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補】大美中華傳統織綉染技藝,不看後悔!

近期,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辦,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承辦的「錦繡江蘇——傳統織綉染技藝展覽」暨中華傳統織綉染技藝保護與傳承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恭王府舉辦。

本次展覽共展出織綉染作品180餘幅,彙集了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宋錦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綉、無錫精微綉、揚州刺繡、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常州亂針綉、南通彩錦繡、南通扎染技藝、如皋絲毯織造技藝等14個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同時,由6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4位省級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展演以及10多位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或「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民間藝術家進行現場展演。展覽期間,還在恭王府非遺長廊向觀眾和遊客展示、銷售相關的衍生品、創意開發品。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天津工業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等高等院校、科研及行業單位參加本次研討會。

研討會上,非遺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參展的非遺傳承人對傳統織染綉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專業分類和老字號研究以及非遺創意衍生品設計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除此之外,會議還將推進非遺資料庫和紡織產業互聯網協同平台的研發,在中關村大數據聯盟和美尊科技的支持下,促進相關行業的協同合作,通過高校、學術機構、政府部門、行業產業間的強強聯合,積極開展非遺傳統技藝保護的研討、研究和研修工作,進一步加強行業內資源整合,讓非遺資源更加有效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實現非遺保護與經濟開發的良性互動,這對於尋求未來非物質文化保護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新時期,凝聚著傳統,植根創造,面向未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全社會凝聚共識、提振信心、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要素。對此,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陳蜜表示,此次展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系列活動之一,匯聚了江蘇省14個傳統織染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精品的展區展出織綉染作品共有180餘幅,並且每個項目均具有相關的衍生產品、創意開發品,在恭王府的非遺長廊里進行展銷。這次活動,必將對江蘇省傳統織、綉、染等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在非遺保護及傳承方面,文化部非物質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認為,非遺保護這幾年大家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2015年是國家非遺保護已走過了15個年頭,今年又是特別的一年,是國務院設立國家文化遺產日的10周年。這10多年來,國家對非遺的保護以及對非遺評審機制、制度都日臻完善,也為我們我們國家傳承人的認定製度、國家名錄的認定製度、頒布制度、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專項經費的配備,為我們下一步的非遺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今後對傳承人群的培訓,將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點之一。馬盛德表示,目前正在制定一系列傳承人的學徒,傳承人群培訓。

腦補時刻


省級傳承人:孫燕雲,自幼師承母親陳亞先(亂針綉創始人楊守玉先生的關門弟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學習刺繡。作品曾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和國際友人。


國家級傳承人:李榮森,其劇裝戲具製作技藝為三代家傳,祖父李鴻林、父親李世泉均為行業中技藝優秀人才。


國家級傳承人:周雙喜 師從建國前的雲錦織造老藝人顧惠源。1978年參加定陵博物館文物複製,1983年起負責古代絲綢文物的研究與複製工作,參與了技藝失傳三百多年、國寶級的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料複製及黃地織金妝花緞過肩通袖直身龍欄袍料複製等重大科研項目。



國家級傳承人:吳元新,連續三屆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省級傳承人:焦寶林,海安錦華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從事扎染技藝的研發、生產、傳承與保護工作40餘年。




國家級傳承人:王金山,師承沈金水老藝人。1963年至北京故宮博物院先後複製了宋代緙絲名家的多件作品。


國家級傳承人:趙紅育,擅長其首創的「雙面精微綉」,綉制細部時能將一根絲線分成60至70份。


省級傳承人:井秋紅,14歲起跟隨母親曹鳳英學習刺繡和曹氏香包製作工藝,為曹氏香包第三代傳承人。



推薦閱讀:

《內功四經》對傳統武術的指導意義 ——車星辰
八字看傳統的女命
傳統養生兩篇
所有中國傳統節日的過法,都在這本書里
紅木傢具使用中不得不知的傳統禮儀規制

TAG:傳統 | 中華 | 後悔 | 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