀:

《V字仇殺隊》的政治隱意是什麼?
第4章 成全九紋龍的小人物
B-52轟炸機「誤闖」中國南海,怎麼看美軍這次行動?
中國不需要「貴族精神」

TAG:民族 | 政治 | 文化 | 傳統 | 中華 | 中華民族 | 革命 | 辛亥革命 | 政治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