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給汽車開光對不對?廳級和尚該受嘲諷嗎?

揚州寧國寺三名和尚打架(截屏圖)近來,「三個和尚打架」的視頻引發社會廣泛議論,相關文章和評論充斥網路媒體,其中既有中肯的批評,亦有惡意的謾罵。在這個時刻尋找與製造新聞的網路時代,和尚們又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一事件本身暴露了當代中國僧團存在的諸多問題,而網路媒體的大量報道也反映了當代社會對佛教的普遍關注。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和尚不應過問世間凡夫俗事,更不應做出這種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失望悲憤之餘,有人借題發揮,把「三個和尚打架」,同整個人間佛教聯繫起來,更把一些寺院的人間佛教實踐,說成是佛教的世俗化、商業化和官僚化。當代人間佛教多元發展,寺院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如汽車開光、手機開光、燒高香、撞頭聲鍾等。這樣的實踐是否就是人間佛教世俗化的表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論肯定抑或否定,人們有必要首先搞明白:何為世俗化?何為人間佛教?宗教世俗化,是十六世紀西方基督宗教改革運動的一部分,它打破了教會壟斷,使宗教走向社會,向各階層開放。當然,中國人所謂的世俗化,大多數是指庸俗化,即宗教失去神聖性和他世性,如韋伯所說的「去魅」;宗教成為現世社會的一部分,宗教活動成為人們祈求現世今生健康、發財、享福、太平的廉價工具。當然,韋伯的宗教去魅之預言並沒有實現,當代宗教雖然入世已久,但其神聖性依然存在,世界大多數人仍然有宗教信仰。其實,宗教的神聖性要在其世俗實踐中體現,宗教並非完全為他世他界服務,但必須為現實社會服務,幫助人們解決人生中的問題;天堂極樂是人們消除現世痛苦災難的理想國。一般宗教為此理想的實現,開設了種種接引大門,構成豐富多彩的宗教儀式和文化傳統。再者,佛教的不二法門,打破了傳統文化中的世俗與神聖的對立。佛教僧尼為信仰者的汽車、手機等開光,或祈求國泰民安、身體健康,這種簡短的宗教儀式,在一般人看人似乎很庸俗,但這並不違背佛教傳統,亦可減少當事人們對無常世界的恐懼和不測未來的擔憂,使不安的內心有所寄託,這不應是一件壞事!試想,如果信眾有這樣的要求,但不找或找不到正當合法的寺院,他們只能找歪門邪道去了,這於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都非好事。再說,這樣的實踐,不僅僅局限於中國,在亞洲各國、乃至西方世界也屢見不鮮。什麼叫人間佛教?一般人,乃至部分學者把人間佛教看成是一種實體,動不動就稱人間佛教應該如何如何。其實,沒有一個現成的、一成不變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存在因緣和合、契機發展的過程之中。佛教是佛法應化人間的文化模式,由釋迦牟尼佛同歷代高僧大德、乃至一般佛教徒共同創建。在不同時代和社會中,佛法以不同佛教文化模式出現,教化不同根性的眾生,幫助人們解決現實人生問題,實現離苦得樂的終極理想。文化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亦貴在與時俱進的創新。在2500多年的傳播歷史中,佛教出現了眾多文化模式,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人間佛教(當代南傳上座部國家有參與佛教—Engaged Buddhism);在這些大文化模式中,又形成眾多小文化模式,如部派佛教的十八宗派、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以及當代人間佛教的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生活禪模式等。當然,佛教文化雖是時代社會因緣所生,但其創新亦要契合佛法,即以佛法為根本。唯有契應時代,契合佛法的不斷創新,佛教才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完成佛法在人間、化人間的事業。歷代祖師上契佛法之理、下契時空因緣,創發出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形式,如經懺佛事(當然,在過去乃至現在仍有人認為這些是封建迷信)、文學藝術等,方便接引眾生。契理即不違背佛法之理,如緣起法、三法印等。在此基礎上,大乘佛教徒利他自利,勇於創新,在適應時代、恆順眾生的同時,又給人生提供正能量,引領社會道德建設,這即是菩薩道。一切資生事業皆為佛事,皆是善行。就佛教而言,善惡是世間緣起,衡量一行為的善惡,不是行為自身,而是發心。發心正確,對己、對人、對社會有益之行為,即善;反之,即惡。從大乘佛教角度來說,饒益有情是戒中之戒,佛教的使命即是服務眾生、特別是人類大眾;人民的需求,就是佛教的使命。開光、燒高香、撞頭聲鍾等,既是傳統經懺佛事文化的延續,又是當代部分人群的需要。當代佛教界要做的,不是取締,而是在國家法律和佛教思想、社會公德的指導下,加以有效地規範,減少其消極面,擴大其積極面,使之更好地利益人生。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寺院為社會經濟服務是佛教商業化表現;寺院出售佛教用品即是在「贖買如來家業」。在這裡,我們要區分寺院商業活動和「商業化」之間的不同。其實,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乃至在印度,佛教寺院就有了商業活動,商人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有力推手;早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佛教僧人就從事農商活動,寺院經濟相當發達,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從此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有人認為,一些和尚跑到高校去念MBA速成班,其目的是為了建立旅遊、休閑、商貿一體的經濟帶,帶動所在地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寺院成了旅遊景點,宗教場所成了上班公司,方丈成了CEO,佛教充斥著世俗功利。這樣的指控看起來充滿正義,其實只是一種說辭而已。首先,和尚能不能到高校念書?和尚到大學念書並不違背國家的法律,亦不違反佛教戒律,大乘佛教更要求人們廣學一切、盡一切學。其次,在當代中國,為了國家建設,寺院是否應該協助當地社會的旅遊、休閑、商貿、文化的發展?這可能不是某一個寺院自身可以決定的。經濟發展是當代中國的全民大事,也是國家對每一個社會團體、包括佛教界的要求。有人說,出家人不應從事經濟活動,因為這樣的行為有違戒律和威儀。其實,過去的祖師大德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時,亦曾受到同樣的指責,但是,勞動仍然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乃至成為禪宗的重要實踐。有人或許認為,出家人不應有任何商業行為,而應一心修行。問題是何謂修行?誦經、念佛、坐禪是修行,接人待物、方便弘法是否也是修行?當代寺院功能,與傳統寺院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單一的出家人修行和生活之場所。因此,無論從歷史和現代、佛法與世法的角度來看,寺院不是不應有商業活動,而是說這樣的活動不應商業化,保持自身的宗教文化特色。無論是創建一新的佛光山(包括佛陀紀念館)、還是正在擴建中的玉佛寺等著名寺院,都有佛教文化用品出售,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這樣的實踐得到佛教信眾的歡迎,方便了他們信教需要,卻亦招來一些社會人士的批評。其實有些人並非真的反對寺院經濟活動,只是他們「看不慣」當代寺院太有錢了!確實,一個寺院若有很多的錢而又不知如何使用,定會招惹是非,誘發議論。因此,如何把來自於十方的財富用之於十方,為社會服務、弘法利生,這才是當代佛教界和社會各界必須認真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最後,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是否有官僚化傾向?一篇網路文章曾以調侃的口吻稱「廳級和尚」、「處級尼姑」,並把他們同僧團腐敗聯繫起來。其實,僧尼當「官」和佛門「腐敗」不是同一回事,其中也沒有必然聯繫。就當前的中國政治情勢而言,僧尼很少擔任政府部門職務,有的只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這是國家的政策,是憲法賦予國民的義務,正如在某些國家,僧人必須服兵役一樣。因此,「廳級和尚」、「處級尼姑」不應成為人們冷嘲熱諷的話題,僧人不應因此而成為指責的對象。也許有人會說,出家人本來就不應參與政治。但何謂政治?太虛大師曾說,政治就是為人民服務,出家人應積极參与政治,但不干涉政府事務,這就是在行菩薩道。佛門腐敗,同社會腐敗一樣,正信的佛教徒和老百姓都深惡痛絕! 但不能因個別僧尼的腐敗,而否定整個人間佛教。腐敗亦不是當代人間佛教特有,佛陀時代的「六群比丘」即是佛教內部的腐敗分子。人們在指責腐敗的同時,亦要有建設性地提出解決腐敗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謾罵和指責。就當代寺院而言,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應做,這永遠是個問題。當然,什麼事都不做,亦會受到社會的批評。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人們無法從書本和傳統文化中找到答案,唯有當代僧尼自己根據佛法思想和戒律精神,契合時代社會因緣,不斷探索和優化。中國佛教歷代祖師,深知印度佛教思想和戒律中國化的必要,建宗立說、創立清規,成就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寺院文化和大乘佛教。同樣的,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亦必須要有這樣的創造和開拓精神,做到僧尼入世而不世俗化、發展經濟但不商業化、問政而不官僚化。而要做到這些,國家宗教政策和僧團道風建設至關重要,社會監督也十分必要。僧團不但不必拒絕、而應歡迎這樣的監督。佛教戒律的產生即是社會監督的結果,社會監督是佛教健康發展的保證之一。不過,社會大眾亦不應濫用這樣的監督,在中肯批評佛教界存在的問題同時,不要以點概面、見風是雨,而要就事論事、客觀全面地分析。多一點隨喜讚歎,少一點無端指責,這個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推薦閱讀:

嘲諷美國是對美國的最大誤判 特約
劉詩詩、劉亦菲改名之後爆火,為啥她們卻招來網友嘲諷!
麻生被指嘲諷中國記者 日媒稱其此舉丟盡臉面
絕對嘲諷 你能笑得出來嗎?
表示失落的個性簽名:別用你現在的幸福來嘲諷我的失魂落魄

TAG:汽車 | 寺廟 | 嘲諷 | 開光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