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與去除體內濕氣的辦法

所謂內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氣血、津液和臟腑等生理功能變化而產生類似於風、寒、濕、燥、火外邪致病的五種病理狀態。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是指由於脾的運化功能(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及輸布津液功能減退或障礙,從而導致水谷不能化為精微而化生水濕痰濁,故「內濕」多因脾虛。

內濕的形成,多因素體陽氣不足,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陽不振或脾氣損,失其健運之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代謝發生障礙,而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濕,停而成痰,留而為飲,或積而成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可導致濕濁內困,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濕性重濁粘滯,易於阻遏氣機,故在內濕形成之後,常隨其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病理現象。如濕邪留滯於經脈,則症見頭重如裹,肢體重著,或關節屈伸不利。《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項強直,皆屬於濕」。即是指頸項部分之筋肉,因為濕阻而不柔和,以致頸項強急而運動障礙。若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嗽;濕陽中焦,則脘腹痞滿,食欲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則腹腫便溏,小便不利;若水濕泛濫,溢於皮膚肌腠之間,則發為水腫。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浮腫」。

大腸濕熱

癥狀:發熱,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或大便膿血,里急後重,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多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飲食不潔,致暑濕熱毒之邪侵及腸胃,濕熱蘊結,下注大腸,損傷氣血而成。

寒濕困脾

癥狀:脘腹脹悶,不思飲食,泛惡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泄,頭重身困如腫,苔白膩或舌胖嫩,脈濡緩。

病因病機:多由貪涼飲冷,致寒濕停於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濕,寒濕內侵脾胃;或素體濕盛,脾陽受遏,以致寒濕中生。

脾胃濕熱

癥狀:脘腹脹滿,噁心欲吐,厭油膩,口粘而甜,肢體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膚髮黃,或有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苔黃膩,脈濡數。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過食肥甘厚味,濕熱內生,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濕郁化熱所致。

肝膽濕熱

癥狀: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小便短赤,大便不調,舌苔黃膩,脈弦數。若見身目發黃,發熱,或見陰囊濕疹,或見睾丸腫痛,外陰瘙癢,婦女帶下黃赤腥臭等,則為肝經濕熱證。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濕熱內生,蘊結肝膽,或濕熱下注所致。

膀胱濕熱

癥狀:小便灼痛,尿頻,尿急,或見血尿,或尿液渾濁,或有砂石,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病因病機:病多由外感濕熱,蘊結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所致。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紅潤光澤,表現人體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於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膚髮生異常變化,稱為「病色」,病色一般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

3.黃色:主濕證、虛證。面色淡黃無光澤是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所致。面色黃如桔皮,眼白髮黃為濕證。面色黃而消瘦者,多見於胃病虛熱;黃而色淡者屬胃病虛寒。

-------------------------------------

望形態

形是形體,態是姿態。通過望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可知內臟、氣血陰陽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預後。

1.望形體

3)胖:肥胖並非健壯。

體型特點為頭圓形、頸短粗、肩寬平、胸寬短圓、腹大、身體偏矮,多後仰。

胖而能食,形盛有餘;

胖而食少,肌肉鬆弛,精神不振,多為脾胃虛。

胖人形肥氣虛,水濕難以循行,所以濕多,若郁滯生痰,則易患中風證。

-----------------------

望舌形:

舌形多指舌的形狀。正常舌體大小適中。異常舌分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紋舌、芒刺舌、齒痕舌。

嬌嫩舌:紋理細緻,多為氣血運行不暢,內有水濕,多為虛證。

胖大舌:舌體較正常舌大,舌肌鬆弛,稱胖大舌。胖大舌是由於脾腎陽虛所致,主水腫、痰飲。

齒痕舌:舌體邊緣有壓迫痕迹,為齒痕舌。舌體腫大,出現齒痕。主脾陽虛衰,水濕內停。

-------------------------------------------

舌質:

注意其頻色的變化。正常舌質淡紅而潤。

(1)淡白:多為血虛或陽虛。淡白滑潤為寒證或寒濕證。

舌苔:

注意其顏色及厚薄。正常舌苔薄白而潤。

(2)白苔:多屬寒證。外感風寒初起苔見薄白而滑;里虛寒證舌苔也見薄白。

白膩則是內有痰濕之象。

(3)黃苔:黃苔多屬熱證,黃色愈深,其熱愈重。表邪入里化熱,初則舌苔淺黃,里熱加重則舌苔深黃;熱盛傷陰則苔黃而干;濕熱內蘊或腸胃實熱積滯則舌苔深黃而厚膩。

------------------------------

4)望舌苔:

主要觀察舌苔的薄厚、潤燥、腐膩、剝落苔等的變化。

舌苔愈厚膩,表示濕濁愈重。

薄厚苔:透過舌苔能見舌體為薄苔。透過舌苔不見舌體為厚苔。薄苔為疾病初起,厚苔為病情較重。

潤燥苔:舌苔濕潤適度為正常苔,苔干、粗糙為燥苔。苔的潤燥程度表示體內津液的盈虧情況。若舌紅絳而苔潤為熱盛,舌紅而苔燥為濕阻遏制陽氣。

腐膩苔:苔質疏鬆,顆粒較大,舌邊、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樣為腐苔。苔質細密顆粒細膩。觀察苔的腐膩可知陽氣與內濕的程度。腐苔多為食積胃腸或痰濁。膩苔因陽氣被遏阻,多見於濕濁、或痰飲證。

剝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剝落,胃氣或胃陰受損。若舌苔驟然退去,光潔如鏡者為光剝苔,是胃陰胃氣俱損的危重現象。

-------------------------------

5)苔色:

苔的顏色分為白苔、黃苔、灰黑苔等的變化。

白苔:多主表證、寒證。苔薄白而干,舌尖紅者為燥熱肺火盛。

厚白苔主痰濕。

黃苔:多為熱證,從黃的程度辨別熱的的輕重。

灰黑苔:苔色為淺黑色是灰苔,深者為黑苔。灰黑苔多為里熱重證,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潤為陽虛寒、痰濕內阻,苔色灰黑而干為里熱證。

-------------------------------

面色萎黃:即黃而光澤,多是脾胃虛弱。而目鮮黃為濕熱黃疸(陽黃),暗黃屬寒濕黃疸(陰黃)。

-----------------------------

形態:

即觀察病人的形體姿態。

如形體結實,表明正氣充盛。

形體虛胖,兼有飲食減少,多是陰虛。

浮腫以面部為著,發展急速或兼惡寒怕風,多為風邪外襲,水濕內停(風水)

下肢浮腫,面黃食少,腹脹便溏,多屬脾虛水腫

嗜睡:睡意很濃,經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體虛者多屬心腎陽虛;肥胖者多伴有腹脹、痰多,為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致

口不渴與渴不多飲:口不渴,不欲飲水多屬寒證。口渴喜飲,飲水即吐多屬水濕內停於胃。口渴不多飲,且喜熱飲多屬濕證或虛寒證,且喜冷飲者為屬濕熱證。

不欲進食與厭食: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慾低下,為不欲進食。如新病多為傷食或外感發熱。久病不欲食則是脾胃虛弱。若厭惡食物,多見於食滯內停,或肝脾濕熱。

口味:口苦為肝膽有熱,口酸有腐味為胃腸積滯,口臭為胃火盛,口淡為胃有濕、或虛證,口甜為脾有濕熱,口咸為腎虛

便質異常:排便時肛門有灼熱感、下墮感為脾虛氣陷。排便不爽為肝鬱。便泄不爽有未消化食物,瀉後腹痛減多為傷食。若便黃粘滯不爽多為濕熱結於大腸。腹痛窘迫,時時欲瀉多因濕熱內阻,腸道氣滯所致,是痢疾病的癥狀。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腎陽虛衰。

尿次異常:小便次數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數,多為濕熱。久病尿清長而頻數、夜間尿次增多,屬腎陽虛。小便不暢,點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為濕熱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屬實證,若因腎陽不足屬虛證。

排尿感覺異常:排尿痛,急迫、灼熱感,多為濕熱下注膀胱所致。常見於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為腎氣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屬危重證。

(三)手足汗出:手足心出汗,多屬脾胃濕熱鬱蒸之候。但實熱或陰虛陽亢之虛證,也可見手足汗出,辨證時應結合其它癥狀全面分析。

4. 飲食喜熱為脾胃虛寒;飲食喜冷為胃有實熱;口渴引飲,為里熱;口乾不欲飲,多為脾虛濕盛;口乾咽燥但飲水不多,多為陰虛虛熱。

5. 口淡無味為脾虛;口苦為肝膽或心經有熱(火);口甜或粘膩為脾有濕熱;口酸為傷食、消化不良;口粘為濕困脾胃。

2. 大便稀溏,多為脾胃虛寒;黎明即瀉(五更瀉),為腎陽不足;水瀉為濕重:瀉下如噴射狀,肛門灼熱,為濕熱瀉。

4. 小便黃而少,為實熱;黃赤混濁,尿流不暢或尿痛,為膀胱濕熱。

頭痛沉重,如裹如蒙,多為濕困

腰部冷痛,轉側不利,卧不減輕,遇陰雨則加重者多屬寒濕;腰痛伴有熱感,拒按或有叩痛,兼見尿痛等癥狀者多屬濕熱;

2. 白帶清稀或腥味,多為脾虛濕盛或下焦虛寒;帶下色黃而粘稠臭穢,多屬濕熱;帶色灰白惡臭或有血,應注意癌症

傳統醫學認為,夏秋之交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卧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應特別注意居室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後應及時將身體擦乾並更衣;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裡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此外,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但要真正去體內濕氣,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中醫提供以下方法,讓你輕鬆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第1招 勤運動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第2招 飲食清淡適量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第3招避環境的濕此外,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4.水分攝取要適量
推薦閱讀:

【紫檀】小葉紫檀怎麼辨別油性的呢
五行六神辨別篇
如何辨別足內翻、足外翻?
教你用法壓辨別咖啡豆的新鮮度
取用神,辨別命局層次高低

TAG:辦法 | 辨別 | 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