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學網-- 唐代文學的風貌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07-20
唐代文學的風貌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發布時間: 2007-3-16 08:46:03 被閱覽數: 924 次 來源: 摘自《中國文學史》文字 〖大中小 〗 )唐代文學的繁榮唐詩的發展軌跡唐代散文的文體文風革新新文體的出現與繁榮唐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唐代是這樣一個朝代:它曾經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一百多年的開拓發展,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思想的兼容並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創造了對文化發展極為有利的環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進取精神、開闊胸懷、恢宏氣度,極大地豐富了文學的創造力,也給文學帶來了昂揚的精神風貌,創造了被後代一再稱道的盛唐氣象。同時,它也經歷過安史之亂這樣一場空前戰禍,在士人面前展開了殺戳破壞、顛沛流離、災難深重的生活。大繁榮與大破壞都經歷過了,然後是力圖中興而始終未能的振作。這樣豐富的生活並不是每一個朝代都有的。多樣多彩的生活,為文學的發展準備了豐厚的土壤,為文學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題材,擴大了他們的視野,給了他們激情,讓他們不得不歌吟。但這只是唐文學繁榮的客觀條件。從文學發展自身說,唐文學的繁榮乃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文學發展到魏晉南北朝,它的藝術特質得到了充分的認識,它已經朝著獨立成科的道路迅速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它逐步與學術分離,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覺地追求審美。自內容言,重個人情懷的抒發,無論是表現玄理還是抒情,都是為了抒發個人情懷,發展到極端時,甚至由抒情走向娛樂。自形式言,辭采聲律之美的追求,表現技巧的創新,創作過程的體認,包括對於想像、靈感、言意、形神的感知與把握,都已經有了驚人的進展。駢體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極致,同時也暴露了它的弱點。詩歌的聲律形式已具雛形,將要影響我國千餘年的一種新的詩歌體式已經呼之欲出。表現領域的擴大和表現技巧的豐富,促進了文章體裁(文類)的變化與擴展。原有的多種文體的寫作目的與寫作規範正在發生變化;新的文體不斷出現。僅劉勰《文心雕龍》論及的文體就有81種,雖然其中包含有大量應用文體,並不屬於文學的範圍,但文學體裁的多樣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都說明,魏晉南北朝文學已經為我國文學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作好了一切準備。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唐人迎來了一個詩的輝煌時代,吸取了駢文的成就,摒棄了它的弱點,進行了文體文風改革。從文學發展自身說,沒有魏晉南北朝文學,就沒有唐文學的繁榮。唐文學的繁榮,表現在詩、文、小說、詞的全面發展上。詩的發展最早,在唐文學中也佔有最為重要的地位。當詩發展到它的高峰時,散文開始了它的文體文風改革。就文體文風改革的規模和影響說,前此還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它相比。小說也開始走向繁榮。而當散文、小說、詩相繼進入低潮時,詩的另一種體式──詞,又登上文壇,煥發光彩。終有唐一代,幾乎找不到一個文學沉寂的時期。唐文學的繁榮,還表現在作者眾多而大師輩出上。《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全唐詩》收作者二千二百餘人,據不完全統計,唐人小說今天可以找到的還有二百二三十種。唐代出現的傑出詩人數量之多,為我國詩歌史上所僅見。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是詩,它可以說是一代文學的標誌。唐詩的發展存在著不同的段落。最初的90年左右,是唐詩繁榮到來的準備階段。就表現領域說,逐漸從宮廷台閣走向關山與塞漠,作者也從宮廷官吏擴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調說,北朝文學的清剛勁健之氣與南朝文學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風骨又開朗明麗的境界;就詩的形式說,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唐人做了兩個工作,一是把四聲二元化,一是解決了粘式律的問題,從律句律聯到構成律篇,擺脫永明詩人種種病犯說的束縛,創造了一種既有程式約束又留有廣闊創造空間的新體詩──律詩。到了開元十五年前後,無論是情思格調、意境興象,還是聲律形式,都已經為唐詩繁榮的到來準備了充分的條件。繼之而來的便是開元、天寶盛世唐詩的全面繁榮。這個時期,出現了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把山水田園的靜謐明秀的美表現得讓人心馳神往。出現了邊塞詩人高適、岑參,把邊塞生活寫得瑰奇壯偉、豪情慷慨。還有王晶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等一大批名家。當然最重要的是偉大詩人李白,以其絕世才華,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雲流水而又變幻莫測,情則滾滾滔滔,美如清水芙蓉。後人對此期唐詩,有許多的評論,概括的說就是骨氣端翔,興象玲瓏,無工可見,無跡可求,而含蘊深厚,韻味無窮。正當唐詩發展到它的高峰的時候,唐代社會也從它繁榮的頂峰走向動亂與衰敗。天寶後期,社會矛盾激化,部分詩人開始寫生民疾苦。天寶十四載(755)冬,安祿山反於范陽,史稱安史之亂。這場歷時八年的戰爭席捲北方半個中國,經百餘年積累起來的社會繁榮毀於一旦。安史之亂成了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分水嶺,這一社會大變動,也引起了文學的變化。詩歌中開元、天寶盛世繁榮期那種興象玲瓏、骨氣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漸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調也逐漸消退。代表這一時期的最偉大的詩人,就是詩聖杜甫。他直面這場歷經八年的大戰亂,以動地的歌吟,表現戰火中的人間災難、生民血淚。把強烈深沉的抒情融入敘事手法中,以敘事手法寫時事,從題材到寫法,都不同於盛唐詩了。這可以說是唐詩發展中的一種轉變。此後大曆詩人出來,因社會的衰敗而心緒彷徨,詩中出現了寂寞情思,夕陽秋風,氣骨頓衰。待到貞元元和年間,士人渴望中興,與政治改革同時,詩壇上也出現了革新的風氣。詩歌創作出現了又一個高潮。韓愈、孟郊、李賀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鍊字的影響,更加怪變,怪怪奇奇,甚至以丑為美,形成韓、孟詩派。白居易、元稹,還有張籍、王建,則從樂府民歌吸取養料,把詩寫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詩派。這些中唐詩人在盛唐那樣高的水平上,在盛極難繼的局面中,以他們的革新精神和創新勇氣,又開拓出一片詩歌的新天地。長慶以後,中興成夢,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態內斂,感情也趨向細膩。詩歌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題材多狹窄,寫法多苦吟。在這一片詩的退潮中,杜牧、李商隱突起,聚顯光芒。特別是李商隱,以其善感靈心、細膩豐富的感情,用象徵、暗示、非邏輯結構的手法,表現朦朧情思與朦朧境界,把詩歌表現心靈深層世界的能力推向了無與倫比的高峰,創造了唐詩最後的輝煌。唐代文學的繁榮,除詩之外就是散文的成就。唐詩的發展變化,除元稹、白居易曾提出過諷諫說和主功利的詩歌主張之外,總的趨勢,是朝著詩歌自身藝術物質的探討、發揮與完善的方向發展的。不同時期的不同風貌,有社會生活的誘因,但表現方法、表現技巧的不同,不同藝術趣味的追求,則更多的是詩歌自身的原因。初唐律詩的逐步走向成熟,盛唐詩歌意境創造的完美,盛極難繼之後中唐詩人的革新,晚唐李商隱對於詩歌表現技巧所能達到的神妙幽微境界的探討,都出自詩歌自身發展的需要,並非出於政治功利的目的。但是散文的發展與詩的發展不同,它的新變,主要是出於政治功利的動機。開元、天寶盛世詩已經完全褪盡南朝詩風的影響,達到藝術的頂峰,而散文的文體文風的有意識的改革才開始。唐初近百年間,奏疏章表雖已多有散體,但駢體仍佔主要地位。天寶後期,李華、蕭穎士、獨孤及、梁肅、柳冕出來提倡古文,明確提出本乎道、以五經為源泉、重政教之用的主張。但他們重政教之用的主張,並未與當時的政治現實結合起來,而是帶著空言明道的性質。到了韓愈、柳宗元出,提出文以明道,把文體文風改革與貞元、元和間的政治革新聯繫在一起,成為儒學復興思潮的一部分,才形成巨大的聲勢,散體才取代駢體,佔據文壇。這就是後人所稱道的「古文運動」。韓愈、柳宗元在散文文體文風改革上的成功,一是文以致用,從空言明道走向參預政治,參預現實生活,為散文的表現領域開出一片廣闊天地。這就使它不僅在文體上,而且在文風上與六朝駢文區別開來。二是它雖言復古而實為創新。它不僅吸收秦漢各家散體文之所長,而且充分吸收六朝駢文的成就。「韓、柳文實乃寓駢於散,寓散於駢;方散方駢,方駢方散;即駢即散,即散即駢」。極大地豐富了散文的藝術表現技巧,把散文的創作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階段。韓、柳之後,散體文的寫作走向低潮。晚唐雖仍有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人的犀利的雜文,但駢體又重新得到發展。這其中的原因甚為複雜。因古文的提倡與政治改革聯繫過於緊密,政治改革的失敗,古文也便隨之低落。又由於韓門弟子過於追求險怪,古文的寫作路子越來越窄,這也阻礙了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新的文化土壤,新的讀者群的出現有了新的需要;而文學自身的發展也提供了可能,於是出現了新的文體。唐代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和雜史雜傳的基礎上,誕生了傳奇小說。佛教在民間廣泛傳播,佈道化俗,出現了俗講和變文。而由於燕樂的盛行,燕飲歌吹的需要,出現了一種新的詩歌體式──詞。傳奇、變文、詞,是唐文學中的新體裁,是唐文學在文體上的新發展。傳奇小說的出現,從文體內部說,是六朝志怪和雜史雜傳演變發展的產物;從基礎說,則是現實生活中娛樂的需要。宴飲之餘、幕府之暇、途路無聊、友朋夜話,各征異說,共為戲談,劇談說話,成一時風氣。加之俗講、轉變盛行的影響,遂使六朝已有的小說雛形充分發展,演變而為傳奇。傳奇小說異於六朝小說的地方,一是它的作意,就是魯迅所說的「始有意為小說」。二是它一般有較為完整的情節結構。三是它有較為完整的人物塑造。唐傳奇題材多樣化;富於人生情趣;以史傳筆法敘述虛構故事,既同於史傳,又異於史傳;散體文言,時插入詩賦,與散文的發展,與詩歌的發展,都有著微妙的聯繫。它與詩歌的發展不同步,唐詩的高峰在開元、天寶之際,此時傳奇初興。傳奇的興盛期在中唐,和散文的文體文風改革高潮差不多同步。它也和散體文一樣,在晚唐逐漸衰落。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文言小說作為一種文體的成熟。唐代出現的又一影響深遠的新文體是詞。這一新文體的出現,主要因於娛樂的需要。詞隨燕樂起,選詩配樂、依調填辭,都為了歌唱。它最初來自民間,俗曲歌舞、酒令著辭,用於日常宴飲、歌樓伎館。中唐以後,城市經濟發展,詞也得以迅速興起,文人加入詞作的行列。到了晚唐五代,詞在西蜀和南唐得到高度繁榮。西蜀《花間》詞人綺靡側艷,視野不離男女情愛,目的無非歡娛消遣。南唐詞人拓大了詞的境界,轉向內心纏綿情致的抒寫。特別是南唐後主李煜,亡國之後的詞作,把詞這一善於表現綿邈情懷的文體,發揮得淋漓盡致。把它推向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唐代文學是我國封建社會上升到高峰並由高峰開始下降時期的產物。從總的風貌看,它更富於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內斂。從文學自身的發展說,它是藝術經驗充分積累之後的一次大繁榮,又為文學的進一步發展開拓出新的領域,為下一次的繁榮作了準備。唐詩吸收了它之前詩歌藝術的一切經驗,更加發揚創造,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峰。唐詩是難以模仿,無法代替的。在唐代完成的律詩,成了我國後來詩歌發展的主要體式。唐代的偉大詩人如李白、杜甫,幾乎成了我國詩歌的代名詞。唐代散文的文體文風改革,為後來宋代的作家所發揚,深遠地影響著我國後來散文的發展。唐傳奇使我國的文言小說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情節構造、人物塑造上影響著宋代的話本小說。晚唐五代詞的成就,則是詞這種重要文體在以後得以發展的很好的開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董乃斌 ‖ 「唯一」傳統還是兩大傳統貫穿?——從「抒情」與「敘事」論中國文學史
※魯迅三十年代的雜文——現代文學史上寶貴的文學財富
※被屏蔽的民國文學史:不只有「柳老」和「郭老」|民國|文學史
※中國全史百卷本—第029卷 秦漢文學史
※天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