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用野生蘑菇的識別
一、常見野生食用菌識別 野生菌味道鮮美獨特,營養豐富,而且有的還具有抗癌及防病治病物質,頗受人們喜愛。但是,野生菌有的也含有毒物質,食後可引起腹瀉、嘔吐、昏迷等中毒癥狀,甚至造成死亡。
我國是野生菌資源豐富的國家,種數達1萬多種,有毒菌達190多種。由於野生毒菌生長環境與野生食用菌有的沒有多大差別,經常混生,這就給采菌者帶來識別上的麻煩,致使有人誤將毒菌採回食用,造成中毒事件發生。為減少毒菌中毒事件,現將常見的食用菌及識別毒菌的方法作一簡要介紹。
一、常見的食用菌
1、猴頭菌
生長環境:朽木樹榦、樹樁或樹枝。形狀:球形,直徑常6-10厘米,菌體白色或略帶黃色,有香味,略苦。
2、樅樹菌,即松茸。
生長環境:松林下,尤其喜生長於剛枝葉蓋地的幼松林下,土生。鄂西北常見有2種。一種菌蓋菌柄雞蛋黃色,嫩時菌圓形下卷,成熟後傘蓋上展,中間下凹,下有褶裂;一種菌體橙黃色,蓋面略帶灰藍色,色澤不如前者鮮黃。
3、花櫟樹菌,又叫綠豆菌。
生長環境:櫟類樹林下或雜林下,土生。菌蓋直徑達6-12厘米,菌蓋上面表皮呈綠色,有時呈綠豆色,平或略下凹,下面傘褶白色,有菌香氣味,老時菌柄、菌蓋均多生蟲蛆。
4、大紅袍
生長環境:櫟類林下,土生。菌蓋直徑4-8厘米,上面表皮紅色或粉紅色,傘褶白嫩,老時菌柄、傘蓋肉內亦生蟲蛆,口嚼略有辣味。此菌有小毒,品味較差。
5、雞爪菌,即雞樅,又叫珊瑚菌
生長環境:箭竹、拐棍竹(龍頭竹)林下,或櫟類疏林下及林緣荒坡,土生。菌體呈珊瑚狀,灰色,高5-8厘米。
6羊肚菌
生長環境:雜林及灌林下,土生。特喜生過火後的火燒林地。菌體呈白色或灰黑色,菌蓋呈雞心狀,外有羊肚狀褶皺
7、樅菌
生長環境:多生長在海拔800-1800米陰濕的朽木樹榦上。常較密集生長,菌體白色,鮮嫩,菌柄常偏斜。
8、香菇
生長環境:多生長還海拔800-2200米翻倒櫟類朽木樹榦上,喜群生。菌蓋褐黃色,有時有白色花裂,俗稱「花菇」,菌柄暗黃白色,香氣較濃。
9、漆樹菌,又名雞冠菌。
生長環境:常生長在漆樹或其他朽木樹榦或樹樁上。菌體肉紅色,深裂呈重雞冠狀,無傘褶,老時呈木質。
10、茅草菌
生長環境:荒坡茅草叢中或腐爛的雜草堆邊。菌體白色,常呈叢生長。
11、柿樹菌
生長環境:常生長在柿子樹榦腐朽的傷疤處或砍伐後的樹樁上。菌體白色,菌蓋大,肉厚,質鮮嫩,菌柄偏斜,呈成叢生長。
12、桐樹菌
生長環境:常生長在油桐樹腐朽的疤痕處或砍伐後的樹蔸上。形狀與柿樹菌差不多,但菌蓋較薄。
13、牛肝菌
生長環境:松林下或櫟類雜林下。鄂西北常見的牛肝菌菌體呈黃色,菌蓋較厚,上面不下凹,有油滑狀物質,下面無傘褶,密生小孔。
14雞蛋菌
生長環境:常生長在海拔1000-2000米山林下,土生。菌體白色,菌蓋球形,鴨蛋狀,可層層剝離。此菌現已經少見。
二、如何辨別哪種蘑菇可以食用
下面介紹幾種鑒別有毒蘑菇的方法,僅供參考。
1.對照法:藉助適合於當地使用的彩色蘑菇圖冊,逐一辨認當地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2.看形狀:毒蘑菇一般比較黏滑,菌蓋上常沾些雜物或生長一些像補丁狀的斑塊。菌柄上常有菌環(像穿了超短裙一樣)。無毒蘑菇很少有菌環。
3.觀顏色:毒蘑多呈金黃、粉紅、白、黑、綠。無毒蘑菇多為咖啡、淡紫或灰紅色。
4.聞氣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蘿蔔味。無毒蘑菇為苦杏或水果味。
5.看分泌物:將採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桿,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三、毒蘑菇的識別方法
初採集野生食用菌者最好相約一位會識別毒菌的夥伴同行,有把握可食的就采,不認得的千萬別亂采。如無同行者,對形狀奇特、顏色鮮艷、菌蓋上同時生有菌環或菌托、菌蓋菌柄不生蛆蟲、鳥不啄、獸不食、無菌香味、口嘗麻辣或極苦、菌體破裂變色、液汁渾濁有異味、生長污穢潮濕陰黑地帶及與大蒜、蔥、大米、銀器、燈芯草共煮變烏黑者,一般都是有毒菌,應該予以高度警惕。凡采菌,馬桑等有毒植物的周圍及樹下樹榦上生長的均不可采,特別是馬桑樹蔸下,即便是無毒菌,也可能含有馬桑鹼有毒物質,食後極易引起中毒。在農田周圍、果林及進行過病蟲害防治的樹林,采菌也應注意,防止殘存農藥污染食用菌中毒。
1、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髒地帶。
2、顏色:有毒蘑菇菌蓋顏色鮮艷,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採摘後易變色;而無毒蘑菇多為咖啡、淡紫或灰紅色。
3、形狀:無毒的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環,菌柄多無菌環;有毒的菌蓋中央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菌柄上有菌環、菌托,菌柄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4、分泌物,將採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株,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5、氣味: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6、測試:在採摘野蘑菇時,可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如果蔥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不變色則無毒。
7、煮試:在煮野蘑菇時,放幾根燈芯草,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燈芯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則有毒,變黃者無毒;大蒜或大米變色有毒,沒變色仍保持本色則無毒。
8、化學鑒別:取採集或買回的可疑蘑菇,將其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後,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9、對照法:藉助地產彩色蘑菇圖冊,逐一辨認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食用野蘑菇後如有任何不適,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伴頭暈、頭痛、四肢乏力等癥狀,應立刻到醫院診治。需要購買,請盡量到有證照的大型超市、商場,切勿購買無牌商販出售的蘑菇。無論哪一類型的毒蘑菇中毒,都應及早處理,同時儘快與有關醫院與衛生防疫部門有關人員取得聯繫,以便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進一步的治療。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採集毒菌的樣本,送有關部門鑒定,這有助於確定毒素的種類及制訂合適治療方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