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吸|調查】什麼是真正的起跑線?90%的家長都理解錯了!

圝圝「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多少中國爸媽的豪言壯語、凌雲壯志。

圝圝為了這麼一句話,孩子奔走在各種補習班、大小考試之中;為了這麼一句話,中國教育開啟「拼爹」、「拼媽」模式;為了這麼一句話,多少中國家長失去理智,讓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

圝圝但您想沒想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圝圝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已不可考,但影響力最大的,當數世紀之初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鈺院士所提的「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圝圝孩子從小浸泡在各種課外班裡,就是贏在起跑線了嗎?

圝圝孩子從小掌握八門語言,就是贏在起跑線了嗎?

圝圝孩子成績出類拔萃,這真的能成為人生贏家嗎?

圝圝現實告訴我們,非也。

圝圝為什麼呢?

圝圝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的起跑線都找錯了。

圝圝三歲前贏了這三道起跑線,孩子才能贏一生

那些年,我們一直找錯的起跑線——起跑線不是讓孩子早認字,而是要用愛和陪伴完成的
誤讀:兒童發展等於兒童教育,等於讓孩子早認字、早學習

圝圝「小時候多學幾項特長沒有壞處,高考時還可以選擇藝考,豐富了未來的可能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將來參加工作時,特長一欄里只能寫上『腿特長』。」王先生說道。

圝圝其實,王先生不過是眾多「焦慮」的中國爸媽中的一員——他們往往急著讓孩子衝出起跑線,在人生的跑道上提早撞線,成為人生贏家。

而提早教育,就成了中國父母的普遍選擇。

韋鈺:早期教育很重要,是由父母用愛和陪伴來完成

圝圝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漸漸演變成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甚至提前學小學課程的口號,是被全社會誤讀了。

圝圝「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提出伊始有特殊的背景。世紀之初,作為生物電子學專家的韋鈺,有感於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基於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而緊急調整兒童早期發展政策,提出必須重視早期教育。

神經教育學、腦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等研究發現,0-3歲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但兒童發展不等於兒童教育,不等於幼兒園教育,更不等於提前教小學的課程,是由父母用愛和陪伴來完成的。

孩子三歲前,不要輸在這些起跑線上——孩子的起跑線,是家庭給的
起跑線1:父母的陪伴
錯過3歲前的腦發育關鍵期,損失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

圝圝「那些嬰兒既不哭也不鬧,只是一直獃獃地望著天花板,到處是死一般的寂靜……」美國著名科學家尼爾森教授傷心地回憶起在羅馬尼亞托兒機構看到的情景。

圝圝在這項研究中,人們發現教養者和嬰幼兒之間的互動對腦發育的重要性。

圝圝從1966 年開始,羅馬尼亞政府為了增加人口,強制要求每個家庭生5個孩子,但許多家庭並無撫養的能力,大約10 萬名兒童被送進托兒機構。托兒機構的條件很差,孩子們的生活中沒有親吻、沒有逗樂、沒有遊戲,嚴重缺乏互動交流的機會。

圝圝一些科學家跟蹤研究這些孩子一直到12歲,發現一些孩子整個腦的體積明顯小於受到正常照料的兒童,更多的孩子社會情緒能力發育遲緩或低下,有進攻性行為,有多動行為,10% 的兒童有類似孤獨症的癥狀。

圝圝科學家們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養育,發現2歲以前養育條件得到改善的,腦發育可以恢復;2歲以後再改善,腦的發育恢復就很難。

韋鈺:賺夠了錢再陪孩子,就晚了

圝圝對於那些忙著賺錢而疏於陪伴孩子的父母,我建議他們寧可少賺一些錢也要多陪陪孩子。

圝圝由於腦的發育是連續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傳遞的感知刺激和語言刺激,後期的發育需要在前期發育的基礎上進行,等賺夠了錢再來陪伴孩子就晚了,錯過腦發育的關鍵期,損失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

圝圝幼兒的直接教養者最好是父母,但無論是父母還是祖父母,都要和幼兒建立溫暖的、細心負責的、語言豐富和穩定安全的互動關係,為幼兒提供成長和學習的良好社會環境。

起跑線2:社會情緒能力
孩子今後能否成功,是由情緒能力決定的

圝圝「得『C』的學生進入社會後會取得成功」,在美國成為了熱門話題。

前美國總統布希曾經在演講中這樣說道:「我想對今天畢業的各位同學說『幹得很好』。而對成績是C的同學們,我想說『你也做得很好。而且一定可以成為總統』。」

圝圝類似的觀點在中國也有體現。

圝圝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經專門為中等生「正名」,稱「考7至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白岩松也曾經對兒子說過,「兒子,你要是考第一,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圝圝「人生不是競技,不必把撞線當成最大的光榮。當了第一的人也許是脆弱的,眾人之上的滋味嘗盡,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涼,於是,就將永遠向前。」

圝圝但我們,卻往往把智商作為決定性因素。但卻忘了,一個人真正強大的表現顯現與逆境,通常忽視了情商的作用。

圝圝今天的家長總體來說對孩子都比較寵愛,而這些受寵愛甚至溺愛的孩子未來如何去克服困難,這是最難的一點。

韋鈺:睡不夠,肯定學不好

圝圝孩子今後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人生能否幸福快樂,是由情緒能力(而不是智商)決定的,但目前大部分家長卻只重視孩子的知識學習,忽略了情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有時不僅是忽略, 而且常常出於善意而傷害。

圝圝所以不妨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圝圝童年不快樂會有什麼後果?看看那些厭學、掛科的大學生也許就明白了。如果沒有快樂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著學習,18歲以後就一心想著輕鬆,上了大學也沒有上進的熱情,不願意發奮讀書。或者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成名,或者想嫁個大款,不想經過自己奮鬥取得成功。

圝圝兒童需要家庭提供溫暖穩定的生活環境、合適的營養和充足的睡眠,缺乏睡眠、飢餓、恐懼和長期的精神緊張,會降低兒童學習的效率。我國中小學生的睡眠普遍不足,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不了解腦發育的特點,盲目給孩子增加課業負擔。這種出於無知而做出的有害於兒童的教育行為,最大的傷害是讓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對學習和生活沒有熱情的人,一輩子都很難過得快樂,也很難有成就。

起跑線3:學習環境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關鍵在於教養者

圝圝過去30年的科學研究發現,嬰兒並非一張白紙,他們其實能觀察,也懂得利用計算,進而理解外部事物。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其實和科學家很像,都是通過觀察、模仿、探究、實驗等方式,可以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圝圝「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可貴的。在我小時候,會問媽媽風從哪裡來?為什麼會下雨?太陽為什麼每天按時上班?對於那些在成人眼中平談無奇的事物,孩子們卻會感到那麼神奇和不可思議。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善於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作為他學習的老師。鼓勵孩子大膽想像與猜測,並陪同他們一起耐心地探索與發現,解開更多的秘密。要記住童心未泯是很重要的。」 中科院博士、中國科技館研究員(原館長)王渝生說道。

圝圝不少人覺得,學齡前兒童的思維沒有理性和邏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回顧二十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大量對兒童認知的研究結果,得出結論:兒童可以像成年人一樣有條理地思考,採取行動干預周圍環境。他們在思考和行動過程中學習,只是可能無法用言語表達想法和行動邏輯。

韋鈺:互動中才能有效學習,這才是良好的學習環境

圝圝現在大家通常關心的只是幼兒成長所需要的物質保障,如吃、穿和環境的安全等,卻不知道嬰兒一誕生就進入了腦建構、感知和情感建構的關鍵期,絕不只需要物質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享受快樂、愛撫、建立人與人之間社會聯繫和進行學習的良好社會氛圍,以支持腦的發育,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礎。

圝圝寧靜和整潔的環境,教養者和幼兒之間有往返的互動行為,教養者能和幼兒之間進行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教養者能參與和支持幼兒發起的有意向的行為,在有實物的環境中進行遊戲。韋鈺特別指出,在有實物的環境中進行遊戲,教孩子識別物體的大小、顏色、形狀、質地時,一定要盡量讓孩子親自動手去嘗試,這是與科學家有類似之處的探究行為。

圝圝父母絕對不要忽視自己作為教養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儘可能親自教養孩子,要認識到嬰幼兒是通過與教養者的互動習得語言、發展各種感覺、進行科學和社會認知的。並且,孩子對教養者的依戀感情是人一生中擁有的兩個最強烈的感情之一,會影響孩子一生對你的感情。

傾聽你的聲音:請參加「起跑線」調查

似乎每個人都對家庭教育有發言權,然而越是人人都能參與的話題,越可能存在似是而非的認識。比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縱覽影視作品和媒體報道,有多少公眾對家庭教育誤區視而不見?有多少家庭教育觀念被以訛傳訛?

6月5日,中國教育報將推出四個版的「起跑線」特刊,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下面的10道問題發出聲音,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進行正本清源。你的參與,對你的家庭教育很重要。告訴我們你的態度,感謝您的參與!

本期編輯:趙天驕,中國教育報微信與家庭教育周刊聯合推出。

推薦閱讀:

李明威的知乎Live:重回正確輕鬆的呼吸模式。
五行能量SPA音樂:結束悲傷,還我們一個清凈呼吸空間的金系音樂
《保持呼吸,生命長存》?作者:曾慶余
犟牛居士呼吸念佛法 中國佛教凈土網
古代的呼吸吐納功法

TAG:呼吸 | 理解 | 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