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 | 哥特文化簡介(2)音樂、美術、電影、服裝

2016-09-21 REDBELLA 高斯貝拉

關 注 「高 斯 貝 拉」,開 啟 一 場 神 秘 旖 旎。

你若經常嘗到人類那種寡情薄義的滋味,那麼對於獸類那種自我犧牲的無私之愛,準會感到銘心刻骨。

——埃德加·愛倫·坡 《黑貓》

Pretty The Cranberries - 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so why can"t we

常識 | 哥特文化簡介(2)

作者:畫羽齋歌

采編美工:紅薔貝拉

哥特式音樂

悲傷,抑鬱,深沉,觸動動人心。浪漫主義運動中,哥特被認為和黑暗,鬼魅,奇異相連,沉迷與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

早期:充斥著抑鬱厭世情調,音樂既冰冷刺骨,又帶著精細的美感,是對於一切傳統音樂的極端藐視。

後期:是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它挖掘放大人類的感情,引發審美和思考的空間,把音樂引發的藝術欣賞上升到哲學思考,進而影響人們的價值體系。

哥德搖滾(gothic rock或goth rock,或稱為哥特音樂)是自1970年代晚期開始出現的搖滾樂類型。原本是指少數龐克搖滾或後龐克樂團的標籤,而後在1980年代早期哥德一詞(goth)開始成為某中分隔運動的定義。和龐克樂團精力旺盛的音樂風格相反,早期哥德樂團的音樂感覺較為自省,並與美學、黑暗主題文學或哲學相關,如哥德式恐怖、浪漫主義、存在主義、虛無主義等。

著名哥德搖滾樂團包括包豪斯樂團(Bauhaus)、蘇克西與女妖(Siouxsie & the Banshees)、仁慈姐妹(The Sisters of Mercy)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等。

哥特金屬(Gothic Metal),台灣、香港等地譯作哥德金屬,中國大陸則譯作哥特金屬,是重金屬音樂的一個分支,融合了哥特搖滾的黑暗抑鬱與重金屬的侵略性。哥特金屬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歐洲,由死亡厄運金屬發展而來。哥特金屬音樂按照所融合的重金屬樂的不同類型,也有不同分類。歌詞上,既有哥特小說式的,也有描述個人經歷的,極富戲劇性並充滿悲傷與感悟。

哥特金屬的先驅,包括來自英格蘭北部的Paradise Lost,My Dying Bride,Anathema,來自美國的Type O Negative,來自瑞典的Tiamat和來自荷蘭的The Gathering。挪威樂隊Theatre of Tragedy開創了「美女與野獸」的風格,將侵略性的男聲和女聲清嗓結合,這種鮮明的對比從此被諸多哥特金屬樂隊採用。90年代中期,Moonspell和Cradle of Filth在黑金屬中加入了哥特元素。90年代末,在Tristania和Within Temptation的帶動下,哥特金屬出現了向交響金屬發展的方向。

進入21世紀,哥特金屬在歐洲已進入主流,尤其是在芬蘭,諸如The 69 Eyes、Entwine、HIM、Lullacry、Poisonblack、Sentenced等樂隊均創造了排行榜熱門歌曲和暢銷專輯。儘管如此,在美國,只有很少樂隊,比如HIM、Lacuna Coil、Evanescence、Cradle of Filth取得了商業成功。 在中國,哥特金屬同其他重型音樂一樣主要靠地下傳播,其中Lacrimosa是最受中國樂迷歡迎的樂隊,而Evanescence是唯一一支在中國大陸有主流發行渠道的樂隊。中國本土的哥特金屬也相當弱勢,僅有Dengel、寂靜的幽怨等為數不多的幾支樂隊選擇了這一樂風。

哥特派的金屬樂已得到全面性的發展,不再跼限於單一風格,而哥特不單是一種音樂型態,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哥特是一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一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哥特精神除了可以表現在音樂上,也同時表現在衣著、藝術和文學上,帶有大量蕾絲的衣服、象徵浪漫的玫瑰,墳墓、吸血鬼、女巫,廢墟、雕像、哥特大教堂等等,這些種種都是哥特的符號象徵。當然,純就音樂上來說,一般喜好強烈直接的金屬樂迷,或許會對速度緩慢、著重氣氛發揮的哥特金屬較難以接受,不過若是能從根本上去了解這種樂派的背景和其所欲呈現的意境,適度地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或許就能體會到另一種不同的聆聽感受與樂趣。

要知道哥特族不等於聽哥特音樂的人 。哥特族可以聽哥特音樂,也可以不聽。聽哥特音樂的人也未必是哥特族 。哥特是一種文化,包含了方方面面,不只限於音樂。

歌特,生命還是死亡?

我的回答絕對是前者。

一切音樂皆源於旺盛的生命力和激越的本能,當生命萎靡的時候,音樂也就死亡了。

哥特式美術

與哥特式建築不同,哥特式的繪畫以及雕塑都無法嚴格界定,甚至難以確定某些手法是哥特式的特殊造型語言,但是二者依然有豐富的發展。

在哥特式建築和哥特式雕塑出現大約50年後,哥特式繪畫風格在13世紀的時候開始展露,從羅馬式風格至哥特式風格的過渡並沒有明顯的界限,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的繪畫風格較之於前更加沉悶,黑暗和情緒化。這種轉變在1200年左右始於英國和法國,1220年左右發展至德國,1300年至義大利。哥特繪畫主要以4種形式出現:壁畫,板畫,插圖和花窗玻璃畫。作為早期基督和羅馬傳統的延續,在南歐壁畫一直被教堂作為主要的圖像表述方式。

分類

哥特式雕刻

哥特式繪畫

哥特式工藝美術

藝術家

濟斯瓦夫·貝克辛斯基

(Zdzis?aw Beksiński,1929年2月24日-2005年2月21日)波蘭

Toon Hertz 比利時

kmye chan 法國

V. Milovic 美國(兔控)

Yurakuru 日本(話說她的名字真不少,蘿莉控)

維多利亞·法蘭西斯 西班牙(就是那個畫吸血鬼的)

Natalie 立陶宛

張小白 中國(紋身畫的好看,中國風)

哥特式電影

哥特電影與哥特文化哥特電影是一個著名的非著名電影類型,至今還沒有一本專業的電影教科書給它明確的定義,但它作為一個獨特的電影類型早已被廣泛承認。

哥特電影風格的確立源於哥特文學與哥特音樂,哥特文學又與歐洲中世紀文化緊密相連,而中世紀文化在人們心中標誌印象就是禁慾與死亡。死亡的審美價值從根本上說,便在於人類怎樣以自由精神來超越對死亡的恐懼和困擾,通過藝術的表現可以將死亡的恐怖轉化為美感。

哥特電影受這種文化巨大影響,藝術家利用電影的多種視覺造型語言,例如色彩、光影、結構、材質、道具等手段,表現出哥特式的,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唯美主義的追求,並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

(以下我列舉幾個我看過的)

剪刀手愛德華

理髮師陶德

烏鴉

斷頭谷

范海辛

潘神的迷宮

泄密的心

鬼媽媽

殭屍新娘

自殺專賣店

哥特式服裝

哥特服飾永遠的黑色或者是暗色系列的衣服,佩帶著很多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性格上其實是不善交際的。風格主要體現為高高的冠戴、尖頭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鋸齒等銳角的感覺。

朋克批判一切;哥特看破一切。朋克認為白天也是黑夜; 哥特只喜歡黑夜。朋克喜歡黑色;哥特喜歡黑色和白色。朋克以身體強壯為美;哥特以講究曲線為美。哥特的服裝一般是較寬鬆的艷色,例如紫,暗藍,頹廢黑,哥特不愛在衣服上打釘,而是喜歡加些金屬製品,或者是在嘴上打釘 。

典型的哥特打扮是黑色高領緊身皮衣和有著複雜紋路的銀飾,最關鍵是黑眼圈和悲傷麻木的表情。對他們來說,這意味著某種精神境界。

1. 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

2. 可以透(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

3. 銀飾;

4. 蒼白的皮膚。體現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的皮膚是貴族的標誌」這一審美,也可能是反對沙灘文化里「太陽 曬出的古銅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論。

5. 黑髮、漂白過的極淺的金髮、紅髮或紫發。

6. 黑白化妝。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細眉。

7. 自我束縛的裝飾和戀物癖的服裝。皮革、PVC、橡膠、乳膠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紀的束腰也極為常見。

8. 領帶或或緊緊系在脖子上的絲絨繩。

9. T形十字章(古埃及關於永恒生命的標誌)、太陽神之眼、五角星、十字架(基督的象徵)的飾品以及刺青;

10. 歌劇風格的披肩、斗篷和長手套。

11. 鎖鏈和鐵釘。

12. 身體穿孔。

哥特風格的服飾極端且偏激,只能做為舞台裝以及在裝發布會上上作為展示類服裝出現。(因此殺馬特、非主流者少亂入)

Viona Ielegems 比利時攝影師

Kiyo Murakami 日本攝影師

高斯貝拉

BELLA GOTH

BELLA

失去信仰者沉淪

LOSING FAITH MAKES A CRIME

Sorrow has a human heart/from my god it will depart/I"d sail before a thousand moonsNever finding where to go/the darkness around me/shores of a solar seaHow I wish to go down with the sun/sleeping/weeping with you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道教文化《三洞珠囊》簡介
京華古迹尋蹤--陳 果 北京舊聞叢書 (簡介)
印光大師生平簡介(崇恩法師撰)--學佛網
約翰壹書簡介
歐陽修簡介 & 6,p

TAG:電影 | 音樂 | 文化 | 美術 | 常識 | 哥特 | 簡介 | 服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