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中醫正名:說說「思傷脾」
付虹醫生2015-05-12 11:03:44脾胃病科
我來自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婦產科,去年我們醫院為了順利完成中西醫的轉型工作,醫院組織全員系統學習了中醫學,通過認真的學習,我逐漸認識到了中醫學的偉大。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則是整體審查、四診並重、病症合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生如夏花般燦爛,去如秋葉般靜美」,而早在唐代醫家孫思邈就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強調了對於自己的健康也要未雨綢繆,要「治未病」,也就是西醫所說的預防。
我們婦產科面對的是廣大的女性朋友,女人如花,心思也敏感細膩,容易多思多想多疑。而在中醫的理論里,也講到了情志與健康的關係。中醫學認為,人有七情變化,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常的情志活動是體內肺腑、氣血、陰陽調和的反映,同時又能反作用於人體。正常的情志活動,能夠調暢臟氣,助正抗邪,增強人體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對維護人體的健康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七情過激往往直接損傷相應的內臟,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下面我就講一個「思傷脾」的小案例。
那是一個周三的下午,我的門診走進了一個年輕的女孩,拿過她的病曆本,看著她姣好年輕的臉上浮現著愁雲,我馬上問她最近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嗎?還是哪裡不舒服?
「醫生,我是一名大二的學生,我們學校這個學期學生會主席改選,為了能順利競爭上學生會主席這個位子,私底下我做足了功課,每天都在拚命準備,準備演講稿、獲獎的證書及各種材料,下了課做完功課,我的心裡也是想著這次競選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結果,競選還沒開始呢,我卻感覺自己的胃裡總是沉甸甸的,腹部漲漲滿滿的,不思飲食,睡眠也不好,總做夢,有時在夜裡醒來,就睡不著了。」女孩細細地敘述著她的病情。
看著她略顯憔悴的面容,通過給她舌診和脈診,舌體淡胖,脈相弱,四診合參,我診斷「脾氣虛」。病因也很清楚,就是這位女孩因為應聘學生會主席而思慮過度,導致脾氣鬱結,運化失常,出現納呆、脘腹脹滿、失眠多夢。因為這位女孩不願意吃藥,我只好開導她如下:
「人生能有幾回搏」,「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你這份奮鬥的精神和勇氣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奮鬥了,不一定會成功,所以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笑對成功和失敗。心情平和了,該付出的努力付出了,心思就不要總是輾轉徘徊在這件事上,畢竟,你還有大把大把的青春年華任你揮灑和綻放,不是嗎?
女孩點點頭,似懂非懂的走了。
又過了2周,我正在門診埋頭工作,一陣銀鈴般的笑聲傳來,隨即,一個身影走到我面前,正是那位因思傷脾的女孩,看到她的臉上綻放著春花般的笑容,我不禁問她是不是競選上學生會主席了?
「沒有,醫生,但是我的努力和優秀感動了校領導和班主任,今年學校推薦16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去美國交流學習,我入選了,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女孩快樂地說。
「心情也好了吧?不再整天思悠悠了?」我笑問道。
「不會了,《黃帝內經》中說:『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結合我自身的病情意思就是思傷脾,脾主運化,如果脾氣虛弱,則氣血生化乏源,不能滋養肌肉,四肢就會變弱,四肢沒勁了,我還怎麼奮鬥啊?」
女孩煞有介事又符合中醫理論的話令我久久難忘。
情緒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國外學者胡夫蘭德在《人生延長壽法》一書中說:「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廢、懼怕、貪求、怯懦和憎恨等。」此段描述與中醫的情志理論不謀而合。
看到此處,對中醫有質疑的朋友,你還能說中醫不是科學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