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近距離】從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看中國的青銅時代

2015-03-03 程海燕 樂子春秋 樂子春秋

點擊上方「藍色字」可關注我們!

在博物館裡參觀,每當我面對青銅器這類文物時,總會心存敬畏。究其原因,除了因為青銅器上蘊含的厚重的歷史,還有一點,因為我對它的了解太少了。

去上海博物館參觀,最重要的是為了參觀青銅器展廳,可以說,上博之行就是我對青銅器的朝聖之旅。

一進入青銅器展廳,夏代晚期鑲嵌十字紋的方鉞像一面戰旗矗立在迎廳的獨立展櫃中。鉞的中心有一圓孔,周圍有綠松石鑲嵌的十字紋飾,每三個十字紋為一組,如花卉的「卉」字形,共有六組,可見當時的手工業與鑄造業技術已經日臻完善。鉞是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的一種器型,它最早是由石鏟或石斧演變而來,後來在良渚文化等遺址中發現了玉鉞,及至夏商時期青銅鉞的出現,它始終是統帥者權威的象徵,同時又是執行最高律令的法器刑具。相傳當年武王滅商時,雖然紂王已死,但武王仍用黃鉞砍下了紂王的頭顱掛在太白旗上,商朝至此終結。

(十字紋鋮)

從陳列品來看,上博的青銅器來自於全國各地,收藏範圍之廣、器型之多令人大開眼界。與眾不同的是,上博的青銅器因為數量眾多、品種豐富,因而展陳順序是按照青銅器的不同發展時期來設置的,順序主要是:萌生期青銅器、育成期青銅器,鼎盛期青銅器、轉變期青銅器、更新期青銅器以及邊遠地區青銅器。這樣就可以系統地了解整個青銅器從始至終各階段的順序以及各個不同時期的器型、紋飾特點等等,如此豐富的館藏品足以擔當起這樣一個相當專業的展陳。

浩瀚史海,我們溯源而上,來到有朝代紀元的第一章。

夏商周時期是我國的先秦時代,這一時代的最大特徵就是青銅器的廣泛使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器的使用與祭祀和戰爭是緊密相聯的。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歷史朝代,而我們祖先冶煉和鑄造青銅器的時代比這更早。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古人發現了銅礦,進而學會了采冶,熊熊爐火燒起來,青綠的銅液流淌出中國一個青銅時代。中國青銅器出土年代最早的地方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這是一座夏代的遺址。這裡出土的青銅樂器、兵器、容器等,代表著中國文明的進步。在這裡還發現了夏代的大型宮殿遺址和青銅器鑄造遺址,因此它被統稱為二里頭文化。

(管流爵,這是飲酒器中十分少見的器型。口沿前後有尾,爵身設一管裝流口,造型非常特殊)

(左為束腰爵,右圖為角)

我們皖博所展示的爵是一種前有流後有尾、上有帽柱的器型,是青銅酒器中的常見器型。而上海博物館即有這種前有流後有尾腹部窄收的束腰爵,又有雙尾如翼一般上展的角。所以,首先當我看到了這麼多型制的酒器時,已經讓我深感不虛此行了。

商代的早期和中期,是青銅器的育成期,這時的青銅器承載著「明貴賤、辨等列」的重要作用,從而,形成了一整套青銅禮樂制度,在君王和諸侯祭祀、宴享活動中廣泛使用的青銅器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這就是「藏禮於器」的青銅禮器。

在青銅禮器中,主要包括酒器、炊食器、水器、樂器。而在上海博物館的展櫃中,幾乎可以看到出土的所有禮器的品種,尤其各種不同時期的器型和造型構圖繁複線條豐富的獸面紋樣,令人望而驚嘆,不停地舉起手中的相機選取不同的角度,拍下那些精美的細節。華麗的紋飾顯示出古代的青銅工匠的生產技術由成型往更複雜的鑄造技術上又有一個新的邁進,青銅器的鑄造方式由一模一范進展到分鑄合范的高水平。

(獸面紋斝:此為容酒器,目前普遍認同的說法是飲酒所用或為溫酒所用。口沿設兩隻傘狀帽柱,裝飾火紋,頸部飾環帶獸面紋,袋型腹部飾有又目突出的獸面紋,下為三隻錐狀尖足。)

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青銅藝術輝煌燦爛,進入鼎盛時期。

商末酒器成為禮器的重要部分,酒器的品種和造形豐富多姿。商紂王設酒池肉林,日日歡飲,可見商朝的重酒體制已經被完善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因而也造就了一個酗酒傷國、荒淫無度的暴君。武王伐紂建立西周,總結商亡之訓,主張有節制地飲酒而嚴禁酗酒,這時期,炊食器的鑄造開始豐富起來,並且出現了鑄記著銘文的青銅禮器。在商末周初的這一時期,青銅紋飾中極盡誇張、象徵的表現手法,使得獸面紋飾的各種造型層出不窮,同一件青銅器上鑄造出不同形式的各類動物紋樣,布局緊密,紋飾繁縟,從而使器物帶有一種怪異、威嚴和神秘的盅惑含義。

(共父乙觥即為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銅酒器,觥蓋的前端是幻想動物的頭部,它長著一對犄角和一副免子式的耳朵,雙目圓睜,觥蓋上既有曲體蛇紋又有長體卷尾龍紋,蓋的後端是一隻牛頭,雙角突出,長舌上翹,與器身的牛頭鋬形成對應。觥身周體裝飾了鳳鳥紋,器腹部的主鳳體態雍容華貴,神情肅穆,其餘諸鳳鳥裝飾在圈足、主鳳背上及器蓋的各個部位,每隻鳳鳥都大小不同,布局錯落有致。此器集多種動物紋樣於一身,是一件神形兼備的古代青銅器珍品。)

(戉箙卣,容酒器,盛放祭祀時所用的用鬱金草和黑黍釀造的特製香酒。高浮雕刻飾獸面紋,從蓋到器身及至圈足,設有精美的扉棱用以掩飾合范鑄造時產生的范線,獸面紋中雙目極為誇大,提梁為獸首接頭,圈足亦裝飾有類似龍紋的圖案,整件器飾繁複而誇張,器身上有類似綠漆狀物,其實這是一種鏽蝕後形成的油皮。這種鏽蝕的表象是青銅器中比較少見的一種現象,又因為所含其他成份的不同,鏽蝕的油皮顏色呈綠色、藍色、棗紅色不等)

西周中晚期,列鼎制度使得「鼎」成為禮器中的重要部分,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嚴格規定了不同等級的用鼎規制,成為等級與權力的標誌。這時候鑄記有長篇銘文的重器已經成為常見,如最著名的毛公鼎中銘文最多,幾近五百字(現收藏於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上博所收藏的大克鼎、國博所收藏的大盂鼎、寶雞博物館收藏的西周牆盤也都分別鑄有幾百字的銘文,它們都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價值。因此,我們又說,中國的先秦史凝聚在了這些青銅銘文當中。

(大克鼎:為西周孝王時代一名叫克的貴族家族所有,上海博物館的鎮管之寶。造型宏偉古樸,鼎口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鼎腹上部分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下部紋飾是寬闊流暢的竊曲紋,線條雄渾優美。上腹部和蹄部均有扉梭裝飾,鼎腹底部可見明顯的范線,為澆鑄合范時留下的痕迹。鼎內腹部刻有二百九十字的長篇銘文,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冊命和大量土地、農人的賞賜等等內容。)

春秋至戰國,各諸侯列國的青銅器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器物的實用性增強,禮器的重要作用逐漸減弱。隨著奴隸制度的衰落,各諸侯分別鑄造各自的列鼎,不少諸侯墓葬中都出土了僭越規制的九鼎器,顯示了當時西周王朝實已王權不在、禮樂崩壞的境況。但也正因為有了這種鑄造的自由,使得青銅器的形制不斷地被創新,紋飾更加豐富多彩,獸面紋圖案漸漸衍生為變形紋飾而精緻美妙;以龍為首的主題紋飾蟠螭紋(一種龍紋)、蟠虺紋(一種蛇紋)廣泛出現,使得青銅器的紋飾更加精密繁縟;表達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紋飾出現,比如貴族生活、先民狩獵等等,使得青銅器圖案更加因貼近生活而顯得生動活潑。在鑄造工藝上失蠟法、鑲嵌(錯金錯銀技術)法、印模合范法合併使用,使得每一件青銅器都顯得如此完美而精緻。

(犧尊:1923年盜掘出土于山西省渾源縣,春秋時期渾源屬於代國,這批出土器被稱為渾源器,存於國內的渾源器主要收藏於上博,另有一部分收藏於法國。犧尊是一件溫酒器,它顛覆了我們之前對於酒器中「尊」所認知的器型。尊作牛形,在項、背、臀三處各有一圓形孔洞,彼此相通。背孔可納入一銅質盛酒圓桶,前後二孔可注熱水以溫酒。遺憾的是,這件犧尊因為缺失了器蓋而顯得不盡完美,但它仍可當得青銅器中的一件珍寶)

(鑲嵌狩獵紋豆:此豆為春秋時期所流行的鑲嵌工藝所鑄造。銅豆屬於炊食器,既可以用來盛放煮好的肉類,也可盛放調好的肉制湯汁。在祭祀場合,豆是禮器之一,是向神靈供獻犧牲食品的最後一道器具,即將肉從鼎中撈出在俎案上切好再置於豆中才可敬奉。此器為一件帶蓋銅豆,全身用狩獵紋鑲嵌紅銅的工藝製作而成,各種動物品種繁多,人行其間,與動物相狩,畫面豐富精彩。)

西周王朝的分封制使得周天子使用王權控制廣闊的地域,而各地諸侯在統治過程中加強了與邊遠各族的文化交流和發展,越、夷、巴、蜀、犬戎與中原王朝之間既戰爭又交流,也產生了成熟的青銅鑄造業,這些地區所鑄造的青銅器,在追慕商周古風時,更結合體現了本邦本族的風格和特色,有著極為精彩的展現。

(雲南出土的八牛貯貝器:我們知道,各種貝殼曾經做為貨幣流通,那麼這件器物就是存放貝式貨幣的一件文物,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存錢罐,據說出土時裡面仍裝有貝幣。器蓋以八頭牛為裝飾,牛角高昂頗具威嚴,器身分飾獸形雙耳,張口怒吼狀,下有四隻獸足支撐器身。可見,用這些形象來裝飾一隻貯錢器,足具震懾力,旁人斷不敢做非分之想了。)

整體參觀完上博的青銅器,回來後在志願者群內交流,發現仍有一些精品文物我沒有參觀到,令人可惜。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自己才疏學淺,許多文物知識的掌握認知度不夠高,二是因為展品太過豐富,有時下意識地追尋著一件件文物漸次向前,難免有所遺漏。

參觀上博青銅器的另一個感慨是:上海博物館自建館以來不遺餘力地收集各地文物,從展品中可以看到不少捐贈者的姓名,足可見這些文物收藏家對上海博物館的信任和上博的魅力有多麼強大。

展廳中有一套晉侯穌(音:蘇)鍾,是上海博物館耗資從香港回購而得,又足見其財力大不一般。

晉侯穌鍾,1980年出土于山西,全套16件,其中14件被盜墓分子賣至香港,因為鐘上的銘文是鑿刻上去而被業內人士誤斷有偽造之嫌,上博的館長馬承源先生憑藉自己豐厚的青銅器專業經驗,斷定其真品無疑,毅然出資回購,從而使它成為上博的鎮館之寶,此套的其餘兩件收藏於山西博物院。

晉侯穌鐘形制精確,音律精準,站在展品櫃前即可聽到音箱中奏出一段悅耳悠揚的鐘樂,有著令人讚歎的效果。閉上眼睛,安靜展廳一角正回蕩著敲擊而生的古樂經由數千年的時空悠悠傳來,那份感受簡直無法用文字表達。

全國著名的青銅器研究專家馬承源先生曾任上海博物館的館長,這使得上海雖不是青銅器出土之地,卻擁有著相當豐厚的青銅器精品,我想這與馬先生的個人學者魅力和畢生所耗的心血是分不開的。而我目前的許多相關青銅器知識也來源於對馬承源先生所著《中國古代青銅器》一書。我想,上博館藏青銅器之所以採用這種展陳布局的形式,定然與馬先生的專業水平分不開。在此,向已故的馬承源先生致敬。

每當站在這一件件泛著青綠色彩的古老器物面前時,眼前浮幻的是古人熔石為銅、澆液鑄器的熱騰場面。這些青銅器在先秦時期被稱作「金」或「吉金」,帝王諸侯們用禮器來祭祀神靈祖先、舉行宴飲聚會,歌功頌德,死後跟隨一同陪葬於陵墓之中。那麼,不論是在生前還是死後,這些青銅器都寄託了古人對於未來的期望與信念,等於是古代統治階層精神信仰的一種物化的表現和直觀方式。

參觀到此時,羨慕起在上博做志願者的同仁們。我想,如果換做是我,就單做這一個青銅館的解說已經足夠我學下半輩子了。

作者,程海燕,安徽博物院資深志願者,從事志願講解近四年,經驗豐富,善於求真,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去全國各地博物館參觀學習。


推薦閱讀:

你與成功的距離
穿搭推薦 || 你與型男就差這幾套衣服的距離
朋友間的友情和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隔著一個gay
【緣】人與人的距離,就是心與心的距離

TAG:中國 | 博物館 | 上海 | 距離 | 青銅器 | 時代 | 上海博物館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