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閱讀】中國智慧-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反映了氣候的變化,是掌握季節變化的工具,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可以說,節氣是漢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智慧結晶。

中國智慧:二十四節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先民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進行劃分的,每一個節氣就是太陽在黃道上運動15°。運行一周又回到原點,這就是一回歸年,即360度,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自秦漢時期到今天,已經沿用了兩千多年。在沒有天氣預報為大家預報天氣變化的情況下,二十四節氣就扮演了古代特有的天氣預報的角色。幾千年前,我國就已經開始用土圭(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實測日晷。通過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度,將一年中日影最長的稱為「日至」(又稱為日至長、長至、冬至),最短的稱為「日短至」(又稱為短至、夏至)。而在春、秋兩季中都有一天晝夜時間是相等的,就將其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期,已經有四個節氣的名稱了。隨著不斷的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就已經形成了。我國古代的「陰陽曆」中的「農曆」(月亮歷)是用來記時的,「陽曆」(太陽曆)則是劃分二十四節氣的。古代五天為一候,三候就是一個節氣,所以全年就是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是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其中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先後順序。我們從節氣的命名中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在節氣的指導下,古代農耕社會的中國人安排著自己的生產和生活。二十四節氣至今仍有相當高的準確度,指導著農事生產。民間還有許多風格不同的歌謠,如《節氣物候歌謠》:

西園梅放立春先,雲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好,穀雨西廂宜養蠶。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滿布庭前。

隔溪芒種漁家樂,農田耕耘夏至間。

小暑白羅衫著體,望河大暑對風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處暑西樓聽晚蟬。

翡翠園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

枯山寒露驚鴻雁,霜降蘆花紅蓼灘。

立冬暢飲麒麟閣,綉襦小雪詠詩篇。

幽闔大雪紅爐暖,冬至琵琶懶去彈。

小寒高卧邯鄲夢,捧雪飄空交大寒。

那到底二十四節氣具體指哪些?下面就為大家一一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情況。

二十四節氣

立春(2月3日一5日):「立」就是開始的意思,立春的來臨預示春天萬物復甦,天氣轉曖,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春天正式從這一天拉開了帷幕。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人們自古就十分重視這個節氣。古代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過後五日,蟄居的蟲類慢慢地從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中之冰開始融化,但尚未融化完全,魚兒在水面遊動。俗話說:「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立春意味著春耕忙碌的季節就要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還是一個重大的節日,民間有吃春餅、鞭春牛等趣味習俗,這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雨水(2月18日一20日):隨著氣溫的回升,冰雪開始融化,空氣濕度加大,雨水逐漸增多。雨水的到來,正符合農民春耕播種的需求,所以古人以此為名。

驚蟄(3月5日一7日):「蟄」即藏的意思,動物冬眠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表示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的昆蟲之意。古語云「驚蟄過,曖和和」,驚蟄這一節令前後,天氣回暖。

春分(3月21日一22日):「分」就是半的意思,此時太陽直射赤道,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相等,我國廣大地區的農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4月4日一6日):《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氣溫已經變曖,草木萌動,自然界出現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祭祖的習俗據傳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擴展到普通百姓,進而沿襲成為中華民族掃墓祭祖的節日。

穀雨(4月19日一21日):古人有「雨生百穀」之說,穀雨前後雨水增多,是播種移苗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節氣的到來也意味著寒潮天氣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立夏(5月5日一6日):「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這表示夏季的開始,萬物生長,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農民們要開始繁忙的農事活動了。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民間還有夏至日稱體重的習俗,因為夏季炎熱,人們容易消瘦,所以祝福人們不要瘦。

小滿(5月20日一22日):「滿」就是飽滿之意,小滿節氣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此時麥類等夏熟作物已經結果,但未成熟。

芒種(6月5日一7日):「芒」是指某些禾木科植物種子殼尖端的細毛,「種」是指谷黍類作物的播種。「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有芒的麥類作物已經成熟,是農民散播播種、夏種繁忙的季節。

夏至(6月20日一22日):「至」也有極點的意思。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髮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此時陽光直射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將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古代夏至是個傳統節日,宋代、清代時,夏至日全國放假。

小暑(7月6日一8日):「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未到最熱時分。期間,農作物都進入了成長階段,需要加強管理。

大暑(7月22日一24日):這個時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氣溫最高。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這個時候常伴隨著頻繁的旱、澇、風災。這個時候,喜熱農作物生長最快。農諺說「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這都是根據大暑對後期天氣的預測。

立秋(8月7日一9日):「立秋」指的是植物開始結果,收穫的季節到了。農諺「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就指立秋日。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雖然天氣轉涼,但是有時也會很熱,所以有「秋老虎」一說。

處暑(8月22日一24日):「處」是終止、結束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結束,秋高氣爽的秋天即將到來。俗語云「爭秋奪暑」,就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秋季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故處暑是夏秋的過渡季節。

白露(9月7日一9日):早晨地面的水汽開始在草木上凝結成露水,故稱之為白露。白露前後,伴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移,氣溫迅速下降,並伴隨著綿綿秋雨,天氣開始轉涼。謗語「白露白迷迷」說的就是這種景象。

秋分(9月22日一24日):太陽直射赤道之後太陽繼續向南移,移至赤道附近曰寸,秋分就到來了。和春分一樣,這一天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說法。

寒露(10月8日一9日):寒露前後,空氣中的水汽不僅凝結成露水,而且還伴隨著陣陣寒意。農諳曰「秦露一到百草枯」,表明此時氣溫已經降低到農作物生長的極限。預示著冬季要來臨了,氣候的寒冷將逐漸加強。

霜降(10月23日一24日):氣溫進一步下降,空氣中開始出現霜凍現象。此時處於秋冬過渡期,氣溫驟降,天氣轉寒,是秋收秋種的關鍵時期。因此,要做好農作物防寒保溫工作。

立冬(11月7日一8日):立冬之後,冬天正式開始,收割的農作物要保存起來。江南此時栽冬麥,移油菜。漢魏時期,天子要在這一天率領群臣祭祀,並安撫人民,民間有祭祖、飲宴等習俗。

小雪(11月22日一23日):北方的冷空氣勢力加強,氣溫急劇下降,會下雪,是初雪階段。但是雪量小,次數不多。

大雪(12月6日一8日):降雪的天數和降雪量相比小雪時節增多,地面出現積雪情況。

冬至(12月21日一23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也形成了各種冬至的習俗,有的地方冬至的時候要吃餛飩、赤豆粥、黍米糕等食品,也有的地方吃水鉸或者湯圓。

小寒(1月5日一7日):小寒節氣處於隆冬「三九」前後,標誌著全國開始進人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俗語「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其寒冷程度可以想像,因此要做好保曖工作。

大寒(1月20日一21日):這一天天氣冷到極點,已經到了天寒地凍的時期,此時寒潮頻繁南下,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下面幾個節氣尤為重要。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合稱「四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開始。古代還有「二分」「二至」的說法,「二至」是夏至、冬至的合稱。「二分」是春分和秋分的合稱。「二分」「二至」是四季的代表。這幾個節氣對氣候和農作物的種植收割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新提醒】中國女人為何容易被美國人「勾引」
中國式婚姻里,為什麼婆婆難當,媳婦難做?
中國歷代帝王世系考錄之商朝篇
中國結製作教程
全球巨富 美最多 中國第二

TAG:閱讀 | 中國 | 文化 | 智慧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