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課文研讀 相關讀物 7

課文研讀 相關讀物#TRS_AUTOADD_1226649982425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49982425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49982425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49982425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49982425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226649988568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Calibri;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649988568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Calibri;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649988568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Calibri;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649988568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

童心說

文化背景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的時期。朱子學本來自有其豐富、深刻之處,朱熹的理性主義精神也在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程朱理學被立為官學,取得了學術思想上的統治地位以後,它就逐漸走向僵化,並成為明朝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工具之一。明初士人讀書議論都不能背離程朱的規矩。永樂年間,三部《大全》的頒定,一方面標誌著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同時也表明程朱理學開始走向衰落。顧炎武說:「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日知錄》卷十八)《大全》以抄襲前人(尤其是程朱)為主,這正是加強思想統一的需要。

明初思想界的沉悶,正是明中後期王學興起的背景。王陽明繼承並進一步發展了與朱熹同時的陸九淵的心學思想,使心學成為理學內部與程朱一派相對立的另一主要思潮。與程朱理學相比,心學更重視心性問題,更關注人的主體性問題,它經王陽明的提倡,一時間在思想界所向披靡,從者眾多。其中受王學影響的泰州學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個重要學派。泰州學派的學者大多來自社會下層,他們倡導「百姓日用之道」,對正統儒家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離正宗儒學的「異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點。李贄就是泰州後學當中具有「異端」特色的一個著名思想家。

李贄(1527—1602),本姓林,原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卓吾,號宏甫,福建泉州晉江人,回族。26歲時中福建鄉試舉人。後歷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博士、北京禮部司務、南京刑部員外郎、雲南姚安知府等。萬曆八年(1580),辭姚安知府。李贄辭官後過了二十多年的隱居生活。萬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令逮捕他入獄,罪名是「敢倡亂道,惑世誣民」。李贄在拘押北京期間,在獄中用剃刀自刎。

李贄自己曾說:「自幼倔強難化,不信道,不信仙、釋,故見道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他的這種性格,也許與他的家庭信仰伊斯蘭教有關,但也與他後來的經歷不相違異。李贄是明代思想史上最奇特的人物。他的思想體現了傳統觀念壓抑下知識分子要求返歸本真自我,還人性以自由的時代潮流。他的思想中充滿了新與舊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個人自由與社會束縛的矛盾。他的思想是面向社會下層民眾生活,不尚空談心性的泰州學派基本精神在明代後期社會背景下發展的結果。

李贄思想的基本特徵就是反道學。他揭露了當時社會上虛偽、醜陋的道學先生,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經,顛覆了宋明理學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統,這些言論和行為都是十分大膽的。他所謂的「童心」,其實就是指未經理學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實本然的狀態。他反對虛偽的世風,主張言行出於真性情,這些都顯示出他突破舊有規範,突出個體原則的意圖。他的思想與正統儒學格格不入,因此也遭到了統治者的嫉恨。

李贄去世以後,他的著作屢遭禁毀,但書愈禁而名愈高。他的思想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明末思想界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代對他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具有自由精神的學者,尤其是一些文學家,對李贄評價極高,同時也受到了他的影響。如湯顯祖的浪漫主義唯情論文學主張,受李贄的「童心說」影響極大。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兄弟與李贄交遊,其「獨抒性靈」的文學主張,也受到李贄童心說的影響。

但是,正統派儒家學者,尤其是程朱一派的學者,則對李贄多持批評態度,如明末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明末著名思想家方以智以及王夫之等。《四庫全書》的編者視李贄為洪水猛獸,說:「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藏書》排擊孔子,別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為罪不容誅。其書可毀,其名亦不足以污簡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藏書》)

這些不同的評價,表現出明代後期社會意識形態發生變革,傳統觀念、舊有價值體系遭到撼動時,思想界不同立場鬥爭的情況。

內容理解

《童心說》是李贄的一篇著名文章,收入《焚書》卷三。本文的主旨是對人們喪失本真自我,以後天習染等蒙蔽純凈本心的現象進行猛烈抨擊,主張人應該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贄認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純真的本來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純真之心。而本真自我在人接受了聞見道理以後便喪失了,這就是文中所說的「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為主於其內而童心失」。人的道理聞見,主要是從讀書識義理而來,因此讀書識義理便是造成童心喪失的主要原因。其實,李贄所謂的讀書識義理便會喪失童心,並非叫人閉目塞聽,不讀書,不與外界接觸,他主要是抨擊當時虛偽的世風和俗儒。陋儒對經書的迷信盲從,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過飾非的醜陋現象。因此,李贄提倡童心說,就是要人們返回赤子之心,重現本真自我,以糾正虛偽的世風。

李贄批評假道學,還溯源於道學所依據的六經以及《論語》《孟子》。他認為,六經以及《論語》《孟子》這些儒家經典並非皆出於聖人之口,其實是「迂闊門徒、懵懂弟子」所記;即便出於聖人之口,也不能作為萬世不變的至論,不能成為行之於萬世的信條。這些言論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當時雖然也有一些批評假道學的文章,但直接批評六經以及《論語》《孟子》,認為這是「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實絕無僅有。

李贄所謂的童心,重在一個真字,也就是未受世俗觀念,特別是名利才色等浸染的本真狀態。這樣,李贄所謂的童心,實際上主要不是一個哲學的觀念,而是一個文學的觀念。李贄的童心說,是由讀龍洞山農為《西廂記》所寫的序言有感而發。童心是龍洞山農提出的一個概念:「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李贄就此認為,在文學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不管哪一種文學形式,即使是六朝駢文,徒重形式的舉業八股文,以及不為正統文學家所看重的傳奇、院本、雜劇等,只要出於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李贄的美學思想,他主張自然為美。他認為,自然的東西出於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內容上是善的,自然的東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李贄的文章體現了他的這種主張。李贄一生,憤世嫉俗,孤寂傲世,他的文章,他的生活,正是他的「童心說」的有力實踐,表明他是一個保持了「童心」而為世俗難容的文人。

推薦閱讀:

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複習資料彙編——現代文(課內重點課文)閱讀(下)
1~6年級近義詞 反義詞大全!按課文整理,語文老師都偷偷列印做教材 | 愛學習
課文研讀 相關讀物
語文略讀課文教學策略
憶(208)學:歌唱:(3)課文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TAG: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