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舊篇】扭轉逆向民族主義的13點意見
【此篇為十年前舊篇,個別措辭、觀點,現在已不贊同,但保留全貌,個別容易引起誤會的語句已按原意做修改,僅為個人見解獨立完成,僅供參考,與供職單位、負責系統、合作項目無關,拋磚引玉,歡迎批判,但謝絕做政治引申和扣帽。鑒於最近有非漢復辟團伙蓄意造謠誣陷借刀殺人,若轉載引用請註明此按語,本人所有言論皆據此聲明,不贅】
2007年初稿 2009年修改 別鶴
從辮子戲到狼圖騰,從某專家「岳飛不是民族英雄」到某說書先生「揚州十日是文化交流」,一股辱漢、弱漢、非漢、反漢、去漢的逆向民族主義思潮,已掀起了十幾年,蔚為壯觀。這股逆向民族主義的潮流,還表現為把中國95%、人類五分之一的漢人,看作僅僅是五十六分之一,一些僵化的政策也與此有關。
它的危害我不想多說,只說兩條:第一,逆向民族主義若不扭轉,就會削弱甚至瓦解漢民族這個主體的凝聚力,使國家陷入動蕩,在今天全球接軌的舞台上,其慘烈程度和後遺症,不會亞於五胡、蒙元、滿清、日寇帶來的傷害。第二,逆向民族主義若不扭轉,就會摧殘乃至扼殺華夏文化,炎黃子孫將失去精神的依託,也將失去立族之本,心中尚未除盡的辮子——奴性——將死灰復燃,而奴性是一個社會的百丑之根、萬惡之源。
所以現在不是要討論逆向民族主義該不該扭轉的問題,而是如何儘快扭轉、以及如何在扭轉的過程中步入良性循環的問題。我認為以下13點意見值得考慮,雖屬一家之言,也算深思熟慮:
1、反思「56塊聯合國」的民族理論。從淵源上說,這一理論來自蘇聯,確切說來自西方;從傳統上說,這一理論和上下五千年以文明野蠻區分內外的國情,不甚符合;從科學上說,55個少數民族除了個別來自西伯利亞的部落後裔,絕大部分原本都是漢族,這一理論沒有足夠的依據;從實踐效果上說,對分裂勢力並沒起到明顯的遏制效果,且造成特權;從實踐前景上說,人為地劃分「漢族」「少數民族」造成的隔閡難以消除。
2、反思「反對大漢族主義」的政策理論。從歷史上說,「大漢族主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概念,漢族欺壓周邊部族從來不是主流;從文化上說,華夏「天無私覆」,以文明為底線,從無種族主義基因,更無納粹主義基因;從現實上說,「大漢族主義」等於宣判了漢人的原罪,無異自我閹割;從政策效果上說,「反對大漢族主義」更多地成為了少數民族某些分裂勢力的擋箭牌;從國際經驗來說,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壓制自己的主體民族,一旦壓制就往往陷入前南斯拉夫「弱塞強南」的可悲局面,必離心離德、引起渙散。
3、正視漢民族的主體地位、根本地位、源頭地位。首先,漢民族古稱華夏,尊稱中華,指黃河華胄、炎黃子孫。而今,中華民族包含了漢族以外的一些族群,這是漢族磁力的擴大,而非漢族的虛無。否則,漢語、漢字、華人、黃帝、春節……這些都將變成一團糟;其次,漢民族作為古代的農耕族群,奠定並開墾了現代中國的版圖,「漢疆唐土」無容置疑;再次,漢民族多達13億人,其地位是自然所得,非人力可轉移。
4、正視華夏文化的樞紐地位、輻射源地位。首先,華夏文化來自六千年以上的黃帝文化,黃帝既是漢族的血脈始祖,也是東亞的人文始祖,主張「執雌持下」「強不掩弱」「天下為公」,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存權利;其次,華夏文化經漢唐文明的整合,尤其唐太宗集漢高文武三功為一,貞觀安內攘外文治武功全面復興,塑造了東方亞洲的基本性格,整個東亞作為同一個漢文明圈,在潛意識裡雖不同種然而同文,中國不爭東亞文化的主導權,必拱手讓與外邦;再次,華夏文化的邏輯決定了她在文明底線之上的大同觀、包容性和溝通能力,海納百川,尊重各個族群的風俗和信仰,也學習各種文明的長處。這一文化紐帶正是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最重要的紐帶,這一紐帶的樞紐和輻射源就是漢民族。
5、綜合前四點:逐步取消民族劃分,逐步恢復「保合諸夏(此語為宋豫人老先生提出,但內涵不同,這裡諸夏指全球範圍內的華夏漢人多個主權,黃帝「建屏萬邦」之犄角互助,但中國內部須單一制,反對聯邦制),協和萬邦」「尊炎黃則為同胞,歸華夏則為中華」的民族原型,儘快樹立起共尊漢民族的社會自信,儘快恢復華夏漢文化「天地無私」的底盤。
6、區分古代游牧部落和現代少數民族。前者幾近禽獸,乃國際恐怖組.織,後者善意,為中國公民。兩者截然分開,第一,能減輕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壓力;第二,能實事求是對待歷史;第三,能避免分裂勢力或復辟勢力把兩者混為一談,以此為遮羞布,而達不可告人之目的;第四,能維持全社會長期共尊共信之歷史傳統,比如黃帝、唐太宗、岳飛、孫中山。
7、嚴厲批判古代納粹政權,嚴禁翻案。第一,古代納粹政權特指游牧部落建立的種族主義政權,農耕漢族可以自給自足,不用掠奪寄生,故從未建立種族政權;第二,尤其滿清,其建立在剃髮易服之上的種種殖民制度、奴化政策,是中國人跌倒的直接原因,也是中國落後挨打的直接原因,更是炎黃子孫徹底崛起所必須反思的起點;第三,中國近百年革命、建設和未來統一的起點是辛亥革命,中國的革命者、建設者和統一者,均為20世紀至今朝野明文至尊、宣稱為其「最忠實繼承人」的孫中山先生,「以漢種化外族為一大中華」的民族主義繼承者。孫中山的首旗和辛亥革命的起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肯定了滿清就否定了整個百年,且滿清無值得肯定之處。
8、綜合6、7點:血統是基礎,文化是紐帶,自我認同是關鍵。樹立文明史觀,屏棄野蠻史觀。對漢族,以炎黃子孫、中華文明為凝聚點;對少數民族,對今後歸入中國的新族群,以文明野蠻之辨、大同觀念為凝聚點;對任何複雜情況,均以從軒轅黃帝到中山先生一脈相承的華夏大道為凝聚點。
9、將抽象的民族關係轉化為具體的民權民生關係。一方面,現存少數民族的風俗問題和歷史遺產問題,可轉化為普通的民間自治、基層自治和個人權利來處理,不必上升到民族自治的高度,這樣易淡化隔閡,尊重差異,促進多樣化並行不悖;另一方面,現存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可轉化為貧困地區、低收入階層的優惠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這樣能避免機械性,趨向科學性。如此,方能擺脫「族族平等」而「人人不平等」的怪圈,做到以人為本。
10、調整憲法、法律中僵化過時的條款,將其不合理的部分剔除。比如「兩少一寬」,只在極其短暫的特定歷史階段起過作用,決非長久之計,此條款在法治社會中,只會起到縱容犯罪的作用。
11、調整有關民族的各項政策中,僵化過時的部分。比如一胎化強制計生,比如考試加分。在生育權、發展權和刑罰尺度上,盡量消除族群差異,以具體的弱勢群體,比如失業工人、失地農民、失房居民等,就事論事而定扶助政策,否則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12、調整有關民族的行政區劃中,僵化過時的部分。中國歷史上從戰國秦開始即行縣制,至漢唐而達縣制之成熟,對清凈自治、休養生息,起到了相當的積極作用。而蒙元帶入的行省制、滿清強化的八旗部制,本為軍事殖民手段,其殘餘演變為如今的諸多問題溫床。尤其某些環節上過分強調自治區、自治州等,有聯邦制的影子,聯邦制從來不符中國的骨架,客觀上縱容了少數民族的分裂主義。所以上述內容,須從橫向區域自治,往縱向基層自治的方向調整。
13、政治靠後,文化先行:前文建議從理論上、定位上和政策上,扭轉逆向民族主義,這一點強調文化。政治上的大手術,朝野均可緩行,而固本培元是長遠之計,華夏文化首先需要正本清源。當今的「漢服運動」「四部文明」等,以及某些積極的「讀經運動」,得到了朝野的大力支持,造出了中華文化復興的氛圍,值得讚歎。但文化復興的根本,在於中華立族之本——黃帝學說的真正復興,因此首要文化尊黃的興起。文化尊黃,既是從理論、定位和政策上扭轉逆向民族主義大患的紐帶,更是「和諧社會」的腳手架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前奏。
以上13點,是我的個人意見,或者叫建議。希望有心者思之,匡正我們的華夏之本,贏得一個大有希望的未來。
推薦閱讀:
※央行印髮指導意見促進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
※不必在乎「多數人的意見」,而應該考慮「最出類拔萃者的意見」
※一手爛牌卻總能在關健時刻聽從正確意見而沒有一次打錯的一位皇帝
※李庄案二審辯護意見(最新版本,有新內容。之二)
※鎮江市人民建議徵集辦公室開展意見建議徵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