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就崇拜「上帝」

中國人自古就崇拜「上帝」楊鵬昨天 23:06分享

說起「上帝」一詞,人們會立即聯想到西方基督教至上神的概念。殊不知,「上帝」,乃中國古代本土宗教傳統中重要的指稱至上神的概念。

中國人對至上神有自己的認識。中國的至上神,在商朝殷墟甲骨文中稱為「帝」或「上帝」,象形文字意為柴堆上的犧牲(如下圖)。

————————————————————

(圖註:左邊文字為「帝」字的甲骨文寫法。右邊文字為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崔林春寫郭沫若詩:「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讀者可從此書法中更明確「帝」字寫法。)

——————————————————

在周朝的《尚書》、《詩經》、《逸周書》等典籍中,稱之為「天」、「帝」、「上帝」,或者把「天」與「上帝」合在一起,稱之為「皇天上帝」或「昊天上帝」。中國史書,從《史記》、《漢書》到《明史》、《清史》二十五史,對至上神的指稱延續了商朝、周朝的傳統,多稱為「天」、「上帝」或「昊天上帝」。

周王朝的治國理念是「敬天保民」,敬拜上天(上帝),保衛人民。《左傳·成公十三年》上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之大事,就在祭祀和軍事。

「敬天」(敬拜上帝)是所有祭祀中最高規格的祭祀。中國二十五史告訴我們,從秦漢到明清,歷朝歷代,絕大多數君王每年舉行隆重上帝祭祀。如果你去北京天壇的祈年殿,你會看見這裡祭祀的至高神的牌位就是「皇天上帝」。中國幾千年君王史中,每一位君王都畢恭畢敬地祭祀皇天上帝。從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開始,君王敬拜上帝的傳統在中國延綿不絕,直到滿清王朝結束為止。

宇宙萬物是被至高的力量所創造的,這創世之力量是能動的,會回應人的思想和行為,這樣的認識,在世界各主要文明普遍存在,在此認知之上,形成了人類有至上神崇拜的諸多宗教傳統。對創世的本原力量的崇拜是普遍的,中國人也不例外。

上帝是中國本土宗教的概念,是中國的至上神,上帝崇拜是中國本土文化傳統,中國人自古就崇拜上帝。這樣的說法,對熟悉中國上古史的考古學家和學者來說是專業常識,但這專業中的常識卻沒有成為公眾的普遍認識。多數人會認為,中國老百姓並沒有拜上帝的傳統。其實這是因為自古以來,君王朝廷就壟斷了上帝崇拜,只准君王拜上帝,不準百姓拜上帝。君王是上天之元子,站立在上帝與百姓之間,作為百姓與上帝的通道,以上帝在人間唯一代表的身份面對民眾,奉天承運,代表上天治理天下百姓,中國百姓只能崇拜天子,不能崇拜上帝。

西漢人劉向(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說苑》一書中說:「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神,自卿以下不過其族。」天子祀上帝,只有天子可以祭祀上帝。公侯們可以祭祀百神,祭祀各種自然神及祖先神。從卿以下,就只能祭祀自己家族的祖先。今天多數中國人,沒有祭祀上帝和祭祀天地山川河流自然神的習慣,但仍然保留了祭祀祖先的習慣。每年清明節,祭祖隊伍浩浩蕩蕩,燒香磕頭,以期告慰先祖之靈。歷史的流變中,天子沒有了,「天子祀上帝」的傳統中斷了。「公侯」沒有了,「公侯祀百神」的傳統也中斷了。惟「卿以下不過其族」的祭祀傳統,被中國的老百姓繼承了下來。

唐朝時期,基督教、景教進入中國,因用佛教概念翻譯《聖經》內容,景教被視為佛教一支,以後二百多年逐漸消失。

明朝末年,耶穌會士利瑪竇等再次將基督教傳入中國。耶穌會士用中國儒家經典的概念來翻譯《聖經》。在翻譯《聖經》中唯一至高神時,用了中國經典本有的「上帝」和「天主」概念,「上帝」和「天主」這兩個中國本土宗教概念由此進入中文基督教世界。以後隨著基督教的傳播,在公眾認識上,「上帝」和「天主」已基本成為基督教特有概念。

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堅持用「上帝」來對應翻譯《聖經》中的至上神,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本土「上帝」概念的內涵與《聖經》中至上神的內涵一致。不僅耶穌會士持這種看法,中國研究甲骨文的董作賓、胡厚宣、陳夢家、郭沫若等學者經過比較殷商甲骨文中上帝與猶太人的至上神時,也認為兩者內涵相同。

董作賓將殷商上帝權能總結為五種:降風雨,降饑饉,降福佑,降吉祥,降災禍(1)。

胡厚宣認為殷商甲骨文中,上帝控制風雨雷電等八種自然氣象(2)。

陳夢家先生則把殷人上帝的權能總結為決定雨風雷電禍福成敗等十六種(3)。

上帝是殷商崇拜的至上神,上帝是大自然和人類的主宰,決定著自然和人事變化,決定人生禍福。信仰和祭祀上帝,方保平安吉祥。

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說:「殷人的至上神……與以色列民族的神是完全一致的。」上帝不僅啟示過猶太人,也啟示過中國人。

不同的是,猶太人細緻完整地記錄了上帝的啟示,而中國人留下的記錄則是零碎的、片斷、分散的,如同閃光的珠寶深埋在泥土之中。或者正如十七世紀法國思想家布萊茲·帕斯卡爾(BlaisePascal,1623-1662)所說:「它們的見證人都被人殺掉了。」

利瑪竇在《天主實義》中感嘆:「蓋昭事上帝之學,久已陵夷!」中國原有敬奉上帝之學問,但很長時間以來,破壞衰落了。

「天人分離」帶來的焦慮,形成了中國思想界「天人合一」的思考母題。秦統一中國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中國學術界似乎都知道至高的學術研究應當指向「究天人之際」,也似乎明白最高的精神追求就是「天人合一」,但事實上,但自董仲舒之後,中國學界很少再關注和研究「上帝」(天),學者們在「天人之際」很少再有新的洞見。孔子虔誠信仰「天」,同時「敬鬼神而遠之」,已表現出向至上神「天」發展的精神取向。董仲舒以「天」為中心建立「天」崇拜政治哲學,至上神崇拜思想已非常清晰。但這以後,思想家們沒有沿著孔子、董仲舒的「天崇拜」宗教精神繼續上升。歷朝歷代,君王們一如繼往地繼續著上帝祭祀,官僚們一如繼往跟著君王繼續舉行禮法規定的上帝祭祀儀式。歷次郊祭(祭皇天上帝的禮儀)之中,獻給上帝的頌詩仍在歌唱,祭神的鼓樂仍在奏響,但是正如利瑪竇所說,「昭事上帝」的學問其實沒有持續發展,而是處於衰退中。這是什麼原因?是因為客觀之「道」的概念上升太高,使人們認為只能求助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因為過於中國人過於自強不息自以為是?是因為上帝任由驕傲之魔猖狂一時?是因為上帝對東方心靈結構的演化別有安排?

閱讀中國經史,尋找上帝信息,中國的上帝祭祀現象總讓人迷惑。雖然「昭事上帝」的學問大概在董仲舒以後就基本停息了,不再有新的突破,但是,「昭事上帝」的儀式仍在頑強地延續,從殷商一直延續到滿清王朝結束,脈落清清楚楚,幾千來沒有根本終斷。滿清王朝終結後,「昭事上帝」的禮儀才消失許久後,到公元2000年,才以祖先配祭上天的儀式,又改頭換面悄然出現在經過幾十年無神論洪水衝擊之北京——北京中華世紀壇。

從殷商到滿清結束,在三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中國宗教的演化表現出多元共生的特點。傳統的上帝崇拜及祖先崇拜綿延不絕地保存了下來,與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生於中國大地,中國人的宗教精神世界變得愈來愈多元繁雜。家庭、家族祠堂成為敬拜祖先的場所,佛寺成為禮拜諸佛的場所,道觀成為禮拜諸仙的場所,基督教堂成為敬拜上帝的場所,伊斯蘭清真寺成為敬拜真主的場所。傳統的上帝崇拜(天崇拜)和自然神崇拜,則成為朝廷被君王朝廷壟斷的國家宗教,由朝廷組織祭祀。

「上帝」崇拜(天崇拜),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中國君王朝廷的宗教傳統,在政治上屬於中國最高的宗教,也是中國宗教傳統中最具公共宗教性的宗教。天子壟斷了上帝(天)崇拜,其他宗教皆沒有取得與上帝崇拜同等重要的政治地位。

本書對中國典籍中的「上帝」進行整理,並以此視角對中國思想史進行一次特別角度的分析,這在中國思想史分析中可能還是第一次。

如果要問,為什麼要去尋找上帝在中國的痕迹呢?回答很簡單,受到了啟示。人類對創造和運行宇宙萬物的至高力量的感悟是普世的,上帝是普世的,上帝一定在中國精神史上留下了痕迹,我們有責任去找尋出來。這對我自己,對我們的共同未來,都有重要意義。

敲門者,門會開。尋找者,會找到。

【作者注】:

此文為楊鵬即出新書《「上帝在中國」源流考》一書的前言,騰訊大家首發

(1)《董作賓全集(乙編)[M]。藝文印書館,1977年。

(2)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歷史研究》(1959.9)。

(3)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M]》。中華書局,1988年。

責編:賈嘉

閱讀(2.6萬)
推薦閱讀:

中國小孩 美國爸媽
車浩:艷照門:娛樂退場並不意味反思終結(中國青年報 2008-2-28)
悠揚在雪舞里的叫賣聲(散文)/林侖    《中國散文選粹》
福布斯中國名人榜出爐 四位明星收入過億

TAG:中國 | 中國人 | 崇拜 | 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