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龍文化 弘揚龍精神

丁鼎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中國人喜歡龍、熱愛龍,也尊敬龍、保護龍,都為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而自豪。龍在中華文化中分量很重。書法中有各種各樣的龍體,繪畫中有各種各樣的龍形,象徵皇權的建築物都有龍的雕飾。皇帝為真龍天子,他的後代為龍子龍孫,所用的物品也多以龍來命名,坐的叫龍椅龍墩,睡的叫龍榻龍床,就連生病也叫龍體欠安。  龍已成為中華文明中的核心,是凝聚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龍的傳人都愛這個龍的國度,中國龍的形象已遍布世界各地,許多地方的重大慶典活動都能看到中國龍的身影。  龍是中國人的一個偉大發明。  具體的龍體,今人誰也沒有見過。考古發現的恐龍化石,現實動物界中的變色龍,森林中的飛龍(一種鳥),雖然都有點龍的影子,但均不是中華文化中的龍,而且完全是不同概念的東西。現在較多的說法是,龍是中國的先民創造出來的,是中華多民族不同族群部落所崇拜的圖騰的綜合提煉,是多民族的文化造就出了從來未有過的龍的形象、龍的體態、龍的雄姿、龍的威力和龍的精神。  中國的文化典籍中關於龍的記述很多,史書中常常記載有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出現黃龍、青龍、白龍等字樣,但都沒有具體記載龍的體態,多是作為吉兆而進呈皇帝知道的,應是歌功頌德之舉。  龍究竟有沒有?有,會是個什麼樣子?是怎樣消失的?這很難有個確切的結論。說有,但沒有憑證,任何實證都沒有。說沒有,又有誰能想像繪製出如此完美的龍體、龍形?這隻能留待科學或考古去進一步發現了,宇宙萬物中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還多著呢。  宋代郭思所編著的《林泉高致集》中有一句話:「黃帝制衣裳,有章數,或繪、或綉,皆畫本也。故舜十二章,山龍華蟲,曰觀古人象。」他是講的繪畫的淵源,但提到了龍的畫源。黃帝創製衣裳,有圖案,有數目,或繪出,或綉出,都是繪畫的本源。所以舜創製的十二種圖案,有山,有龍,有華蟲等。若按此說,龍是舜帝創製出來的,最早是用於衣服圖案的,可見龍衣龍袍,也是由來已久,且在初始時是誰都可以穿的,發展到後來,而被皇家壟斷了。  是舜繪製出了龍。這是一說。  但我在這裡所要說的是,龍的子孫就要傳承龍的文化,弘揚龍的精神。  龍的文化獨特輝煌,博大精深,非三言兩語能夠概括。就其要義來說,中華龍文化是海納百川、闊大包容的多民族和諧統一的文化。中華龍文化自發生開始,就因環境的多樣性和民族的融合性而呈現出闊大包容豐富多元的特質。就前所述,中華龍就是一個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相征。龍頭似牛似豬似熊似虎,龍身似蛇似魚,龍爪似獸似鳥,這是眾多民族圖騰的拼合。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遨遊四極、俯瞰八荒的龍,這是中華大地上現今五十六個民族的共同標識。中華龍文化的多元包容特質,不但表現在中華五十六個民族這個大家庭的融合上,也同時體現在對世界各國各民族一切優秀文化的學習借鑒吸收上。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就是聯結東西方文化的一條紐帶,通過這條紐帶,使中華文明同中亞文明、西亞文明和東非諸國文明、乃至歐洲文明進行了大規模的交流。世界上諸多優秀的文化成果為中華文明所吸收、所包容,並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中華龍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僅以自己的精神與物質文明成果推動了全人類的進步,同時也從世界文明成果中汲取了豐富營養,給自身肌體注入了新鮮血液,激發出持久不斷的蓬勃生機。  中華龍文化是講公正、重道德、守誠信、行禮義的文化。中華龍文化耕植於農耕,而農耕社會的人們滿足於簡單的再生產。年復一年,不停重複的農業生產滋生出了恆久的、中正的、公允的、守成的、誠信的、和諧的等等思想意識。安居一方,穩定平和這是一種順從自然規律的精神。農業文明生髮出來的重要精神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安土樂業。這是因為農耕主要是勞動力與大自然相結合的生產方式,所建立的經濟社會是一種區域性的守成、守和的社會。固守家園,起居有定,耕作有時,這是農業勞動者獲得生活資料的必然要求。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先民們所追求的就是在故土田園上追求周而復始、和平安寧的生產和生活。「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這是傳統農業社會人們的共同理想生活。這一思想觀念深深紮根於中華文化之中,成為中華龍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突出特點。  中華龍文化是求真務實、重仁貴義、樂善好施的文化。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農耕生活,培育了中華民族群體心理的務實品格。中華民族在辛勤的農事勞作中領悟到了一條十分樸實的真理:說空話無益於事,實心做才有收穫。「大人不華,君子務實」,這是中華民族的一貫精神,也是主流精神。腳踏實地、講究實際,重於實踐、務求實效,說實話、辦實事、實實在在,中華民族的語言詞典里,唯實的詞句不可勝數。正是由農耕經濟而生養出來的和平守成、求真務實的品質,同時滋養出了重仁貴義、樂善好施的優良品格。中國的傳統禮教,其精義就是仁、就是義,就是恕,就是容。「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無親、無疏、無愛、無惡」,「賓服四夷」,「協和萬邦」,「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以仁義來「陶冶萬物,化正天下」的論述,在中華龍文化的典藏中俯拾皆是。  中華龍文化是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團結奮鬥的文化。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種文明,有的發展,有的流產,有的停滯,有的解體,也有的衰敗,有的消滅。就古老文明來說,五千年延續至今,長盛不衰,始終煥發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也只有中華文明,這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比擬的。中華文化為何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原因可以講出許多,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團結奮鬥的偉大精神。中國最早的哲學論著,也是中華文明古老智慧的結晶 ——《易經》,開篇《乾卦》就論述了龍的精神,以龍的行動來喻人,以龍的行為來勸政,引導人們終日健行不息,時刻戒惕警懼,增進美德,建功立業。在《革卦》中明確提出革故鼎新,與時偕行,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的思想。這古老、原始,但卻深刻、精闢的哲學思想已滲透到了中華文化之中並指導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行動。正是中華民族這種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團結奮鬥的偉大精神,才使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度和民族,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渡過一個又一個危機,而又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不斷地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輝煌,在人類社會的風雨歷程中始終奮勇前行。  龍的文化是深厚的,龍的精神是偉大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寄託著中華民族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是中華龍文化流傳數千年至今的時代凝鍊、傳承和升華。龍的傳人,就要把這一傳承龍的文化、弘揚龍的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念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相對而言對「同性戀」較為開放的態度,有哪些史實與精彩文藝篇章的記載?
說點有文化的
孫悟空飛不出如來的手心,那麼反過來如來飛的出孫悟空的手掌心嗎?
怎樣理解「歐洲是第三世界創造出來的」這種觀點?
是誰來自晝夜廚房與愛,卻囿於江河山川以及湖海

TAG:文化 | 精神 | 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