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脾虛體弱的認識 中醫調理補脾
中醫脾虛證是指中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但就筆者長期的臨床觀察,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等,我在治療方面積累了點滴經驗。現略述如下:
脾虛嘔吐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虛泄瀉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方選參苓白朮散化裁。
脾虛水腫證: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脾虛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
胃寒的癥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癥狀減輕。 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所以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豬肚湯,生薑水。胡椒和生薑是健胃、暖胃的調味品,可以調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復健康脾胃。吃藥可吃參苓白朮散(党參9克、茯苓9克、白朮9克、炙甘草3克、炒扁豆12克、山藥12克、薏苡仁12克、蓮肉9克、陳皮6克、砂仁3克、桔梗3克、大棗5枚),此方專治脾胃虛弱之證,每日一劑,分兩次飯後溫服,每月七副。另外飲食上多吃些溫性食物,少吃寒涼之品,每天注意休息,保證良好的睡眠,一年之後可徹底根除脾虛胃寒的毛病。
不同的證型常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1、脾氣虛:
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懶語,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
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暗,行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
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
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
中醫治療脾虛驗方:
1、脾胃氣虛,不思飲食。
用人蔘一錢、白朮二錢、茯苓一錢、灸甘草五分、姜三片、棗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飯前溫服。此方名「四君子湯」(按:各葯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2、小兒蒸熱(脾虛人瘦,不思飲食)。
用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加姜棗煎服。此方名「吃力伽散」。
3、脾虛脹滿(脾氣不和,冷氣客於中,雍塞不通)。
用白朮二兩、桔皮四兩,共研為末,加酒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飯前服,木香湯送下。此方名「寬中丸」。
4、脾虛泄瀉。
用白朮五錢、芍藥一兩,共研為末,加米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一天服兩次,冬月加肉豆蔻煨為末。又方:用青粱米半升、神曲一合,每日煮粥食。又方:用黃雌雞一保,炙過,以鹽、醋塗上,煮熟吃下。
5、脾虛寒瘧(寒多熱少,不思飲食)。
用高良姜(麻油炒)、乾薑(炮)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五錢,以豬膽汁調成膏子,臨發病前,熱酒調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葯末,加膽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乾薑,半生半炮各半兩,穿山四三錢,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豬腎煮酒送下。
6、脾虛下白(脾胃虛冷,停水停氣,凝成白涕下出)。
用硫磺一兩、炒麵粉一分,共研為末,滴水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
7、脾虛下痢,日夜不止。
用野雞一隻,治凈,加桔皮、蔥、椒等五味,作成餛飩,空心吃下。8、脾虛滑泄。
用烏骨母雞事例,治凈,在雞腹內裝入豆蔻一兩、蘋果二枚(燒存性),扎定,煮熟,空心吃下。
脾虛食療:
1、蓮子:
清代《本草備要》說,蓮子「落田野中者,百年不壞,人得食之,發黑不老」。宋代《太平聖惠方》載蓮子粉粥,每次取蓮子粉15~2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煮粥,早晚食用,可以治療年老體弱、慢性泄瀉、多夢失眠、夜間多尿,令人強健。
2、粳米粥:
粳米50克,葡萄乾10克,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乾,共同燉煮至稀爛即。
3、番薯:
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4、玉米兩個,排骨200克。
制用法:排骨和玉米放在鍋內煲湯,熟後吃玉米、排骨喝湯。
5、胡蘿蔔2個,青椒適量。
制用法:放在鍋內,加入調料爆炒,待熟後食用。
6、南瓜、小米。
制用法:南瓜和小米放在鍋內煮熟後食用。
7、大棗:
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中養脾」的記載。明·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對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大棗。
8、健脾:
可用山藥、白朮、苡仁、土豆、白扁豆、紅薯等,只要是長在地里深處的都可以健脾。用它們熬粥、燉肉、單煮均可,如果放一點荷葉,醒脾效果會更好。
9、 用瘦牛肉30克,香菇10克。
牛肉先用粉面裹好。湯沸後入泡好香菇,再撥進牛肉片,同時點入適量味精、食鹽、香油,煮沸後即可。
10、四神沙參豬肚湯:
豬肚半個、薏仁100克、鹽適量、沙參25克、蓮子200克、茯苓100克、新鮮山 葯200克、芡實100克。做法:先豬肚洗凈燙水,切成大塊;芡實、薏仁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1小時,瀝干;山藥削皮、洗凈、切塊;蓮子、沙參沖凈。然後將除蓮子和山藥外的材料放入鍋中,煮沸後,再轉文火燉30分鐘,加入蓮子和山藥。再續燉30分鐘,煮熟爛後,加鹽調味即可。
11、三米桂圓粥:
薏苡仁30克,紫米、糯米各80克,紅棗9枚,桂圓肉、紅糖各25克。將薏苡仁、紫米、糯米淘洗乾淨,紅棗去核洗凈切成4瓣,三種米加入適量清水同煮至沸,待米熟,再加入紅棗、桂元肉、紅糖煮成粥。 每日早晚服,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可長期服用。可健脾開胃,補益氣血。適用於脾胃虛寒,營養不良,體質虛弱,消渴多尿,自汗便溏等症。
注意事項:
忌食食物:
1、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菜、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2、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3、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蔔、香菜等。
中醫脾虛證其病情雖較繁雜 ,但就筆者長期的臨床觀察 ,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 ,並在治療方面積累了點滴經驗 ,茲略述如下。
1、脾虛嘔吐
症見飲食稍有不慎 ,即易嘔吐 ,時作時止 ,胃納不佳 ,食入難化 ,院腹痞悶 ,口淡不渴 ,面白少華 ,倦怠乏力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濡弱。為脾臟虛弱 ,胃氣上逆所致 ,治宜健脾和胃止嘔 ,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用 :人蔘10克 ,茯苓10克 ,白朮10克 ,陳皮 10克 ,法半夏 10克 ,木香 6克 ,砂仁 (後下 )6克 ,吳茱萸 6克 ,藿香 10克 ,炙甘草 5克。
2、脾虛泄瀉
症見大便時溏時瀉 ,遷延反覆 ,完谷不化 ,飲食減少 ,食後脘悶不舒 ,稍進油膩食物 ,則大便次數增多 ,面色萎黃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脈細弱。由脾虛失運 ,濕注腸道所致 ,治宜健脾滲濕止瀉 ,方選參苓白朮散化裁。藥用 :人蔘12克 ,茯苓 15克 ,白朮10克 ,砂仁 (後下 )6克 ,炒扁豆 10克 ,山藥 10克 ,桔梗 10克 ,薏苡仁 15克 ,胡黃連10克 ,炙甘草 5克。
3、脾虛水腫
症見身腫 ,腰以下為甚 ,按之凹陷不易恢復 ,脘腹脹悶 ,食納減少 ,面色不華 ,神疲肢冷 ,小便短少 ,舌質淡 ,苔白滑 ,脈沉緩。由脾虛水停 ,泛溢肌膚所致 ,治宜溫脾利水消腫 ,方選實脾飲加減。藥用 :制附片 (先煎 )10克 ,乾薑 6克 ,白朮10克 ,茯苓 15克 ,木瓜 10克 ,檳榔 10克 ,生薑皮 10克 ,澤瀉 15克 ,炙黃芪 15克 ,炙甘草 5克。
4、脾虛出血
症見便血紫黯 ,甚則黑色 ,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 ,神疲乏力 ,氣短聲低 ,面白無華 ,頭暈 ,舌質淡 ,苔薄白 ,脈細無力。乃脾氣虛弱 ,血失統攝為罹 ,治宜健脾益氣攝血 ,方選歸脾湯加減。藥用 :人蔘12克 ,炙黃芪 15克 ,白朮10克 ,茯苓 10克 ,當歸10克 ,龍眼肉 10克 ,地榆10克 ,白芨 15克 ,阿膠(烊化 )10克 ,炙甘草 5克。
推薦閱讀:
※腸胃不好,怎麼調理?
※體質是上熱下寒,如何調理好
※五大風水招財秘法,20條風水禁忌,看懂你也能調理自家風水
※八字調理(二)
※維生素E可調理經前期綜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