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爸媽幫帶娃算是'啃老'? 老人該不該幫子女帶娃
老人幫子女帶娃在我們身邊很常見。記者 宋延康 攝
58歲的盧阿婆退休後本可以享享清福,可她卻得撫養5歲大的外孫女婷婷(化名)。老人出錢又出力,婷婷的親生父母卻當起了「甩手掌柜」,其生父更是「一毛不拔」( 相關鏈接:《父母當「甩手掌柜」 外婆出錢出力養娃 》 )。
盧阿婆狀告女兒、「女婿」追討外孫女撫養費的經歷,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為盧阿婆的遭遇鳴不平之餘,也引發了市民關於「老人該不該幫子女帶娃」「該不該全職帶娃」「老人帶娃需要給辛苦費嗎」等幾個話題的激烈討論。無論是為人長者還是初為父母,面對這個話題,他們坦言說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幫帶,老人累;不幫帶,子女累,他們都有苦惱。
現實:約六成家庭老人幫子女帶娃
彭清的愛人是湖北人,當婆婆得知彭清懷孕時,便立即從湖北來到了南寧,照顧彭清的日常起居。現在,彭清的孩子已經快2歲了,彭清每天只管晚上給孩子洗洗澡,帶他睡覺,其餘的都是婆婆在操心。婆婆的幫忙讓彭清家庭、事業都能正常運轉,成了一些人眼中的「人生贏家」,她也真正體會到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幸福。
在中國,老人幫子女帶孩子還真是再平常不過了。記者走訪了南寧多個小區的80個家庭,約六成的家庭是由老人帶子女的孩子,還有近二成是由寶媽全職帶娃,另二成是請保姆帶。
覃玉萍夫婦帶大了女兒的兩個孩子,家庭不錯的他們其實並不是沒有能力請保姆。「孩子們攢錢不容易,我們當父母的肯定是能幫就幫他們一點。」覃玉萍說,幫子女帶孩子說不上是責任還是什麼,只因為老一輩都是這麼幫年輕人的,她也就這麼做了,希望孩子們能過得好。
矛盾:現代女性工作家庭難以兼顧
小羽是公司一名培訓師,今年6月底剛休完產假重新回公司上班,女兒由老人幫帶。最近,公司的培訓課程比較多,小羽有時候上午8時多出門,加班到晚上8時多才能回家。「這幾天回到家,女兒都已經睡著了,早上出門女兒還沒醒。有時候看我的眼神也很陌生,產假期間與孩子培養出來的感情一下子生疏了不少。」小羽說,作為一名媽媽,她認為無法親自帶小孩,也算是一種失職。
最近,小羽無意中跟母親透露想辭職回家帶小孩的念頭,不料遭到母親的強烈反對。「媽媽認為我想逃避工作,而且沒有工作在家裡就沒有地位,遲早會被婆家嫌棄。可事實上我做全職媽媽,是想要目睹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小羽坦言,在自己的心目中,工作沒了可以再找,但小孩只有一個,她不想讓工作佔據陪伴小孩的時間。而且隔代教育會導致很多問題。「當全職媽媽期間,我也可以繼續學習,提升自己,等到小孩上幼兒園,再上班也未嘗不可。」
觀點:父母才是孩子成長中重要角色
採訪中,記者發現跟覃玉萍一樣,受輩輩相傳的傳統觀念影響的人並不少,很多長輩都把幫子女帶孩子、減輕他們的負擔當成自己的責任。
國際二級心理諮詢師、國際高級婚姻分析師、中國心理協會會員黃饒平表示,在國外,自己的孩子自己帶,父母不幫子女帶小孩已經是一種共識。但中國國情特殊,中國父母為了子女付出了很多。
在法律上,只規定了父母有撫養自己子女成年的義務,子女要贍養老人,卻沒有任何規定要求父母要負擔孩子一生的種種。
黃饒平認為,老人幫帶娃,是情;不幫帶是理,做子女的也應該體諒。她強調,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的父母才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角色。老人即便願意幫帶娃,也只是起到輔助作用,而不應讓小孩的吃喝拉撒佔據了老人的老年時光,甚至成為一種捆綁。
話題1.
讓老人幫帶娃算不算「啃老」?
正方觀點:「啃掉」了老人的時間與精力,當然是「啃老」
陳女士3歲的女兒甜甜,自半歲後一直跟隨外公外婆在桂林生活。陳女士每個月給父母1000元伙食費,甜甜的奶粉、尿布濕、衣服以及一些玩具、日常用品,她都是買了以後寄回老家,但遇上甜甜生病,1000元根本不夠用,父母還要貼補一些錢。陳女士覺得自己是在變相「啃老」。
陳女士表示,父母帶自己帶孩子,付出時間與精力,年老的他們本可把自己的退休時光用於去各地走走看看。但卻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孩子而受到束縛,這就是被自己「啃掉」了原來完全屬於自己的時光,再加上有時還要小小補貼一些錢物,那就更是赤裸裸的「啃老」了。
趙麗認為讓老人帶孩子消耗了老人的健康,這是比「啃」老人的錢財更可怕的一種「啃老」。因此她的孩子出生後,她請了保姆來帶孩子,讓老人該怎樣還怎樣。
反方觀點:這是傳統一輩幫一輩,談不上「啃老」
劉漢聲擔心母親太辛苦,最初請了一個保姆幫著老人一塊兒帶孩子,孩子3歲上幼兒園後,在母親的堅持下,他把保姆辭退了。「我媽愛操心,保姆在的時候,她也張羅很多事。」在劉漢聲的母親眼裡,帶孫子是享受天倫之樂。
劉漢聲說,老人幫帶孩子與中國傳統觀念有關,是多年的文化、思想背景導致了很多人覺得在帶孩子的事情上老人來做最合適。再加上現在生活、工作壓力比較大,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輕鬆些,過得好一些,更願意去承擔帶孩子這件事。「老人帶孩子累是累,但在子女忙於工作無法陪伴他們時,孫輩這些孩子反而能讓他們的晚年有人陪伴,並且在帶孩子過程中享受天倫之樂。」劉漢聲認為,老人幫帶孩子談不上「啃老」,但子女需懷著感恩的心去對待為自己為家庭付出的父母。
話題2.
老人幫帶孩子該不該給辛苦費?
正方觀點:老人帶孫不容易,辛苦費一定要給
犧牲自己晚年生活的閑暇,義務照顧孫輩,老人這樣的決定本身就很值得感恩。除伙食費之外,年輕人還應當給一些辛苦費給父母。上班族小陳認為,不管老人的經濟狀況是否寬裕,做子女的應主動提出給老人辛苦費,而不應等老人張口索要或裝聾作啞。
徐女士說,老人辛苦了大半輩子,到了該享受的年紀卻還要每日圍著孫輩打轉,有些小孩精力旺盛,老人帶得氣喘吁吁。老人幫帶小孩,作為子女就已經剝奪了老人的自由和享受生活的權利,要是再不給辛苦費,就太說不過去了。
胡阿姨之前在老家崇左務農,每年收成有幾千元,農閑時再到鎮上賣些菜,每年有近萬元收入。去年,胡阿姨到南寧帶孫子,兒子每個月會給她1000元辛苦費,生活費另給。「我務農的收入都是養老的錢,到南寧幫忙帶孩子就沒了收入,兒子肯定要給些辛苦費,要不然我擔心養老沒保障。」胡阿姨坦言。
市民黃阿姨認為,雖然中國是個親情社會,很多老人包括她自己都不計報酬,心甘情願幫忙帶孫輩,但做子女的絕對不能有「老人必須無條件幫忙照顧孩子」的想法。即使老人自願放棄帶孫輩的辛苦費,子女也理應以其他方式回報、感恩父母,「其實老人想要的並不是金錢,而是子女的認同和尊重」。
反方觀點:都是一家人,沒必要分那麼清
對於「老人帶小孩必須給辛苦費」的觀點,年輕媽媽劉女士有不同的看法。她和丈夫在橫縣上班,每周末回市區,6歲的兒子平常由爺爺奶奶照顧。「平時他缺什麼,我都會給他買好,不用爺爺奶奶買。上幼兒園的學費、伙食費也是我交。」劉女士覺得,孩子在爺爺奶奶家生活,對老人來說帶小孩的負擔不重,生活還會增添許多樂趣,因此她很少給老人辛苦費。「都是一家人,沒必要分那麼清。」
塗女士今年剛生下兒子,讓婆婆來幫帶小孩時,婆婆當場提出每個月要1000元辛苦費,「我跟老公都是普通上班族,兩人每月拿到手的工資加起來也就6000多元,除去每個月2000多元的房貸,剩下的錢要養孩子,還要供一家人的生活費。」雖然婆婆要的辛苦費與保姆費用相比已經便宜不少,但塗女士認為自己與丈夫手頭已經十分拮据,在這樣的情況下,婆婆不僅不為他們著想,居然還要辛苦費,這讓她既生氣又覺得十分受傷。
「以前我們年輕時工作忙,孩子也經常留給老人或者鄰居幫照顧。現在生活壓力大,年輕人在外辛苦打拚,如果幫他們帶小孩還要辛苦費豈不是很傷感情?」支持不給辛苦費的林大爺認為,雖然說老人沒有義務幫忙帶孫輩,但是親情是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對於他來說,無論如何都不會接受兒女給的辛苦費。
「現在的年輕人,沒幾個僅靠自己就能輕鬆養家買房,並不是說沒有能力,而是生活成本高。沒孩子時就已經是月光族,有了孩子就只能靠父母了。」今年60歲的黃阿姨認為,都是一家人,她也不計較那麼多,子女不給自己辛苦費沒問題,但是他們應該利用老人免費幫帶小孩節約下來的金錢和時間去提升自己,而不是一味只知道「等、靠、要」。
專家看法
廣西萬益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征龍表示,從法律角度來說,老人幫子女帶孩子並非法定義務,子女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僅屬於道德約束範疇,純屬雙方自願協商的結果。
在這個話題上,黃饒平很堅決地站到了「給辛苦費」一方。黃饒平說,養育小孩需要花費的精力和財力,很多時候是看不到的。「無論老人經濟是否寬裕,我想定期支付小孩的撫養費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廣西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李雪梅表示,很多老人帶孫輩都是心甘情願的。她建議,老人帶孫輩時,一定要多學習科學照顧小孩的方法,了解小孩各個時期的心理特點,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老一套來,否則很可能與子女教育觀念發生分歧,進而引發家庭矛盾。
對於是否要支付辛苦費的問題,李雪梅說,很多老人覺得子女賺錢不容易,所以子女想要給他們辛苦費時,一般他們都不會接受。這種情況下,子女們不妨考慮買一些老人家需要的衣服、營養品等送給他們,這樣老人會認為子女懂得感恩,即使沒有辛苦費,在心裡也不會覺得委屈。
話題3.
媽媽在家全職帶娃,值不值?
正方觀點:事業可以從頭再來,孩子的成長卻沒第二次
小余曾經是一名職場女強人,作為公司的管理層,她工作待遇豐厚,發展前景光明,但她去年生下女兒蜜蜜後,就決定辭職回家做全職媽媽。「朋友、同事聽說我決定做全職媽媽,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我認為孩子的成長是最珍貴、最重要的,父母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事業可以從頭再來,孩子的成長卻沒有第二次。」小余說,初為人母,她有很多東西要學,這個新「職業」她相信自己同樣能勝任。
曉華也是全職在家帶了7年的孩子後,剛復出工作的。現在的她把保險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收入並不比七八年前的自己差,而兒子也按照她預期的目標在成長,目前性格、學習、自律能力等都令她滿意。在曉華看來,放棄事業在家帶孩子,相當於是把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投資在一個人的身上,無法用值不值來衡量,只有願不願。
「將孩子交給老人或者保姆照顧,怎麼可能放心。」李先生今年2月份喜得千金,與妻子商量後,決定讓妻子辭職回家帶孩子。李先生說,隔代教育有很多弊端,好保姆又十分難尋,「虐童」保姆、「高價」保姆不絕於耳。因此,不管是從孩子的教育還是家庭的經濟角度來考慮,孩子由媽媽全職照料更加安全和划算。同時,還能讓小孩與母親有更多、更密切的親子交流,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教育起著積極作用。等孩子上幼兒園,媽媽再回到職場也不遲。
反方觀點:影響家庭收入和家人態度,沒必要為孩子放棄工作
凌子在南寧一機關單位上班,她的女兒剛滿一歲。談起是否會考慮當全職媽媽,她斬釘截鐵地說「不」。凌子說,雖然丈夫的工資足夠支撐家裡的開銷,但她認為女人有一份工作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障。孩子沒斷奶前,凌子每天中午都會開車回家給孩子餵奶,下午再回單位上班。「當時每天來回奔波雖然累,但卻讓我更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在私企工作的盧女士則表示,做全職媽媽,意味著要脫離職場三四年。現在職場生活節奏很快,三四年後再回去,思想和技能都會跟不上,「特別是私企,很注重員工的工作經驗、能力。若是應聘人員已經有三四年沒有工作,基本上沒有企業會聘用你。」盧女士說,其實自己在職場上發展得好,也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若在家當全職媽媽,家裡的經濟收入驟降一半,孩子生活質量肯定也跟不上。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不少女性不做全職媽媽,與家庭經濟條件、家人的態度密不可分。「若是我全職在家,僅靠丈夫4000多元的收入,根本無法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市民小劉表示。市民小呂則擔心,若全職在家沒有經濟收入,久而久之會與丈夫產生矛盾。
專家看法
廣西萬益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征龍表示,勞動是權利也是義務,女性生育後,除非自願,否則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要求女性辭職回家當全職媽媽。
那麼,小孩是否需要媽媽全職在家照顧?廣西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李雪梅表示,拋開經濟因素,單純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來說,她很贊成小孩上幼兒園前,女性做全職媽媽的選擇。
「小孩3歲前,主要依賴母親,父親在家中起的作用很少。若此時母親能夠全職在家,全身心陪伴孩子,會對孩子日後性格的培養、能力的展示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李雪梅說,小孩3歲後進入所謂的「戀父期」,會漸漸以父親為榜樣,此時,母親可以重新回到職場工作。不過,女性在當全職媽媽的過程中,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切記不能為了照顧孩子和家人而陷入忽略自己、丟失自己的狀態。在女性回歸家庭的過程中,丈夫也要多體諒妻子,言傳身教,做好榜樣。(記者 周志英 何璨汐)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