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襄陽:明代襄王墓群

有明一代(1368-1644),大興封藩之制,先後在全國封親王有83人(親王可世襲罔替。其中冊封親王289人,死後追封親王11人,加上追封明太祖朱元璋兄朱興隆之孫朱守謙建立靖江王11人共有311人),建有50座親王府。其中湖北冊封的藩王有12支44人,分楚、湘、遼、郢、襄、荊、梁、興、景、惠等,由5個皇帝(明太祖、明仁宗、明憲宗、明世宗、明神宗)分封,封地在武昌(今武漢市江夏區)、荊州、鍾祥、襄陽、蘄州(今蘄春)、安陸六地,是明代封藩王最多的地區之一。襄陽藩王始於襄憲王朱瞻墡,朱瞻墡系明仁宗朱高熾第五子,生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授封襄王。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長沙府(今屬湖南)。正統元年(1436年)徙襄陽府(今屬湖北)。自此,襄王一支在襄陽繁衍,歷七代8位襄王。分別為憲、定、簡、懷、康、庄、靖、忠等親王,其中懷王與康王為同代兄弟,庄王襲封襄王后追封其祖父為恭王、父親為惠王。至崇禎十四年(1641年),襄陽城為張獻忠攻破,末代王朱翊銘及其嫡長子均被殺。而嫡二子朱常澄逃亡九江(今屬江西),雖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說弘光元年即1645年)進封襄王,但後卻不知所終。除親王外,襄王中還有寧鄉、陽山、鎮寧、光化、安福、鄖城(隆慶)、永城、蘭陽、福清、貴陽、進賢等6個支系郡王22位(含追封的恭王、惠王及明亡後在九江府襲封的襄王)。從襄憲王朱瞻墡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遷入襄陽,至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部焚毀襄王府,在襄陽一共歷經205年。據《明史》、《明一統志》、《湖廣通志》及明清《襄陽府志》、《襄陽縣誌》等文獻對襄王的就藩、襲封等有較為明確的記載,表明王室墓葬的地點均選擇在今襄陽城西距城15-40千米遠的山區,即今襄陽、南漳、谷城交界處的七里山支脈,整體呈西北至東南向分布。總計襄王墓7座,郡王墓17座。其中襄簡王墓在襄陽;襄憲王墓及被追封的襄惠王墓在谷城;襄定王、襄懷王、襄康王、襄庄王、襄靖王墓均在南漳。另南漳還發現了陽山恭和王(朱見淓)與正妃周氏合葬墓。附世系朱元璋(明太祖)-朱標(太子)---朱允炆(明惠宗)朱棣(明成祖)-明仁宗(朱高熾)-朱瞻墡(第五子)1.朱瞻墡(襄憲王)-2.朱祁鏞(襄定王)-3.朱見淑(襄簡王)-4.朱佑材(襄懷王)(無嗣)5.朱佑櫍(襄康王)(無嗣)朱見淓(襄恭王追封)-朱佑楬(襄惠王追封)-6.朱厚熲(襄庄王))-7.朱載堯(襄靖王)-8.朱翊銘(襄忠王)-9.朱常澄(襄王)。(註: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懷王朱祐材薨後無嗣,改由其弟弟朱佑櫍進封王爵,是為康王。但康王薨後又無嗣,只好改由堂侄朱厚熲嗣位。朱厚熲本為陽山王,其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嗣位後,又追封其祖父陽山恭和王朱見淓為襄恭王,其父陽山榮康王朱佑楬為襄惠王。)明襄王墓群1.襄憲王墓位於谷城縣茨河鎮承恩寺村五朵山中。襄憲王朱瞻墡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世孫,仁宗第五子,病故於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英宗為感其迎助複位的功績而追封為襄憲王,並派工部主事為其營造陵墓。陵墓地處風景秀麗的五朵山懷抱之中,陵前有約1千米的磚鋪陵道,入陵區道口兩側豎高大的龜馱碑兩通,碑上篆書「御制」大字和小楷祭文。墓冢前的千峰庵系一組為守陵而設的四合院建築(現為民居)。墓冢劈山而建,外以石條、青磚圍砌。由千峰庵至墓冢須蹬三層月台。月台為磚石砌築,高大雄偉。月台上封土直徑約50米,高約15米。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附:千峰庵位於谷城縣茨河鎮承恩寺村五朵山中。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襄憲王朱瞻墡死後,葬谷城縣承恩寺西南的五朵山中,皇帝親自下聖旨令工部營造陵墓。他的後宮嬪妃均削髮為尼住此護墓守靈。明英宗皇帝見此而感動,親賜千峰庵之名。千峰庵由三間正殿,三間左右側偏廂和三開間的過廳所圍合的院落組成。殿宇以短檐硬山牆、兩坡滴水的磚木結構的殿宇組成。側廂為三開間、兩層樓房組成。基本上保持明代殿宇風格。大殿東正面牆體嵌有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九月重修千峰庵的碑記。為明襄陽王墓最後的地面建築。2.襄定王墓:今南漳縣九集鎮古林坪村硃砂坪。墓依山而建,前有多層拜台,至最後有直徑百米高五十米殘存寶頂。封土直徑約100米,高約30米。墓前去二里之地,路邊分別豎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大石碑各一座。今存享殿遺址柱礎石、磚瓦殘片,以及外圍殘長60米,高3-7米的石牆。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3.襄簡王墓位於襄陽市襄城區古隆中景區。現存兩座封土遺址,一底徑30米,高8米,為簡王墓,另一底徑20米,高5米,為簡王妃墓。為1998年發掘,知簡王墓為單磚室墓,平面凸字形,長6.2米,寬2.4米,墓室早年被盜,已坍塌嚴重。又說簡王墓位置為諸葛草廬原址,當年簡王將草廬西遷。所以到了清朝,又在此立碑刻「草廬遺址」四字,以示後人。4.襄懷王墓位於襄陽市襄城區卧龍鎮青山村「王墳沖」。有神道、平台、墓冢封土三部分,神道長500米,兩側嵌條石,中部平鋪卵石,大部被毀。平台上有享殿基址,尚可見大量殘瓦。最後為寶頂,底徑約30米、高約5米余。其為「凸」形單室石墓,由甬道、墓室組成,長約8米、最寬約5米,高約3米余,下部條石疊砌,券頂,甬道、墓室間設有石門。該墓20世紀70年代被從頂部炸開,墓室條石及石碑均被拉走修水庫灌渠。後寶頂封土坍塌。5.襄康王墓 位於南漳縣九集鎮古林坪村。墓毀於明末。墓室平面呈「凸」形,通長11.88米、前部外寬5.75米、後部外寬7.05 米。由前甬道、前室、後甬道、後室組成,分別長1.6米、2.55米、0.93米、5.65米,內空分別寬2.15米、3.45米、2.3米、4.75米。墓壁、頂、底均由條石砌築而成券頂。前甬道後部、後甬道中部各對開雙扇石門。石室墓上有高大封土堆,底徑約35米、殘高約6米。墓前為祭台,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20米,高出前部地面3-4米,外側以條石疊砌護坡,附近散存大量殘碎的灰磚及板、筒瓦,說明墓前原建有大型祭祀建築。祭台前的神道等均已不存。早年徵集到墓誌蓋一方,方形,規格為62×62×15厘米。以線刻龍紋飾邊,陰刻篆書蓋銘「皇帝御制襄康王壙志文」,現藏南漳縣博物館。6.襄庄王墓位於湖北南漳縣九集鎮龍門鎮古林坪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1971年修築泗堵河渡槽時被掘開毀損,僅存空墓殘室以及少量殘破的漢白玉石雕構件。墓為「土」字形石室墓,通長15米、通寬6.7米。由「八」字門牆和前甬道、前室、後甬道、後室組成。「八」字門牆位於墓室前部墓門兩側,對稱布局,單牆為「一」字廡殿頂照壁式,下有捲雲龍紋基座,牆身以柱、枋圍合壁面,上有單脊龍吻筒瓦廡殿頂,其形制與襄王府門前綠影壁單堵相同,通高3.13米、寬2.73米、壁身厚0.6米,兩牆前部間距6.7米。前甬道、前室、後甬道、後室分別長1.65米、2.5米、1.85米、6.5米,分別寬2.7米、5.1米、2.6米、6.2米。墓壁、底均由條石疊砌、鋪地,券頂,後室最高處5.3米。前、後甬道後端各對開雙扇石門,單門高2.53米、寬1.07米、厚0.18米。後室後部有石質棺床,長3.5米、寬3米、高0.4米,應為放置雙棺之地。其上封土堆底徑約25米、殘高約4米。王墓箕形山口左、右兩側現存形制相同、內容略異的石碑2通,均楷書陰刻,分別題「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官員人等至此上馬」,碑圓首,均高3.2米、寬0.83米、厚0.35米。出土王爺和王妃壙志,其中庄王墓誌,蓋、體邊長0.61米、厚0.24米,四邊均淺浮雕二龍戲珠。蓋銘陰刻篆書「皇帝御制襄庄王壙志文」。王妃墓誌蓋失,存志體,邊長0.55米、厚0.22米,四邊線刻龍紋。7.襄靖王墓位於谷城縣茨河鎮青鞍山村青安山(俗稱王墳山)。墓冢現存封土直徑約60米、殘高約10米。墓冢前有長60餘米、闊近70米的台地,自墓冢前至青安河邊共有五級平台,各級台邊緣由條石壘砌。地表遺留大量殘破的泥質灰陶布瓦以及筒、板瓦和龍紋瓦當。最下一級台地近河邊殘存圓首碑碣,但碑文已難辨。墓前平台上原有高大建築,毀於20世紀初。其西南距此不遠還有一座被盜的大墓,僅留石條壘砌的墓室,是否為清乾隆《襄陽府志》所載祔葬之忠王墓,抑或是靖王妃子之墓,尚難斷定。知識鏈接一.湖北明藩王一覽表1.明太祖朱元璋子4人:第6子朱楨(武昌楚系)、第12子朱柏(荊州湘系)、第14子朱植(荊州遼系。初封遼寧北鎮,後徙荊州)、第23子朱棟(鍾祥郢系)2.明仁宗朱高熾子4人:第4子朱瞻垠(追封為蘄王)、第5子朱瞻墡(襄陽襄系。初封湖南長沙,後徙襄陽)、第6子朱瞻堈(蘄春荊系。初封建昌,即今江西南城,後徙蘄春)、第9子朱瞻垍(鍾祥梁系)3.明憲宗朱見深子3人:第3子朱祐杬(鍾祥興系)、第5子朱祐棆(安陸岐系)、 第9子朱祐榰(安陸壽系)4.明世宗朱厚熜子1人:第3子朱載圳(安陸景系)5.明神宗朱翊鈞子1人:第6子朱常潤(荊州惠系)已發現的藩王墓有:1.武昌:楚昭王朱楨墓、2.荊州:湘獻王朱柏墓、遼簡王朱植墓、3.鍾祥:郢靖王朱棟墓、梁庄王朱瞻垍墓、4.谷城:襄憲王朱瞻墡墓、襄惠王朱祐楬墓、襄康王朱祐墓5.蘄春:荊恭王朱翊鉅墓6.襄陽:襄簡王朱見淑墓7.南漳:襄定王朱祁鏞墓、襄庄王朱厚墓、襄靖王朱載堯此外,還發現了4座王妃墓:武昌楚昭王王妃程氏墓、荊州遼廢王朱貴烚之妃曹氏墓、蘄春荊端王次妃劉氏墓、南漳陽山恭和王次妃嚴氏墓。其它藩王成員墓4處:武昌通山王朱孟煸和王妃墓、江夏明景陵王朱孟炤夫婦墓、武昌朱季滲父子墓、洪山朱顯(木式)家族墓。
推薦閱讀:

李自成十七:破襄陽
二廣高速今日流量井噴 襄陽段每5分鐘156台車
應劭的迷思:襄陽、襄水、襄山
襄陽市客管處「神」回復 被質疑「踢皮球」
《帶你看世界》三日游遍神農架

TAG:襄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