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公民教育視角的經濟生活教材分析
廣東珠海市第四中學(519000)
[摘 要]公民是一個集權利、義務與責任於一體的主體性存在,其內涵的根本指向是公民權利。公民教育是公民身份認同的教育,其核心是培養公民意識。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市場主體具備公民意識,即「理性意識」「平等意識」「敬業意識」「權利意識」「誠信意識」「法治意識」「責任意識」。尋找經濟生活中的公民教育資源,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的公民意識,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公民;公民教育;經濟生活;教材分析
經濟成分、利益主體、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深刻影響。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使中國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這對中國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和高中生成長的需要,加強公民教育勢在必行。
一、公民和公民教育概念的界定(一)公民的概念界定
「公民」一詞源於古希臘,是指城邦生活中有政治權利的個體,如亞里士多德指出:「凡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我們就可以說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因此可以看出,沒有政治權利的個體不能被視為「公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個人主體意識的覺醒,公民有了法律意義上的定義:擁有一國國籍,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自然人。它是一種法定身份或資格,享有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同時也要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正如英國社會學家馬歇爾所提出的,公民的權利是公民身份的核心和標誌。因此,公民是權利的主體,具備主體性特徵,這也是公民區別於臣民的首要條件。除了主體性,公民還必須具備「公共性」,即具備融入公共生活的能力特徵。因為人作為社會性個體,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人必須學會適應社會公共生活。綜上,公民是一個集權利、義務與責任於一體的主體性存在,其內涵的根本指向是公民權利。
(二)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
簡單來說,公民教育就是以「公民」這一概念所指向的特殊群體為對象的教育體系。公民教育是對公民身份認同的教育,公民身份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公民所擁有的權利和承擔的責任,二是公民對共同體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對公民來說,公民身份只是共同體自上而下的身份賦予,是一種被動接受,「沒有公民權,公民身份就缺少權利和義務等實質內容,也會因法律和制度保障的缺失而軟弱無力,難以持久」。
因此公民身份認同既要有公民權利和責任的認同,也要有公民對所屬社會共同體的認同。公民身份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公民意識,包括公民的主體與權利意識、公民的法律與責任意識、公民的公共與私人道德意識。具體的實現路徑:通過公民生活,學習公民知識,體驗公民情感,形成公民意識,養成公民行為,最終具備參與社會生活的公民能力。
二、經濟生活教材中的公民教育分析經濟生活教材與公民和公民教育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繫。在經濟生活中,市場主體是一種自由、平等、自負自責的主體性存在,每一位市場活動參與者都應該遵守法律和契約精神進行等價交換。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這種參與者的形象即公民。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公民意識,在經濟生活中具體表現為「理性意識」「平等意識」「敬業意識」「權利意識」「誠信意識」「法治意識」「責任意識」。
(一)「生活與消費」中的公民理性意識教育
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為《生活與消費》。走進經濟生活,無論是誰都離不開生活消費。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大多都要從貨幣市場上購買。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學生知道作為公民,應具備經濟生活的基本常識,學會理性對待生活與消費,包括了解商品的含義和貨幣的職能,了解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概念,理解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從而有能力選擇質優價廉的商品,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和金錢觀,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這一單元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公民理性意識的教育。面對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作為沒有任何收入的純粹消費者,學生需要銘記四項消費原則: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鬥。這也體現了作為主體性存在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統一。一個合格的公民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消費意願,決定自身的消費對象,但同時還需要履行社會義務,做綠色消費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樹立良好的公民美德形象。
(二)「生產、勞動與經營」中的公民平等與敬業意識教育
經濟生活第二單元《生產、勞動與經營》從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企業與勞動者、投資理財三個層面展開論述,重在引導市場主體平等就業、合法經營、誠實勞動,為建設富強的祖國埋頭苦幹。
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現代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重點闡述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即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教師需要明確強調,無論是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樹立職業平等觀。
教材在闡述「公司的經營」時,強調一家企業能否經營成功,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正確的經營戰略、自主創新能力、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等。這就需要公民,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勞動者,具備一定的敬業意識和敬業精神。敬業意識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的要求。只有將自己的職業當作事業,公民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不平凡的業績。
(三)「收入與分配」中的公民權利與責任意識教育
生產和分配構成社會經濟活動的兩個基本方面。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這可以鼓勵公民選擇多種方式就業和創業。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兼顧效率與公平是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開展公民教育的難點。因為社會分配不公平、貧富收入差距大、社會階層固化已經成為很嚴峻的現實問題,要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每一個公民個體重塑信心,積极參与經濟生活,增強公民權利意識。
財政是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經濟保障,而稅收又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公民有權了解稅收的具體用途。可是現實生活中,公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常被漠視,納稅人的權利難以得到保障。因此,要想維護公民權利,需加強公民權利意識。
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責任,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公民要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權力的監督意識,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以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
(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公民法治與誠信意識教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每個經濟活動參與者都必須遵法、守法、用法,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但由於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弊端,出現了很多破壞市場規則、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這就需要加強公民的法治意識教育。市場經濟需要遵守契約精神和等價交換的原則,但現實中的市場確實誠信缺失,制假售假泛濫,坑蒙拐騙盛行,因此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這就需要加強公民的誠信教育。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積极參与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這更加要求我國公民具備法治意識和誠信意識,遵守市場經濟的契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在世界經濟發展浪潮中立足,不被世界所淘汰。
經濟生活以中學生日益擴展的社會生活為基礎,重在培養公民的市場主體意識,即「理性意識」「平等和敬業意識」「法治與誠信意識」「權利與責任意識」等。這些都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在經濟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公民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繫,高中政治教師應努力尋找教材中的公民教育資源,從公民個體的角度出發,將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能夠認識市場經濟的特點,了解常見的經濟現象,獲得參與經濟生活的必要知識和技能,成為法治經濟的踐行者。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28-0050-02
推薦閱讀:
※《我的前半生》簡直就是女人的反面教材
※國外好的概率論教材?鍾開萊 和Durrett的哪個好一些?
※命理縱橫談(90)2017高級教材第二課
※楊公風水教材1,<轉》
※對官方「國學教材」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