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規律是哪裡來的,最早格式是誰定義的,非得遵循嗎?不能自己創造平仄格式嗎?
1.平仄規律哪兒來的?
大約是在南朝時期沈約發現了漢語的四聲規律,開始提出作詩的基本規範即「四聲八病」,然後在隋唐時期律詩的平仄規律逐漸定型。隋朝至宋朝逐漸完善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使之成為詩詞應用的標準。
2.平仄規律有啥用?
詩詞是一種有韻,有節奏感的文學體裁。韻,通過韻腳來實現;節奏,則是靠平仄來實現的。簡單來說,平聲長,仄聲短,就會組成詩句發音的強弱長短變化,從而形成節奏。
舉個粗淺的例子:你拿根筷子敲杯子,如果只是單一的節奏,相同的輕重,「叮叮叮叮叮叮叮」的一直敲下去,那簡直就是噪音。而如果你能敲出輕重和長短的變化,「叮叮咚咚叮叮咚」的敲,顯然就會悅耳得多,這就是節奏的魅力。
3.講究平仄的具體好處?
1)便於評判。近體詩的格律規則完備之後,就成為了科考評判的一把極其好用的標尺。考生的答卷,最後都要寫詩一首的,其重要性就和當今高考語文最後的作文一樣。文學創作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標準,加之又是應試之作,要寫得文采飛揚,靈感閃現是很難的,要在眾多應試詩章中評判優劣,實在是又累又難的事兒。有了平仄格律,至少就能先從格式體制上淘汰一批不合格的,減輕考官的工作量。
2)便於吟唱。古代的詩詞,尤其是詞牌,都是可以吟唱的。詞牌的曲調都是相對固定的,所以只有按照詞譜的格律填詞,吟唱的時候才不至於彆扭。比如在需要拖長腔調抒情的地方,你非要不顧格律填入短促的仄聲字,就顯然是在為難歌者了。
4.平仄是不是非得遵循?
不一定。
畢竟,中國作為有著兩千多年悠久詩歌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平仄格律還沒出現之前,詩歌就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了。所以我們不能說不講平仄的就不是詩歌。但在近體詩出現之前的古體詩,也是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的,要寫好,對才氣、氣韻、語感、謀篇敘事的要求極高,甚至比寫格律詩更難。所以,絕對不要自欺欺人地說:「我不懂平仄,寫的詩你們就當『古風』看吧」……
隨著時代的演變,科考詩沒了,吟唱也幾乎失傳了,平仄格律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
但是,作為理論最完備、標準最統一,影響中國傳統詩歌文化最深遠的格律規則,你如果是真正的熱愛傳統詩詞,希望能傳承和發揚這一文化遺產,就理應去學習了解它。這也是作為詩歌愛好者,脫離江湖體、打油系,得到傳統詩詞圈認可的必由之路。
5.能否自己創造平仄?
對於近體詩來說,平仄格式已經規範定型,不能隨意亂改。尤其是律詩,既然叫「律」,那就是鐵定的規則,必須遵循。不一韻到底地押平聲韻,中間兩聯又沒對仗,還敢在標題上寫上「五律」、「七律」的,行家看一眼就會暗笑你是個傳統詩詞的「麻瓜」。這就好比漢字,大家遵循的都是成熟、統一的文化,還沒讀過書的小孩拿著橫豎撇捺自己臆造寫出似是而非的「漢字」,誰會認得?誰會認可?
但在詞牌中,卻是允許自己創造平仄格式的,這甚至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自度曲」。就是在現有詞牌之外,自己創作一個平仄格式的詞譜出來。
但是,我又不得不說但是了。想要「自度曲」,還是得要有平仄的基礎知識才行。就像練習書法,從沒臨過帖,憑自己隨意而寫能創出新書體?這和還沒學會走路的嬰兒就想跑起來一樣,肯定是會摔跟斗的。
6.不懂平仄就不許人寫詩了?
當然不是。
我一直堅信:平仄只是格式,詩意才是靈魂。
喜歡寫詩,喜歡傳統詩詞,不要因為暫時不懂平仄而望而卻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先保持興趣,不管平仄,先寫出你的詩歌來。只是注意,不要輕易標註七律、五律或詞牌名,搞得名不副實的。也許等到你懂得平仄後,回頭再看,這些習作的立意還能當作你再創作的草稿。
從順口溜到打油詩,再到不講平仄的雜詩,保持興趣和熱情,再堅持學習,自然就會有進步。
平仄其實也沒你想的那麼難。那麼多古代詩人都能在這個規範下寫出好詩,就說明了這是個「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的事兒。
如果真心喜歡傳統詩詞,歡迎關注「一水詩塾」,我們一起來傳承詩詞國學!
作者簡介:陳一水(陳長青)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書畫家網藝委會副主席,2015全國詩書畫家創作年會詩片語特等獎、2016全國詩書畫家創作年會詩片語一等獎獲得者,多次在全國和省級詩詞大賽中獲獎。
推薦閱讀:
※找到你自己最完美的下犬
※<<自己的文章>>-------張愛玲
※當自己在空中飛行·每日商報
※食指顯露你的愛情觀,準不準自己看
※靠誰,都不如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