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盱眙發現范仲淹皇封家譜》中驚人發現:范仲淹第七世范士選竟然至少活了141歲?

《江蘇盱眙發現范仲淹皇封家譜》中驚人發現:范仲淹第七世范士選竟然至少活了141歲?

來自網上的報道:

一、江蘇盱眙發現范仲淹皇封家譜長近30厘米(圖)

2007年09月21日14:37 [我來說兩句]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盱眙發現范仲淹皇封家譜

  本報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這句名言,可謂是家喻戶曉。但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的一支後裔在明洪武年間就奉旨遷徙到今天的淮安市盱眙縣和安徽明光市一帶。近日,一套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范仲淹家譜現身盱眙鄉間。

  記者昨天有幸在盱眙縣河橋鎮三元村卞郢組村民范廣西家中,首次目睹了珍藏數百年的范仲淹家譜。這套范仲淹家譜,共兩部四卷,長近30厘米,寬在20厘米左右,厚薄不一,分印刷本和手寫本。

其中印刷本系皇封家譜,共三卷,200餘面,毛邊紙裝訂,為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611年)印製,由明朝的范韶編寫。雖由於年代久遠,已有相當部分破損,但主要部分尚可辨認;手寫本家譜一卷,約八十頁,大部分字跡工秀,並附一幅范氏一源萬派生生不已圖,由范萬叢等書寫成於清康熙年間。  據了解,這套范仲淹家譜比在遼寧燈塔市柳河子鎮上柳村以及靖江等地相繼發現的范仲淹家譜在撰寫時間上更早。據該家譜推算,范廣西一門則是范仲淹次子范純仁(忠宣公)支系的後裔,為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孫。家譜特別詳細地記載了淮安盱眙、安徽明光兩地范氏家族的由來:明洪武初年,范仲淹的第八代後人范宗旺,遵旨於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拜別祖廟,遷徙到鳳陽郡泗州盱眙招信縣唐興鄉,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盱眙和安徽明光一帶。手寫家譜中,把范宗旺稱為盱眙、明光范姓的始祖。這兩部家譜,還記載了相當豐富的范氏家族的史料和鮮為人知的范仲淹軼事。

  范廣西告訴記者,因為這是一部皇封家譜,所以在家族內因家譜的保管權曾發生過爭執。為了保留下祖宗傳下來的家譜,他的父親范迪友曾冒著坐牢的危險,把家譜包好埋到了地下,直到「文革」後,家譜才得以重見天日。范迪友儘管沒有文化,但生前對於祖宗傳下的家譜一直視為命根子。每年都按祖宗規矩,在農曆六月初六把家譜拿出來焚香祭曬。(汪武波朱鼎兆)

(責任編輯:曾玉燕)

二、珍貴家譜解密「老范家」舊事http://www.sina.com.cn2008年10月22日03:40揚子晚報

  一套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范仲淹家譜,在盱眙鄉間被發現(詳見本報2007年9月21日A10報道)後,立即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如今,這套在民間輾轉流傳數百年的珍貴資料已收藏到江蘇省檔案館,並經過專業人員修繕一新。昨天,記者在省檔案館有幸先睹為快,從中發現了不少「老范家」的舊事。

  看了本報消息徵集到的

  300頁家譜補了半年

  「說起來,要感謝史學家季士家先生和揚子晚報,沒有季老慧眼識寶,沒有你們報道,這套珍貴史料就不可能入藏省檔案館。」省檔案館徵集接收處的工作人員如是對記者說。原來他們從揚子晚報上看到家譜的消息,又經季老先生推薦,憑直覺感到這份資料有一定價值,便趕到盱眙,看到實物,果然頗為珍貴,遂成功徵集回來。

  由於年代久遠,家譜已有相當部分破損。檔案館請專業人士進行修繕。記者在檔案館修繕工作室里看到,大紅案桌上擺放了許多宣紙、毛邊紙,工作人員根據需要來選擇,有時還要將紙張加工成紙漿,以修補出現的洞眼。令人意外的是這裡竟還有溫度與濕度計。工作人員解釋說,修補工作要在一定的溫度與濕度下進行,並且不能用空調,因此他們只能斷斷續續地修,遇到梅雨季節、夏季,修繕工作都要暫停下來,因此雖然整個家譜只有300餘頁,但前後卻花了大半年時間修補。檔案館徵集接收處的林處長告訴記者,2007年9月21日刊登家譜發現消息的揚子晚報,也被作為資料收藏入館。

  范仲淹如何發現自己身世

  家譜史料彌補正史不足

  這套家譜分「印刷本」與「手寫本」兩部,其中印刷本系皇封家譜,為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611年)印製。手寫本約80頁,大部分字跡工秀。「印刷本」家譜是曾任明朝貴州清司署郎中事司務的范韶所寫;「手寫本」是范萬叢等寫成。雖然他們的生平已無從考證,但無疑都屬於范仲淹的後代。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家譜,尤其是手寫本部分,記載了相當豐富的范氏家族的史料和鮮為人知的范仲淹軼事。比如對范仲淹的身世,《宋史》是這樣記載的:「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少有志操……」范仲淹是如何知道自己身世的呢?史書中語焉不詳,但在家譜里卻有記載:「公(范仲淹)二歲而孤,隨母謝氏適淄州朱氏。年弱冠,朱氏昆弟安用貲,公數勸之,朱氏昆弟不樂,遂語公曰:"我自費朱家錢,何預汝事?……父早亡,太夫人攜汝適朱氏。』公聞之感憤,決欲自樹立門戶,遂佩琴劍竟趨南都……」這些記載都是正史中無從查找的,十分珍貴。

  盱眙明光范氏發脈蘇州

  「老范家」找到明證

  其實范仲淹的家譜,在國內已發現多種。范仲淹第26代傳人、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安徽明光第二中學副校長范循青先生就收集了福建、山東、遼寧等地發現的多種范仲淹家譜,但新發現的這套家譜在撰寫時間上更早。范循青告訴記者,在江蘇盱眙與安徽明光都有「范庄村」,村裡的人多姓范,大家都自稱是「老范家」。過去老一輩都說他們「老范家」是范仲淹的後人,但大多沒有證據。在這套新發現的家譜「手寫本」里,有一篇《始祖千五公自敘源流記》,詳細敘說了明朝洪武年間,范仲淹八世孫范宗旺奉旨從蘇州吳縣遷至盱眙招信縣(即今天江蘇盱眙和安徽明光一帶)及其後代繁衍的經歷。范仲淹八世孫范宗旺就是「千五公」,其被尊稱為淮安盱眙、安徽明光兩地范氏家族的「始祖」。這篇《源流記》即出自其手。在這篇文章里,范宗旺說明代洪武初年,「皇太祖初建金陵,察民居疏密,行填實之法,凡有大族,有司舉其殷實者填實各處」,於是身居蘇州吳江的他被要求遷往盱眙。但他擔心遷居後「恐後無聞,親自蘇州吳江縣家廟中抄寫家譜,遺像集要誥敕帶至盱眙招信存為後念。」由此也講明了這套家譜的淵源來歷。

  范循青說,當他在家譜里看到這篇文章時,真是如獲至寶。他說,這篇文章,給他以及盱眙、明光一帶的范氏子孫找到了根!這本手寫范氏家譜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可謂絕無僅有。

  珍稀家譜恆溫恆濕保存

  「范學」研究方興未艾

  省檔案館的技術人員表示,這套珍貴的范仲淹明清家譜雖然修繕一新,但仍不能隨意翻動,他們將把它收入館裡的「譜牒系庫」,在恆溫恆濕的狀態下保存起來。

  范循青告訴記者,范仲淹研究被稱為「范學」。本月底北京將召開第二屆中國范仲淹國際學術論壇。加強對范仲淹相關研究資料的搜集和彙編整理工作,是「范學」研究重要的文獻基礎。目前有專家打算編著一部高水平的《范學大詞典》。這套家譜的發現,無疑會為「范學」大詞典增添重要史料。

  通訊員 陳志遠

  本報記者 張筠 陳明明

來自博客文章:

三、范仲淹家譜驚現明盱鄉間范 循 青「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被稱為宋朝第一人品的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言,早已家喻戶曉。歲月滄桑,斗轉星移,人類社會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筆者作為范仲淹後代也更加懷念先祖,所感欣慰的是在遼寧鄉村以及其他地方相繼發現范仲淹家譜的消息以後,本人通過多方探詢,發現了原供奉於我們明光市女山湖鎮范仲淹祠堂的,比在遼寧發現的印刷更早的范仲淹家譜以及手寫家譜。這一發現引起了有關人士的濃厚興趣及安徽省明光市眾多范仲淹後代的強烈反響。范仲淹家譜印刷本共八卷,三百面左右,毛邊宣紙裝訂,為明朝萬曆年間(1611)印製,雖由於年代久遠,已有相當部分破損,但主要部分尚可辯認;手寫本約八十頁,大部分字跡工秀。這兩部家譜記載了相當豐富的范氏家族的史料和鮮為人知的范仲淹軼事。特別是對明朝洪武年間,范仲俺 八世孫范宗旺奉旨從蘇州吳縣遷至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當時為招信縣)及其後代繁衍等情況敘述,可以說是對范仲淹後代情況絕無僅有的記載。印刷本家譜是曾任明朝貴州清司署郎中事司務的范韶所寫;手寫家譜是范萬叢等寫成。至於他們的生平,已無從考起。家譜的蒼桑新世紀新春的一個普通日子,我懷著極不尋常的心情驅車來到與明光市澗溪鎮比鄰的江蘇省盱眙縣境內312省道北側的河橋鄉三元村,這裡居住著保藏先祖范仲淹家譜的范廣西家。由於事先已聯繫好,范廣西熱情地接待了我。他說:「你是范仲淹第二十六世孫,我是第二十八世孫,長門出晚輩,你是長輩,我們應當尊重你」。一種親情的溫暖頓生心底。通過交談,得知范廣西共兄妹三人,姐姐范廣英在河橋鎮上,大哥范廣東在明光市澗溪鎮。其叔爺范迪華曾歷任盱眙縣某中學校長、文化局長、盱眙縣城關鎮書記等職,現已退休;堂弟范廣志現在蘭州某部任副師級幹部。范廣西本人高中文化,曾任村支部書記,鄉果林公司經理等職務。其父范迪友沒有文化,但生前對於祖宗傳下的家譜一直視為命根子,每年都按祖宗規矩在農曆六月六把家譜拿出來焚香祭曬。說著,他把珍藏的范仲淹家譜從柜子里取了出來,家譜用黃色綾布包著,打開綾布,厚厚的幾本古色古香的大書顯現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也一下子穿過千年的時空。廣西說,這是一部皇封家譜,在封建社會,有這種家譜的家族參加科舉可以免鄉試。為此,家族內因家譜的保管權曾發生過爭執。清朝時期,舊縣、潘村地方的同族曾帶槍來奪過,但由於轉移及時,未被奪走。「文化大革命」期間,家譜也面臨一場大災難,據有關人士估計,如從20世紀50年代計算到70年代,全國大約有兩萬種家譜被人為地毀掉。當時,「造反派」到處查「四舊」,為了保留下祖宗傳下來的家譜,范廣西父親冒著坐牢的危險,把家譜包好埋到了地下,直到「文革」後,家譜才得重見天日。同樣作為范仲淹後人,筆者聽到這裡,遙想先祖當年,擔當世道,力倡改革,胸藏數萬甲兵,膽落北遼西夏,而留傳下來的一本家譜卻經如此劫難,真是感慨萬千,心思如潮……正史無從查找的記載有關人士指出:近年來,家譜已越來越引起社會重視。這似乎與許多歷史學家相繼在家譜中發現了許多正史以「不見經傳」的重要史實有關。事實證明,家譜與正史、方誌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內地和港澳台及海外的各界人士,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內的積極關注。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民族歷來有尋根的意識,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家譜便是一個人的根。打開家譜一閱,方知內涵豐富,開篇為800多字的范氏家乘序,其後是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九月十二日世宗皇帝對該家譜編者戶部貴州清吏司郎中范韶夫婦及其父母下的誥命,其次是范氏家乘總目,再其次是姓氏源流。家乘外紀,家乘正紀,世次字型大小,大宗氏系總圖等。范仲淹在家譜中初定了范氏支派世次字型大小:「仲純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西昌彥,友善可彌安。右(豎版)二十字乃文正公所定,各房同用,無長次之分也。」「君章徵顯用,循迪廣欽崇,存本宜充後,時遵道晉隆。右二十字接在安字之下,共四十字,忠宣公子孫用之。諸房皆有續號,茲不可考矣,嗣當考之,以附於後庶,使支派易辨雲」。據手寫家譜記載,皖東明光、江蘇盱眙等地范姓是范仲淹次子范純仁(忠宣公)這一大支系。

范仲淹家譜早期可上溯至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東漢清詔使范謗、東晉經學家范寧、南朝史學家范曄、齊梁時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范縝。但由於無確切世次輩分記載,被編入家乘外紀。家乘正紀是從唐朝丞相范履冰開始的,履冰生二子,長子冬芳,次子冬倩;冬芬生昆光,昆光生正始,正始生二子,長子遠,次子遴;遠生隋,隋生夢齡,夢齡生贊時,贊時生墉,墉是文正公之父,公元990年卒,生三子:仲溫、鎡、仲淹。家譜記載:「公(范仲淹)二歲而孤,隨母謝氏適淄州朱氏。年弱冠,朱氏昆弟安用貲,公數勸之,朱氏昆弟不樂,遂語公曰:"我自費朱家錢,何預汝事?』公聞之莫知所以,遍詢知識。有告者曰"公乃平江范氏之子也。父早亡,太夫人攜汝適朱氏。』公聞之感憤,決欲自樹立門戶,遂佩琴劍竟趨南都……既至南都入郡癢(學校),日以脫粟數升煮粥一瓦盂分而為四,自朝至暮食之,三分皆冷啜之,同舍不堪其憂,而公怡然自處,晝夜力學,賦詩云:白雲無賴帝鄉遙,漢苑何人奏洞蕭,多艱未應歌鳳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君恨即消,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實能以道自處矣。祥符八年(1015)舉進士仍姓朱名說,初任廣德軍軍司理。後接其母贍養,恢複本姓。關於范仲淹的性格才能及人品,家譜中記載「追封魏國公誥」中是這樣說的:「范仲淹清明而直諒,博大而剛方,早以名世之才,出贊寢昌之運,危言驚世,高義簿乎天」。由此我們想到先祖文正公苦難的童年,外和內剛的性格,幾易其名,歷經坎坷,卻怡然自處,並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家譜中記載了范仲淹及其子:純佑、純仁、純禮、純粹的奏議,上疏等。家譜中還記載了唐宋兩朝范氏登科記,總計三十七人,其中有范履冰、范仲淹、范冬倩、范純仁等。以上所述尋常人根本不了解,包括今天的范氏家族,其史料價值可以想見。遵從聖旨,遷居鳳郡家譜特別詳細地記載了江蘇盱眙、安徽明光兩地范氏家族的由來,明洪武初年「皇太祖初建金陵,察民居疏密,行填實之法,凡有大族,有司舉其殷實者填實各處」。文正公八世孫,忠宣房下士選之次子范宗旺,諱光祖,號太初,遵旨於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二十六日與吳下宗族於文正祖廟分別,至鳳陽郡泗洲盱眙招信縣唐興鄉(據盱眙縣誌:唐興鄉在縣治西,管圖七:舊縣鎮、七里鎮、女山湖、山後鋪、土沛集、紅廟集、長山集)。所來有船一隻,男婦四口,惟官保阿奴,時年尚幼,恐後無聞,親至蘇州吳江縣家廟中寫家譜,遺像集要誥敕帶至盱眙招信(今明光市女山湖鎮)存為後念。另外,家譜中還記載了舊縣鎮的范文正公祠。這一點,清光緒年間所印《盱眙縣誌》卷之建置篇是這樣說的:「范文正公祠在舊縣鎮(今明光市女山湖鎮)。康熙志:公世籍蘇州吳縣,明洪武初撥蘇州富民四十萬填實鳳郡,公子孫遂入盱眙。其後按台范公、曹公捐金置祠,仍選族人俊義充弟子員主祭。」家譜中較詳地記載了范公祠春秋二季祝文,記載了祠堂門對兩副:分別是:「父子兩朝齊拜相,祖孫五代繼封公」;「擔當世道即在秀才時做出,聯綿甲第每於義田中得來,」「胸藏數萬甲兵膽落北遼西夏,宋朝第一人品煙肇淮水盱山」。九六年筆者曾到女山湖鎮,仲淹公第二十九世孫,原舊縣中學總務主任范天才帶我到范公祠去看了一次,祠堂已改為住宅,先祖范仲淹遺像等物品也於「文革」中被毀,范天才回憶至此,十分痛苦和內疚,他說自己那時太年輕,如是現在,怎麼也要把多少輩傳下來的范仲淹遺像設法保存下來。手寫家譜中把范宗旺稱為明光、盱眙范姓始祖。范宗旺生於延佑元年(1314)農曆八月十六日。關於范宗旺,家譜中是這樣記述的「……公(范宗旺)既士選之子,士選則系良史之次子,良史系公興之子,公興系直方之次子,直方系正思之長子,正思系純仁之第三子,純仁系仲淹之次子也。自仲淹以至士選凡七世,至公則八世矣。」特別難得的是家譜中記載了范宗旺遷安徽明光市女山湖鎮後的子孫繁衍情況,共十四代,加上從范仲淹一世算起計二十一代,這本手寫范氏家譜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可謂絕無僅有,是范仲淹後世子孫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

四、 根據蘇州《范氏家乘》暨十六房家譜記載,詳見下圖

五、

整理如下:

純仁(宋仁宗天聖五年生)1027年、

正思(宋仁宗嘉佑二年生)1057年、比父親小31歲,

直方(宋神宗元豐六年生)1083年、比父親小27歲,

公興(宋徽宗宣和六年生)1124年、比父親小41歲,

良史(宋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年、比父親小24歲,

士選(宋孝宗淳熙二年生)1174年、士選比父親小28歲,三子慶祖、宗彪、亨祖,亨祖嗣本房傳家為後更名邦機、慶祖早亡。

宗彪(元名光祖字樵隱宋高宗開禧三年生)1207生,比父親小34歲。

盱眙發現范仲淹皇封家譜載:

范宗旺(延佑元年生)、1314年。

1314年出生的范宗旺竟然比比1174年出生的「父親范士選」小141歲,顯然是不可能的!即使士選能活到這個歲數、也一定沒有了生育能力。

宗彪世系如下

-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胄-12子衡 宗彪元名光祖-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胄-12子衍-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胄-12子斅-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胄-12子衛 出嗣-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膚-12子衢-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睿-12子儀-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睿-12子椿-7士選-8宗彪-9煥文 出嗣宗勉-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弜-11叔表-12子衛-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弜-11叔明-12子復-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弜-11叔明-12子忠-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弜-11叔明-12子謙-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柟 出嗣煥文-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巹 出嗣郎中房兄文琰為後

宗旺世系不詳

如果世系一樣、就是名字和出生時間搞錯,如果世系不同,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推薦閱讀:

十條笑話:朋友特瘦小,出差提前回來,發現家裡有動靜
堆糖 發現生活
發現美好的,超越荒謬的
他滿門忠烈,在月亮中發現有個人和他長得一樣,於是降金叛宋
要想富,會投資 | 巴菲特:發現夠濕的雪和夠長的坡

TAG:家譜 | 發現 | 江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