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36歲,一個37歲,兩位青年才俊就這麼走了

一個36歲,一個37歲,兩位青年才俊就這麼走了…… 一位是社科院的南大畢業生,一位是東大博士,他們都是前途無量的「學術新星」,但是潛伏的病魔讓他們不幸隕落。30多歲,無論對於誰來說,都是最好的年紀。在家,是家庭的頂樑柱;在單位,也是業務的骨幹。但是,近日,兩個傑出的青年學者,一個36歲,一個37歲,突然離開了人世。這兩名學者,一個是37歲的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副研究員張哲,一個是36歲的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暉,都在最美好的,英年早逝。3月19日上午10點, 張暉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將要井噴的時候,卻突然消失了。」說起張暉的去世,他的同事都很痛惜。張暉才36歲,畢業於南京大學,是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編輯部的副研究員,是個傑出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同事眼中的張暉學術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的身體嚴重透支「傑出的青年學者」當 現代快報記者聯繫上楊早時,他還沒從上午的遺體告別儀式中緩過神來。楊早是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跟張暉是同事。「傑出的青年學者,這個稱呼,對 張暉來說,當之無愧。」楊早說,張暉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成就非常突出,無論是項目、評獎,還是出版的書,都在研究所內遙遙領先。而張暉所在的古代文學研究所,曾是個大家輩出的地方,錢鍾書﹑俞平伯﹑季羨林等大家都曾擔任過這個研究所的學術委員。而張暉是這個研究所的新星。比同事多辛苦一倍「他就是一個純粹的學者。」楊早說,跟張暉在一起,聊天的話題,都是圍繞著學術進行,不會聊生活,或者其他的東西。這一點,也得到了同事張劍的印證。在張劍的印象中,張暉無論跑到哪裡,都會帶上一本書。哪怕出去旅遊,看完景點之後,其他人可能去逛街、採購,但張暉會一個人躲在房間里,繼續他的研究。從張暉的著作中,就可看出他的辛勞。從2006年進入社科院後,已經公開出版了10本專著,這些專著的含金量都比較高,楊早評價說,比如去年出版的《中國詩史傳統》一書,就開闢了一個詩歌研究的新領域。除了已經公開出版的專著外,還有兩本書,已經到了出版社,正在準備出版。而在張暉的遺稿中,同事們又發現了兩本正在寫的書。「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一個學者一年的正常生產量,一般是出一本書。」楊早說,但張暉最近三年,至少寫了6本書,工作量至少是同事們的一倍。「他確實很累」「其實,我能感覺到,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生活上,對於張暉來說,都有不小的壓力。」楊早比張暉早到中國社科院一年,單評職稱,就花費了他們很多的心思。張暉從2006年進入社科院後,一直是助理研究員。職稱遲遲不上去,不是因為學術水平不夠,而是因為沒有名額,必須退休一個,才能替補一個。一直到2012年底,張暉才評到了副研究員的職稱。張暉的家庭壓力也很大,有一個兩歲的兒子,妻子在北京一所大學教書,收入也不高。「對於一些學者來說,想要在北京買房,很不容易。」同事張劍說,去年,張暉通過向親友和銀行借款,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正背負著巨大的債務,人卻突然被壓垮了。「他 確實很累。」張劍說,孩子小,他白天在單位上班,晚上回家照顧孩子,哄完孩子睡覺後,自己再看書寫作,這些書,大部分就是夜裡寫出來的。而且,張暉在寫學 術專著的同時,還是南方都市報專欄作者,常常寫書評,給讀者推薦好書。寫一篇書評,至少需要閱讀好幾本書。這些工作都大大耗費了他的精力。身體突然垮去張暉是在3月15日,因突發腦溢血和急性白血病去世的,年僅36歲。 「很突然,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楊早回憶說,事後想來,其實張暉的身體,還是有一些徵兆的,比如經常感冒,發低燒,跟同事談話少了,胃口也差了,也出現 過眼底出血。但張暉並沒有重視,只是頭痛醫頭,感冒就吃點感冒藥,發燒了掛個水,並沒有系統性檢查。還是常常熬夜工作。等發現了,一切全都晚了。37歲的張哲 一張貼在東南大學校園內的訃告,讓許多師生駐足。這張訃告,就貼在東大的信息欄內:張哲,男,江蘇蘇州人,一九七六年七月生,電氣工程博士,副研究員,因病搶救無效去世,年僅37歲……再給他幾年時間,可有更多的成果一位1976年出生的東大博士去世了!一位參加了他葬禮的網友說:「今早趕回南京參加了他的葬禮, 哭了,太可憐了……看著老老小小,他老婆致悼詞回憶夫妻十年相識相戀的片段時,我們大老爺們兒都哭得稀里嘩啦…… 」對於學者來說,三十七歲的年齡,本該是開始收穫學術成果的階段,但是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電子學院)博士、副研究員張哲老師,因病醫治無效不幸去世,年僅37歲。昨天,東南大學為他舉行了追悼會,他生前的同學對他的離去也扼腕嘆息。「太可惜了,他還這麼年輕,如果再給他幾年時間,可以有更多的成果。」昨天下午,剛剛出席張哲追悼會歸來的東大電子學院教師楊軍,與張哲是研究生同學,說起張哲的離去,語氣中充滿惋惜。平時生活規律,查出胃癌後還沒半年「他責任心很強,是一個很有擔當的人,獲這麼多獎也是平時細緻地工作積累下來的。」楊軍說,現在汽車裡配備的智能導航系統,最早就是張哲參與研究的。楊 軍介紹,張哲在院里一邊做科研,一邊教課,既有偏理論性的《數字信號處理》,也有偏應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統》。「這些課都挺難教的,要前期申請,通過學校 教學督導組考核後才能任教,有的老師是申請不到課程的。而一學年兩門課教下來,也並不輕鬆。」楊軍回憶,張哲的知識面很廣,研究領域從軟體到集成電路。他 平時也喜歡運動,還經常爬紫金山。但是,令楊軍意外的是,張哲的離去實在太過突然。「去年11月學校組織體檢,當時查出來他患了胃癌,但之前他身體並沒有不適,直到住院之前體重也沒有下降。」楊軍說,張哲平時生活規律,突然患病、離世,令人唏噓。青壯年一年至少要做一次體檢兩名學者英年早逝,也引發了一個話題,青壯年該如何保護自己?江蘇省級機關醫院體檢中心主任王建安說,一般40歲以下的青壯年,至少一年要做一次體檢。在這些體檢中,可以有效提前發現「三高」的徵兆,也就是高血壓、高血糖以及高血脂,這樣可以有針對性預防。即使是白血病,有可能也會提前從體檢中的血象里看出異常,早發現更加有利於後期治療。鼓 樓醫院專家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很多年輕人平時並沒有發現明顯的心臟疾病,但是卻突然出現急性心臟病發作,而且病情相當嚴重,主要原因出在緊張的工作環境和 過度工作上,長時間疲勞工作會引起人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突發心律失常等緊急情況,嚴重者會導致猝死,俗稱「過勞死」。不要以為年齡小就可以消耗身體專家表示,青壯年不要以為自己年齡還小,就可以消耗身體。如果工作上長期硬拼,生活上長期熬夜,就可能引起因神經系統過度緊張,而導致的神經衰弱、潰瘍病、 高血壓、冠心病等。此外,長期睡眠不足,還會造成大腦受損,促使早衰。一日三餐不能正常按時進食,有些中年人因工作和學習緊張還會引起胃潰瘍、低血糖,甚 至引起昏迷、休克。另外,俗話說「四十以前人找病,四十以後病找人。」最關鍵的是,病痛不拖延:不少中年人時常感到活得很累,經常出現頭暈、乏力、胸悶、心悸等,還滿不在乎地拖延就醫,結果小病熬成大病,輕病拖成重病,以致失去治療的良機。
推薦閱讀:

五四運動中青年的訴求和運動的意義分別是什麼?
揭秘︰蔣經國如何通過女青年掌控軍隊
有為青年秦檜為何會變成投降派?
中國空巢青年超過2000萬,你還好嗎?

TAG: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