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秘:誰把詩仙李白送進了監獄

揭秘:誰把詩仙李白送進了監獄

自天寶初,春暖花開時,翰林學士李白在沉香亭為唐玄宗和楊玉環醉賦《清平調》;讓高力士脫靴侍候;被賜金放還後,遂到處遊山玩水,以飲酒吟詩,學道會友為樂事,倒也逍遙自在。但這種逍遙的生活,被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打破了,而直接打破李白神仙般飄逸生活者,是一個叫李璘的人。就是這個人,將一代詩仙打造成了一個罪犯;也是他,將天才大詩人送進了監獄。「謫仙人」李白所有的人生恥辱都和這個叫李璘的人息息相關。那麼,這個李璘究竟是何許人也?

李璘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子。他從小失去了母親,雖相貌醜陋,但聰敏好學,在玄宗諸子中以博學而聞名。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三月,四歲的李璘被封為永王;開元十五年五月,遙領荊州大都督;開元二十年七月,加開府儀同三司。永王李璘也風光無限地過了幾十年舒坦的王爺好日子。然而,永王的好日子同樣也被「安史之亂」打破了。

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失守。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及諸皇子等一干人眾,在隨行禁軍的護衛下逃離長安,準備入蜀避難。六月十四日中午,逃難的車隊到達馬嵬坡驛站。護衛部隊嘩變發難,殺了宰相楊國忠等,並逼唐玄宗縊殺了楊貴妃。十五日,玄宗留下太子李亨以圖恢復北方,自己繼續逃亡。七月十五日,玄宗聽從了大臣的建議,下了一道重要的分置詔書。其中兩項最重要的任命就是:太子李亨充任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南取長安、洛陽;永王李璘充任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黔中節度都使。雖然盛王李琦和豐王李珙也充任了南北方的大都督,但他們都不赴任所,而是隨侍玄宗左右。只有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分赴任所。玄宗的用意非常明白,李亨所負的是恢復黃河流域的使命,李璘所負的是經營長江流域的使命。

但在分置詔書下達之前,太子李亨於七月十二日已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尊唐玄宗為「上皇天帝」。直到八月十二日,靈武的通報才到達成都,唐玄宗只好聽從手握重兵的往日之太子今日之肅宗李亨的擺布了。

分置詔書下達後,永王李璘就離開了唐玄宗。離開時,玄宗無疑是對李璘面授過機宜的。李璘於天寶十五年七月至襄陽,九月至江夏。李璘到江陵後,招募士兵好幾萬,並補署了郎官、御史等官員。當時,江淮間租賦上億萬,粟米堆積如山,兵源也相當充足,李璘希望藉此壯大自己。至此,李璘仍是在按分置詔書行事。已當了皇帝的肅宗聽到這些情況後,擔心李璘有割據的企圖,詔令李璘回到蜀中太上皇的身邊,李璘不聽從。他的兒子襄陽王李瑒,剛勇卻缺乏謀略,勸李璘攻取金陵。於是李璘以深惟明、季廣琛、高仙琦為將領,引舟師向東,率披甲士兵五千到達廣陵。但未敢揚言要取江東地區。

恰好此時吳郡採訪使李希言以平級身份行文到李璘這裡,詰問東下的用意。李璘因而發怒說:「我是太上皇的兒子,當今皇帝的弟弟,地位尊貴。如今我按太上皇的旨意行事,李希言竟敢按平級行文來對抗我,這是為什麼?」於是派深惟明襲擊李希言,又令季廣琛到廣陵,攻擊廣陵採訪使李成式,李璘此時也到達了當塗。李希言屯兵丹陽,派將領元景曜等人拒戰。元景曜戰敗後,投降了永王李璘。由是,江淮間都被震動了。

也是在此時,居住在廬山的詩仙李白,進入了的永王李璘的視野。因為李白早已名滿天下,李璘看到了李白巨大的廣告宣傳價值,因此,李璘三次上廬山相請。一輩子沒有被人重用過,並自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在沒有想到玩政治會有風險的情況下,神采奕奕、高高興興地下了山,加入了李璘的陣營,成了永王的幕僚。而同在江南的名士蕭穎士、孔巢父、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但卻拒不受邀,因此後來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入幕後的李白,拿出來的不是諸如《隆中對》式的戰略方策,而是高唱:「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之類十一首《永王東巡歌》。

第二年,唐肅宗派宦官啖廷瑤等與李成式籌謀招喻李璘。當時河北招討官皇甫銑在廣陵,有兵一千多人,啖廷瑤邀請皇甫銑屯兵揚子,李成式又派人以廣陵兵卒三千戍守伊婁埭,併到處張揚旗幟,大閱士兵,以壯聲勢。李璘父子登城遙望,面有懼色。主帥尚且怯戰,麾下將士臨陣脫逃就在所難免了。對決尚未開始,李璘手下以季廣琛為首的幾員大將就已經悄悄地逃亡了。

決戰當晚,皇甫銑擺陣江北,燃起一束束蘆葦火炬,令每人各執兩炬,火影亂於水中,將一江流水照得通明。李璘的偵察人員以對方的兵力虛增兩倍告急,李璘的軍隊也舉火回應。致使李璘懷疑肅宗的人馬已經渡過長江,遂攜帶兒女以及部下逃跑,到天明才察覺偵察有誤。當唐肅宗的人馬大舉進攻時,李璘便一敗塗地,帶領殘軍向南逃去,後來,被追兵斬殺於大庾嶺。

李璘未敗時,太上皇(唐玄宗)還是心疼這個兒子,下詔:「李璘降為庶人,遷置房陵。」等到李璘被殺後,皇甫銑將李璘妻兒送到蜀中,太上皇傷心不已,唐肅宗也不宣李璘之罪。

東巡的永王李璘敗北了,想做一番大事的詩仙李白也輸了。李白以從李璘罪被囿於大牢。用杜甫的話來說,李白面臨的是「世人皆欲殺」的窘境。後來何以未被殺呢?在《新唐書.李白列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初,白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當時郭子儀任左僕射兼天下兵馬副元帥,且為平定「安史之亂」主心骨,有這樣的人願意以自己官位為李白贖罪,李白當然不能殺,而被判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因而他第一次說出了「平生不下淚,至此泣無窮。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的傷心話。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正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該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一年多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那首千古傳唱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今湖北武昌),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賦詩抒懷,發思古之幽情。不久,李白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已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將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誰又能想到,一代天才大詩人,一生飄逸不羈的詩仙李白,竟因玩政治造成了晚年的悲涼境遇。其實,李白只適合做一個純粹的詩人,而不是翻雲覆雨的政治家。詩人狂放自由、恃才傲物的秉性,根本不適合在爾虞我詐、欺上瞞下的官場里混。「賜金放還」如是,「永王東巡」亦如是。事實證明,文人只要涉足官場政治,若不脫胎變成政客,似乎註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由此可見,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大文人、大詩人最好不要隨便玩政治。

推薦閱讀:

監獄信息網
《中庸》:孔子孫子在監獄中的驚世大作
監獄風雲—搞笑版

TAG:監獄 |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