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在顛簸中快速向前 國際話語權大幅提升

中國紀錄片在顛簸中快速向前國際話語權大幅提升

苗春

2015年04月27日08:2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批中外合作的反映中國當代人文、自然景色的紀錄片引發海內外關注;繼央視紀錄頻道之後,又有兩家紀錄頻道上星,播放瓶頸被打破;「中國紀錄片第一股」出現,有了以生產製作紀錄片為主的上市公司;一些紀錄片開始使用4K技術拍攝,用影視語言紀錄時代變遷,準備回歸影院到大銀幕放映……從去年至今,中國紀錄片利好消息頗多,發展和進步有目共睹。不過,《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5》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教授形容中國紀錄片的總體狀態,依然是「這輛加滿油的跑車不斷快速向前,但同時道路總有崎嶇,時有顛簸和疼痛」。

  近年來,一系列有利於紀錄片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出台:如2010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13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出「加強版限娛令」,要求衛視頻道每天播出30分鐘國產紀錄片。最近有關方面又在調研,醞釀新舉措。這些辦法對國產紀錄片發展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國際話語權大幅提升

  近來,五洲傳播中心與美國探索頻道合作的紀錄片《運行中國》,正在國內外熒屏和網路上熱播,引發廣泛矚目。兩家合作的《崛起的希望》不久前也榮獲聯合國減少災害危險辦公室的最佳減災故事片獎。

  張同道認為,2014年以來,國際化是中國紀錄片的突出向度,從國內題材到國際題材,從地接服務到聯合製作,我們的國際話語權大幅提升。

  還有另外一些國際合作項目成果初顯:央視紀錄頻道與英國BBC合作的《隱秘王國3》,將動物節目擴展到小金花鼠、小狨猴等小型動物的神秘新空間。央視紀錄頻道與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動物星球頻道、美國野生救援協會聯合攝製的《野性的終結》,邀請運動員姚明去非洲考察野生動物,號召動物保護。從動物和動物保護入手,中國紀錄片以合作方式進入國際主流,這是一種成功的傳播策略。

  國際化並不僅僅局限於國際合作,也表現出更多「中國故事、國際表達」。《互聯網時代》遠赴美、英、法等14國追蹤互聯網的起源與發展。《瓷路》到英、德、日、法等9國講述陶瓷的傳奇故事。《1937南京記憶》採訪美、日、德、韓等國120多位專家、學者、親歷者和倖存者後人,一起見證南京大屠殺。國際視野支撐了國際高度,國際敘事決定了美學形態,中國紀錄片向國際化邁出堅實的一步。據統計,2014年中央電視台向海外發行約2000小時紀錄片,海外銷售總額比2013年上升2%,覆蓋了81個國家地區。

  紀錄片擁抱衛星「不差錢」

  2014年,北京紀實頻道、上海紀實頻道上星播出,困擾中國紀錄片的傳播瓶頸猛然打開。業內專家認為,從2011年創立以來,央視紀錄頻道已然構建了高品質、國際化的品牌形象;上海紀實頻道攜帶豐厚的市場經驗和品牌積澱,啟動國際化、產業化之路;北京紀實頻道與北京國際紀實影像創意產業基地、新紀實(北京)傳媒投資有限公司率先破局,蓄勢待發。

  更令人矚目的是,2014年,三多堂傳媒登陸新三板,打造「中國紀錄片第一股」,雖然暫時沒有面向社會募資,但已打通了和資本市場的對接通道。兩支紀錄片基金先後誕生: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和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成立「北回歸線紀錄片天使基金」,啟動資金1000萬;「中尚雷禾紀錄片創作基金」正式設立,資金規模已達1億元。

  一些紀錄片的品牌價值得到了凸顯: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Ⅱ》再次掀起狂瀾。《舌尖上的中國》已經為中國紀錄片創立了第一個品牌,並成功地把文化影響轉換為市場效益:《舌尖上的中國》的綜合收益已經超過5億元,將紀錄片產業鏈從傳統的廣告、音像、圖書等拓展到電商銷售、電影,甚至拉動了相關行業的股票價格。據悉,第三部還未拍攝,收益又已經超過兩億元。

  據張同道的課題組調查顯示,2014年中國紀錄片年度生產總投入約19億元,全行業總收入約30億元人民幣。同期美國探索集團全球累計訂戶數29億,總收入62.65億美元。2013年,法國電影中心資助紀錄片4.895億歐元。我國紀錄片目前得到的國家扶持資金總額為2000萬元人民幣。

  紀錄電影再次走進公眾視野

  日前,有關方面宣布,從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始,紀錄電影將長期落戶中華世紀壇影廳,成為首都北京一項領先於全國文化消費的新亮點,也開啟了紀錄電影在中國影院常態穩固播出的先河。

  目前,國外不少紀錄電影進入影院放映,並取得很高的票房,2014年美國院線紀錄片達到159部,票房將近1億美元;《熊世界》以1800萬美元成為票房冠軍。以品質著稱的法國紀錄電影也在電影院獲得成功,2014年法國愷撒獎授予《上學路上》,該片票房為228萬歐元,觀眾多達117萬,僅次於雅克·貝漢的《海洋》。亞洲甚至出現了紀錄電影的奇蹟:超過500萬韓國人去電影院觀看紀錄電影《親愛的,別過河》,票房超過2億元人民幣。

  中央電視台副台長、中央新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高峰說,過去一段時間,紀錄電影只在電視上播出,數量逐漸減少,甚至準備退出歷史舞台。但是跨過了新世紀,不僅電視有了長足發展,人們又在探討新媒體怎麼放電影、電視,如何回歸電影院。紀錄電影有了繁榮的機會。他認為,在影院觀看電影有儀式感,比自己在家打開電腦、打開電視看,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提高,大家不會滿足於在家看電影,還是會到電影院去體會紀錄電影的獨特魅力。

  做軟實力中的硬通貨

  中國電影市場成長迅速,2014年共拍攝影片600多部電影,票房近300億元。然而,紀錄片僅25部,票房約2000萬元左右。中國教育電視台三頻道總監陳宏指出,從運營和產業來講,國產紀錄片做得還遠遠不夠,儘管到了30億元的規模,但還不如一部海外大片的贏利能力強。

  儘管《爸爸去哪兒》披著紀錄電影的頭巾掙了7億元,實在不過是一場電視真人秀的另一版本而已。以大型真人秀《超級男聲》為題材的紀錄電影《我就是我》向影院衝擊,採用商業電影宣發策略,並且前期眾籌就獲得500萬元票房,最終卻止步於670萬元的門檻。

  北京紀實衛視主任陳大立指出,有人認為拍紀錄片很有面子,給它加上各種高大上的詞,成為一種文化面具,而不考慮怎麼把故事拍得精彩好看,對紀錄片市場沒有敬畏。「有多少電視紀錄片導演敢拿作品到電影院去試試?用了4K技術之後,在電影市場能不能有發言權,有位置?」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呼籲從業者:做好紀錄片的創作、營銷和對外推廣,首先要關注現實題材,表現中國人奮鬥的故事,比如春節期間央視的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表現中國人追夢、為夢想奮鬥的過程,播出效果很好。他透露,未來幾年內會有個百人百部作品的計劃,扶持100個青年導演,拍攝100個中國人奮鬥的故事,面向國內外播出;其次要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不僅介紹文物、墓葬,也可以講述中華文明精神的由來等。

  作為一種跨文化、跨時空的媒介形態,紀錄片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成為國家文化戰略的一部分。文化是軟實力,但紀錄片卻是軟實力中的硬通貨。張同道表示,不得不承認,超越個人和集團利益,為社會、為公眾擔當的紀錄片還是太少了,「2015,期待紀錄片更有市場,也更有力量」。


推薦閱讀:

中國病人為何紛紛奔赴美國診療
中國加速邁向童書出版強國
美國宣布制裁幫助朝鮮的中國公司
姓氏之謎 中國最長和最怪複姓是什麼
中國酒文化(轉帖連載15)酒與名人阮籍

TAG:中國 | 紀錄片 | 國際 | 話語 | 提升 | 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