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太極拳要走實戰之路」的思考-理論研究-太極網

謝文德拳照

對在國內外日益廣泛開展 的太極拳運動,究竟應當沿著 什麼路子向前發展,長時間以來,有迥然不同的意見。「太極拳要走實戰的路於」就一種主張。本文想就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不妥之處,誠望諸位方家不吝指正。一、「太極拳要走實戰之路」是對「楊無敵」蓋世武功的呼喚 (一)何為太極拳實戰之路? 中 華武術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它隨著中華文明的誕生而出現,又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時期,原始人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漁獵 活動,面對水中的魚,林中的獸,為了獲取食物,或剌或擊,或攻或防,這就是後來逐漸演變成武術實戰技能的雛型。儘管中華武術百花苑中繁花似錦,實戰講究技 擊與 攻防術則是相同的。到了近現代,隨著武學這一門學科的發展,歷代武術家在實戰中的經驗積累,在實戰手段及技巧方面,又提煉出「打、踢、摔、拿、靠」 等技擊元素,大大豐富了實戰 技能。實戰就是二人對壘,在戰 場上就是對敵。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拳術亦然。太極拳所不同者,是超越了一般武術壯欺弱,慢讓快的一般原則,而是遵循「以柔克剛」,「引進落 空, 牽動四兩撥千斤」這一百試不爽 的克敵之道,以巧取勝。歷史上這類戰例比比皆是。現舉兩個著名的實例如下: 1、楊露禪「不打三種人」 太極宗師楊露禪(1799~1872)當年在京城授拳有「楊無敵」之美譽。城西有一張姓大戶好武,家有鏢師30餘人,個個武藝高強。聽說廣平府楊露禪功 夫了得,便托朋友武汝清請至家中。張見楊露禪人痩,身不過五尺,面目忠厚;穿一身布衣,便以貌取人,看不起他,招待之禮不恭。楊露禪看透了主人的心思, 便自酌自飲不顧其他。張某見狀,老大的不高興,便說,常聽武林人士提到先生盛名,不知太極拳能打人不?」楊露禪自知謙虛不得,便理直氣壯地回道:「有三種 人不可打。」張某問:「哪三種人?」答:「銅鑄的,鐵打的,木作的,這三種人不容易打,除此之外都能打。」張某說:「敝舍30 余名武師,武藝最高的要數劉教師,他能舉起五百斤,你倆能否比試比試?」楊露禪道:「不妨一試。」話音剛落,只見劉某來勢洶洶,猶如猛虎撲食,直奔楊露禪 而來。說時遲,那時快,楊露禪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這麼一拍,劉某已跌出三丈以外。張某撫拳笑道:「先生真神技矣。」於是讓廚師重擺滿漢盛宴,恭敬招 待。劉某力大如牛,敗在楊露禪手下,可見並非力勝,而是以高超的太極功夫,戰而勝之。 2、鄭曼青大敗美軍士兵 抗日戰爭期間, 楊澄甫的弟子鄭曼青先生(1902~1975)因避戰亂來到重慶。當時美軍有一百多人駐在重慶,每周舉行聯歡會。他們聽說鄭曼青不久前,曾經在英國駐重慶 大使館,以其矮小的身軀,把英軍中最孔武有力的安君打得人仰馬翻,都 不相信,便邀請鄭曼青參加聯歡會。美軍選出精於技擊者十餘人,挨個與鄭曼青較 量,先後已有五人敗下陣去。這時,忽見體 重有一百多公斤的一美軍士兵,於丈外舞拳跳躍,向鄭曼青頭部擊來。只見鄭曼青摺肘接住,應手便使其跌出丈外,撞在牆 上倒地,聲震瓦屋。此人不服輸,從地上爬起來,又奔躍襲來。鄭曼青舉手送之,又跌出。這時,美軍士兵才不得不搖頭認輸。在場的人非常驚訝,便問道:鄭曼青 如此痩小,怎麼把一百多公斤的壯漢舉起來扔出去?有一位懂英語的張君便以太極拳以意 引氣,以氣運身,借力打力的道理予以解釋,美軍士兵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有內行的中國人說道,鄭曼青的手法身法 有過人之處,他每當發人,其聲其狀,就像以錢投鼓,直至撞壁而止,這全憑內勁才能辦到。 什麼是太極拳的實戰?楊露禪、鄭曼青與人對壘,以太極拳的內功,引進落空,借力打力,戰而勝之。這就是太極拳的實戰。 (二)太極拳實戰之路存在的條件及其技戰術修鍊途徑 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有其必然性,太極拳的實戰之路亦不例外。人民解放軍戰士有一鼓舞鬥志的口號,叫做「練為戰」。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的精粹拳種,「練為 戰」也是題中應有之義。用楊露禪的 話講,學練太極拳是為了「禦敵保身」。在冷兵器時代,對敵作戰使用的兵器是刀、槍、劍、戟等,戰士若能學會中國功夫,在戰場上無疑要佔很大優勢,即使平時 防身也非常有用。如「走鏢」即擔負銀錢或貴重物 品的運送任務,或為有錢人家看家護院,保護人身財產安全,也都離不開武藝高強 者的護衛。由於當時社會的需要,人們習練中國功夫,就是奔著它的實用而來。 但是要想真正掌握太極功夫並非易事。太極拳門內有一共識,即「太 極十年不出門」這是說要學會太極拳的體與用,不下十年苦功是不行的。不要以為這是故弄玄虛,誇大其詞,內行人知道,這還是一種樂觀的說法,如若不信請看太 極拳名家許禹生先生(1879-1945)是怎麼說的。他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此言習 太極拳者,進功自有一定之程度,而不可獵等(超越等級)燥進也」。既然如此,究竟 應當怎樣才能學到手呢?許禹生先生告訴我們:1、先要著熟。即模仿老師的姿勢,姿勢正確了,再要求各姿勢互相連貫;拳路熟悉之後,要懂一招一式的用法,用 法會了,還要求其勁不要落空。這才是真正的著熟。2、再求懂勁。學習推手是求懂勁的必由之路。在推手過程中研究對手動作的輕重緩急,方向位置,久而久之由 微懂、略懂,以至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才叫懂勁。3、階及神明。懂勁之後,不再把注意力專註於一招一勢之上,一招一勢都能自合漸漸地無需用著,只需用勁, 再到不求用勁、而勁自合。最後能夠以意用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觸,莫之能御,則階及神明也身」,他的結論是要達到這一境界,沒有幾十年的純功很難做到。 (詳見《太極拳選編》《太極拳勢圖解》上編,第十五頁。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84年3月) 許禹生先生的經驗之談,從楊露禪宗師前後用十八年時間,三下陳家溝拜師學藝,可以得到最好的印證。 人們提出「太極拳要走實戰之路」,主觀上是想要把老祖宗高超的拳藝,當做一份寶貴的遺產繼承下來,並且發揚光大。從這一角度看問題,我舉雙手贊成。二、「太極拳要走實戰之路」,不能代替「益壽延年之路」 (一)「益壽延年之路」是太極拳的首選 我們知道的一些太極拳名家,他們當 初學拳的目的也是為了祛病延年。如陳微明先生(1881~1958)曾跟楊澄甫學拳七年,根據楊澄甫口授,著《太極拳術》一書。他動念學太極拳就是為了祛 病健身。他在書的《序》中說,他二十來歲,就體弱多病,頭髮十之三四已白。學了太極拳後,精神煥發,病癒體健,就像換了一個人。他還有個朋友,也是因病練 拳,結果,「雖勞傷痼疾,莫不霍然脫體」。因此,他深有感觸地說,太極拳「真是養生卻病之妙術,禦侮其餘事也。」現在仍活躍在太極拳傳承一線的太極名家, 也都強調促進人類健康長壽,是太極拳的第一位任務。如我的恩師、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人、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成員楊振鐸先生,在許多場合的 題詞是:「為太極拳事業的發展和人類健康長壽共勉」。 (二)「益壽延年之路」越走越寬廣 太極拳從創始以來,很長一段時間,由 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控制,以及封建保守觀念的束縛,如有的規定不傳外姓,甚至規定傳兒不傳女等,發展的十分緩慢。直到1928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中央 國術館後,才開始由政府主導向社會大眾推廣。但是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爆發前,這種發展勢頭就無形中消失了。真正在國內外大力普及與推廣,是在新中國成立以 後,其關鍵因素是黨和政府大力提倡。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類社會早已由冷兵器時代,進入到原子時代,直到今天的信息時代,武術的技擊功能隨之削 弱,人們把中國武術包括太極拳主要用於 強身健體。1955年,毛澤東主席發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在賀龍元帥直接領導下,國家體委組織專家、學者,以楊氏太極拳為藍本,編製 了24式簡化太極拳、88式太極拳等套路,在全國各地及大專院校推廣普及。黨和國家領導人不僅大力提倡,而且帶頭參加學練。太極名家顧留馨先生就曾應邀到 中南海、北戴河、廣州等地教中央領導人學練太極拳。毛澤東主席對太極拳能治病印象深刻。1961年,他在一次大區書記會上,提倡老年人打太極拳。這時許多 領導同志紛紛尋找拳師學拳。我的恩師楊振鐸先生,就是這個時期來山西省級機關專門從事太極拳教學工作的。由於黨和政府大力提倡,各級領導率先垂範,參加太 極拳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太極拳作為群眾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的一種高雅民族體育項目,受到國人的青睞。 「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太極拳運動受 到影響。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太極拳運動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在鄧小平「太極拳好」題詞的鼓舞下,武術專業團體及民間太極拳師紛紛設場授拳, 太極拳館(校)、協會、研究組織如雨後春筍相繼建立,太極拳得到空前的大普及大發展。許多太極拳師走出國門,把中國太極拳傳授給世界民眾,受到熱烈歡迎。 現在 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一億多人在練太極拳,絕大多數人把太極拳作為祛病健身的手段。楊振鐸老師1998年10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雅圖成立國際 楊氏太極拳協會,傳播楊氏太極拳,此後由其長孫楊軍駐會,向歐美、東南亞、非洲推廣,西雅圖國際楊氏太極拳協會所在地,參加學拳的許多人是國際知名企業微 軟公司的工作人員。有記者問他們為什麼要學練太極拳時,學員們回答「為了放鬆」。話不多,但是抓住了要害。因為放鬆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義,也是達到強身健 體、祛病延年的有效手段。這正是絕大多數太極拳愛好者學拳的願望和目的,也是當今太極拳風靡全球的主要原因。 (三)「體」與「用」如影隨形,並行不悖 太 極拳是「體」,推手是「用」,太極拳界一般都這麼認為:但是我們學習研究了楊澄甫宗師口授的三本著作,會有不同的認識。第一本書《太極拳術》(中華書局 1925年出版,陳微明著)太極拳只講體,不講用,在書的第二部分——推手講用。第二本書《太極拳使用法》(文光印務館1931年出版,楊澄甫著),第三 本書《太極拳體用全書》《中華書局》1934年出版,楊澄甫著),則打破了前例,在傳授太極拳的練法時,重點講怎麼用。正如楊澄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例 言所說,編著本書的目的,「在於體用兼備」。因此,對每一式的講解都以對練拆解攻化迸行,側重闡明技擊用法,既是健身法寶也是應敵之招。說它是應敵之招可 以理解,因為圖片示範、文字說明,都從如何應敵的角度出發展現在讀者面前。至於健身法寶需要認真去理解,辟如起勢要求全身放鬆、氣沉丹田、內固精神、外示 安逸、思想集中、不存雜念。這是人們常說的一種太極態。這種太極態練到一定程度,就像老子講的,達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的人的自然狀態,這樣一種狀態 要保持始終,如《太極拳體用全書》所提示的「練法用法,俱根本於此」。這對於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祛病延年是最有效的方法。至於應敵之招,在 學練太極拳架過程中,只能打下一定的基礎,要想功夫上身,必須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去學去備一定條件,年老體弱甚至有病在身的不能練,因為這種情況經不起摔 打,身子不活則容易受傷。身體具備條件,還得有毅力、肯吃苦,能堅持不懈地十年八載地練下去。如此一來,生活保障、生存條件就無法迴避。除了個人條件具 備,還得求名師真傳。當今太極拳運動開展得如此廣泛,最缺的就是合格的老師,就目前國內的情況講,專職、合格的老師不多,群眾性的太極拳運動往往是能者為 師,這類老師因為從群眾中來,得到了太極拳的恩惠,都想著讓太極拳給更多的人帶來快樂和幸福,往往非常熱心,功夫則有待提高。 綜合以上意見,結論如下: 一是太極拳已成為世界健康第一品牌的今天,應該毫不動搖地走益壽延年之路。 二是太極拳走實戰之路要針對特定的對象講,並且要有相應的配套措施,才能落到實處。具體設想是: 1.對象。從小抓起,如六歲開始習練太極拳,培養一批功夫小子,通過優勝劣汰從中選出一些苗子組成專業隊,長期培養訓練,成為楊澄甫先生講的,即「能教人養身又能對敵,修養使用兼全」的太極功夫的繼承者。 2.措施。要組織教師隊伍。要建設太極拳培訓基地。要加強太極拳科學研究。要發揮政府和民間兩個積極性,等等。 以上拙見,如能對太極拳發展方向、 道路問題的討論,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意已足矣!(謝文德)
推薦閱讀:

道家太極內功八式
我的太極之路(3)
練習太極拳如何避免膝蓋的損傷及預防措施
太極拳力學原理闡微--李秒豐 - 李秒豐 - 個人專輯 - 太極拳資料庫 太極,視頻,功夫...

TAG:思考 | 理論 | 太極拳 | 太極 | 實戰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