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的核心概念,就這一個字

△孔子像

孔子成德教育的核心觀是仁,仁,也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概念。首先給大家看幾段《論語》裡面的話語,看看仁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顏淵》篇記載顏淵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制自己,別讓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隨心所欲,行為符合禮的原則、禮的規範,這樣就是仁德啦。

孔子說:「不管哪一人,不管哪一天,通過努力使自己的行為與禮合一的話,那麼天下沒有人不把仁德的美稱歸送給你的。」走向仁德,嚮往仁德,完成仁德,完全靠自己,不是由別人決定的,別怨天尤人,環境不好,老師不好,從小家庭教育不好,自己沒讀啥書,這都不是最當緊的,關鍵是自己朝向仁德前進,這一點更重要。

顏淵又問具體細目,怎麼樣走向仁德,「具體有哪些,您能指點一下么?」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要看,不符合禮的不要聽,不符合禮的不要說,不符合禮的不要做。」大家聽這話,可能覺得很嚴重,這樣的話,人生是不是太苦了?但是孔子在這裡還給大家留了一個縫隙,他沒說「非禮勿想」,你還可以想入非非呀!顏回聽後說,我雖然沒那麼敏捷,但是我也記住您老人家這句話,用來指導我的人生,「請事斯語矣」。

另外一個學生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怎麼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所謂仁,就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每天從家裡面出來,都好像要接見世界上規格最高的貴族,或者重要的君子等,不能嘻嘻哈哈,要非常恭敬嚴謹,像韓國人見到老師一樣,鞠躬。錢鍾書作過這樣的回憶:小時候走在巷子里遇見一個人,他向那人鞠了一個躬,然後恭恭敬敬地等著他走過去以後,自己再去干自己的事情。誰呀?需要這般待敬?是他父親最欣賞的學生,一個有學養、受到鄉鄰看重的人。父親最欣賞的學生他就可以這樣做,這是尊重知識,尊重賢才,我們能做到嗎?

「使民如承大祭」什麼意思呢?「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兩件,一個是祭祀,一個是出兵打仗,都要非常莊重。孔子告訴仲弓的意思,就是讓他尊重自己,禮待他人,不要輕易動用民力。孔子還告訴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解釋就多了,有的說在工作崗位上沒有怨言,回到家裡也沒怨言。有人說在諸侯國做事沒怨言,給士大夫做事也沒有怨言。整個意思是說要恭敬而無怨。

仲弓也像顏淵一樣說了一句話:「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同一篇還有司馬牛問仁一段。孔子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訒。」「訒」與「巧」相對,「訒言」的對立面是「巧言」,就是寬緩不急切,敦實不文飾的意思。司馬牛又問:「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孔子回答說:「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司馬牛的意思是說仁就這麼一點,這麼簡單嗎?孔子回答的意思也很明白,就這麼一點你能做到嗎?

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智,孔子說:「知人。」樊遲未達。孔子回答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後面一句是回答仁的還是回答智的?朱子說:「舉直錯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則仁矣。如此,則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為用矣。」意思是前一句是回答智的,後面一句是回答仁的。我感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是一句話,同時回答了仁和智。舉措是仁心,使直是仁效;舉措需要智慧,知人的智慧,使直也是智的效果。仁智合一,兩不分離。

《子路》篇中還有樊遲問仁一段,孔子的回答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講的是處己處人之道。《陽貨》篇中又有子張問仁,孔子回答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子張問是哪「五者」,孔子說是恭、寬、信、敏、惠。並且進一步解釋說:「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是講為政者的仁心仁德。《雍也》篇中又有樊遲問仁,孔子這一次的回答是:「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先從事難做的,後考慮收穫。

上面諸種對於問仁的回答都不一樣。下面是子張的話:「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是繼續引申孔子關於仁的話語。在孟子和莊子的時代,儒家、道家的話語,與在孔子和老子的時代,相隔兩百年,整個話語體系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在孔子、老子那裡,多半強調人要遵循外在規範的東西和人的行為的努力,在莊子和孟子那裡主要強調人的內在心靈的努力會達到怎樣的效果。子張這種話語和曾子等的話語,可以看做是從孔子走向孟子的過渡,這裡面暗藏著歷史過渡的細節。

我們來總體看一下孔子的仁到底指的是什麼?說實在話,僅憑上面的幾條,不足以認識孔子論仁的根本意義。為什麼?孔子上面的話語主要還是從功能和功用上講的,不是從本體的角度講的,因此,都不能簡單地看做是對仁所下的定義。他只是根據不同人的特點給予不同的解說,是因材施教,不是給仁下定義。

根據上面的話語,來給「仁」做一下提煉和總括: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仁是孔子倫理學說的最高目標,仁是孔子評判人世的最高價值標準,仁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仁是人道的政治的最高表現形式,仁是人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最終極的根源。

前面所引孔子的諸多話語,或是就仁的作用層面上看,或是就如何走向仁的路徑上看,或是從個體成德的修養功夫,還有具體做法上看,都是有直接針對性的,不是泛泛而談,也不是邏輯的界定。

孔子為什麼不做邏輯的界定,理由之一,是仁作為善的根源和動力,原本就是不能用邏輯來界定的,邏輯在這裡用不上力,使不上勁。理由之二,是仁的發用,既無定時,又不拘定所,無論怎樣界定,都不能窮盡仁的意蘊。最關鍵的理由,也是最直接的理由,還是孔子是一名教師,成德教育的要求,並不是讓人在玄虛里兜圈圈,而是強調對實際的人生發生效用。這個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目標,決定了孔子不應當把仁當做一種哲學的概念來界定或者解析。

將孔子的「仁」的觀念,當成哲學的概念來研究,是今天哲學家們的習慣,他們把孔子當成哲學家,所以就要把孔子的倫理的觀念哲學化,這樣的做法,在今天有其必要的合理性。孔子本身雖然是哲學家,但這只是後人的願望,不是他自己的願望。孔子本人,對是否是一個哲學家不感興趣,他最感興趣的是:他是一位教師!孔子臨終前雖有過「哲人萎乎」的慨嘆,但是其中的「哲人」,不是今天的哲學家的意思,而是生活世界裡的智者的意思。孔子的目標不在於使學生對仁的概念有一個哲學意義上的準確把握,而是在於使大家對仁有個大致的了解之後,努力施行仁,儘力走向仁。

說到這裡,如果有熟悉西方哲學的人一定會問,連仁的哲學內涵都不知道,怎樣走向仁,怎樣施行仁呢?應該說,這樣的問法很有力,很有針對性。但是實際上孔子已經隱約表達了仁的內涵,我的總結就是仁是人間之善的源泉,仁是人類愛的既得之於天、又藏之於內的根本動力。這樣的解法應該說還不全是哲學的,而只是哲學化的。因此,感受天之善,培育我之仁,體貼人我之愛,物我相通,天人一體,仁就已經瞭然於胸中,渾然於命中,燦然於行中,何待哲學的界定?倫理學或者倫理哲學的目標,不在於將概念無限制地推衍下去,直到不能推衍,而在於將善的本質發抒為現實的行為,目的不在訓練人的理性頭腦,而在於美化人的行為。所以,孔子的仁,不是孔子沒講清楚,而是後人沒看清楚。孔子不必講清楚,他已經與善同體,他就是仁,仁就是他,他的一言一行,就是對仁的解說,大家都有目共睹,何須條分縷析說個沒完沒了?

《里仁》篇記載孔子的話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個說法在歷史上有糾纏。有人說了,如果只有仁德的人才會喜歡人、厭惡人,如此說來,別人不會喜歡和厭惡嗎?我們沒有看過一個人不會喜歡人、厭惡人。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喜歡人、厭惡人都能喜歡、厭惡到點子上。什麼叫點子?我這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宋代大儒胡五峰說:「小人好惡以己,君子好惡以道。察乎此,則天理人慾可知。」君子無論是喜歡人還是厭惡人,都是以道義為標準,小人喜歡人、厭惡人卻是根據自己的情緒。要看他出於什麼心態,出於天道、社會公義,他就是君子,出於個人意氣、情感,那就是小人。所以這段話語的解釋不應該是只有仁德的人才會喜歡人、厭惡人,而應當是:只有仁德的人,才會按照道義的標準去喜歡人或者厭惡人。

這不是我添加的,而是文中本有的意思。過去書寫困難,要盡量儉省文字,所以才有古代漢語。其實當時和今天一樣,百姓也說家常話,只是沒記錄下來。行而為文,務求儉省,所以,理解《論語》不能忘記盡量將其省略的語言復原出來,否則,只是按照字面直譯,就會丟失原有的意義,造成錯覺、含混甚至誤會。比如《學而》篇中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句話怎麼解釋?有一次,深圳市一家少年勞教所的一位女教官找到我,希望我能幫助他們對青少年勞教人員實施倫理幫助,她帶來一份自己編製的《國學教育系列讀本》。我隨便翻了翻,就看到了這一條,她的解釋是:「君子,飲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舒適,辦事敏捷,多看多做,說話謹慎,多聽少說,到有道之人那裡去匡正自身,這樣才算是好學。」這位女管教非常用心,翻譯得也非常不錯,她希望用傳統的力量挽救失足青少年,用心良苦,可敬可佩。但是這樣翻譯容易造成誤解,「君子,飲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舒適」是有條件的,這是對比後面的話語說的,因為吃飯睡覺之類的生活問題,比之「就有道而正焉」來講,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有條件的,不是閑著沒事,就是不想過好日子。有這樣的君子嗎?這不是君子,是傻子!當然這位女管教不是自己發明,幾乎所有現行的《論語》注釋本都這麼解釋和翻譯。如果以這樣的翻譯為準確,那麼《鄉黨》篇中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一段話怎麼理解?說孔子是因為禮的原因而喜歡精細的加工製作的食物,而不吃腐爛的、發霉的、過時的、粗製濫造的食物?說得通嗎?食而求美,居而求安,乃是人生的常態,普通人都這樣,聖人難道為了表現與普通人不一樣就改成專吃壞的、專住差的?這是聖人嗎?這簡直就是瘋人!

聖人與普通人的關係在於:「聖人之所以是聖人,乃在於他高於俗而不離於俗,入於俗而不流於俗。」「高於俗而不離於俗,入於俗而不流於俗。」這是我的名言,這真是我的名言,我絕對相信我這樣的理解是正確而又允當的。

那麼上面一段話語,應該怎樣理解才是比較適當的呢?把「君子」兩字翻譯成「一個以成德為目標的人」,這樣的話,後面就通了,因為一個追求高尚道德的人是不在生活的細節上挑挑揀揀的,生活的簡陋,影響不了,也阻止不了他對美好道德的追尋。這樣的解法也給其他篇章中的相關文字的解釋留下了餘地,比如《子罕》篇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要在「九夷」這個地方住下,有人就說了,這裡也太簡陋了,怎麼辦呢?南宋大儒張南軒的解釋是:「夫子之所以告之者,乃行乎夷狄之道。蓋忠信篤敬,無入而不自得也。」朱子的解釋是:「君子所居者化,何陋之有!」應該說,這些都是引申意義的解法,原意的解釋應該是:「君子以成德為人生追求的目標,還講求居住的簡陋不簡陋嗎?」「無入而不自得也」和「所居者化」都是在這樣的原意基礎上的引申。不過張南軒的解法似更貼近本意。孔子只是在特定的場景下再度申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聖人也是人,孟子說,「聖人與我同類者」,不能脫離了聖人也是人的基本前提去理解孔子,因為聖人雖然高於俗,但卻不能離於俗。當然,也不能局限於常人的感知去理解聖人,因為聖人雖然入於俗,但卻並不流於俗。其中的機巧,全在生活體會的積累和人生智慧的通透,缺乏人生的體驗和智慧,是很難對《論語》有準確的把握的,因為《論語》原本就是人生智慧的寶典。當然,還要盡量多參證古今名家的解說,因為我們的生活體驗能力和人生的智慧相對於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畢竟是太有限了。

孔子在《述而》篇裡面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所謂志,《說文》說:「心之所之之謂志。」這句話還是太簡略了,可以進一步講,志就是心靈長期而又穩定的指向。什麼叫「志於道」?道是人生的價值目標,人要永遠不變地朝向道的方向前行,心靈應當長久不變地將道作為人生追尋的目標。這就叫做「志於道」。據,是據守的意思,據守什麼?德。把德當成人生的「據點」來把守,不能丟失掉。就像《三國演義》里的街亭一樣,街亭失守,全軍潰退。依,是循著、按著的意思,按照什麼原則言行?仁。這樣是不是很板滯啊?跟石頭似的,整個一個邏輯符號,倫理的邏輯符號啊?不是的,我前面給大家說了,仁不是邏輯符號,是活靈活現的,是實實在在的。真正有道德的人,生命是很鮮活的。「游」是什麼意思?只此一個游字,就說明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整天板著臉孔,而是每天在快樂中徜徉著,遊戲著,並在徜徉和遊戲中獲得快樂,這就叫做游於藝。我這裡所說的遊戲不是今天遊戲的意思,一聽到遊戲有人可能想起了網路遊戲。這裡的遊戲可以分開講,往複其中之謂游,簡單說就是游來游去,就像你在游泳池裡,來回不斷游來游去一樣。喜而弄之之謂戲。戲不是輕慢的褻瀆,而是愛不釋手,樂在其中。藝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有人把這裡的「六藝」解釋成「六經」,這是不對的,因為孔子當年只是以上面所說的六藝教育學生,再說當時也沒有六經的說法,當時的《詩經》都還不是經,所以只叫《詩》或《詩》三百。不止名目上沒有,事實上也沒有,比如《周易》,孔子直到晚年才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所以《述而》篇才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如果從前就拿《周易》教導學生,何至說出此等話語?

遊戲在人生中是非常重要,同時也是非常必要的。遊戲可以開發生命,遊戲可以讓人享受生命。生命是天賦予你的,沒有理由虧待這個生命,儒家並不反對遊戲。虧待自己的生命,而能成就別人的生命,這是不可想像的。儒家的學問就是「為己之學」,先使自己精神飽滿,生命完滿無缺,徜徉在藝的境界之中,然後才有望於推己及人,達於天下。這樣的話語是很有意思的,前不久北京大學有個教授打電話跟我探討這個話語的解法,我以為孔子這段話的次第很鮮明,誰前誰後排列很重要,很清楚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不能錯了等位。志於道,就有目標;據於德,就有堅守;依於仁,就有遵循;游於藝,就有快樂。只有道德、沒有快樂的人生不是倫理的人生,而是宗教的人生。孔子倡導的是倫理的人生,不是宗教的人生。而快樂也是道德成就的標誌,不樂則對不住生命,對不住生命,怎麼能夠對得住道德?道德是成就人的,不是束縛人的,捆綁人的,更不是殘害人的。這一點很多人不懂,以為道德就是限制人的,這是對道德的誤解,這是鄉愿的道德,不是仁者的道德。

END

本文摘自《王立新講〈論語〉》,嶽麓書社出版。


推薦閱讀:

風水的常用概念:案山 朝山 官星 鬼星 樂山 水口 水口砂 華表 捍門 北辰 羅星 禽星 曜星
什麼叫時尚,時尚概念的界定
【中德班2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首場工作坊:精神分析個案概念化
新概念第一冊視頻全集
《周易》基礎概念(一)| 陰、陽

TAG:論語 | 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