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刪節版】我們憑什麼要整出一堆「好」孩子?丨丹飛關於親子閱讀的問號
爸爸丨丹飛:丹飛,多棲商業藝術家。曾任磨鐵總編輯、漫友副總編輯……現任鳳凰壹力總編輯。郁可唯演唱《尋龍記》、撈仔作曲《人在他鄉》作詞人。廣東衛視三度拍攝其紀錄片。曾策划出品《盜墓筆記》《明朝的那些事兒》《甄嬛傳》等暢銷書,獨立經紀及促成了《甄嬛傳》等近五十部影視劇改編權。參與促成了《狼圖騰》動畫電影等全版權資產包的孵化和轉讓。兒子丹軻,馬上十歲,四年級學生。最大的特點是善良。最讓爸爸驕傲的是年年被同學全票選為「美德少年」。書法班上第二好,作文按總編輯爸爸的標準評價是儘管沾染了八股習氣,但還是在同學中最好。理想是長大了做丹總、設計師。
爸爸讀吧:孩子幾歲第一次接觸繪本故事?您給孩子閱讀的第一個本故事書叫什麼名字?
丹飛:我不是好爸爸,更符合我的定位是懶爸爸——我是撒手型父親,美其名曰「放養」式教育。在教育、育兒、親子閱讀這些大概每個新派父親都會做的事項上,我沒有任何作為。我兒子受教最多的一定是動畫片,其次是遊戲,後來他會搜索引擎了,又多了一個百度。如果還要加一個來源,那就是課堂灌輸。感謝老師們,把本來存在各種可能的天才硬性塑造成標配。
孩子閱讀的第一本故事書其實不是我給他的,我記得是他三歲半上小班時幼兒園發的課本,要求孩子看圖講故事,家長記錄在本子上。前面說了我是懶爸爸,在「對付」學校這件事上我還是壞爸爸,別的父母是潤色之後記錄,我是兒子說什麼我記什麼,他的「然後」「而且」「那個」這些個「多出來」的語氣詞我也直筆照錄。他講看圖講故事有一個特點,從主角到配角,從活物到物件,從主體到配件,從形狀到色彩,事無巨細,都會講到。我驚為天性和天分,幼兒園老師常判為「還行」。第一個故事打開是「雞媽媽的花手絹」或「我的城市」之類的,一個故事一本書,一周讀一本,記不起書名。
爸爸讀吧:你覺得開始給孩子閱讀繪本故事最好的年紀應該在幾歲?
丹飛:壞爸爸哪有給建議的資格,哈哈。開始給孩子讀繪本故事的最佳年齡和給/帶/教/為/讓/代孩子做任何事一樣,不同父母不同孩子答案不一樣。我們都懂,「正確」做法是因孩子而異。但什麼叫「正確」?去他的「正確」,實際可能發生以及實際發生的是因父母而異:父母決定了孩子開始閱讀繪本故事的年齡。你看看,皇帝不急太監急說的就是中國父母。缺失型社會成長起來的父母,給子女持續不斷到長達大半生的惡補成為他們的條件反射。「父母皆禍害」本來是一句網路流行語,實際上成為不少人的成長魔咒。直到有一天為人父母,自己再次成為那個自己曾經厭惡的那個人。言歸正傳,孩子閱讀繪本故事的最好年紀是孩子想閱讀繪本故事的那一年。這是廢話,只是真理往往是廢話。
爸爸讀吧:孩子多大開始明顯喜歡讀書了呢?孩子熱情最旺盛時,每天要講幾個故事才算完啊?
丹飛:如果「讀書」指上學,那我家小子三歲半時就開始樂意讀書了。在那之前他媽和外婆帶,寄宿,每周送去幼兒園哭到嗓子啞。三歲半起我從漫友(國內著名動漫出版機構)辭職自己做工作室,把他接到身邊自己帶了三年半,因為不寄宿,他每天上幼兒園都開心。最有聽故事欲的階段也是那一段,把他感興趣的所有動漫人物揉在一起讓我講他們「誰更厲害」。於是奧特曼戰孫悟空、渦旋鳴人戰天線寶寶,乾坤大挪移,信口大開河,滿足小男生無休止的「然後呢」。只要我還能編,他就能一直問,我們這對父子,也算奇葩。
爸爸讀吧: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有過令你感到意外或者驚喜的瞬間嗎?
丹飛:生活層面,意外驚喜這東西它不常有。驚喜偶爾有,比如當小朋友用自己的獨特視角講了老師不會講、同學不會講、總之除了他其他人都不會講的劇情和角色語言,我就驚且喜著了。只是拜老師所賜,孩子越大驚喜越少。
因此如果要我講「失落瞬間」、「不爽瞬間」會比較有話說。講故事四平八穩,寫日記或作文四平八穩。幼兒園階段「口述」作文和低年級手寫作文擋都擋不住的天才氣焰,被老師的程式化模塊化教育給修理得七七八八,三段式,總分總,三十年過去,TMD當初噁心過我的「這個故事教給我一個道理」、「我要好好學習」這種屁話,雷打不動,繼續噁心稚嫩的小學生們。
今年年初我帶孩子去看電影,電影院旁邊就有一家字裡行間書店,開映前孩子要看書,他看中的是國家地理版的兒童百科。我兩頁書沒翻完,他告訴我看了五十多頁了。我問他都看了些什麼。他答不出來。我告訴他一天只看一頁紙甚至只是一段話也好過看了幾本書。在接下來的十分鐘他認真看了一頁,再複述時就能講出子丑寅卯了:我沒了解過的蝴蝶、鳥類、海魚,在他的認知和敘述里長出了形狀,帶出了大小、色澤、溫度、速度、表情、環境。
爸爸讀吧:孩子喜歡的故事都有哪些類別或者主題方向?
丹飛:動畫電影、動畫片故事穩居榜首,其次是遊戲主題故事。從主題來講,冒險故事、科普故事、科幻故事是主要主題。生活相對安逸,幻想比現實精彩,冒險故事可以作為現實缺失的一個合理補足。愛科普是因為他覺得在學校做的物理化學小實驗很酷。
爸爸讀吧:你家孩子反覆閱讀不厭其煩的繪本故事是哪幾本?猜猜看,為什麼他會那麼著迷呢?
丹飛:很難有一個繪本能讓孩子在各個階段都愛看,可能《倒霉熊》是例外,因為有笑聲。笑是快樂靈藥,大小通吃。從小長期來看,《熊出沒》這種犯壞型因為符合「性本惡」的原罪猜想,所以可以讓小孩「不厭其煩」。有的小孩甚至什麼都哄不好、吸引不了,唯有《熊出沒》。《奧特曼》、《蠟筆小新》、《火影忍者》、《海賊王》這些故事也是「不煩」榜上的常客。
爸爸讀吧:對孩子的成長階段性影響最大的繪本是什麼呢?你覺得他在哪個層面受到了影響呢?
丹飛:最早是《天線寶寶》,後來是《奧特曼》、《喜羊羊與灰太狼》,現在是同學熱議的各類繪本。最初的源動力是興趣,後來的源動力變成了從眾,繪本閱讀一項,就展現了童真世界成人化的全過程。好事還是壞事?不好說。當然,繪本的影響遠遠不如動畫片大。和動漫出版一樣,繪本、漫畫閱讀也是動影響漫,由動而漫。
爸爸讀吧: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繪本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丹飛:繪本扮演「看圖說話」角色,更準確的說法是勾起孩子自說自話欲。自說自話很重要,孩子的世界成人不懂,不會說話的一對嬰兒、一群嬰兒之間就能進行一流的溝通,該拍摸拍摸,該呀呀呀呀,該抓咬抓咬,該打臉打臉,信息交互暢通無阻。這就是自說自話的有力證明——孩子有孩子話:自有一套語言體系。成人不懂孩子的嗨,就像人類最初以為動植物沒情感,後來以為動植物沒思想、沒有人類使用的語言這一套人際交互機制。
爸爸讀吧:你在選購繪本時,有什麼明確的標準或考慮嗎?有過什麼困惑?又是如何解決的?
丹飛:好像是,對於選購的標準,孩子絕對比父母更權威更有發言權。標準只有一個:孩子不愛,好到天上去也沒用。如果僥倖孩子把選讀的標尺交給我,我會慎用,大概會有這麼幾個「標準」:「觀」不要邪乎,不要教孩子偽善高大全。一片紅也不要,老師們、大爺們、傳媒們聒噪夠了,孩子不想聽也聽得夠夠的了,輪不到我,也萬萬不該輪到我;可以輕易學壞的哪怕只有一句話一個畫面也不要;如果故事精彩勾人,語言湊巧棒棒的,畫風又溫暖又吸引眼球,那就太好了;更奢侈的要求是希望繪本可以展現真實的世界和社會、人心,不對孩子虛隱,不虛構假象:美好隨同孩子去觸撫,醜惡讓孩子了解。
爸爸讀吧:親子閱讀時,最讓你苦惱的事情是什麼?又是如何解決的呢?(一般問題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喜歡撕書,喜歡吃書吃紙,不喜歡讀書等等!)
丹飛:最苦惱的事是我不怎麼重視這事,就像不怎麼重視孩子的學習、告訴孩子嚴重質疑「聽老師的話」、「聽大人的話」這種混賬話。說這種話混賬是因為背後的邏輯是老師、大人這種玩意兒吐的唾沫噴的糞就是對,就是正確,就是真理。混賬邏輯不能拿來坑爹,更不能拿來坑兒子。
爸爸讀吧:對於親子閱讀,你和孩子媽媽、爺爺奶奶一輩的家人,在觀念上有矛盾嗎?如何解決?
丹飛:觀念不是事,都是出於愛。區別一定有:孩子他媽陪伴孩子最多,在規矩和沒規矩之間搖擺;奶奶學我,不太管孩子閱讀、學習;爺爺喜歡操多餘的心,想逼孩子多學多讀,常常扮演吃力不討好的角色;我放任,只求孩子平安健康快樂,閱讀?成人喜歡做愛做的事,對於孩子,也是愛做才做。
爸爸讀吧:你認為爸爸和孩子的親子必讀書有哪些?或者有哪些類別的故事必須是爸爸閱讀的?
丹飛:陪孩子讀科普、知識、冒險類是父親這一角色天然的專利。據說父愛充分的孩子更聰明——這聰明一定不是說咱們中國人或者說我們湖北人(我籍貫湖北)、阿拉上海人(我戶籍、我兒子出生地在上海)的小聰明。
爸爸讀吧:你認為最應該和孩子一起閱讀的關於爸爸的繪本故事有哪些?
丹飛:《我爸爸》《我爸爸最酷》《不一樣的爸爸》一定可以——你不覺得這些繪本就是在誇我嗎?讀這些繪本是因為故事溫暖,畫風養心。
爸爸讀吧:關於親子閱讀,家人們怎麼分工的呢?平時誰陪孩子讀書多些?
丹飛:我與兒子他媽離了八年,平時孩子歸他媽,周末和假期孩子歸我。他媽陪他讀書多一些吧,除了輔導作業,也逼讀學校布置的課外閱讀任務。我帶孩子以玩為主,讓他自己玩,帶他和小夥伴玩,偶爾也陪他玩。平時老師大人們布置的作業每天要做到睡前,周末和假期留的作業也夠喝一壺,擠出來的空餘時間還不讓孩子放鬆我做不到。我把孩子當小號的成人,我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求孩子去做。
爸爸讀吧:用幾個詞來形容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感受,您會選哪幾個?你享受親子閱讀的過程嗎?
丹飛: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感受用這幾個詞來說比較像我:玩、朋友、隨意、難得。
玩是我帶孩子讀書像玩兒一樣,不光沒有功利目的,簡直是沒有目的。一起走進書店讀書的衝動往往源於「剛好」走到了書店且有空閑。也有特意去書店的時候,不過不多。孩子選什麼書讀我也不給建議,因為我不認為對於孩子的一切「X爸爸勝過X孩子」。我們為什麼要做「好」爸爸「好」媽媽?哪個老師是「好」老師?我們憑什麼要整出一堆「好」孩子?我兒子天性善良,且是過於善良那種,愛照顧別人,也會照顧自己,很小就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洗澡。他「愛地球」,手上有垃圾走多遠也要拿去扔垃圾桶里,看著滿地垃圾也會叨幾句真不講文明。高興了或被要求也會幫我做家務,疊的被子、擦的桌椅也都夠得上星級。這麼好的孩子,我沒有理由對他指手畫腳。唯有感恩我何德何能,有子若此。
在他心目中我要的不是一個好爸爸甚至不是一個爸爸的形象,我要的是一個朋友形象,這個定位從生他那天就定型了,一直沒變過。
親子閱讀的過程我享受,但不貪心,不貪多。紀錄片《中國娃娃》攝製期間兒子一句感嘆打動了我,我從當時的部分認同到後來全盤認同。他說:「做主角太累,我要做配角。」
小子從小就積極攛掇我給他找新媽媽,前一段說:「爸爸你在我讀幼兒園的時候答應我上四年級就給我找到新媽媽,不會是騙我的吧?你不會等我讀大學了也找不到吧?」他和我女友相處自然熟、自來親,來自於他的部分原因大概就是這種「配角」心態。
推薦閱讀:
※金融閱讀書單:14個領域75本精髓好書
※春節假期期間去逛圖書館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年52本書 徹底告別碎片化閱讀
※閱讀的五個層次
※【微推薦】春節閱讀:推薦給家長的20本育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