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信仰有關」:專家稱,宗教信仰能促進心理健康

新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沒有的人心理更健康。

那些不管有何種信仰的人,通常都覺得很幸福,科學家們將其歸因於精神力量。

醫生們可以利用這種關係進行對症治療和康復治療,適應病人的宗教信仰——特別是有心理疾病的患者。

那些遵循信念的人可能心理更為健康,並且更容易應對面臨的治療狀況。

美國密蘇里州大學的丹科恩教授表示:「這之前,我們的研究顯示,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從許多疑難雜症中恢復健康,如癌症,中風,穿刺以及腦部外傷注射,似乎與積極的精神信仰有著重要的關係,特別是會眾的支持和精神上的幫助。

他說,那些尋求精神力量的人可能更容易忍受精神受挫的情況,如壓力或神經質。

他表示:「精神信仰可能是一種幫助個人調節情緒壓力的應對設備。」

研究人員用三種調查方法來判斷在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個人因素和佛教,穆斯林,猶太教,天主教和新教的精神信仰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

結果顯示,較高的精神信仰與較好的心理健康相關,特別是低度神經質和外向性

這五個信仰中,忽略患者參加宗教活動的頻率,結果顯示較高的精神信仰與較好的心理健康相關,特別是低度神經質和外向性。

研究人員相信,精神信仰對人的心理健康有益,因為可以使人不那麼自私並且使他們有一種集體歸屬感。

精神干預——如宗教基礎,冥想和寬恕——都能夠增強積極的精神信念,行為以及應對策略。

許多不同的信仰都可以給予精神的鼓勵,即使他們在發展過程中使用不同的名稱——一個基督徒不會說他已升入天堂,但是他也許會提及相似的現象。

研究人員表示精神信仰上的無私對於適應基於和平及合作為美德的全球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科恩教授指出:「在許多方面,我們研究的結果都證明精神作用決定一個人的人格特徵。

隨著增強精神力量的人們減少他們的自我意識,感到更大的歸屬感以及與宇宙的連通性。

有趣的是,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或對會眾的感知程度與人格,精神,宗教和健康並沒多大關係。」

「健康工作者也可能從學習如何減少患者精神上的消極因素中獲益,也許也會有將不幸視為神的詛咒這樣的傾向。


推薦閱讀:

關於信仰,你有什麼看法?
信仰的重建(唐崇榮)
無敵最寂寞-尋求終極佛牌

TAG:心理健康 | 健康 | 心理 | 信仰 | 宗教 | 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