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孤獨,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多年以後,再次打開《百年孤獨》的時候,我將會回想起第一次讀完它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老師從講台上傳來的英文已經變得虛無縹緲,而我的腦海里儘是呼嘯的狂風,席捲著漫天黃沙。
在這一切混沌之中,有一個極其微小的點,如同大海上即將進入漩渦的木船——奧雷里亞諾坐在屋裡,手捧梅爾加德斯的羊皮卷,帶著布恩迪亞家族百年的孤獨永遠地消失了。
在看過中文版《百年孤獨》之後,一直想寫一些什麼,因為很久以前看西文版時的那種混沌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遺憾感,是一種無力感。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我終於明白,其實根本就不存在什麼魔幻現實主義,他們最終只可能是他們自己,僅此而已。
坦言之,《百年孤獨》是我自己的第一本西語原文小說,是家人送給我考入西語專業的禮物。說來慚愧,兩年後,直到我最終踏上馬德里的土地的時候,我才看完它。而就在那時,小說帶給我的那種混沌感便鋪散開來,一直延續到2013年的夏天,我看完中文版為止。
後來我明白,那種混沌感是因為書中一遍遍地閃回,一遍遍地把你帶到主人公所經歷的事情,讓你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是的,就是那一種幻覺、那一種留戀的味道、那一種面對現實不知所措的迷茫,以及那種似乎早已經知道自己命運的無力感,構成了整部小說的基調。
這種基調,阿聯徳延續過、拉波尼奧延續過、貝塞拉延續過,很多拉美作家延續過。而在馬爾克斯的時代,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寫的是哥倫比亞的一章,而其他作家寫的也是他們本國自己歷史的一章。這些是赤裸裸的現實,也是血淋淋的教訓。
不得不說,馬爾克斯在用他們自己的文章來表示對於自己國家的熱愛和無奈,對於自己土地的熱愛和無奈,以及對自己人民的熱愛和無奈。
原
文中的阿爾卡迪奧的內心活動,道出了整部小說給我的最終感覺,沒有恐懼,只有留戀。因為從歷史來看,拉丁美洲曇花一現過、繁榮過、富強過,但是最終卻落得
個如今的荒蕪下場。正如書中所說的:「羊皮卷上所記載的一切永遠至永遠都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是的,拉美的歷史不會再有第二次,而他們的文學也不會再有第二次,縱使巴爾加斯2010年獲獎了,那也只不過是他們那個時代的迴光返照,因為如今的拉美,再也沒有力氣掀起如此大的波瀾了。
我曾有幸踏上拉丁美洲的這篇土地,也曾有幸了解過目前拉美的現狀。我引用原文中的一個詞——滿目瘡痍。連片的貧民窟,強盜橫行,塵土飛揚,只有市中心孤零零的幾棟高樓才能顯現出些許的現代味道。
現在的拉美,也許只是一個行屍走肉而已,一個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的孤獨老嫗。
我們說,拉美的小說裡面有他的歷史,《百年孤獨》也不例外,在閱讀時,整部小說就是哥倫比亞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感嘆。
其實誰都會感到孤獨的,人本來就是單獨的個體,然而在書中生命和愛的那種傳承,可能在我們這個時代永遠都不會出現了吧。這便是極致的孤獨,最終的孤獨,可以預見的孤獨。
然而不幸的是,也許馬爾克斯吶喊了、憤然了、悲痛了、遺憾了,他最終也只能是他自己而已。他最終也只能無奈地遠走他鄉,並最終在面對死亡的行刑隊前回憶那些年代久遠的事情。因為拉美的太多人在寫出一部部作品之後便沉寂了,便安逸了,便不知所蹤了。
《百年孤獨》的成功,不是因為他的晦澀,也不是因為他在問題上的創新,是因為他的預見性,也是因為他的諷刺性和真實性。這是我們在看其他拉美文學時能夠感受到的,因為最終,他們都只是他們自己而已。
夜闌的寂靜,讓時間感覺凝固,翻完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最後一章,興奮僅僅只是一瞬間。很像一個孤獨的行者,終於走完一段漫長而期待盡頭的苦旅,卻突然迷失了方向。瞻望回程的忐忑,讓人茫然而陌生,瀰漫的孤獨感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書,大體可分為水與酒。水清淡甘冽,解人乏渴,助人汲取營養;而酒濃烈綿厚,可提精神舒快意,讓人心馳天外,豪情萬端。而被稱為葯的書,定是世上奇書,晦澀婉轉,高深莫測,初讀或許不知所云,深讀才知寓意深邃,曲徑通幽。
而在我看來,《百年孤獨》就是這樣的「讀」葯。從初讀與其昭昭,昏昏欲睡,到獨上高樓,漸入佳境,再到「相看兩不厭」,我為書狂。我染上「讀癮」過程大約有一年時間。
我從來沒有為讀本小說而如此的輾轉反側,也沒有為讀小說,而將書本畫滿勾勾道道,寫滿註腳。確切地說由於我天資不高,讀這本書相當受折磨。
如果說這本書是葯,開始就是一瓶安眠藥,何時睡不著,隨手翻幾頁,便會睡意瀰漫,兩眼無神,託夢周公。
突然有一天,感覺腦海靈光一閃,書中呆板的人物突然顯現在眼前,那遙遠家鄉「馬貢多」的故事,在一個生動的敘述者的口中,娓娓道來。特別是靜謐的夜中,會有來自遙遠的感覺,讓我也融入故事中的情節,於是這書又成了一劑興奮葯。
很迷戀馬爾克斯敘事的獨特語調,沒有華麗詞藻,也沒有故作深沉的鋪墊,常常長驅直入,直奔主題,但處理得十分恰當,讓人感覺厚重。尤其深入書中後,每句話都值得咀嚼。
類似「許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上校仍會想起他的祖父帶他去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種「將來時的過去式」敘述已成為經典,也打造了馬爾克斯「創造語法」。
無論是梅爾加德斯的羊皮卷也好,狂風呼嘯也好,都是作者留下的一個意象。如同吉普賽人手中隨風而響的鋁片、奧雷里亞諾第二家裡瘋狂繁殖的牛馬。
每一個意象都帶著神秘感將人深深吸引,有時像是真實的歷史,有時又像一個虛構的故事,虛虛實實之間讀完,抬起頭竟已覺無論魏晉了。
庇拉爾·特爾內拉說,「我不用紙牌就可以看透布恩迪亞家人的命運」,這是她遲暮的時候說的。還有一句,是她在稍年輕時說的,在阿爾卡蒂奧還在做著自我介紹的時候,她就說,「不用說了,我一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是布恩迪亞家的人」。
而她說這些話的原因,就是深埋於每一個布恩迪亞家人眼眸背後的孤獨。
這個歷經百年的家族,從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開始,直到第八代為止,都生活在彷彿是宿命一般的孤獨之中,而他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與孤獨做著至死不休的決鬥,卻在終點都與它相依為命。
何·
阿·布恩迪亞終生都在尋找通向新自由世界的大路,研究鍊金術、銀版攝影,而暮年時卻只能被綁在栗樹下喃喃自語;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地發動戰爭,年老時的他
卻將自己鎖在房間里製作小金魚;阿瑪蘭妲費盡心思得到自己的愛,同時也贏得了許多人的鐘情,然而最終也只能一遍一遍地縫補自己的壽衣,並在壽衣縫好之日魂
歸西天;麗貝卡的內心蘊藏著整個家族中最深沉的勇氣,然而仍舊在長滿苔蘚的房間中孤獨終老,逐漸被人遺忘;曾經極度好客的梅梅,愛情亦是轟轟烈烈,在花季
依舊時卻永遠封住了自己的嘴,至死也未說一句話……
直到最後一代子嗣被螞蟻吞噬,整個馬孔多消失在颶風之中,他們都未曾逃脫從出生開始就伴隨他們的命運。
博爾赫斯曾評價《百年孤獨》是一部最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書,通篇幾乎沒有愛情,卻甚為浪漫。
細細想來,正是孤獨造就了這種浪漫。孤獨並不是可恥的、需要摒棄和踐踏的,書中的每一個人經過的掙扎,最終都在孤獨里找到了依靠,對於他們來說,這甚至比愛情更為可親。
對於他們來說,除了孤獨,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親愛的孤獨。當他們這麼想的時候,就已經足夠美麗、足夠浪漫了。
掃一掃,加關注推薦閱讀:
※沒有什麼會永恆,也沒有什麼熬不過
※譯言網 | 永恆之星:勃朗特三姐妹
※常寂光才是真正究竟的,永恆不滅
※愛無言,情無語。真愛永恆
※短暫與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