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時空之旅----溯源澧水之十九

穿越歷史時空之旅特約撰稿 曹毅  澧縣博物館的序廳里,陳列著一幅巨大的澧陽平原地貌地形圖,數百個星羅棋布的不同顏色小點猶如夜空中的繁星,分布在澧水支流涔水、澹水的兩岸。每一個點代表著澧陽平原上不同時期的一個遺址。  不少前來參觀的遊客都會問,為什麼這些隱藏歷史巨大奧秘的原始社會遺址群,會如此集中地出現在澧陽平原上?這其實是和澧陽平原特殊的地理環境分不開的,澧陽平原位於武陵山脈尾部,洞庭湖西畔,是一個澧水沖積性平原,年復一年澧水不斷沖刷和良好的氣候條件使得這塊土地豐腴肥沃,物產豐富,適合人類居住繁衍,優越的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燦爛輝煌的古文明。早在二三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們就生活在一些地勢較高的山洞和丘崗地區,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新石器時代,人類走出山洞,在廣袤的澧陽平原上開創文明。  請跟我一起穿越歷史時空,回到史前30萬年前吧!  舊石器時代  人類在漫長的黑暗中摸索了200多萬年,當第一件打制石器出現後,就已經標誌著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考古學稱之「舊石器時代」。1987年,澧縣考古工作者封劍平發現了澧陽平原第一塊舊石器,由此揭開了澧陽平原舊石器時代考古序幕。  在津市窯坡渡鄉董家村,有一個叫虎爪山的地方,是湖南省目前發掘的一處最早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30萬年。已出土和採集石製品100餘件,這些石器有用於砍伐樹木的砍斫器、挖掘植物塊莖的大三棱狀器、捕獵用的石球、切割動物皮肉用的刮削器等石製品。  澧縣澧東鄉十里村,有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最後階段的文化性質單純的史前曠野遺址——十里崗遺址,距今約1.5萬年。遺址1998年被發現,2000年發掘,出土遺物表明該地點屬於一個石器製作場,出土石器製作小而精細。有製作石器的原材料石核,打制石器用的石錘,有已經製成的石器品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等。由於該遺址文化內涵特殊,已有學者將這種文化命名「十里崗文化」。另外在文化層的土樣中,還發現有少量的水稻硅酸體,這意味著人類已接近農業革命的曙光。  新石器時代  人類走過了200多萬年歲月後,在約1萬年前磨製石器、陶器、稻作農業相繼出現,考古學稱之為「新石器時代」,這標誌著人類已經步履蹣跚地從蒙昧、野蠻走向了文明,我們的先祖繼續用智慧與力量、勞動與創造在澧陽平原上續寫著偉大而不朽的歷史篇章。1979年,澧縣考古工作者曹傳松發現了城頭山遺址,開啟了澧陽平原嶄新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歷程。  新石器時代的澧陽平原史前文化空前繁榮,彭頭山文化、皂市下層文化、湯加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構成了該區域文化的主體。  彭頭山遺址位於澧縣大坪鄉孟坪村,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約9000-8000年。從揭露的400平方米中首次發現了一種獨特史前文化面貌,而命名為「彭頭山文化」。彭頭山出土的陶器中夾雜了大量的稻穀、稻殼,充分展現了這裡原始稻作農業的發展規模,由此確立了長江中游地區在中國稻作農業起源與發展的歷史地位。  再往時光的表層前進1000年,就到達了位於澧縣夢溪鎮五福村境內的八十壋遺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考古發掘成果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已有記載。該遺址是黃河以南整個南中國最早的環壕遺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用實物證明的稻作農業遺址,遺址中發現的稻作遺存,不僅向世人展示了遠古水稻的原始形態,而且表明長江中游地區是世界最發達的原始稻作農業區。  從八十壋遺址向東,是位於安鄉縣安全鄉劉家嘴村的湯加崗遺址,距今約7000-6300年,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白陶和彩陶,尤以印紋白陶圈足盤為代表,器身布滿錐刺紋、戳印紋,刻畫出多種羽人、怪獸等神秘圖案,可以從這裡開始探討長江中游地區白陶的起源、演變,以及史前人類的宗教藝術、審美傾向。  再把時光的指示燈轉到澧縣車溪鄉南嶽村,聞名遐邇的城頭山城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約6500-3800年,是迄今中國發現時代最早、保護最完整的古城遺址。古城呈圓形。城內已發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築基礎、設施齊全的制陶作坊、寬闊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疊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城頭山已經貼上了很多標籤:1992年和1997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5年3月2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了「城頭山古文化遺址」。2001年評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第一景就是城頭山城址模型。城頭山原始社會城址的發現,表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對研究人類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起源以及階級、國家的產生具有重大意義,並把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  時光轉到距今約5200-4000年,我們可以與一個叫雞叫城的地方相遇。雞叫城城址位於澧縣涔南鄉復興村,面積22萬平方米。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為主,還有少量獸骨、蚌殼、植物籽實、稻穀殼、竹席編製物等。雞叫城遺址是澧陽平原史前遺址群中一座大型環壕聚落遺址。四周城牆、環壕清晰,遺址四周開鑿了大量的水渠,形成密集的灌溉水網系統。這些工程設施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澧陽平原的自然景觀。表明進入屈家嶺文化以後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雞叫城遺址還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科研課題,為探索早期人類原始社會文明及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實物證據。  雞叫城的繁榮維持了數百年,在距今約4000年前突然衰落。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如此輝煌史前文明的沒落,我們仍在苦苦追尋。  3000多年的時光已經伴隨著澧水河的流淌慢慢遠逝,先祖故園的殘垣斷壁依舊,幾代人的考古探索並未驅散籠罩在澧陽平原上的懸念,歡迎讀者朋友們來澧陽平原這奇妙的歷史畫卷中尋古探幽,慢慢揭開史前文化面貌那神秘的面紗。  特約撰稿 曹毅

城頭山遺址(1979年發現)
距今約6500-3800年

  城頭山遺址(1979年發現)

  距今約6500-3800年

  城頭山航拍全面景圖。

湯家崗遺址(1978年發掘)
距今約7000-6300年

  湯家崗遺址(1978年發掘)

  距今約7000-6300年

  棉農身後,是聞名的湯家崗遺址。

  潘敬林攝

雞叫城遺址(1997年發掘)
距今約5200-4000年

  雞叫城遺址(1997年發掘)

  距今約5200-4000年

  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推薦閱讀:

農產品溯源這把鑰匙,開不了食品安全這把鎖!
溯源鄉黨應酬
追根溯源之:八字命理學發展史簡論(一)
納音五行溯源及其在命理學中的地位
金剛經裡面,「夢幻泡影」一詞,是說的四個東西還是一個?梵文原文是?

TAG:歷史 | 穿越 | 時空 | 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