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董氏奇穴針灸學6 - Qzone日誌

董氏奇穴針灸學6

【肺經】

1.雲門、中府——用三棱針治喉痧。

喉痧為肺胃蘊熱以致咽喉暴痛熱腐,且兼痧症者。而中府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疏調肺氣,雲門則可治氣癭上氣胸滿。二穴以三棱針出血,不但於喉痧有效,兼為治療氣管炎及喘息的特效穴。

2.天府、俠白——治心經之坐骨神經痛。

俠白穴對神經性心悸亢進症及肋間神經痛有卓效,再加天府為其倒馬針,則可治心經之坐骨神經痛。

3.尺澤、孔最——治肺經之氣喘。

尺澤為肺經之合水穴,肺氣由此進入內臟而具調肺氣之功,凡肺經實熱皆可瀉之,即具泄肺火、降逆氣、清上焦熱之性能。再配以為肺經郄穴之孔最,其潤肺、清熱、解表之效,兩相參合,於氣喘之證,大有裨益。如再加配曲池、合谷二穴,功效更彰。

4.列缺、魚際——治全身之骨痛酸麻。

列缺為別走大腸之絡穴,與任脈、照海有一定之關係,且與腎經相關連,能逐水利氣。魚際能清熱利氣,故行胃中濕熱出循陽道,針時列缺宜透太淵,魚際宜透勞宮,則全身之骨痛酸麻有立已之功。

5.少商——用三棱針治鼻衄,三歲前之小兒用手輕捏此穴五分鐘即止,不須用針。

少商為肺氣開出之井穴,點刺出血,有消炎、退熱、收縮腦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又李文憲常以此穴主治暑氣及喉科諸病甚效。

【大腸經】

1.扶突、天鼎——用三棱針治喉炎。

扶突對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雞聲,咽喉不利,暴喑氣梗咳多唾有效。天鼎則治失音、喉痹咽腫。用針時,循二穴之青筋處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臨床上扁挑腺炎及喉頭炎,皆有效驗。

2.溫溜、下廉——治腳痛(單用)及坐骨神經痛。

溫溜為大腸經之郄穴,能清邪熱、通氣血,輔以下廉治痹之功,於腳痛時針健側之溫溜、下廉。坐骨神經痛,則兩手並取之。

3.合谷、曲池——治頭痛(雙用)。

二穴用治頭面耳目口鼻諸疾之功效,為眾所周知者。

4.合谷——用治腹部痛。

合谷為增強自然治癒力之原穴,能通降腸胃,升清降濁,故可治腹痛。

5.臂臑——治高血壓之頭暈(雙用)及腳痛(單用)。

臂臑有疏通經絡,止痛鎮痛之作用,故其雙用、單用可治高壓高之頭暈及腳痛的癥狀。(單用時針健側)

6.手三里——治手麻。

本穴有消炎之效,可減低各部神經痛,疏通病灶血行。臨床時,其酸麻脹之感應可擴散至前臂,故治手麻。

【胃經】

1.巨髎——針下三分治腰痛(雙用)及臉面麻痹。

巨髎為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向治顏面神經痛及麻痹,而景師又獨創針下三分治腰痛,以宏本穴之效用。

2.頰車,地倉——治口眼歪斜;頰車針向地倉,地倉針向頰車。

歷來各家皆以此二穴為治口眼歪斜之特效穴,唯宜注意針法,庶能立收療效。又二穴收效有限時,可於患側口內青筋緊硬處以三棱針出血。

3.大迎、人迎、氣舍——用三棱針治喉炎。

大迎開關通絡.祛風調氣;人迎清熱平喘,氣舍疏氣降逆。臨床時,於斯三穴及天鼎、扶突二穴之青筋處出血,並治喉炎。

4.缺盆、氣戶、庫房——用三棱針治喉痧。

三穴以三棱針出血,有疏散喉頭蘊熱之功.故可治喉痧。

5.缺盆、氣戶、庫房、屋翳——治乾霍亂。

上三穴再配以善疏風止痛之屋翳,仍以三棱針出血,則乾霍亂可立止。

6.外陵——開氣、治肚脹。

外陵當臍下一寸旁開二寸處,善治心如懸飢,引臍腹痛。

7.髀關——治感冒。

脾關疏風散寒,用治感冒須加倒馬針,而以拔火罐施術,收效更偉。

8.伏兔——治心跳、心臟病。

本穴為脈絡之會,與血液循環有關、系調整心臟及血液病變之要穴。故可治心跳、心臟病。施術時宜加倒馬針。

9.足三里——補氣、止汗。

本穴為合穴,為土中真土,胃之樞紐,培後天精氣之根本,能降上逆之濁氣,升下陷之清氣,故能補氣、止汗。

10.足三里、承山——治轉筋霍亂、抽筋。

足三里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與膀胱經承山穴之舒筋涼血相配合,治轉筋霍亂、抽筋之症,自有針下回春之效。

11.上巨虛、條口、下巨虛——用左腿三穴,治骨頭凹陷,眼睛神經萎縮。

此三穴所以培後天之氣以救先天之腎水也。乃景師之匠心獨運也。

12.陷谷——治腹部脹痛。

《百證賦》云:「腹內腸鳴,下脘陷谷可平。」蓋如是也。

13.犢鼻——用三棱針治唇生瘡。

犢鼻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消腫止痛之功。一般皆以治膝關節之主穴。而景師獨以三棱針治唇生瘡,實有奪造化之功之神妙也。

【脾經】

1.大都、太白——治子宮瘤、小腹脹。

大都健脾和中,太白調氣機、助運化,二穴互為倒馬,於子宮瘤、小腹脹之證,有相當之療效。

2.公孫——治傷寒、腰痛。

公孫為別走胃經之絡穴,與奇穴之火菊穴相符,可治傷寒腰痛。至其功效之大用,參考楊維傑之《針灸經穴學》247—249頁即知。

3.三陰交——治淋病、陽萎、早泄、遺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蛋白尿、小便出血、腎臟炎。

本穴為肝、腎、脾三經之交會,穴性為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精宮、祛經絡風濕。能於補脾之中,兼能補腎陽而養肝血,具氣血兩補之功。故歷來針灸家皆重視本穴,蓋所見略同。

4.地機、漏谷、三陰交——治臉面神經麻痹。三穴合用,有排泄瘀血之功,而補脾土亦所以治臉面神經麻痹也。或以足三里、條口施術,亦有效焉。

5.血海——治小兒發驚風,小兒夜哭,嬰兒只以手揉3至5分鐘可也。

血海有疏泄脾經濕熱之功,以治小兒驚風及夜哭,誠有效驗。

6.陰陵泉——胃酸過多、反胃(倒食症)、腎臟炎、糖尿病、尿蛋白、頭暈眼花、腰酸背疼、眉棱骨疼。

本穴能清化濕熱,通利中、下二焦,因之有清理脾熱,宣洩水液,行痹鎮痛及通利小便之功。配合足三里,出針後可以便泄如注;配合奇穴之腎關治胃酸過多,反胃等。配合復溜或三陰交可治腎臟炎、糖尿病、尿蛋白,反胃等,單用可治眉棱骨疼。

7.箕門——肝病、肝硬化、肝腫大。

《素問◎刺禁論》:刺陰股中大脈,出血不止死。後世遂以箕門為禁針穴,莫敢試之。唯近人承澹安氏主針三分至五分,不可過深。然承氏亦過於拘束者,遂使箕門治肝之療效淹沒無聞。景師直以「刺禁」者為示人手法所當慎之者,非即「禁刺」。遂主下針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或上下再加倒馬針,因之治癒肝病患者亦多矣。

8.沖門、府舍——治子宮瘤、風濕性心臟病、全身無力。由各家載述,二穴為下焦病變之要穴,而景師以治上述各症,有意者可試之。

9.周榮、胸鄉、天溪——用三棱針出黑血治支氣管炎吐黃痰。

此又景師善用三棱針之一證明也。臨床上確有相當之效驗。

【心經】

1.通里——治心經之大腿後坐骨神經痛。

本穴為別走小腸之絡穴,有鎮靜安神、調心氣的作用。因之對心火,腎陽虛弱的坐骨神經痛頗具效果。

2.少府——暈針之解穴,及扎後之上身發麻(左麻用右右麻用左穴)。

景師有感於暈針及扎後之上身發麻,與心經有一定之關遂以有寧心調神性能之少府為手解穴。

【小腸經】

1.前谷、後溪——治心經之頭暈、耳鳴。

後溪為心經之俞土穴,能清神志、祛內熱、通督脈、固表分,故有清熱、祛風、醒腦、開郁、鎮痛之功,以後溪為主穴,前谷為倒馬,正以治心經之頭暈、耳鳴。

2.肩貞、臑俞——治肺經之坐骨神經痛。

據各家載述,二穴為治肩凝、肩胛痛之主穴,景師由「金火制化」,「以陽治陰」悟入,以治肺經之坐骨神經痛。

3.腕骨——治眼痛。

為小腸經之原穴。疏太陽經邪而清小腸實熱,即具清熱、發汗、散瘀、化濕之功,而於眼科可治白膜翳及目出冷淚生翳等之眼痛症。

4.肩外俞、曲垣——治小腿外側痛。

據各家之載述,二穴為治肩胛痛之要穴,而景師以之治小腿外側痛,乃「下病上取」原則之治療法。

【膀胱經】

1.通天、承光、五處——治手發抖、半身不遂。

通天可治口喎項強頭暈,承光可醫口喎眼斜,再加以有宜泄風熱效用之五處,三穴合用,對腦部神經受損所致之手發抖、半身不遂等症,有一定之刺激療效。

2.神堂、膏肓、魄戶、附分、心俞、厥陰俞、肺俞、風門、大抒——用三棱針治血壓高、重感冒。

放血所以刺激淺層皮層神經,而發生疏導作用也。而效果相當滿意也。

3.膏肓——用三棱針治膝蓋關節炎。

一般取穴治膝蓋關節炎效果不佳時,取膏肓及神堂、譩禧三穴(即奇穴之三金穴),以三棱針於患側出血,再針奇穴之肩中穴或楊維傑善用之內關穴,則鮮有不立覺舒適者。

4.神堂、膏肓、魄戶——治鼻炎、耳鳴、羊狗瘋。

三穴皆能宣通肺氣.益氣補虛,尤其膏肓一穴、尤宜於慢性病之治療,故合用有上述之效果。

5.三焦俞、腎俞——治脊椎骨彎曲。

對腰部脊椎骨彎曲,淺刺2-3分,共4針,數日內必收良效。

6.秩邊、承扶——治扁桃腺瘤、扁桃腺癌。

二穴皆具舒筋活絡之效,其治扁桃腺瘤之療效,已經臨床實驗證明有效,至於扁桃腺癌,因無臨床報告,故可暫時保留。

7.承山、承筋——治肩背痛。

二穴對肩背凝重之證甚效,尤以三棱針出血更佳。

8.跗揚——治脊椎骨痛、脖頸痛。

《外台》謂跗揚能治」痰厥、風頭重眩」,故於治膀胱經產生之脊椎骨痛及脖頸痛,皆有作用。

9.心俞、督俞——治脊椎骨突出。

二穴對五、六椎間之脊椎骨突出症,有相當好之治療效果,l次4針,留針3刻鐘,即有意想不到之效果,盍不試之?

【腎經】

1.俞府、彧中——治喉痧。

二穴合雲門、中府,以三棱針出黑血,可治喉痧。

2.幽門、通谷——治眼痛。

二穴合用,對目赤痛由內眥開始之證,深具療效。

3.太溪、水泉——治眼皮不能張開。

二穴可去濕熱,補土所以去濕,故對於濕熱所致之眼皮不能張開症有效。

4.水泉——治脖頸痛、手麻。

水泉能通調氣血,脖頸痛及手麻等氣血不暢之症,具可下取水泉一針以收大效。

【心包絡經】

1.大陵、內關、間使——治心經之坐骨神經痛,大腿後正中央痛。

以心包絡經絡穴之內關為主穴,大陵、間使倒馬,於心經方面的病變皆具療效,而不止於心經之坐骨神經痛及大腿後正中央痛,尤對胸悶、心痛症有特效。

2.中沖、少商(肺經)——用三棱針治喉痛。

二穴清熱涼血,三棱針出血後,疏解炎灶,喉痛立已。

3.曲澤——治拇指痛。

本穴針時,局部麻脹可放射至手指,而於拇指痛特具良效。

4.內關、間使——能提脈。

提脈者,所以能振奮血管之神經,以促進血行也。故於心臟衰弱所引起之血液循環不良而致之各種疼痛,皆可治之。

【三焦經】

1.臑會——治血壓高之頭暈。

臑會為手少陽陽維之會,能清利頭目,故治上症。

2.消濼——治脊椎骨彎曲、脊椎骨痛、手腳痛。

各家載述消濼可治寒熱骨痛,故於火旺反克寒水所引起之脊椎骨彎曲、脊椎骨痛、手腳痛之症,皆可消濼之。

3.支溝——治便秘。

本穴之主要功能在於清三焦、通腑氣、降逆火,即所以治氣運失常,陰凝固結,故以治便秘也。

4.中渚、液門——治心臟病之風濕痛。

斯二穴倒馬,可治上、中焦壅熱之證,凡三焦經虛證,皆可補之。尤於心臟病風濕痛中之肩風濕痛,特具良效,可采透穴針法,以一針透二穴治療之。

【膽經】

1.中瀆、風市——治外臂痛,肋膜炎。

二穴顧名思義,則一以治濕——中瀆,一以治風——風市,故於外肩臂之關節炎及肋膜炎之症,於健側施針,無不高奏凱歌。又二穴於半身不遂之症,極有效驗。

2.陽輔、光明、外丘——治魚骨梗喉、乳痛。

三穴倒馬,以治乳痛甚佳,惟於魚骨梗喉,則未能試之。

3.臨泣、地五會、俠溪——用三棱針治手腕痛。

三穴放血治手腕痛乃於同側施術,確有療效。三穴倒馬治之亦可。

4.俠溪——治坐骨神經痛。

本穴穴性為清熱、熄風、止痛,故於膽經實熱所引起之肺經坐骨神經痛,均可瀉俠溪治之。

【肝經】

1.五里、陰包——治肝病、肝硬化、肝炎。

以肝經之五里、陰包治肝病、肝硬化及肝炎時,宜再加脾經之箕門穴,三針倒馬,是為奇穴之上三黃,為治肝病變之良穴。

2.膝關——治腎虧之坐骨神經痛,治上焦腎虧所引起之病。

本穴宜與奇穴之腎關穴合用,則效果更佳。

3.中都配合谷、三陰交、曲池——治四肢浮腫。

以中都、三陰交主下焦之浮腫,曲池、合谷主上焦之浮腫,所以成通經絡而逐水邪之功。

4.大敦——治疝氣,用三棱針出血後,灸三壯至七壯,初得甚效。

各家載述皆以大敦為治病之主穴,皆取其舒筋調肝祛邪之功。而景師特書以治療之細節及其驗效之範圍。治療時加灸關元一穴,則效果更彰。

【任脈】

1.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治胃痛。

治療時,以四穴發揮集合穴之功能以治胃痛。若遇絞腸痧之急證時,可於肚臍之上下左右各三寸之部位,以三棱針出血,每邊點刺三處,共十二針,即愈。

2.上脘、中極,配天樞、合谷——治月經不調。

中極為治療婦科諸病之名穴。再佐以上脘、中脘、天樞、合谷,則血氣俱行,故治月經不調諸疾。

3.陰交、氣海、關元、中極——治小腹發脹,針下二寸(針前小便)。

四穴合用倒馬,所以益精神氣血而固元氣,一切氣疾.當之俱靡。故小腹發脹、氣發不行者,垂手可愈。

【督脈】

1.百會、後頂——治神經無力手發抖。

頭為諸陽之會,百會為諸陽之首穴,有鎮靜腦中樞神經之效,再加後頂倒馬,可治神經無力手發抖之書痙症。

2.風府、啞門——用三棱針治嘔吐,行針時應將穴位捏起。

二穴所治之嘔吐症,以腦震蕩引起之嘔吐症為主,因二穴皆不宜深刺,恐傷及延腦,竟致失音。故於手法上特標出「行針時應將穴位捏起」。

後記:

綜上所述,是乃「董氏對」十四經穴」主治病症之修訂」的簡按。乃是景師對於十四經穴之發明與貢獻;其著眼點純在臨床之效驗上,故獨出一格。由於筆者從景師習針術僅三年,加以資質愚魯,故於精妙處尚不能完全悟解。故於本簡介中,不無疑誤者。而凡有疑誤處,蓋由筆者任責之,識者察之,庶無損於景師針術之精妙也。

附錄二:

董氏祖傳簡便食療效方

1.青皮鴨蛋二枚,醋二兩,白糖二兩,香油二兩,共煎服治痰迷心竅。

2.酸棗核炒熟研末每服三錢治失眠;生用亦每服三錢治昏睡不醒。

3.黃瓜初萌如指大時,用大肚小口瓶子罩上,讓其長於瓶內,成熟後折取泡酒服,治風濕病特效。

4.茄子葉煎水洗凍瘡特效。

5.西瓜皮焙乾為末用黃酒沖服出汗,治閃腰岔氣。

6.絲瓜半斤,白糖一兩煎水服,治女人月經過多及血崩。

7.紅花虱母球(又名萬點金)半斤加豬蹄半斤燉服,治白眼球瘀血、肺出血、胃出血、大腸出血、痔血及婦女血崩。

8.車前草五錢,加冰糖一兩煎服,治女人血淋及男人小便過多。

9.黃芪每服五錢煮水喝,治糖尿病、倒食、脾胃虛肚子脹、預防癌症。

10.黃芪一兩、虎骨膠八分、縈河車五分、蛤蚧一個、川牛膝三錢、高粱酒兩斤,浸泡一月後每天喝半兩,治風濕病。

11.白花草一斤紅糖煎服,治急性盲腸炎,一日之內痊癒,亦治子宮炎。

12.藤根每用三兩,以三碗水煎成兩碗後服用,治血栓性高血壓特效。

13.手足指(趾)甲焙後共為細末,加枯礬三錢,吹入耳內,治中耳炎特效。

14.石榴花瓦上烙干為末,吹入耳內,治中耳炎特效。

15.油加里葉煎水洗腳治香港腳,5次可愈(用鹽水洗之亦效)。

16.苦葫蘆(小者)焙乾為末,用黃酒送服使出汗,治疝氣特效。

17.防風三錢、荊芥二錢、甘草錢半、艾葉三錢、雄黃二錢,煎水洗治繡球風極效。

18.陳皮二兩、白糖一兩煎水服,治肝氣胸痛。

19.公雞爪七個,焙乾為細末,浸酒服之,治雞爪風及瘋犬病,服後出汗即效。

20.百草霜、土鱉蟲、奶汁、鼻涕四味混合外敷瘋犬所傷之患處,可防瘋犬之毒內浸。

21.錦蛇研末,每服一錢,治小兒頭瘡,成人患花柳病者,每服三錢,服至兩半可愈。

22.白花蛇研末,每服三錢,主治麻瘋病,服完半斤可愈。

23.白芷研末,每歲服一分,開水送下,治小兒急慢性膽炎。

24.雞腳草全棵煎水洗膝蓋以下,治痢疾特效,亦治鼻衄淋病。

25.扁豆花二十個,蔥白三節,生薑三片,煎水再加白糖作引,治噁心。

26.地骨(去皮)燒灰為末,調茶油外敷,治瘡瘍久潰不愈。

27.羊肝切片蘸醋生食治內外障。

28.生薑一兩搗爛合紅糖一兩煮水服之,治腹痛極效。

29.生薑燒存性合蔥白五節煎水服之,治霍亂脈伏。(脈起者能治,不起者無救)。

30.人發燒灰每服三至五錢,治吐血、腸出血、便血及血崩。

31.女人五十歲以上寒性血崩者,每服白芷粉五錢,二日可痊。

32.白芷五錢、硫磺五錢、胡椒五錢共為細末,調麻油外敷治疥瘡極效。

33.香瓜小者,(愈苦愈好)用白糖煎水服,治心臟病。

34.土白菜每日半斤當菜食,治血管硬化性的心臟所引起的心跳(患下消症者不可吃,愈吃愈重)。

35.豬心一個,硃砂三分,剖開豬心入硃砂蒸食治心臟病,食完三個即愈。

36.豬腰一個,生薑一兩切絲蒸食,治口乾及腎氣不足。

37.鯽魚七條、黑豆四兩共煮食之,治腎虧。

38.菠菜煮豬板油食之,治眼睛發乾。

39.豬腳燉花生米食之,治腿腳瘡瘍流水不愈,對女人產後奶水不足亦效。

40.蛇吞入青蛙時,將蛇打死取出青蛙,在瓦上焙乾為末,每服三錢治倒食症。

41.仙人頂(天靈蓋)焙乾為末,每服三錢,用酒送下,治無名腫毒特效(小兒用一錢)。

42.牛肉煮大蒜食之,治肝虛、肝氣不足,肺部腫脹及肺虛。

43.白蘿蔔一斤,綠豆半斤燉食,治肝硬化。

44.長桿煙斗中之煙油,外敷惡毒疔瘡特效。

45.長桿煙斗中之煙油混水服之,治腹痛及痧證極效。

附錄三:

楊維傑董氏奇穴醫話匯萃

重子穴治療落枕及久年背痛經驗

落枕為臨床常見病症,一般治療此症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1.懸鐘,2.落枕穴,3.後溪,4.風池、天柱等穴。個人嘗以後溪、束骨兩穴治療頸項強痛,並以之治療落枕,自謂為十四經穴之最特效者,蓋《靈樞◎雜病篇》云:「項強不能(回)顧取手太陽,不能俯仰,取足太陽」,臨床遇有頸項強硬,不能左右轉動之癥狀,取手太陽小腸經俞穴後溪。不能前後抬抑,則取足太陽膀胱經俞穴束骨,均有立竿見影之效,遇有頸項前後左石轉動均不利時,則束骨與後溪配合,療效更佳。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療「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個人亦常以此穴治療落枕亦甚效。

然據多數古籍所載(玉龍歌賦,通玄指要賦、卧岩凌效應穴歌)承漿為治療項強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論何種落枕,加承漿配用效果更佳。

在多年臨床中體驗,落枕之際,非只頸項強硬,甚而連及肩背上臂極為酸痛,非僅限於手足太陽經之範圍而已,經上述針療後,雖能迅速解除大部份痛苦,但總仍有些不適感,經加針重子穴,則可完全消失。因此本人近十餘年來皆以重子穴配承漿穴,治療落枕,絕大多數病例1次而愈。

(1990年第1期海峽中醫)

腎關穴治療多尿及五十肩特效經驗簡介

腎關穴為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要穴,位置在陰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處。為董師景昌治療腎虧之第一要穴,舉凡腎虛引起之各種病痛皆有療效。

個人最常應用此穴治療肩臂不舉(五十肩)尤為特效。療效之佳,經多年百餘例統計及臨床實踐,較條口透承山或肩關節附近局部穴位效果既迅速又確實。一般病例若發病較久,病況嚴重者,可瀉尺澤穴作為輔助,效果尤佳。若除上舉困難外,尚有後轉困難者亦可加取足五金(健側)可立見顯效。但病久肩部凝硬過度者,則必需輔以肘彎棱針點刺出血。

以此穴治癒數10例夜間多尿,尤其年老腎虧者亦見卓效,年青人見效更快。治療白晝多尿效果亦佳,驗諸臨床多年,亦非十四經之任何穴位所能比擬。

另外治療雙手十指發麻及十指疼痛,亦極特效。治療眼科尤為要穴,常配復溜並用,最常用於治療飛蚊證及眼球歪斜。此外治療半身不遂亦為常用,均針雙側。

總之本穴效果極佳,治療範圍極為廣泛,除上述作用外,凡腎虧引起之各病,均可以本穴針刺治療之。

(1990年第1期海峽中醫)

董氏奇穴「木穴」治療富貴手(手掌及感冒流涕)特效經驗簡介

「木穴」為董氏奇穴在手掌上之超級穴位,位於陰掌食指第一節中央線與食指內側黑白肉際線之連線中央,兩指紋之間上1/3及下1/3處各一穴。

本穴董師原用於治肝火旺脾氣燥,故名木穴,個人常用於治療眼睛發乾、眼易流淚、手汗等皆有療效,其效果絕不遜於十四經穴。

個人用治手皮發硬,手皮膚病,尤其是手掌皺裂(富貴手)尤具特效,嘗治數十例富貴手,平均3至4次即愈。(甚至有一二次即愈者)

木穴治療鼻涕多,不論清涕濃涕皆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止於傾刻。

治療手皮膚病及富貴手以患側為主,治療鼻涕則以健側為主。

本穴能清泄肝火,與龍膽瀉肝湯結合應用,尤妙。

(1990年海峽中醫第1期)

董氏奇穴「婦科」治不孕症

不孕證近年來有逐漸升高之趨勢,中醫辨證分型大致分為腎虛、血虛(或氣血虧虛)、肝鬱、血瘀、痰濕等幾型,以中藥及針灸治療,療效均不差,除分型論治外,亦有人就主病或兼症另外立方或立穴治療,例如輸卵管阻塞、子宮後傾或左屈等。

個人治不孕症多年,在辨證分型基礎下輔以針灸治療,療效頗佳。尤值稱道及推介同仁者,則為以婦科穴為主,還巢穴為輔之專穴治療,十年來治癒近百位不孕婦女,使之懷孕,療效較十四經穴為佳。針刺可隔日為之。婦科穴及還巢穴可左右交替運用。但據經驗,年齡越輕,治療時間愈早者療效愈好。

有關不孕之中醫論文,余參閱不下數百篇,其所列之驗案,百分之八十在35歲以下。余所遭遇之病例則百分之八十在35歲以上,怪哉。

(1990年海峽中醫第1期)

指趾疼痛要穴——五虎穴

常見一般針灸醫生治療手指疼痛,喜於十指縫中之八縫穴針刺,治療腳趾疼痛則於十趾縫中之八風穴針刺。不但用針多,且效果亦未必顯彰。筆者以董氏奇穴五虎穴中之五虎一治手指痛,五虎三治腳趾痛,非只用針少,且有立竿見影之效,值得廣為介紹,大力推廣。

五虎穴為董師景昌所發現,以「董氏正經奇穴學」中記載主治僅「治全身骨腫」一項,個人隨董師學習多年,見老師常靈活用治手指、腳趾疼痛效果極佳。筆者臨床中亦有頗多發現,除用治手指腳趾疼痛外,並廣泛用治腳背痛、腳跟痛、腱鞘炎等。病例達數百之多,其中不乏國手國腳等運動員,更不乏在多處輾轉治療無效者,均能收立刻效果,且迅速痊癒。五虎穴位於大指第一節手太陰肺經之黑白肉際上,自第一掌骨至指間橫紋共五穴,取穴采六分點法,即每1/6一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五虎一常用於治療手指痛、手掌痛及腱鞘炎;五虎三用於治療腳趾痛;五虎二則用於加強五虎一或五虎三之作用。五虎四用於腳背痛,五虎五用於治療腳跟痛。

病例:陳XX,籃球國手,左腳大趾二趾踢傷一周,行動不便,在它處治療無效,經人推介前來診治。當即於其右五虎三針刺一針,針後囑其活動左腳腳趾,二三分鐘後即覺輕鬆甚多。留針3O分鐘起針,已覺不痛,1次而愈。

(1990年海峽中醫第3期)

溫陽補氣要穴——靈骨、大白穴

靈骨、大白為董氏奇穴二二部位(手掌部位)之要穴,為董氏常用要穴,亦為本人最常用穴位之一。靈骨位於手背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大白穴即大腸經之三間穴,很少單獨應用,除用三棱針治療小兒氣喘、發高燒及急性肺炎外,大多作為靈骨之倒馬針(倒馬針即指同經鄰近兩穴一起下針之意,有加強數倍效果之作用。),兩穴配合應用效果極佳。

靈骨穴之應用,董師(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原述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脹大、婦女經脈不調、經閉、難產、背痛、耳鳴、耳聾、偏頭痛、經痛、腸痛、頭昏腦脹。

所謂肺機能不足即指「氣虛」,本穴組補氣作用極強,舉凡「氣虛」之病皆能治之。效果絕不遜於足三里、氣海、膻中等穴。除補氣外本穴組溫陽作用亦極強。臨床個人常以靈骨穴單用治脊骨痛、小便痛、小便次數過多(均取雙側),配腎關效更佳。治肘痛、鼠蹊痛、腳跟痛、頭暈等症亦有特效。

靈骨、大白兩穴合用治半身不遂,據個人二十多年、數百例之臨床經驗統計,療效之佳,十四經穴(如曲池、陽陵、肩髃、環跳、懸鐘等)無出其右者(取健側穴位為主),兩穴合用治陽明太陰走向之大腿小腿疼痛亦有卓效(亦均采健側穴)。

針治上述各病,不論靈骨、大白,皆應深針,治療部位愈遠(例如腳跟),深度應愈深。兩穴合用,則先針靈骨,再針大白。

大白穴位置與三間相符,系大腸經俞穴。靈骨穴在合谷後叉骨前,兩穴合用涵蓋俞原所經之處,又以全息律而論大白主上焦,靈骨主下焦。又大白靈骨皆以深針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論縱橫,此二針皆涵蓋三焦之用,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1990年海峽中醫第3期)

治踝痛要穴——小節

腳踝扭傷及疼痛為臨床常見病,針灸治療本病頗有效果。一般治法.不論內踝外踝扭傷或疼痛,先取懸鐘,外踝加崑崙,內踝加太溪。或徑以疼痛局部取穴,近年來也有取奇穴踝點的。

筆者二十餘年來以小節穴治療腳踝扭傷及疼痛,療效極為突出,經三百餘例之臨床統計比較,較諸前述幾種取穴法,療效顯然高出甚多。

小節穴位於大指本節掌骨旁(手太陰肺經)黑白肉際上,握拳取穴。針尖向重仙方向進針,針深一寸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即健側進針。進針得氣後,一面捻針,一面令患者活動患側腳踝,可立即減輕疼痛,一般病例留針30分,久病重病患者可留針45分鐘或更久。如腳踝局部紅腫,可於患肢委中穴點刺出血,可幫助加速消腫。

病例:溫秀x,網球國手,1985年10月來診,當時左腳踝扭傷3天,行動極不便,已在國術館推拿治療2次,效果不大.經人推介來診。當即於右小節穴針刺,針後每10分鐘捻針一次,並囑其走動活動腳踝,針後15分鐘即覺輕鬆甚多,接近不痛,留針30分鐘,出針時已覺無恙。次日下午為求鞏固療效,自行再來針1次。針後即趕往台北體專參加比賽,輕鬆賽完全場2小時毫無不適。余應邀觀賽亦有榮焉。

(1990年海峽中醫第3期)

按:此為本人依據董氏對應針法所發現之穴位。

附錄四:

刺絡療法之運用

本人研究刺血系隨董師而起,現今臨床應用者亦率多以董師之穴位及刺法為主。董師之刺血穴位及主治已散見於本書各章。現附錄此文,可使各位讀者對全書之刺血有一較全面之了解,並進一步研究及應用。

刺絡治療是中國醫學精彩的內容之一,尤其是在針灸醫學中,應用極為廣泛,且效果極為驚人,幾千年來,我國各科醫學文獻里,雖然散見著不少此種療法治病的記錄,但能做全面整理,應用於臨床,並著為專書者,從未得見,余從董師景昌學習針灸多年,常見董師應用三棱針治療,數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劇烈疼痛亦可止於傾刻。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議,此種療法適用於任何疾病,卻療效不遜於毫針,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年隨侍老師之側,每見董師應用棱針,嘗嘆此種針法之神奇,退訪名醫,除董師外,中國針灸家之精於此道者,可謂旁無二人,董師直可稱之此中泰斗而無愧。余臨床二十餘萬人次,以此治癒重病頑病甚多,益覺刺血療效之實際及可貴。近年曾赴安徽拜訪大陸刺血權威王秀珍老醫師,刺血另有特色,亦頗值得研究。

刺絡俗稱「放血」又稱「刺血」,或稱「點刺」,就是用鋒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針而言),在患者體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達到治病目的。

刺絡為人類各種醫療方法中,具有最長久歷史的一種,從砭針與九針之形式及《內經》之記載來看,刺絡療法在中國古代醫術中是佔有很重要地位的。

《靈樞◎小針解篇》曾說:「宛陳則除之」,意思就是說久病應以放血刺而除去。《甲乙經》也說:「經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刺而瀉之萬全」這說明了刺絡的應用及重要。

放血的範圍,一般可指三大類,即經脈、絡脈和孫絡。絡脈是小靜脈,孫絡是末梢毛細脈管,這些血管在沒有病變時不甚顯著。因有病變才會出現,形如小紅蟲狀或成紅絲狀,或成白條狀,隱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細小紅點,漫散全身各處。經脈則指較大的靜脈,形狀特別明顯,顏色特別紫藍,常呈怒張狀態,俗稱「青筋」。此種情況多發生在委中、尺澤、四肢外側,更有發生在肩胛與腹壁的。

刺絡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為靜脈刺絡,在下節中我們將詳細說明。

一、靜脈刺絡之常用部位及適應症

靜脈刺絡常用之部位:

1.肘窩部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當尺澤、曲澤穴位視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臟病(心絞痛用之特效),霍亂、中暑、上肢風濕神經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膝腘部:相當於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稱血郄,最適於刺血)

主治:腸炎、痔瘡、腰痛、項強、下肢風濕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椎骨刺、頸椎病、高血壓、類中風、半身不遂、腦炎後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風疹、傷暑、疔瘡、癃閉等。

3.下臂部相當於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癰、結膜炎、牙痛、濕疹、蕁麻疹等。

4.下腿部

(1)陽明部位相當於足三里、條口附近(即董師之四花中穴)部位。視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腸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悶、慢性氣管炎、丹毒、多發性神經根炎。

(2)少陽部位相當於陽陵泉至陽輔附近(即董師之四花外穴)視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腸胃炎、肋膜痛、心臟疾病、胸部發脹、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坐骨神經痛、肩臂痛、偏頭痛、高血壓等。

(3)太陽部位相當於承山穴部位,視青筋放血。

主治:痔瘡、背痛、靜脈瘤。

(4)太陰部位相當於陰陵泉附近。

主治:內痔、外痔、痛經、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崑崙一帶。

主治:足關節炎、腰痛、坐骨神經痛。

6.內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帶。

主治:中耳炎、疝氣、不孕證。

7.腳背

(1)陽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腸潰瘍、丹毒、末梢神經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象皮腿。

(2)少陽部位相當於臨泣、俠溪、地五會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經痛。

8.側額部相當於頷厭穴部位,俗稱太陽穴。

主治:頭痛、頭暈、結膜炎、眼底出血、中風、氣喘、食道病變等。

9.舌下部相當於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脈。

主治:喉炎、言語障礙、中風、休克、惡性感冒等。

二、其它常見刺絡部位

除上述幾大常用較大靜脈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後、肩峰、顏面等部位,由於這些部位較不易發現青筋或無較大靜脈,因此治療時不是尋找青筋放血,由於經驗之累計,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針,使出些微紅血,即達治病目的,這些部位亦有稱之為細絡者。下面略予說明:

1.十二井穴:即十二經絡之井穴部位。

主治:卒中、急性炎症、退熱等。

2.十宣:位於十指之尖端。

主治:卒中。

3.耳背:有細小之紫筋數條,對準放血。

主治:頭痛、三叉神經痛,結膜炎、角膜炎、皮膚病、顳頜關節炎。

4.顏面:頰,顴、鼻頭、鼻翼部位。

主治:顏面神經麻痹、鼻炎、頭痛、三叉神經方。

5.口腔:口腔粘膜。

主治:顏面神經麻痹。

6.肩峰:相當於肩髃穴附近部位。

主治:出黃水治腎臟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蕁麻疹、乳腺炎等。

7.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屬放血範圍。

主治:各臟腑病變及其有關經絡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8.七星穴:包括在項部入髮際八分之總樞穴及其下一寸。

主治:嘔吐(五臟不安)、感冒頭痛、小兒高燒、小兒各種風證。

說明:總樞穴即督脈之風府穴,分樞即督脈之啞門穴,雖然因為有七個穴道,故稱七星,但並不需要每個穴都針,一般只要針總樞(風府)、分樞(啞門)即能達到療效,點刺出血效果更佳。

9.五嶺穴包括五道穴線:第一道穴線從大椎骨下第二節江口穴起,每下一節為一穴,其順序為火曲、火套、火長、火明、火校、火門、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為止,共十穴。第二條穴線(左右共兩條)從江口穴向左右平開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為一穴,其順序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東、木杜,直至木梅穴為止,共八穴。第三條穴線(左右共兩條)從第二條線向外橫開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間隔約一寸。

主治:血壓高、重感冒、發高燒、發冷、突然間引起之頭暈、頭痛、高血壓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陰霍亂、陽霍亂、嘔吐及各種痧證、血管硬化之腰痛、乾霍亂、陰陽霍亂、急性胃痛。

10.雙風穴從大椎骨以下第二與第三脊椎骨間,向左右橫開一寸五分之火風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順序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主治:手痛腳痛、手麻腳麻、手足血管硬化。

11.九猴穴包括火鳳、火主、火妙、金堂(金鬥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

主治;喉痧。

說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為第二椎旁開寸半之火鳳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計有三穴(含火鳳),大椎旁開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計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開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計二穴,總共九穴,為治療喉痧之要穴,故稱九猴穴,可記憶為「二椎寸半連三穴,一椎旁三連四穴,二椎旁六連二穴。」

12.三金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

主治:膝蓋痛。

說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別位於第三四五椎外開三寸處,相當於膀膀經之魄戶、膏肓、神堂穴,點刺出血少許,治療膝關節疼痛,確有立竿見影之效,數年大疾亦往往愈於霍然。

13.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兩穴。

主治:小腿發脹、小腿痛。

說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兩穴,分別位於第二椎及第三椎旁開六寸處,點刺出血,治療小腿酸脹疼痛,效果極為迅速而突出。

14.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主治:坐骨神經痛。

說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別位於第四五六椎外開六寸處,亦即緊接於精枝穴下,點刺治療大腿及坐骨神經痛確有卓效。

15.頂柱穴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東、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十一穴(兩邊共廿二穴)。

說明:頂柱穴計有十一穴,兩側合計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開三寸各一穴,計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開六寸各一穴,計五穴,可記憶為「四椎旁三連六穴。四椎旁六連五穴」。

16.後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個脊椎關節處火雲、火長、火明、火校、火門、土月六穴及脊椎旁開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兩邊共八穴)與旁開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兩邊共六穴)。

主治:羊毛痧、疔瘡、心臟衰弱、胃病、重感冒、中風、各種急性痧證。

17.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線穴起,每下一節一穴其順序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風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開四指之六元、六滿、六道、華巢、環巢、河巢六穴(兩邊共十二穴)。

主治:經閉、子宮炎、腸炎、閃腰岔氣、急性腸炎。

18.雙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滿、六道、華巢、環巢、河巢六穴(兩邊共十二穴)。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19.沖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對穴及上對穴下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

主治:小腦痛、小腦發脹、項骨正中脹痛。

20.喉蛾九穴:在喉結及其上一寸與下一寸五分處,另加該三處各左右旁開一寸五分處,共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狀胸炎、喉癢、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難,形狀如哮喘)。

21.十二猴穴:平行鎖骨下一寸三分處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處又三穴,兩邊總共十二穴。

主治:喉痧、血管硬化之哮喘、乾霍亂(傷寒、重感冒、霍亂均會引起喉痧)

22.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狀之下陷凹處金肝穴,每下一節為一穴,其順序為金陰、金陽、金轉、金焦共五穴。

主治:干屬亂、消化不良(胃脹)、肋痛、氣管不順,各種痧證。

說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脈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陰、金陽、金轉、金焦四穴亦即為任脈璇璣、華蓋、紫宮,玉堂等穴。

23.胃毛七穴:從岐骨下緣陷凹處,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開一寸五分各兩穴(兩邊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種霍亂、心跳、胃出血。

說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開一寸五分」應為「二寸」方為正確,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應系鳩尾、巨闕、上脘(以上三穴屬任脈)及兩旁之不容、承滿(屬胃經),兩側計四穴,總共七穴,位於胃部附近,並以治胃病為主,故稱胃毛七穴。

24.腑巢二十三穴:肚臍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臍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臍旁開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兩邊共八穴),肚臍旁開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兩邊共八穴),總共二十三穴。

主治:腸炎、子宮炎、腎炎、腎痛、臍痛。

說明:腑巢二十三穴雖有二十三穴之多,但並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簡針原則下,一般只針以肚臍為中心,四旁各開一寸之穴位為主,隨病情之嚴重而向四方擴張用穴。

上述所舉者,概為常見之應用部位,民間所傳放血驗方及特效部位,當不止此數,今後刺絡之發展,仍待各位先進及後學之繼續努力,以期於使此種傳統療法得到更大的發揮。

三、常見疾病之刺絡治療

刺絡對於疾病之治療,應用廣泛,效果宏速,為不爭之事實,唯醫書向少記載,甚為遺憾,愛據各家醫書之散載及個人對董氏奇穴刺絡體會與經驗,按照常見疾病分類提要如後;

(一)頭部

1.頭頂痛:上星、百會。

2.後頭(腦)脹痛.A.沖霄 B.委中。

3.偏頭痛:四花外。

4.前頭痛:四腑一、二及上里。

5.突然頭暈:五嶺;血壓高頭暈:五嶺。

6.感冒頭痛:A.三商 B.七星。

7.血管神經性頭痛:太陽。

(二)眼病

1.風眼腫痛(角膜炎):A.太陽穴、肝俞 B.五嶺(肝、膽、心俞) C.耳後靜脈點刺。

2.眼眶脹痛.少商、合谷、太陽。

3.結膜炎:A.太陽 B.攢竹 C.少商。

4.麥粒腫:A.耳背 B.曲池 C.足中趾尖。

5.翼狀胬肉:少澤、至陰。

(三)耳病

1.耳下腺炎:A.少商 B.臨泣、俠溪、地五會。

2.耳痛:四花外。

3.中耳炎(聹耳):足踝附近。

(四)口病

1.口舌生瘡:A.神門 B.金津、玉液 C.陰陵泉至血海直線上青筋。

2.口舌及咽喉腫:三重、少商。

3.口唇生瘡:陰陵泉至血海直線上青筋。

(五)牙病

牙痛:外踝尖至臨泣、俠溪、地五會。

(六)鼻

1.鼻衄:A.少商 B.太沖 C.肝俞。

2.酒渣鼻:A.脾俞 B.胃俞 C.鼻尖—正本穴(七星針)。

4.敏感性鼻炎:正本。

(七)咽喉

喉嚨總治:A.少商、商陽先行點刺,再行對症治療。 B.亦可於耳背點刺,再對症治療。

1.扁挑腺炎:A.少商、商陽、合谷 B.三重。

2.喉頭炎:A.少商、商陽、合谷 B.三重。

3.咽腫水葯米粒不下:A.少商、商陽、合谷 B.三重。

4.喉痛:A.陰陵泉至血海直線上青筋點刺 B.啞門 C.喉蛾九穴。

5.喉蛾:少商。

6.發音無聲:總樞。

7.痰塞喉管不出:喉峨九穴。

(八)哮喘

A.背部五嶺(腸俞、肺俞、心俞等穴) B.太陽、尺澤 C.四花外 D.後溪至腕骨線上之青筋。

(九)頸項

1.甲狀腺腫:A.三重 B.耳後靜脈 C.喉蛾九穴。

2.項骨正中線痛:A.沖霄 B.委中。

(十)上肢

上肢總治:可於肘彎點刺,再對症治療。

1.手腕痛:A.四花中、副 B.臨泣、俠溪、地五會 C.水俞

2.肩痛:四花外。

3.指麻:A.後心 B.雙鳳。

4.掌背紅腫、手指腫:四花中、副。

5.手痛:手足血管硬化、手麻:A.雙鳳 B.四花外 C.水俞。

6.臂痛(前):A.雙河 B.四花外 C.水俞。

7.肩臂痛:A.雙河 B.四花外。

8.腱鞘囊腫:囊腫部位放液。

(十一)下肢

下肢總治:皆可於委中點刺,再對症治療。

1.兩腿發酸:金林、金枝。

2.坐骨神經痛:A.太陽經痛—委中或金林 B.少陽經痛—四花外或金林。

3.膝痛:三金。

4.小腿痛(脹):精枝。

5.足踝腫痛:委中及陽陵泉。

6.腳跟:委中。

7.足麻、足痛:A.雙鳳 B.隱白。

8.足趾痙攣:外踝中央。

9.香港腳流黃水:外踝中央至臨泣青筋點刺。

10.四肢麻痛:井穴刺血。

(十二)胸腹

1.肋痛(肝硬化、肋膜炎):四花外(肝俞)。

2.腹痛:四花中、副。

3.腳悶(脹):A.尺澤 B.四花中。

4.臍痛:A.腹集(23)穴(選) B.四花外。

(十三)腰背

腰背總治:可於委中點刺,再行對症治療。

1.脊痛:A.委中 B.人中。

2.腰痛:委中。

3.轉筋強直:委中。

4.血管硬化之腰痛:頂柱、委中。

5.背痛:承山。

(十四)心臟

心臟病總治:A.肘彎 B.四花中 C.五嶺。

1.心臟擴大:五嶺穴(上焦部分)。

2.心臟血管硬化:四花中、副。

3.心臟麻痹:四花中、副、十二井穴。

4.心驚悸:膽穴。

5.心臟衰弱:後心。

6.心痛:火包、尺澤。

7.心跳劇烈:四花中、副。

(十五)肝膽

1.黃疸:隱白、脾俞、胃俞。

2.肝硬化:四花外、肝俞。

3.肝病:火包。

(十六)肺病

1.支氣管炎(吐黃痰):四花外。

2.哮喘:A.背部五嶺 B.太陽、尺澤 C.四花外 D.後溪至腕骨線上之青筋。

3.急性肺炎:A.大白 B.肺俞、風門。

4.肺經雜症:四花外均可主治之。(或加肺俞更佳)

(十七)脾胃

1.胃酸痛:四花中、副。

2.胃炎:A.四花中、副 B.內庭至解溪。

3.急性胃痛:A.四花中、副 B.曲澤、委中 C.五嶺之中焦部份(胃俞及上下)。

4.胃出血:胃毛七、四花中、副。

5.胃潰瘍:四花中、副。

6.十二指腸潰瘍:A.內庭至解溪上青筋點刺 B.外踝附近點刺。

7.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A.四花中、副、外 B.曲澤、委中。

(十八氣)腎

1.腎臟炎:A.水俞扎出黃水 B.腑巢 C.腎臟周圍。

(十九)腸

腸病總治:四花中、外。

1.十二指腸:A.內庭至解溪上青筋點刺 B.外踝附近點刺。

2.盲腸炎:四花中、副、外。

3.疝氣:內踝附近。

4.急性腸胃炎;四花中、副、外。

5.急性腸炎:A.四花中、副 B.三江。

6.急性腹痛:曲澤、委中。

(二十)婦科

1.乳房腫痛:四花中、副。

2.經閉:三江。

3.子宮炎:三江。

4.胎衣不下:火包。

5.白帶:A.三江 B.十七椎下、八髎。

(二十一)血管病

1.中風:十二井。

2.高血壓:A.四花外 B.五嶺 C.委中。

3.高血壓致手足麻痹或半身不遂:五嶺。

4.低血壓(靜脈瘤):當瘤上點刺。

(二十二)小兒科

1.小兒疳疾(多食而瘦)。A.四縫 B.肝俞、腸俞、胃俞、身柱。

2.小兒痘瘡:A.委中、曲澤 B.耳背。

3.小兒驚風:A.十宣 B.七星 C.印堂。

4.小兒氣喘:大白。

5.小兒夜哭:膽穴。

6.小兒發高燒、嘔吐:總樞(七星)。

7.小兒重舌:少澤、少沖、隱白。

8.痄腮:少商、關沖。

(二十三)雜病

1.乾霍亂:A.總樞 B.五嶺。

2.霍亂:A.委中 B.尺澤、曲澤。

3.邪祟:A.委中 B.少商。

4.痔瘡:委中。

5.急救中暑:十二井。

6.癲癇:A.發作期:十二井 B.緩解期:五嶺。

7.皮膚病:耳後靜脈點刺。

8.偷針眼:A.脾俞、胃俞 B.耳後靜脈 C.曲池。

9.猴痧:十二猴穴。

10.各種痧證:A.五金 B.五嶺。

11.羊毛痧:A.胃毛七穴 B.後心。

12.疔瘡:後心穴。

13.全身疲勞:背面。

14.嘔吐(五臟不安):A.七星(總樞) B.五嶺。

15.帶狀皰疹:A.皰疹周圍 B.耳背。

四、病案舉例

1.汪XX,36歲,公務員。左腿坐骨神經痛,不能行走,疼痛部位屬膽經,視其左腿豐隆至陽陵泉一帶有青筋鼓起,刺之出血,l次痊癒,行走如常。

2.顏xx,20歲,學生。患結膜炎已3天,眼白充滿紅絲,視其耳背上紫色細脈,以棱針出血少許,第二天再行探視,已痊癒。

3.謝太太,33歲。雙膝風濕痛多年。來診時疼痛劇烈,先在雙背三金穴,點刺出血少許,即刻疼痛減輕大半,再以毫針在雙內關刺針,令其活動腿部,1次而愈,至今10年未再複發。並介紹病友多人來診。

4.塗xx,40歲,軍人。腰部扭傷兩天,疼痛異常不得翻身,視病患委中部位青筋暴起,以棱針刺破,血流少許,旋即痛減能起床翻身,再以毫針針刺束骨穴,1次痊癒。

5.王太太,40歲,偏頭痛近20年,痛劇則嘔吐,初診時抱頭而來,當即在其太陽穴點刺出血,即時頭痛立刻輕減,之後未再來診,電話告知已痊癒,並介紹頭痛病友多位前來治療。

6.楊x,36歲,因嗜食檳榔,致口不能張,僅能容一指,口腔白斑,辛辣點滴不能沾,沾之則痛劇,經林口某大醫院診為口腔癌。特遨余自美返台治療,在太陽、尺澤點刺後即能張口吞下水餃(張口三指有餘),之後每周點刺一次,前後3個月(余返台1月,該病患來美2月)白斑轉紅,張口如常人,五味不忌,一切正常,今已4年,一切安好。

7.韓XX,35歲。氣喘3年,逢冬易發,來診時正逢發作,在其背部肺俞、膏肓、大椎及尺澤點刺,並針水金、魚際,立刻輕鬆,每周1次,僅如此治療3次,竟3年未發,並於世界日報(美洲一大華文報紙)登銘謝啟事。

五、體會

一、刺絡俗名放血,但現在一般人多有稱之「點刺」者。

二、依據個人多年經驗,久年風濕疼痛,雖經毫針治療,但常有複發者,唯經施以刺絡輔助,則未見複發者。

三、刺絡之治病原理,據《內經》謂:」久宛則除之」。即指久年老病必須放血去除,個人以為,病久則邪氣盛,血脈不得通,乃宛陳於該處,平常血行尚能通過,則不覺痛楚,天陰作雨,氣壓改變,脈道益狹,氣血通過困難,雖經毫針通氣,唯病久邪深,血不得行,則針去病仍存在,縱然得以治癒,時間拖累甚多,卻有複發可能,因此放血實為必要,血去則痛止,此亦即古人所言:「治風宜治血,血行風自滅」。

四、據經驗,以毫針針刺,採用巨刺療效較佳,但放血則以同側效果為佳。

五、據經驗,放血仍以遠處施針,作用較大.此甚合「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的古義,同理下有病而上面針,所以治療下肢病痛,我們常在背上施針。

六、放血手法可參看拙著《針灸經緯》上篇手法篇」三棱針之運用」。

(1990年10月海峽中醫雜誌杜專題演講)

另附:

景昌奇穴針方賦

側三側下三,取穴並腎關。留針三刻鐘,頭痛應會痊。五嶺若點刺,即可立時緩。耳痛偏頭痛,四花外三重。點刺出積血,豁然病無蹤。前頭火菊用,頃刻見輕鬆。頭暈血壓高,五嶺血針通。爾後針火硬,豎子去匆匆。靈骨偷針眼,交刺效如仙。雙目瞑瞑閉,腎關火菊牽。視物若模糊,明黃舞翩翩。眉棱骨處痛,火菊指下捻。夜盲醫夜盲,其效不堪言。見風如流淚,木穴見中天。鼻部各處症,駟馬皆流連。若醫酒糟鼻,正本血出痊。外踝四周血,堪療中耳炎。耳鳴瀉駟馬,爾後補腎關。梅核勞宮後,咽痛血耳先。魚骨倘刺喉,足下千金添。頸癧從何治,三重並六完。亦可三重血,承扶與秩邊。項痛與項強,正筋正宗兼。痄腮耳背血,落枕重子前。再針承漿穴,金針名下傳。手指有麻木,復溜與腎關。若然食指痛,四花中穴添。或取五虎一,亦見醫名玄。側三側下三,醫者療手酸,並治腕關節,疼痛復無言。症見中指(趾)麻,通山與通關。手指關節痛,五虎一堪選。特效誠如是,兼療腱鞘炎。手臂不得舉,對側針腎關。同側四花中,疾恙去豁然。手痛難握物,列缺功效罕。亦可重子穴,倒馬針重仙。曾言左臂痛,特效在膝眼。肘部關節痛,靈骨必有驗。或取四花中,濟世將壺懸。曾聞手抽筋,對側針火山。兩手見拘攣,瀉曲針腎關。坐骨神經痛,靈骨大白兼。若是大腿痛,金林血針連。腳部常抽筋,正筋指下看。足跟疼痛症,且將委中攔。亦療難行處,患者言腿酸。復治踝扭傷,功效不等閑。腿軟兼心跳,肩中與通天。腳麻外駟馬,對側肩中添。膝蓋疼痛久,三金結善緣。或可針肩中,拂雲見歡顏。腳痛不履地,對側九里玄。大腿風濕痛,同在一針間。腳痛背心血,雙鳳尤關連。小腿脹痛酸,次白抱針眠。精枝如放血,何懼疾恙頑。背面倘出血,笑指兩腿酸。腳掌腳背痛,五虎四與三。或是單背痛,重子與重仙。常遇雙背痛,正士搏球先。背連下腿痛,馬快水應驗。脊椎有疼痛,委中成方圓。問症心絞痛,火包黑血靈。心跳如過速,心門為俊英。肝炎針肝門,明黃症應停。尤言添腸門,其效醫者驚。膽石疼痛症,木枝堪安寧。四花中外血,肺部脹悶輕。肺部有結核,四花外與中。爾後針駟馬,青囊成遵經。咳嗽與氣喘,水金水通名。胃痛花外中,通關通山清。嘔吐總樞穴,脾大針三重。三通腎胃背,腎炎情獨衷。兼療水濕盛,堪笑周身腫。膀胱腎結石,馬快水中松。通天一針效,證候名水腫。腸炎門金穴,盲腸四花功。內踝三陰交,腸疝去無蹤。大小中外浮,五間亦奇功。尿急頻頻襲,海豹木婦松。或是取腎關,乃嘆指下宏。隱恙生殖器,下三黃為通。婦科與還巢,堪笑子宮痛。兼開輸卵管,祛瘤在子宮。何懼赤白帶,持針治陰腫。久年不見孕,金針二穴聳。細細查經痛,特效門金中。半身有不遂,靈骨大白用。或針九里穴,倒馬妙無窮。昏迷不得語,二會靈骨雄。舌強不能語,商丘正會通。四肢見顫抖,腎關復溜從。取穴兼明黃,何曾見平庸。對側重子仙,中風手攣瀧。血壓高昂時,何不點委中。下三黃通天,四肢何浮腫。黃疸上三黃,醫症若雕蟲。風疹耳背血,駟馬九里功。失眠下三黃,鎮靜二穴封。高熱針大白,五嶺亦可充。酒醉耳環血,正本莫飛彤。癲癇金吉陵,療症自匆容。鼻塞側三里,一針氣息通。上下靜脈血,靜脈瘤開壅。血管有硬化,委中血自涌。四花中與外,亦可稱上工。激增白血球,三黃業績豐。睡中聽咬牙,四花下針洪。精神疲倦久,鼻翼指下逢。皮膚諸多症,駟馬一針同。

推薦閱讀:

針灸腧穴助記歌訣
支氣管哮喘怎麼治?針灸也有好療效!
針灸探秘12-十二原穴流注刺法
金針王樂亭常用9大針灸處方(若能熟練掌握一二,於臨床大有裨益)
程氏針灸_程凱 耳穴促排便

TAG:針灸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