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張祖慶:上好公開課,有絕招!丨8大幹貨,趕緊收藏

怎麼在公開課上快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面對學生的「節外生枝」,老師要如何智慧的處理?

怎麼才能把「老生常談」的公開課上出新意?

……

一談到公開課,很多老師都會頭疼,甚至緊張、慌亂。

而在許多名師的成長過程中,往往都有屬於一堂自己的標誌性公開課!語文特級教師張祖慶,就有很多經典的課堂為人稱道!

今天的名師專題,看看教師們最關心、最頭疼的公開課8大難題,張祖慶老師怎麼說,他的課堂又是怎麼做的吧!

張祖慶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公開課的教學方法和秘訣,乾貨滿滿,趕緊收藏,再慢慢消化吧!

問題 1:借班上課,如何較快地與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積极參与課堂學習?

張祖慶:課前黃金5分鐘,快速拉近師生關係

課前五分鐘的談話,我稱之為黃金五分鐘。這黃金五分鐘,用好了,可以迅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因為借班上課,來不及熟悉學情,尤其是比賽課,規定不能接觸學生,所以,這五分鐘的聊天,就非常寶貴且重要了。

我以為,好的課前談話有這麼幾個特點:

一是時間適度。時間以不超過五分鐘為宜。時間太長,容易讓孩子興奮過頭,對上課不利。

二是幽默親和。老師的話語,要如春風拂過心田,讓學生倍感親切。同時,老師幽默親和的話語,有助於打開學生的話匣子。課前談話的最高境界,是寥寥數語,「秒殺」學生——學生瞬間喜歡、信賴甚至崇拜老師。這樣,距離感沒了,良好關係就建立起來了。

三是精心設計。好的話題,不但輕鬆愉快,而且在不經意間,導入新課。課前談話,切忌問學生「大家緊張不緊張」,越問,學生越緊張。不少教師會隨意地讓孩子們猜自己的年齡,或者讓學生自我介紹啊。這樣的課前談話,太隨意。好的課前談話話題,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苦心經營。話題,最好和本節課有關。

好,下面開始舉例子——

比如:上《窮人》一課。我先出示作家莫言頭像,讓孩子們說說這是誰,長相有什麼特點(因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孩子們大多看過莫言頭像,不少孩子提及莫言眼睛睜開和閉上差別不大,頭髮稀少……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再出示張藝謀頭像,讓孩子們知道他們是因為《紅高粱》聯繫在一起的。這樣的課前談話,和《窮人》一課有什麼關聯呢?上課了,我出示作家雨果頭像,再出示托爾斯泰頭像,讓學生猜測,他們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進而讓學生了解《窮人》一課的寫作背景:作家雨果所寫的敘事詩《可憐的人們》,深深地打動了托爾斯泰,於是托爾斯泰將敘事詩改寫成小說《窮人》。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問:在雨果的眾多詩作當中,《可憐的人們》並不是很有名,但一經托爾斯泰改寫,這個故事變得幾乎家喻戶曉,托爾斯泰的小說,究竟有什麼魔力?讓我們走進《窮人》。

再如:上《金錢的魔力》,我從小瀋陽的肖像漫畫,聊到我自己的肖像漫畫,最後呈一幅現諷刺漫畫,告訴孩子們,漫畫的共同特徵,是「誇張」。上課伊始,我呈現馬克.吐溫肖像漫畫,介紹作者筆名的來歷。課的主體部分,我讓孩子們感受馬克.吐溫作品「漫畫式誇張」風格。這節課,就是圍繞「誇張」來做文章的。漫畫主線,貫穿到底。

課前談話的共同特點,都輕鬆有趣,又和課高度關聯。

問題 2:遇到帶班教師指導過度或者學生基礎較薄弱的情況,教師如何迅速把握學情,調整教學設計,以生為本,體現增長呢?

張祖慶:課堂三招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上公開課,確實會遇到學生過弱或者特別好(準備得特別充分)的情況。老師要根據學情做出相應調整。有一次,我借班上《真人橡皮泥》素描作文課。上課了,才發現學生都捧著我發表於博客的課堂實錄。當場,我就換了另一節課來上。當然,大部分老師公開課內容是規定的,不能隨心所欲地更換。因此,要預先和帶班老師說好,不要過度預習。另外,教學設計時,就要做好萬一遇到學生特別好的,第二套預案。——增加學習難度,設置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潛能。

如果學生基礎較差或相對拘謹,老師也不要急。可以用以下三招調動學習積極性。

第一,教師要淡定。老師要學會穩住自己,不動聲色地調整教學策略。

這就涉及到第二方面的對策:多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時,老師可以俯下身來,看著學生的眼睛,啟發孩子在小組內大膽回答。等孩子答完,摸摸他們的腦袋,豎起大拇指,在孩子耳邊輕輕說:「你真棒!一會兒你來回答,好嗎?」腦袋多摸幾下,慢慢兒,舉手就會多起來。

第三,多表揚,多讚賞。課堂上,孩子們最喜歡鼓勵。鼓勵,可以打破堅冰。這些方法都試了,不奏效。那麼,我們可以徹底改變教學方法。面對基礎非常薄弱的班級,我們可以大幅度降低教學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大刀闊斧地砍去一些教學內容。既然你是教師,就要從實際出發,一切以學生的真實學情為起點,不要老想著課堂設計和課堂效果。當年,於永正老師遇到一個「死不開口」的班級,他愣是帶著學生完整地讀了兩遍課文。後來,學生慢慢地開口說話了。

問題 3:如果沒有像您這樣具備很高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公開課上,您是如何把握課堂的生成問題?高能力的老師,又該如何處理好這些生成呢?

張祖慶: 一帆風順的課,不是好課

課堂因生成而精彩。我一直以為,一帆風順、沒有波折的課,不是好課。旁逸斜出,才最美。面對學生的節外生枝,老師不要急,而要智慧地處理。怎麼處理呢?有這樣一些具體的技術:

一是追問。可以問學生:「嗯,是嗎?你為什麼這樣想?」這樣做,一是可以及時問清原因,便於做出回應;二是,可以贏得快速思考的時間。

二是討論。老師暫時無法回應學生的問題,可以把「皮球」踢給學生:「大家怎麼看?」這樣,學生就會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三是提煉。面對有爭議的觀點,學生的回應也是不盡相同的,這時,教師就要學會用關鍵詞提煉幾方觀點。

四是存疑。經過討論,還是解決不了,則可以存疑,把問題引向課外。有些問題,屬於個別的問題,確實不值得花時間討論,亦可存疑。

問題 4:平時設計一節課是遵循一課一得,根據文體特點設計課例,抓一個語言訓練點。這樣關注了語用,但其它地方會不會有些地方會缺失了?再者,一節課「聽說讀寫」要真正全部落實的話,感覺很難拿捏啊!特別是公開課,聽很多老師的點評,但不知道自己這樣上是否妥當?

張祖慶:公開課有這樣三種類型,要區別對待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薛法根先生說過的「教得完整,不如學得充分」。我非常贊同法根先生的觀點。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太在乎把一篇課文完完整整地教一遍,從揭示課題到初讀課文,從整體感知到認識字詞,從文本細讀到遷移練筆,一樣都不能少。這樣教,貌似完整,實則如水過地皮,也許學生什麼都沒記住。

當然,並不是說目標少了,就可以隨心所欲。基本的教學規律,還是要遵循的。且,不同性質的公開課,要求不同,處理教材的尺度,也就不同了。

我的想法是:比賽課,盡量兼顧;一般研討課,適度任性;小範圍研討課,自己做主。下面具體解釋:

比賽課——盡量兼顧。因為是比賽,所以,你輸不起,你得遵循比賽的基本規則。比如,一般閱讀教學比賽,大部分比的是第一課時,那麼,我們便不能丟掉「整體感知」這個環節。如果丟了,課就有硬傷了,就會落下話柄,得分會很低。說白了,比賽課是把自己的腳,伸進別人為我們訂製的鞋裡去,我們得適應鞋子的尺度。難受,也要穿。所以,我們得面面俱到。這種課,在面面俱到的前提下,有一兩個亮點,即可。

一般研討課——適度任性。這裡的「一般研討課」,指中小型的觀摩活動,一兩百人,以研究某個主題為目的的教研課。這些課,因研究重點不同,我們可以適當超常規。比如,研究指向寫作的閱讀,則不一定非要有「整體感知」的環節——很多時候,所謂整體感知,便是老師問:「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有時,為了讓主題更凸顯,不一定非要安排這樣的環節。這一節課上不進行整體感知,並不表示所有課都這樣。我們可以根據本次教研的主題,適當取捨,適度任性。

小範圍研討課——自己做主。這裡的小範圍研討課,相當於教研組內的3-5人的研討課。這樣的課,我們可以自己做主,完全可以一節課只定一個目標,把某個訓練點做紮實即可。

這樣說,好像有「見風使舵」的嫌疑。哈哈,不是,只是「見機行事」。

除了上述三種情況,有沒有特例?當然有。

如果我們內心足夠強大,強大到不在乎別人的評價。我們只想探索某一類課型,便可以在大型公開課上大刀闊斧地處理教材。比如,我曾經上過《金錢的魔力》一課,幾千人的會場,我愣是把整節課的其他內容砍掉,引入新課後,直奔第11自然段——老闆喋喋不休說話的那段,通過體驗式表演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一大段誇張的語言刻畫人物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創設生活中的語用情境,讓學生活用寫作方法,遷移寫作。

從課堂效果來看,我覺得這節課上得很有意思。突出了「一課一得」。當然,也有人會有不同看法。認為這節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違反了教學常規。但是,那有什麼關係!學生學得開心,收穫大,課堂效果好,就行。效果說明一切,在意那麼多人的評價幹什麼?!

問題 5:課堂中什麼樣的提問才是有效提問?是否不同的教學文體,所導致教學內容不同,會直接影響有效提問的數量?您最近的示範課《電影遇見書之神奇飛書》里,我發現您的提問大約有19個。這會不會也屬於「牽引痕迹太重」呢?

張祖慶:課堂上提出的好問題,是公開課的金鑰匙

我以為,好的問題,就是一把鑰匙,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之門。那麼,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呢?

我不想從很專業的角度來談什麼是好的問題,只從這麼多年教學的經驗中,提取幾點。我認為,好問題,至少有如下特徵:

1.引發思考。引發真實思考的問題,才是好問題。好的問題,往往切近兒童思維最近發展區。那些一提出,便小手如林的問題,是缺乏思考價值的。好的問題,應該是讓學生先一愣,然後認真思考,最後豁然開朗的。比如,在教《金錢的魔力》一文,教師問學生:「文中的老闆,為什麼要對『我』說那麼長長的語無倫次的一番話?」,這個問題,很好地引發學生關注表達,研究作者「為什麼這樣寫」。這便是好問題。

2.指向目標。好的問題,要指向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而不是隨心所欲。

3.開放性。好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問題覆蓋面廣,答案多元,學生能從文本的不同地方找到答案,能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例如,《窮人》第一課時,教師問:「課題是《窮人》,字裡行間卻找不到一個「窮」字,你從哪些地方讀懂了窮人的」窮」?作者是怎麼來寫窮人的「窮」的?這樣的問題,覆蓋全文,答案多元,具體很強的開放性。

4.關注差異。好的問題,能讓優等生和後進生都能夠饒有興緻地去思考。

5.緊扣文體。好的問題,能夠很好的關注文體特徵,從文體的特徵去提問,便於更好的把握文體的價值。比如《金錢的魔力》整體感知環節,可以問:「這篇小說,主要寫了哪幾個人?他們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請用簡單的幾根線條,把人物關係理清楚,並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小說寫了什麼事?」這樣的問題,就是指向於小說的文體特徵,而不是泛泛而問。

6.來自學生。好的問題,不都是教師問的。很多時候,我們要讓學生提問,篩選出他們最感興趣的問題,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來。

問題 6:欣賞名師的公開課時,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教學藝術和教學技術哪個更容易學到?模仿名師的課,學情不同水平有差異所以常常學不像,那麼還有沒有模仿的價值?

張祖慶:學習名師課堂,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

教學技術和教學藝術,是難以分得很清楚的。沒有基本的技術,談何藝術;所有的教學藝術,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技術基礎上的。公開課,是可以學習的技術的。個人以為,職初教師以學習技術為主,骨幹教師以學習藝術為主。

教師成長的過程中,一般要經歷「學——仿——創」的過程。教師可以找喜歡或崇拜的名師實錄、視頻,一招一招地學,學教學設計技術,學課堂理答技術,學導入藝術,學板書藝術,學朗讀指導藝術,學結課藝術。最有效的學習,是微格學習,藉助錄像,慢慢地看,細細地琢磨,甚至連語氣、神態都可以模仿。慢慢地,積累了某位名師的不少課例,你可以和他(她)「同課同構」——依葫蘆畫瓢,學他(她)的一招一式,漸漸地從形似走向神似。第三階段,你要找回自我,要在巨人的邊上另起一行,切不可毫無節制地持續五六年學一個人。否則,你就迷失了自己。

至於說到「學情不同水平有差異所以常常學不像,那麼還有沒有模仿的價值」,這就像武術中的散打練習,教練會給練武的人配一個對手——這個對手,和真正的敵手,是不一樣的。但這樣的散打練習,依然是有效的,因為,練的是基本功。學習名師的課,練的,也是基本功。學情的確是不同的,但教學技巧,是可以遷移的。

問題 7:現在公開課的課文選擇,一般也都是一些常拿來開課的課文,基本上已經被人上爛了,那麼如何在公開課中上出創新之處呢?

張祖慶:四招讓你的課堂煥發新意

老樹怎麼發新芽?老課如何出新意?我有如下建議:

一是文本解讀出新。要沉入文本中,發現文本中別人沒有讀到的。《窮人》一課中,「睡覺還早」、「對著門的一張床」等語句,就是我這節課當中文本解讀的新鮮之處,因此,教學中,這些細節的處理,就讓聽課老師「恍然大悟」。這種新的發現,表現在課堂上,就是新意。

二是教學設計出新。還是以《窮人》為例子。一般人把讀寫結合的點設置在課文的結尾「桑娜拉開了帳子……」讓學生續寫。但我在細讀文本的時候,發現寫西蒙的句子「一隻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似的」頗為耐人尋味。於是,我在課堂上讓學生探尋這句話背後的意蘊,孩子們紛紛猜測,孩子們是說到:西蒙想抓住丈夫的手、上帝的手、更多衣服,她也許還想敲桑娜家的牆壁……這耐人尋味的細節,其實反映了西蒙臨死前矛盾的心情。於是,我讓學生遷移練筆,仿照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寫一段西蒙臨死前的內心獨白,適當用上省略號。由於指導到位,遷移得法,孩子們寫得非常精彩。這,就是教學設計出新。

三是教學方式出新。我們可以在課堂組織方式做點文章。比如小組合作學習、學習沙龍、文學圈、學生當小老師等等有創意的方式,讓課堂出新。

四是文本組合方式的出新。把相關的文本組合在一起,產生一種陌生感,讓人眼前一亮。例如,把《橋》《愛之鏈》《一件運動衫》等小小說放在一起,組成一個群文,探究小小說的文體特徵,就是一例。

當然,有些課文,本身質量不高,你使出了洪荒之力,還是沒有辦法出新,那就不要為出新而出新。若是規定必須上這課,努力上得紮實一點,語文一點。若是有機會讓你重新選擇。那麼,扔掉,省得鬧心!

問題 8:公開課,我一直很糾結。從賽前的精心準備,反覆演練,到名師指點,集體會商,在各個預設環節反覆琢磨。感覺最後在大家的幫助下反而沒了我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變成了無數個別人的「傀儡」,自己不過就是個表演者,怎麼解?到底什麼是公開課上該堅持的?請教張老師我該怎麼調整自己。

張祖慶:沒有強大的內心,上不好公開課

參加全國比賽,是風險投資。你參加國賽,就是走上「不歸路」;選擇參賽,就是選擇煎熬。你要在「評委標準」、「專家建議」和「自己想法」之間博弈。

我的建議是,適度遷就「評委標準」、努力融合「專家意見」、儘力堅守「自己想法」,在這三者之間的交匯點上做文章。其實,這樣做好難。沒有強大內心,別去參加國賽;若能徹底忘掉自己,那麼你可任人白布。有時候,做個表演的道具,也挺好。說句最見底的話,這種兩年磨一課的比賽,無法解決語文課程中的任何問題。君不見比賽舉辦了多少屆,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還不是十幾年前的老問題?圍觀比賽,圖個樂子,捧個場子,即可。別當真,一當真,你就輸了。

我尊重每一個用心磨課的選手和團隊,但對比賽本身,持保留態度。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教育發達的國家,不舉辦課堂教學比賽?不知誰可以回答我的問題。(曾在多年前就呼籲,取消比賽,將比賽改為觀摩,可惜,無人採納。)我一直以為,語文教學改革的希望,在民間。這些年,一直是民間(個人或團隊)的探索,在倒逼頂層設計。比如群文閱讀。

寫在最後:

教師生活,不只有公開課,還有詩和遠方

教師生活,不只有公開課,還有詩和遠方

最後,綜合起來想表達這麼幾個觀點:

第一,所謂公開課的絕招,是沒有的。

第二,上好公開課,是一個老師綜合素養的體現。它包含基本素養、教學設計、課堂實施、修鍊路徑等方方面面。個人綜合素養的提升是基礎(最重要,要花大力氣提升——關於這個,改天單獨寫篇文章),好的設計是前提,課堂實施是關鍵,修鍊路徑很重要。缺一,不可。具體的,幻燈片中都有講到,不細說。

第三,最後,最重要的觀點是,上不好公開課,你依然可以成為好老師。教師生活中,不只有公開課,還有詩與遠方。

END

張祖慶老師開微信公號啦!

想和他談天說地嗎?

本文作者:張祖慶

推薦閱讀:

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畢紹普清廷玉雕選粹
你還不知道自己屬於九牧林哪一個?趕緊收藏…
收藏3隻碗賺15萬美元 DM
最全UG數控編程教程,不收藏太可惜!
食療大全 不看不收藏可惜!!

TAG:教師 | 收藏 | 公開課 | 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