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深化改革的切入點與行動邏輯

2014-07-02 09:30 來源:《新華日報》 我有話說作者: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 張鴻雁綜觀國際經驗,文化產業的高速增長集中反映了發達國家新經濟模式與社會發展動力的結構性轉型。一個真正能以文化產業為支柱型產業的社會綜合動力創新發展模式的建立、一個以「文化立國」的國際化發展模式的導入、一個以富民經濟和充分就業為主導的文化產業市場關係的治理,將成為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破題的關鍵所在。一、全面深化改革中文化產業應有之價值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所強調的「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要求,必須從全新的層面、全球化視角和改革突破創新的意義上,進一步認識提升文化產業能級對踐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應有價值。一是文化產業改革創新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轉型的重要引擎。文化產業是未來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關聯性廣、創新性強、發展潛力大。2012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到GDP的24%,日本為10%,韓國為7%,而同期中國為3.48%,遠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二是文化產業繁榮是城鄉居民實現幸福中國夢的重要支持系統。中國夢的實現基礎離不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所創造的充分就業,而文化產業在帶動就業、促進消費、產業升級方面是一個全新的增長點。中國按照2013年全國就業人員76977萬人進行計算,文化產業直接從業人員僅為145萬人,對我國總體就業貢獻率較低,增長空間充裕。三是文化立國是中國應對全球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動力。《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這需要塑造「國家級名片」的文化成果,建構世界整體文化認同的「中國化」文化產品;需要扭轉文化貿易逆差,以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率先突圍,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並佔有國際發展空間;需要在世界文化產業格局中形成「中國文化話語權」。二、文化產業深化改革的核心切入點與世界發達國家比較,中國的文化產業尚處於體系建立的摸索階段,因發展增速主要靠行政手段推動,使得文化產業內部結構存在典型的結構空洞。構築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新體系,其切入點有五:第一,提升產業增長動力,建立由市場驅動的文化產業體系。必須改變通過土地政策、稅收政策、財政投入、行政指令直接涉足文化產品生產、文化企業發展和文化公司組建等微觀領域的現狀,在保障政治安全、文化底線的基礎上,形成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市場體系,提出建構文化產業新型市場化體系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第二,改變產業供需結構,形成供需協調增長的良好關係。改變面向政策引導的文化產業生產模式,將產業重點放在文化消費平台、消費場所、消費市場的培養上,通過推動跨行業、跨媒介、跨區域、跨國家的消費市場的重組和整合,真正用消費來帶動生產,建構供求關係的同步結構。第三,轉變產業增長方式,打造質量效益型的產業增長模式。改變一味追求數量、速度的增長模式,改變大批低水平文化產品庫存積壓而高水準文化產品供不應求的現狀。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塑造具有廣泛影響力、強大競爭力的國家級核心品牌。第四,強化產業社會責任,突出文化產業的民生關懷。民生支柱產業和引領富民經濟的理念,應成為今後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發展定位,其外在形式就是創造社會整體的充分就業體系。第五,改變產業國際分工地位,形成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高端介入區。明確提出打造具有「中國元素」價值的文化創新內容產業,直接建構國家級的文化品牌輸出戰略,直接介入國際文化產業分工序列的高端環節,直接建構中國文化的話語體系。[責任編輯:蔣正翔]1猜你喜歡文化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性互動(1)_理論首發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 _主編推薦新型城鎮化要重視文化產業發展(1)_理論熱點以文化科技融合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_主編推薦發展文化產業重在體制機制創新 _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毛佩琦:無關進步改革——從歷史邏輯出發給張居正定位
解讀|敘利亞問題的「危險邏輯」
《周易》辯證邏輯思想拾零
金錢不是萬惡之源
淺談邏輯學與思維科學

TAG:文化產業 | 文化 | 邏輯 | 改革 | 行動 | 產業 | 切入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