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育思想大略談(3)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教育

行為主義教育的盛行使人們幾乎只看見行為主義的缺點,行為主義受到猛烈抨擊,學習被描述成「煎熬」、「苦役」、「摧殘」,學校被描述成兒童的「勞獄」、「心靈屠宰場」。抨擊者因為只拆房子不建設而受到反抨擊,這樣你來我往,陣陣雷聲之後,終於下了一場雨——「人本主義」降生了

我覺得,人本主義多少和前面說過的自然主義有點類似,比如認為人是自己生長或成長的,認為人性基本上是善的,主張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等等。不同之處是人本主義對人的自我和心理作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和探索,因此比自然主義要豐富精細得多。

人本主義產生的時候,現代科學思想已經趨於成熟,人本主義者試圖通過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科學研究的方法,全面透徹地把「人本」的組成、結構、發展變化規律弄清楚,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科學、規範、完備的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完全地、徹底地擊倒行為主義並取而代之。可惜他們似乎並未取得最後的勝利。

好,閑話少提,來看看人本主義講了些什麼東西吧。

人本主義者最反對的,就是行為主義者拿人不當人,當機器。之所以叫「人本主義」,是因為其嚴重強調、反覆重申:要把學生當人。一言以蔽之,行為主義關注的是教育應該做些什麼,而人本主義強調的是教育能夠做些什麼。下面就說說人本主義的三個領軍人物的觀點,他們是馬斯洛、羅傑斯和梅——三位都是美國佬。

馬斯洛提出了一個需要層次理論,太有名了,你網上隨便搜一下就能查到,我不細述了。基本觀點是人總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層次的,人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高層次的需要就自動產生。當所有低層次需要獲得滿足以後,人就會去追尋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現實。而自我實現的需要跟低層次的需要又不一樣,滿足以後不會消除,而會愈強——大概什麼需要都沒有了,人會很無聊很痛苦,生不如死。

馬斯洛還描述了達到自我實現時的所謂「高峰體驗」:一種源自心靈深處的、象觸電一樣的感覺,一種難於言表的超然物我、極度愉悅、無限滿足、飄飄欲仙的心靈狀態——在馬斯洛看來,「高峰體驗」是人生的真正意義所在,也應是人生的終極追求:人一旦達到「高峰體驗」,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由此獲得的人性解放,心靈自由,照亮了他們的一生。」

按馬斯洛的這個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斷地去滿足學生的低層次需要,最終引導學生達到「高峰體驗」。前者是很實際的,後者是理想化的。

羅傑斯提出一種自我理論。大概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在自然狀態下,每個人的自我都健康、活潑、快樂得象一隻歡快的小兔子。在社會環境壓制、遭遇挫折等情況下,小兔子會被關起來或者走失,封閉或迷失的自我並不安分,會不斷作祟,導致如人格分裂、強迫症、失心瘋等心理障礙或疾病。

羅傑斯是個心理諮詢師,他發現只要幫助患者釋放或找回自我,做真正的自己,心理障礙就能自動消除。但羅認為那隻兔子只能患者自己去釋放或找到,諮詢師所能做的只有無條件地關懷、同情和理解,即所謂「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法。羅大師如此著名,相信他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後來羅傑斯認為心理疾病所以層出不窮,根源出在當時的教育上(我有同感),要大範圍根本性地消除心理疾病,必須進行教育改革——看來他有普渡眾生的崇高理想。羅傑斯認為,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髮現自我、發展自我,而不是強迫學生去改變自我。跟他的「自我中心療法」相仿,羅傑斯在教育上十分強調親密和諧的師生關係和學生自我指導的重要性。

羅的觀點,簡單點說,就是人的本性是健康、善良而美好的,病態、醜惡是由環境造成的,自我以及自我的發展是由自我發現、自我決定的——這話有點奧。好的教育的關鍵就在於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學生去發現自我,發展自我。

我總覺得這裡多少有點矛盾的,既強調自我決定,又突出環境的作用,既人本主義又行為主義——其實什麼主義什麼主義的這種分法是相當籠統和模糊的。

梅的觀點我們稱之為存在主義,如果你認真看過我前面的文章,那我告訴你,本人是很有點存在主義傾向的(在過去,這可是反動的,汗!)這不是我故作高深之舉,而是我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碰壁以後的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

存在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稱為自我選擇。簡而言之,就是人是自己去選擇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因此,教師只能給出各種建議和選項,然後讓學生去選。比如存在主義非常重視的道德教育,主張教師只能提供各種選項,即告訴學生可以有哪些做法,可能有哪些想法,或還可以告訴學生各種做法、想法的結果——要強調是教師的估計不一定是事實,然後學生究竟怎麼做怎樣想,這隻能讓學生自己去選擇,老師無能為力。

初為人師者對這一論調恐怕是要失望的,但除非你有特異秉賦或能力,當你在工作中大量全面地接觸學生(尤其是學生的想法)以後,相信你會被迫接受這一觀點,或者講是被迫選擇這一觀點——可見所謂自我選擇,並非完全由自己作主,此乃後話。

存在主義被歸為人本主義的一個方面,其實梅和羅傑斯曾經有過公開的爭執(或者叫辯論吧)。爭執的焦點就在人性的本質上,梅認為惡與善一樣存在於人性之中,因此梅對羅的「環境致惡論」有過尖銳的批評。

表面上看存在主義認為人性有惡,是消極的。但在我看來,存在主義更加客觀,自我選擇論比自我決定論要積極,至少教師還可以做點實質性的事情:給出建議和選項。在人本主義的眾多主張中,存在主義要算得上最具操作性的了。

存在主義認為雖然人無完人——比較客觀,但通過直面現實、勇氣的培養和自我選擇,可以趨向光明的未來——比較積極。

好,就介紹到這裡吧,我累死了——志大才疏啊!

人本主義者主張教育要以人為本。這個本到底怎樣,鄙人無學,只有一個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概念。儘管如此,在下還是以門外漢的身份,冒天下之小小不韙,對人本主義作大言不慚的簡要評論——做人做事要有始有終。

現在看來,人本主義者試圖弄清楚人的本質,建立科學、規範的理論體系的願望基本上是落空了。人們幾乎一致認為,人最根本的「本」就是人的意識和心理,而研究一涉及到這個領域,就變得異常艱難——人是否能對自我進行認識,仍然是懸而未決的謎。以至於馬斯洛認為,科學研究的方法不適用於人本的研究,只有創立一種完全不同於「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未來人本研究方法」,才可能對人本進行有價值的研究,但這條路,沒人走過,不為人知——類似於愛因斯坦晚年對統一場論的研究。

因此,人本主義的基礎是不牢固的,或簡單理想、牽強附會,或循環認證、因果不明,或虛幻玄奧、莫明其妙。人本主義者極力反對的片面、機械和呆板,但最終他們自己也未能避免。人實在是太複雜了,實在說不清楚,只要訴諸文字,就難免僵化片面。比如人的需要,其實並不象馬斯洛同學說得那樣層次分明和有規律,各人情況也不完全相同。

不知人本主義者是否會和先生有同樣的感受:「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人本主義提出的教育主張,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可操作性極差。人本主義在實際操作上的觀點,不是含糊其辭,就是高深難測,總之是有點虛幻有點玄,或是不夠實際,或是普通教師難於領會。比如按人本主義的說法,教師要等待學生自己去決定怎麼發展,但很可能這種等待是遙遙無期的,學校領導一般不會高薪聘請一群人來等待!!所以即使在人本主義極盛之時,行為主義仍大行其道。這是人本主義者所無法決定、也不能選擇的客觀現實。

一座建在沙堆上的房子,雖然漂亮,終究經不起歷史老人的折騰——這是人本主義的宿命。人本主義者極力主張人是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的,但他們選擇來選擇去,還是無法作出最後的決定。

儘管如此,我認為人本主義提出的基本觀點,對人來說是極具意義和價值的。或許正如馬同學所言,人們還沒有找到研究人本的方法,故不得其門而入,而只能看到其出牆之紅杏。

總結一下:人本主義是不圓滿的,理論建設的宏願沒有最終達成,但提出的的一些極有價值的觀點——理想即使沒有實現,其碎片也還是閃光的。

寫得有點蠟味了,不好意思——才疏學淺。

註:

①人本主義思想,主要是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行為主義觀點和精神分析方法的基礎上提出的。

②馬同學是在調查了大量成功人士以後提出「高峰體驗」這個論斷的。


推薦閱讀:

每天聽那麼多「情緒垃圾」,他們居然充滿活力! | 像諮詢師一樣生活
羅傑斯是酒鬼嗎?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轉載)
存在—人本主義對焦慮的理解(李孟潮)
每個人都需要讀一讀羅傑斯

TAG:教育 | 思想 | 主義 | 人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