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華教授運用附子的經驗
戴克敏
姜春華運用附子的經驗
戴克敏(上海醫科大學教授)
姜春華(1908~ 1992)教授臨床以擅用附子治療疑難雜症而著稱,他曾說:「附子性昧辛熱,是朴火之葯。命門火衰,即需用附子補火,朴下焦之陽虛,治諸臟腑之真寒指出:「附子的運用通變靈活.其配伍不同,在寒、溫、補、下、清、散各類方荊中,都能起到促進和協調作用。」誠如虞摶所言:附子能引補氣葯,行十二經,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人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葯開腠理,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葯達下焦,以驅除在里之寒濕。」
作者追隨姜老學習中醫多年,僅就隨診所得初步整理老師用附子經驗如後。
1回陽救逆
盧某,女,41歲腹瀉已1個半月,每日5次以上,大便溏薄,食谷不化;近2日來,未進飲食,神志昏迷,呼吸氣短,目眶凹陷,面色紅,兩手躁動不安,但未去衣被,腹部涼,唇不焦,舌淡紅、伸出時顫動-脈微細,重按幾無。屬真寒假熱,陰盛格陽危證。急投白通湯與參附湯:附子9g,乾薑6g,移山參6g,蔥白4莖。服上方2劑後,神志清楚,不再躁動,腹瀉止,膊來有神,有飢餓感,乃餵食稀粥,改以香砂六君子揚健脾益氣以善後,終獲痊癒。
按:本例下利清谷,脈微欲絕,乃少陰真寒之象。至於面紅,手足發熱,神昏煩躁,此為陰盛格陽,孤陽飛越之危證,急投白通湯與參附湯回陽救逆,溫脾止瀉.扶陽益氣,卒脫險境,轉危為安。
2溫腎固攝
向某,女,17歲身體瘦弱,3月前出現口渴,並遙日加重,狂渴喜餓,每日約飲8暖瓶,小便亦多,飲一溲一,尿色清白,畏寒重,舌質紅、苔黃而干,脈沉弱,經某醫院檢查為尿崩症。辨證為腎陽虛微,失於固攝。治宜溫補腎陽,固攝滋陰。藥用:附子9g,肉桂4.5g,菟絲子15g,益智仁15g,五味子12g,煅牡蠣15g,煅龍骨24g,熟地15g,麥門冬15g·天門冬15g·淮山藥24g。服藥l4劑後,飲水量控{6I在3暖瓶左右。尿量亦隨之減少。於前方加天花粉15g,朴骨脂15g,連服14劑,飲水量減至1暖瓶,尿量更減,睡眠及食慾好轉。再續服l4劑後.體重增加3kg,飲水量控制在1500m l左右,隨訪3年未複發
按:姜老說:「本例尿崩症為命門火衰,腎陽虛微,水不得火則有降無升,腎關不固,故多尿狂渴而日趨消瘦,治法當以溫腎助陽,固攝為主。」本案用附子配肉桂溫補腎陽,峻補命門}固攝用菟絲子、益智仁、煅龍牡l滋陰用熟地、山藥、麥冬等。又肺為水之上源,多尿液脫則肺燥,故又佐以五昧子、天門冬、花粉等以潤肺滋陰。守方服藥40多劑而治癒。
3溫脾清腸
吉某,男,29歲。面色齜白青削,患久痢已2年,日3~5次下利-便膿血,里急後重,服過多種抗生紊及中藥白頭翁湯多劑,腹痛下利緩解,但停葯後又複發,如斯纏綿至今.少氣乏力,畏寒重,雖三伏天亦必穿毛衣.手足厥冷.舌胖、苔黃膩,脈弱。某醫院診斷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此屬脾腎陽虛,濕熱部滯。治以附子瀉心湯去大黃加昧:附片9g,黃芪9g,黃芩,黃連3g,鐵莧菜9g.煨肉果12g,訶子6g。共服1O劑後治癒,隨訪1年未複發。
按:本案久痢2年,經多方多法治療罔效,姜老認為:「脾腎陽虛,陽氣衰微,則無力振奮以伐邪{頑病消爍,必內蘊伏結之熱毒。若單扶其陽,勢必助毒}若只顧清解,更傷真元。惟溫朴清解雙管齊下為宜。」方用附子配伍黃芪振奮全身陽氣,同時也調整了脾的吸收功能;輔以芩、連、鐵莧菜清腸止血,佐以固澀葯.而獲顯效。
姜老臨床經驗,。溫陽益氣葯有興奮中樞神經和調整內分泌的功能,保護和促進免疫機能的作用,能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清熱解毒藥能抑菌、抗病毒,並有抑制變態反應作用。溫陽益氣葯與清熱解毒藥配伍,對於慢性炎症(如結膜炎、宮頸炎等).多年沉痾證屬虛寒(如胃腸病、脈管炎、支氣管炎、肺炎及局部麻木、腫痛等),往往取得顯著療效。」此案即是1例。
4溫下寒滯
盛某,男,81歲下痢色白而粘,有後重感,汗多膚冷,畏寒重.雖三伏天亦穿毛衣,舌苔白膩而潤,脈弦緊。此為寒實滯下,治以大黃附子湯加殊:制大黃9g,熟附片9g,乾薑4.5g,細辛sg,党參15g,馬齒莧24g,芍藥24g,甘草6g。服藥5劑後痊癒。
按:痢疾古稱滯下,亦有寒熱虛實之不同本案高齡病痢,證屬寒實滯下,以「通因通用法溫下為治。附片、乾薑及細辛有溫中祛寒作用,附片配党參扶陽固正。太黃通下導滯,共收溫下之功。芍藥有抗痢疾桿菌及消炎作用。溯從金元時代,張元素就用芍藥甘草湯治痢.與馬齒莧相伍,清腸治痢。若不辨痢之寒熱虛實,貿然投苦寒清熱之劑,則病未卻而正愈傷。
5養血通脈
王某,女,28歲。經行後期,量少,色不澤,腰腹常覺冷痛,得溫則減,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治以養血通脈,方用當歸四逆湯加附子:附片6g,當歸9g,桂枝9g,芍藥9g,細辛3g,甘草6g,木通6g,大棗5枚。服藥7劑,經行恢復正常。
按:本案所列諸見症,責之腎陽不足兼見血虛。經後期而色淡t暖腹冷痛,乃腎陽虛而影響沖任通盛,故以附片加桂枝溫朴腎陽以治其源,當歸四逆湯養血調經以理其流。用藥切合病機,取得了良好效果。
6溫陽益氣
駱某,女,61歲。3O多年前患風濕性心臟病,遺下二尖瓣狹窄症,經胸科醫院手術,從此不復吐血,亦恢復工作。幾年前退休在家,偶因家務操勞,舊疾發作,咯血,並通身洪腫而就診,色萎無華,唇色黯然,言語音低,舌淡、苔薄白,脈弱。治宜溫陽益氣,藥用:附片9g,桂枝9g,別直參3g,黃芪15g·五昧子9g。服藥7劑後,咯血止且腫脹退,其後採用益氣養血之葯以善其後,隨訪半年未發。
按:姜老指出:「咯血不忌用附子本案風心二尖瓣狹窄證,而致肺循環鬱血。咯血系由肺循環鬱血所致。以附、桂能強心,改善肺循環,肺循環改善則鬱血改善,鬱血改善則咯血可止。」又說:「腫脹之由,西釋由於心衰,中說由於脾腎,脾虛不能運轉水濕,腎虛陰霾充斥,火不暖土。今以附子溫陽則清除陰翳而助脾運」。證之臨床,確有效驗。
7溫陽平喘
李某,女,55歲。形寒侵冷,哮喘已20多年。現值暑季,病仍時作 咳嗽但痰不多,形神疲乏欲寐,舌羧、苔灰黑而潤,脈沉滑。治以席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附片6g,麻黃 9g,細辛 1.5g,桂枝 9g,款冬花9g,紫苑 9g。服藥 7 劑後.喘平痰減, 囑服七味都氣丸,以預防再發作。 按:本案辨證屬少陰寒喘,癥狀錯雜,乃精氣內傷,寒痰陰凝。方用附子、麻黃偕細辛,俾離照當空,陰霾白化,使哮喘緩解。8強陽攝陰楊某,男,27 歲。面色青白無華,患眩暈,失眠健忘,遺精及早泄已2 年,少氣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治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附子、五味子:桂枝 6g,白芍 6g ,炙甘草 6g,生薑 5 片·大棗7 枚、龍骨 15g,牡蠣 30g.制附子 6g,五味子4. 5g 。服藥 21劑,諸症痊癒,隨訪1 年未發。 按:本案眩暈,殆由遺精、失眠所致。姜老臨床經驗,「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復加附子、五味子,治療眩暈、遺精、失眠有效」。因附、桂同用有調節全身臟腑功能,井有強陽攝陰作用。五味子既有安神鎮靜,又有收斂固澀作用。綜觀全方,動中求靜,靜中求動,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故三症同愈。9溫肺益腎何某,男,57 歲。哮喘已2O年,每年發作在半年以上。 此次感受風寒,哮喘大作,咳嗽痰多,痰白色清稀,畏寒肢冷,氣短,納差,腰酸,伸舌顫抖,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證屬寒飲伏肺,腎不納氣。標本同治,溫肺益腎。用小青龍場加附片合參蛤散t附片 9g,麻黃 9g,桂枝 9g,細辛2.4g,姜半夏 6g,五味子6g,乾薑 4.5g,炙甘草6g。7 劑。另移山參 9g,蛤蚧 4.5g,紫河車4.5g。 研粉混和,每次服 1.5g,溫開水送服.每 日2 次。服上藥後,哮喘得以控制。 按:根據姜老經驗,哮喘發作劇烈,不論新久,均可標本同治。 本例患者哮喘大作,痰飲伏肺,久咳氣短脈弱,腎不納氣,恐有暴脫之變,宜標本同治。方用小青龍湯溫肺化飲,參蛤散、附片朴腎納氣固本。
10祛寒逐濕
金某,女,19 歲兩足浮腫,行走不便已半年,怕冷,兩腿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膩,脈滑。屬寒濕腳氣。治以甘草附子湯加味:炙甘草 9g,炮附塊電,細辛 4.5g, 白朮 6g,桂枝 12g,當歸 9g,薏苡仁 15g 。服藥 7 劑後,浮腫減輕,癥狀好轉,續方圖治。
按:《本經》謂「附子治寒濕痿壁,不能行步。」此案為腳氣病而寒濕偏盛,故以附塊配白朮、薏苡仁逐濕氣,加細辛去寒凝,桂枝、當歸括血通絡。
11濕陽通脈
周某,男,39 歲。半年來四肢遠端發麻,時隱時顯,久蹲起立或舉手攀握加重。近年來出現腳心冰涼,兩腳板如有物擠壓,不知痛癢,納差,體重顯著下降苔白厚,脈弱。經某醫院檢查為多發性周圍神經炎。 治以溫陽益氣,養血通脈。 方用當歸四逆湯與四逆湯加減:制附片 9g,乾薑4.5g,當歸 15g,桂枝 9g ,白芍 30g,甘草 6g,木通 6g,鹿角膠 9g (先熔) ,黃芪 15g,党參15g ,大棗 12 枚。服上方 3O 余劑後,手足知覺恢復,冷感消失,隨訪 2 年未發。
按:本案以四肢麻冷為主症,治用當歸四逆湯與四逆湯加減獲效 方中鹿角膠助附片溫補腎陽;加參、芪溫陽益氣,使養血通脈之力增強,又加大白芍荊量與甘草相配.可緩解平滑肌痙攣。
12溫陽解毒
吳某,女,31 歲。患背部癤癰半年,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就診時 2 處癰起如饃,稍紅熱,無膿水,形寒肢冷,體溫正常,苔白厚,脈弦。曾服多種清熱解毒藥無效。 處方:附片9g,肉桂 1.5g,皂角刺 9g,川連3g,蚤休 15g,紅藤 30g ,大貝 6g,當歸 9g,赤芍 9g ,苡米30g,蒼朮 9g。 7劑,每Ell劑.水煎服 另備玉樞丹l瓶,外用調敷。再診時患者主訴葯後汗出較多,已不怕冷,舊癰漸愈,新者未生。續上方 7劑,另玉樞丹 1 瓶,外用調敷。 二診後,病癒。
按:《瘍醫大全》說:「凡診視癰疽,論治必須先審陰陽,乃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j」本案背癰,局部表現似為熱證、陽證,而既往治療,一味清解,不見好轉,外科疾病,雖有較明顯的局部癥狀,但中醫根據臟腑、經絡學說整體而論,則全身癥狀更為重要。患者全身癥狀為形寒肢冷,苔白厚,辨證屬於陽虛。由於病程半年,陽氣漸衰而不運,毒邪纏綿而不去。故用附片、肉桂大熱之品以振奮陽氣,溫陽而托毒;以皂角剌辛溫散結,再配川連、蚤休、紅藤、當歸、赤芍等葯以清熱括血、散結解毒,外用玉樞丹以辟毒軟結。本案寒熱同用,陰陽並顧,契台病機,效如鼓。
推薦閱讀:
※靳瑞教授講座
※(開學季)12位法學教授推薦讀物,都是經典!
※提倡「一妻多夫」解決光棍問題的教授再發文 稱「美女就該嫁富豪」遭網友痛批
※北大教授柯瑞康講座 健康與養生(摘要)
※協和內分泌教授:防骨松不只是老年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