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定義、經典、範圍、內容
美學:定義、經典、範圍、內容
張 法
要了解美學,如下幾點是應當知道的:第一,美學究竟應該怎麼定義?這是從定義的方式知道什麼是美學;第二,美學上出現過哪些美學經典?這是讓人從經典著作實例的方式知道什麼是美學;第三,美學的主要範圍是什麼?這是認人知道美學的大致內容;第四,一本美學原理主要應該講什麼?
美學定義。
美學產生以來的歷史表明,給美學下定義而能讓大家都同意是困難的,然而,美學,作為一門學科,一種理論,又必須有一個定義。從美學出現之日到今,從西方到東方,對於什麼是美學,各種權威性的美學家、美學論著、美學辭典,百科全書,真可謂人言言殊。對各種不同的定義進行歸納,基本的有五:
1美學是關於美的科學。
2美學是藝術哲學。
3美學是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科學。
4美學是關於對美學辭彙進行語言分析的科學
5美學是關於審美價值的科學。
在對這些這定義進行分析之前,有一個詞要先講,這些定義中的「科學」一詞,是學科體系中的學科的意思。這一用法來自共和國前期受蘇聯學術影響而來的話語。在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建立之日,是以數學為標準且以科學為真理這一信念中進行的。20世紀以後,西方學人已經清楚,「科學」(science)一詞,在西文里,是自然科學而不是人文學科(humanitics)。在西方的理論中,科學並沒有絕對的真理性,而只是用特定方式(實驗室)對自然提問而從自然中得到的回答,其回答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提問的方式決定,而不是由超越於提問方式的客觀真理決定的。具體而言,自然科學具有數學定義般的真理性,而人文學科是則是一種超越數據基礎的人文性的理論,因此,美學之「學」應當稱之studies(「學問」或者「研究」),或更清楚地表述為philosophicalstudies(「哲學式研究」)。
第一個定義,美學是關於美的科學,用中文來講,是很清楚的。但回到西文,問題就出來了。關鍵詞「美學」(aesthetics),在西文里,不是強調其客體的物性,而更強調其主體感性;回到西文,本來很通的中文定義,就成了:aesthetics(感受學)是研究beauty(美)的學科。這個定義在學術定義的嚴格性上,是不對稱的。蓋因這兩個詞不對稱,在最近的《大英百科全書》里,補充了「趣味」一項:美學是「美和趣味的哲學研究」。用中文來表述,就是美學是關於美和美感的科學。這裡明顯地把客體的美和主體的美感(趣味)並列起來。這是一種二元論。按照一元論,如果由美產生美感,說了美,就已經包括由之產生的美感,那麼,定義為「美學是關於美的科學」完全夠了。如果由美感產生美,美感就包括了美,那麼定義為「美學是關於美感的科學」完全夠了。但是,一個二元論兩個一元論的這三條定義,都不能夠完全證明自己和駁倒對方。因此,此定義要達到圓滿,道路遙遠。不從西文,而從中文看,美學是關於美的科學,在句子上是通的,但在進一步講關於什麼是美就難了。在中文裡,無所不美: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生活美、科技美、心靈美……因此,美學的這一定義用中文來表述是最通的,但又是最不為中國美學家所採用的。但是按照西文原意,「美學是關於美的科學」中的「美」,不是現象上的「美」,而是正如柏拉圖特彆強調的,是「美的本質」。美學之為學,就是要研究美的本質是什麼。但美的本質來被西方現代美學認為是一個偽命題,由分析美學帶頭,各派一呼應跟進,已經被否定掉了。
定義二,美學是藝術哲學。這個定義從巴托(CharlesBatteux)到黑格爾,其含義是清楚的,說的是「美學是關藝術美何以成為美的學問。藝術之為美,不在其藝術中的技術方面,也不在藝術與其它非美東西(如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等)、而在於藝術的本質,而藝術的本質在根本上就是美的本質。因此,藝術哲學研究的是美的藝術,或質言之,美的藝術的本質。而且,按照西方的文化原則和學科原則,人的審美經驗就是包含在藝術之中並由藝術來體現的。因此,美感的問題就是藝術的問題。因此,美學是藝術哲學幾乎一直是西方美學的主流。然而,這一命題在中國,一是在語言上邏輯不通,在中文的語義上,美學大於藝術;二是對於中國的審美經驗來說,人們還要問兩個問題:這定義把藝術以外的美學問題排除在美學之外是否合理?二是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藝術不僅是追求美,還有文以載道、以藝合道之類的大題。
定義三,美學是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科學。這是中國美學家李澤厚的概括,得到很多中國美學家的贊同。這是一種中國式的綜合方式,有審美經驗,有美,有藝術。所謂以審美經驗為中心,正是強調的aesthetics,但從定義的嚴格性上,第一,以審美經驗為中心,意味著審美經驗是基礎,這是美感產生美的模式。第二,美如果包括藝術,何必再提藝術,如果不包括藝術,那藝術就不是美,又怎麼進入美學?因此,這一定義有範圍的全面性,卻略乏邏輯的嚴格性。這一定義在西方,原本是:美即美感。因此,美學是研究審美經驗的科學,美就在美感之中,而美感主要就在藝術之中。它的問題,既受到以美為第一性的唯物主義的批評,又受到以美感為第一性的唯心主義的批評。而美即美感,要經過很複雜的解釋過程,才能讓人明白,明白了卻不一定承認它有普遍的真理性。
定義四:美學是關於對美學(包括美、美感、藝術)的學術關鍵詞和日常話語進行語言分析的科學。這是分析美學關於美學的定義。美學本來是一門充滿感性的學科,而語言分析將之完全變成了一門邏輯學。把傳統美學一直在研究的廣大領域都排斥在美學之外。因此,這一定義雖然在英美學院中佔有主流,難以得到其它流派響應。
定義五:美學是關於審美價值的科學。西方哲學在20世紀初的演進中,產生了價值論(axiology),事實敘述與價值評價的區分,深化了人與世界關係的理論,而又正好契合於美的複雜性,這是一朵花,是事實描述,這朵花很美,是價值評價。因此,這一定義在西方美學和蘇聯美學都有回應,20世紀初,美國美學家桑塔耶那《美感》中說:「美學是研究『價值感覺』的學說」。[1]20世紀中,蘇聯美學家卡岡《卡岡美學教程》中說:美學「是一門研究審美價值的全部豐富性的科學。」[2]然而,這一命題在理論邏輯上還是有很多問題,「審美價值」或「價值感覺」與「美」一樣,有著甚多的麻煩和陷井。比如,一個事物有了審美價值就成為美,那麼,你認為此物美,此物有了審美價值,他認為此物不美,此物沒有審美價值。我們怎麼評定此事究竟有無審美價值?
這五個被最多人支持的定義都困難多多,每一個定義都要花費很多話來解釋,而且還不一定解釋得令人滿意。令人不禁要問,究竟應該怎樣為美學下定義呢?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到古典物理學向量子物理學轉型的時候,西方物理學界對於物理學是什麼爭論不休,感到相當困惑之時,有人出來一錘定音:物理學是物理學家們的活動。借這一方式,也可以說,美學就是美學家們的活動。因此,美學不是要追求一個統一的定義,而是看歷史上各個美學家是怎樣下定義的,更為重要的,是美學是被怎樣講述的。這就進入到了——
美學史上出現過哪些重要的美學論著
由於美學原理是由西方產生出來的,並按西方美學的邏輯演進的,因此,這裡主要列出西方美學史上重要的美學原理著作:四篇文章和七本專著,四篇文章是對美學的四種範式具有開啟作用的文章:柏拉圖開啟美的哲學的《大希庇阿斯篇》,夏夫茲伯里開啟審美心理學的《論特徵》,巴托開啟藝術哲學的《論美的藝術的界限與共性原理》,維特根斯坦對美學語分析具有影響的《美學講演錄》。七本對美學體系具有影響的專著,20世紀前兩本,20世紀後五本。
第一本,康德《判斷力批判》。此書在結構美學上有兩大特點,一,從以審美判斷力為中心,聯繫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去探討審美的本質的。得出一種主體的普遍性(類似於美的本質)是審美的基礎。二,劃分兩類審美判斷力,美與崇高,即兩類最普遍的審美類型。有了這兩種類型,就可以把握一切審美現象。美與崇高包括了人類面對自然也即人在宇宙天地間發展自己所面對的兩種基本對象和所具有的兩種基本心態。
第二本,黑格爾《美學》。此書在結構上有三大特點,一,從美的本質定義出發,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用理念確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區別於理念的其它表現形式,從而解釋一切美的現象。二,理念顯現在感性上是有等級的,這個等級是與宇宙進化歷史相一致的,無機物是感性的最低級,藝術是感性的最高級,美有統一的定義,藝術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態,美學只須研究藝術就足夠了,藝術門類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詩歌(詩包括史詩、抒情詩、戲劇體詩);美學只研究這五門藝術就可以獲得關於美的普遍法則。三,五門藝術從審美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型:象徵型(建築)、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繪畫、音樂、詩歌),三大審美類型囊括了一切美的對象。你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質、五大藝術、三大類型,就掌握了宇宙間的美。
第三本,德索(M.Dessoir)《美學與藝術理論》(1906)。此書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堅持美學各部分統一性的美學原理著作。德索的本意不是要用此本書建立一個美學體系,而是要想通過這本書建立兩個理論體系,一個美學體系,一個藝術體系。首先,他要把藝術科學從美學裡獨立出去,認為這樣做有利於兩個學科的明晰;然後,在把藝術獨立出去之後,又要看到,美學與藝術學在很多方面是聯繫在一起,二者經常都在「聯合行動」。因此,最後,通過一本書把這兩個體系放到一起來講。這樣一來,從實際的效果看,又變成了一個包含審美對象、審美經驗、藝術為一體的美學體系。此書又代表了西方美學原理的一個轉折,在第一部分不是講美的本質,而是講審美對象。
第四本,朗費德(H. S.Langfeld)《審美態度》(1920),此書是美的本質消失後單從審美心理學來結構一個美學原理的典型。朗菲德以三大部分組成了自己的體系:第一,把歐洲的心理美學理論綜合起來予以體系化,具體來說,就是把閔斯特堡、普芙,布洛和心理距離理論,浮龍·李,谷魯斯的內模仿理論,立普斯的移情理論,這三大學說綜合起來,構成心理學美學的基本框架。第二,用美國自然主義美學實證性和經驗性來規範歐洲的心理美學。美國自然主義是一種泛化的美感論,這樣會使歐洲理論失去其優美的結構和邏輯的整一,因此,朗菲德在用美國理論質詢歐洲理論的不實之處和空泛之處的同時,把審美心理理論從兩個方面進行規範,一是藝術方面,用藝術史的實例去證明歐洲審美心理學原理的正確,二是形式美方面,對歐洲審美心理作了形式美方面的引申,同時,一方面用形式美來完善了歐洲審美心理體系,另方面,形式美即在藝術之中,把美學的藝術方面結合了起來,形式美也在自然和社會之中,把美國自然主義美學的內容邏輯地包括了進來。因此,朗菲德的理論,實際上是由三個部分構成,一,審美主體,這是基礎;二,藝術作品,是審美主體的確證和藝術外化,三,形式美法則,是審美主體的廣泛外化和邏輯確證。朗費德的《審美態度》還與朱光潛《談美》形成一種對照,顯示了中西美學在寫審美心理學美學原理時的同與異。
第五本,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1953)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重建藝術哲學型美學原理的典型。此書以卡西爾的象徵符號學為主導,承接著羅傑·福萊(RogerFry)和克萊夫·貝爾的形式主義美學,克羅齊到朗菲德的審美主體美學,桑塔耶納和杜威的自然主義美學中的思想,把八門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雕塑、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組成了一個藝術哲學體現。朗格把藝術基本分為四類:時間(造型藝術中的繪畫、雕塑、建築)、空間(音樂)、力(舞蹈)、生活(文學、戲劇、電影)。在朗格對藝術門類的論述中,第一,以幻象作為總的基礎,再在各門藝術中顯出幻象上的二級乃至三級差異。從這裡可知,藝術的自主性和審美的獨立性,構成她的藝術哲學的一大主旨。第二,在對每門藝術的不同幻象的論述中,始終把基本幻象、藝術形式、藝術形式中內蘊的情感形式連在一起。
第六本,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1953)。此書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把審美心理與藝術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的美學原理的典型。它在結構上有四大特點:一,從何為審美對象開始,區分了審美對象和非審美對象,在說明了藝術作品與審美對象的聯繫和區別基礎上,把審美對象集中於藝術。二,講解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向主體呈現的基本結構。三,講解審美主體對人為審美對象的藝術作品進行審美知覺時的基本結構。從而不離開審美對象來講審美主體,也不離開審美主體來講審美對象。較好地而且辯證地解決了美學的基本問題。四,從哲學上探討審美是如何可能的,人為什麼需要審美。
第七本,迪基《美學導論》(1997),此書是美的本質被概念分析取代之後,把美的哲學(概念分析)、審美心理、藝術結合起來的典型,同時也是把美學史與美學理論結合起來論述的典型。此書是一個層套結構,而且是一個可逆性的靈活結構,這一結構還是兩個層套,只是這兩個層套沒有主次之分,從古代看過來,是美的理論、審美態度、藝術理論,再以藝術理論為中心展開為藝術制度、藝術作品、藝術評價。從現在望回去,是從藝術制度、藝術作品、藝術評價,凝結為藝術理論,再從藝術理論平向推開,為藝術理論、審美態度、美的理論。六個方面構成整個美學理論的結構,這一結構,有歷史,有今天,有在時間上的演化,有在理論上的邏輯,形成了一種美學原理的類型。
以上四篇文章和七本美學原理著作,基本上呈現了西方美學的演進和呈現了美學的基本內容。
美學的範圍究竟是怎樣的
通過以上七本著作(特別是後三本著作已經從實體性美學走向了虛實合一的美學),以及眾多的西方美學著作和世界其它文化中的美學著作,可以從下面去結構美學的範圍——
首先是人心的快感結構與外物的形式結構之間的對應與變化。人心的快感最基本的是生理快感,審美的生理快感不同於一般的生理快感在於它不是佔有對象,而是對對象作形式的觀賞,之所以把它稱為生理,是為了表明它由宇宙演化和生物進化而來的超文化的恆常性。人對於聲、光、空氣、運動、空間、形狀都有一種生理學界限,有恆定的舒適區和不舒適區。但人又總是生存於一定的時空和具體的文化中,因此生理快感總是生成為一種文化快感。文化快感建立在生理快感之上,又對生理快感進行著一種組織結構作用。從審美歷史的變遷中,可以看出生理快感的恆常性,也可以看到文化快感的多樣性。生理快感主要是一種要素效應,它在20世紀的實驗美學和技術美學中得到了很詳細的研究。而文化快感主要是一種組織效應,色、聲、味、空間、形狀、運動被組織為一種具體的形式。每一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形式,而這一形式以一種文化精神貫串於該文化的各領域:服裝、室內布置、環境布局、城市結構、建築、繪畫、音樂、文學……具體領域與文化精神的結合,就構成了特定的文化符號。美學,就是對服裝、室內布置、城市結構、各門藝術進行形式分析。但美學的形式分析,不是就形式談形式,而是要從形式中分析出與之對應的人心的快感結構和文化精神。快感結構,也就是康德分析的美與崇高,沃林格分析的抽象與移情,本雅明的震驚,存在主義的荒誕,20世紀末興起的恐怖;文化精神,也就是蘇珊·朗格所說的形式中的情感,克萊夫·貝爾所說的形式中的意味。就以現代藝術為例吧,繪畫由焦點透視轉為散點透視,音樂由調性轉入無調性,文學由全知敘述轉為等於或小於人物的敘述者,反映的是拋棄了牛頓、達爾文、黑格爾和上帝的古典文化的、由愛因斯坦、哥德爾、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德里達所代表的20世紀的西方文化精神。只有從文化的高度,何以這種形式而不是其它形式成為一種普遍的形式,成為新快感結構的對應物,才能真正得到說明。
由生理快感組織而成的文化快感又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一般的文化快感,二是高峰體驗(peakexperience),一般文化快感對應的是普遍存在於文化一切方面(從服飾到藝術)的形式,高峰體驗是最帶文化本質性的東西,又是最帶個人性的東西,也就是各文化、各時代都被反覆描繪的「瞬間的永恆的」「與道同化」的感受。審美的高峰體驗主要物化為藝術形式。不是一切藝術都能給人以高峰體驗,只有優秀藝術才能喚起人的高峰體驗。法蘭克富學派對大眾藝術和真正藝術的區分對解決這個問題具有啟發作用。大眾藝術是一般文化快感的對應物,它的功能與一般非藝術的形式相似。主要與真正藝術對應的高峰體驗內蘊著文化最本質的東西,因而是哲學的,又內蘊著個人最本質的東西,因而是藝術的。各個文化的「道」是不同的,其高峰體驗也是不同的,從而其凝結成的藝術形式也是不同的。這從各文化、各時期的優秀藝術的美學理論就可以看出。也許有必要從審美的基點──審美態度──講起,審美的生理快感不同於功利的生理快感在於它不佔有對象,僅對對象作形式的觀賞,但從根本上說,就在於審美態度的自由性質,進入審美,就意味著能與花朵交朋友,能與星星進行心靈的對話。西方20世紀審美心理學諸流派已經為我們指出了進入審美狀態的幾站:心理距離、直覺形象、內摹仿、移情、同一。同一就是進入高峰體驗的時刻,也就是審美心靈的超越時刻。但由於文化、時代、個人的差異,交流的方式和藝術的凝結都是不一樣的,它可以是移情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崇高的,還可以是荒誕或恐怖的。僅以西方文化而言,古希臘主要是美,近代崇高突出,現代荒誕和恐怖成為主流。藝術形式和風格的不同,源於高峰體驗的不同,高峰體驗的不同,又因為文化之「道」的不同。這樣美學就入了文化類型學。為了區別於優美、壯美、崇高、滑稽等審美類型,可以把文化類型學稱為文化模式學,不同的文化模式產生了不同的美。不同文化模式中不同的美和高峰體驗又進一步把我們引入超越文化的美的共同規律,這就是人類學和宇宙學的問題。當進入看起來似乎更高的人類學和宇宙學問題時,卻彷彿又回到了原初的出了點,一般的生理快感和一般的形式美規律。暫不管這是同級循環或者螺旋上升,到此之後,美學基本問題的大致輪廓就呈現出來了。
美學原理應該講哪些內容
美學的範圍與宇宙同在,與人類同在,作為一本美學原理,應該講哪些內容呢?這不但涉及到美學作為一種學術按自身的邏輯關聯的內容,還要涉及到教育體系的學科分類對美學的具體呈現的制約,在中國,按目前的學科體系,美學的內容至少被分割在四個學科群裡面,一是放在哲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的美學,二是藝術學下面的四個一級學科里:藝術理論、美術與設計學、戲劇與影視藝術學,音樂與舞蹈學;三是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下面關於文學的諸學科和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下面的各國文學,四是一級學科建築學下面與建築藝術相關的學科和林學下面的園林植物和觀賞園藝。這裡最為重要是因藝術學與美學的分離而產生出來的藝術概論(或藝術學概論)與美學的關係。可以說,美的藝術類型與藝術概論所講的內容甚多重合。因此,美學中如何講藝術變成在學科體系的分工中如何合作的問題。在中國目前的學科體系中,美學原理除了要對美學自身的問題作一通盤考慮外,還要對學科分工的內容加以考慮。在綜合這兩個方面方面之後,一本美學原理,一是要列出所應講的問題,二是在這些問題講清之後,要讓人對整個美學問題有一個整體性的領悟。基於此,一本美學原理,最需要講的問題如下:1,審美現象學,講清楚當人面對美,做審美欣賞時,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審美是怎樣開始的,怎樣進行的,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2審美類型學,講清楚美分為幾個大的基本類與型,如美、悲、喜等大類,類下有小型,如美之下有優、壯美、典雅,這些類型各自的特點是怎樣的。3,審美文化學,講清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和表現形式,進一步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念和形式。4,形式美法則,講清楚超越文化和時空的美的基本法則,如形、色、對稱、均衡等。5,美的起源。從人類文化學來看,美是怎樣產生的,人是怎樣認識到美的。6,美學的學科歷史,講清楚美學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其規律是什麼。在這六大問題中,最重要的是審美現象學、審美類型學、審美文化學、形式美法則,作為教育體系中的美學原理,知道了這四大方面,就基本上把握住了美學。
[1]【美】桑塔亞那(GeorgeSantayana):《美感——美學大綱》(繆靈珠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2]【蘇】莫·卡岡:《卡岡美學教程》(凌繼堯、洪天富、李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發表在《文藝爭鳴》2011年第9期
推薦閱讀:
※文物、古董和古玩的定義與區別
※醫療不良事件定義及分類
※QQ空間自定義flash滑鼠跟隨文字、2009完美版
※兩岸軍力懸殊!台軍明知打不贏 索性改「戰勝」定義
※意象的定義、解釋、流派、起源及在詩歌散文中的作用(九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