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香港百年「變形記」 不同的香港私家玩法

這兩年提及香港,好像變得越來越尷尬。這裡有好的酒店、購物區,還有各色美食,原本想去香港放鬆,可誰知行程卻是比什麼都「趕」。當我們以為自己在這種層壓式的節奏里成了香港通,殊不知,精明的香港本地人,早已躲在自己的角落,享受著不受外人打擾的慢節奏。

「既然你們那麼喜歡快節奏,那就讓給你們;既然你們喜歡大牌,那我們就去逛小街好了。」於是乎,「大方」的香港人躲開重重人群、喧鬧的吆喝聲,找到了自己獨到的港島玩法。他們走出去,到離島、郊野公園,想盡一切方法接近自然;再回來,深入街頭巷尾,美食、美酒,用盡心思享受生活。編輯就為大家找來幾位香港本地人,喜歡都市建築之行的連先生,愛運動的Candy,看看他們平時是怎麼在香港度周末的。

連先生是標準的香港人,從小在香港長大的他,居然最討厭的是香港的高樓大廈,理由很簡單,壓抑而難看,一如現在香港給他的感覺。所以每逢周末,他就喜歡帶著相機,到香港各處走走,看最有特色的建築,看這百年建築的變遷。在他眼裡,建築是會說話的歷史老師。我們看看他的建築之旅從哪裡開始。

獨愛建築 走街訪巷 看香港百年「變形記」

許多人心目中的香港,是高樓林立的大都市,大多數到香港來的遊客都喜歡在夜晚的時候,登上半山,眺望幢幢摩天大樓,欣賞美麗的天際線。不過,從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香港人,其實並不中意這些景緻,那些是留給遊人的。抬頭望去,當一幢幢摩天大樓把天空蠶食得只剩下一個小窟窿,我們反倒是覺得,自己更像是坐井觀天的那隻青蛙。所以,當眾多內地朋友讓我帶著去看各種新建築、摩天大樓,我其實特別反感。這些把人變成「青蛙」的建築,一定都不能代表香港。真正讓我們感動的,是那些香港面臨清拆的小街小巷、充滿殖民色彩的英倫建築,那些復活起來的市井小路。

永利街 被時光鎖住的香港市井圖

「在幻變的生命里,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歲月神偷》里的這句話,以及香港土生土長四口之家的故事,感動了本港很多觀眾,包括我的父母和我自己。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永利街,而這個街,確有其街,原本它面臨著清拆,但卻因為這部電影的巨大影響力,而引發了本港市民「黃絲帶拯救永利街行動」,於是,這條位於港島上環的老街不用重蹈「喜帖街」的覆轍,維持著60年代原貌,珍藏著那個年代香港的一幀幀市井生活圖景。現在的永利街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很多外國人和兩岸三地的遊客會在那個寫著「永利街」的路牌下拍照,沿著斑駁的石階梯往前走,你會看到樹影婆裟的石板路,相互緊挨的家庭式小店,用油漆寫的大字招牌以及稍遠處天台上的運動場。永利街所在的西環、上環一帶,也仍舊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港島風情,這裡的老建築最多,保存得也最完好。在天晴的日子裡,一路走來細細品味,相當不錯。

殖民文化 一段無法磨滅的印跡

除了市井風貌,如果想找尋香港歷史,殖民地遺迹是不能略過的一個章節,前港督府便是其中的代表。在這一百多年裡,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房子就像一本畫冊,每一任主人都或多或少在它上面塗畫了幾筆,所以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回歸後的第二任行政長官曾蔭權也建了一個錦鯉池,到了如今的梁振英,不僅保留前任的錦鯉池,還開闢了一小片農場。

必列者士街的基督教青年會和般咸道的中華基督教合一堂,雖然同為深具歷史底蘊的教會建築,卻各有故事,前者由來自芝加哥的設計師設計,糅合中西風格,在中國風之中帶有一些現代感,成為很多電視劇取景的熱門地;後者公理宗為首,融合不同教派的倫敦教會,因而展現了千姿百態的多種風格,哥德式的尖頂鐘樓、維多利亞時代常見的窗花、金字塔式的外牆,組合起來呈現出城堡的外形。

天水圍 粗野奇幻又真實的悲情城市

本地人曾經生活的老街和鐫刻下殖民地印記的舊建築,這些都是曾經的香港,這兩種中西文化衝撞和熏陶下,才有了曾經迷人充滿誘惑力的香港。而隨著這兩年越來越多新移民的湧入,我對於另外一種熟悉卻又極為陌生的內地文化,也充滿了興趣。與殖民地色彩濃厚的香港島遙相對應,地處新界西北陲的天水圍,就是這麼一處「奇幻」的地方。

在天水圍里你能夠看到與傳統香港人不同的生存模式,粗野卻也真實,因為聚集了大批新移民,所以現在的天水圍又被稱為「悲情城市」。可是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城市旅行的人,換個角度,天水圍卻是另一番風景,它是香港農村原生態的縮影,真實而誘人;更何況還有新移民同宗不同源的文化交融。穿梭於這些景點和生活區之間的輕鐵,對於當地居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交通工具,但對於我來說卻是難得一見的風景,它的開放式月台和複雜的路線組合都頗具特色,每當有車駛近月台,就會看到一列只有兩節的泥黃色列車,車上紛紛攘攘,你可以在此聽到新移民對於物價飛漲的抱怨,聽到剛放學的孩子眉飛色舞地說今天在學校里發生的趣事,也可以聽到依靠領取綜援過活的老人對行政長官的指責。

淘貨 趁路小

我愛小街老巷另外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可以淘到很多寶,眼光要夠毒,下手要夠快,當然,要趁這條路還很「小」的時候動手,等「養」肥了,遊客多了,就不好玩了。首先介紹的是摩羅上街,這兒儘是些小攤,時不時能淘到一些物美價廉的古董,百來年時間的東西,不會太值錢,買的是一個念想。當然這些可能是造工精美的贗品。這裡在香港開埠初期曾是印度水手和士兵擺賣貨品的地方,事實上「摩羅」一詞就是來源於古代的伊斯蘭商旅。在這裡,各種古物、字畫、瓷器乃至中國古代婚禮服飾和西洋的舊留聲機、電風扇都能被發現,由於最近流行復古風,自然年輕一代也開始往這裡跑,淘一些放在家裡,無所謂古董與否,全當裝飾。

吸引了眾多遊客的海味街也是我常去的,確切地說海味街不是一條街,而是橫跨德輔道西、文咸西街和永樂街的一片區域。就算只是搭著「叮叮車」路過,也可以聞到海產乾貨那股濃郁的味道。最初這裡大都是家庭式經營的鹹魚攤,也就是朝向馬路的一半是商店,再往裡的是住宅或辦公室的「前店後居」設計,港人愛海味,痴海味,所以縱然遊人越來越多,價格也日漸上漲,還是始終鍾情於此。

《舌尖上的中國》里有一集提到香港大澳的蝦膏和蝦醬,說這種香港特產面臨著消亡,因為大澳的年輕人都到市區打工了,留在島上學做蝦醬的人越來越少。島上的人為了離開這裡而努力,但每逢周末,卻有很多市區的人蜂擁至這裡,香港女孩Candy就是其中之一。Candy從小在加拿大長大,大學畢業之後回到香港,因為實在是習慣了國外的生活,回來反而覺得處處都受到排擠,有來自人群的壓力,也有自己內心的焦躁。於是,她選擇了比較獨特的排解方式,出發去離島。從第一次玩離島,至今已經差不多5、6年,可算是其中高手。

就愛離島 可舒適可運動

遠離煩囂市區,搭船到離島,是很多香港人所喜愛的過周末的方式。如果從小就是TVB的忠實粉絲,一定對於以下片段耳熟能詳:女主角發現被男朋友欺騙,大哭一場,跑到中環碼頭,搭一班船到離島,過不了多久又活蹦亂跳地回市區上班了。這個情節雖然極為老土,但絕不虛假。之前沒有回香港,看衛星的時候見到這個橋段總是嗤之以鼻,回來了,發現這樣確實有用。特別加拿大的生活環境,人與人的交流模式與港島全然不同,回到香港,面對那麼多人,我反而覺得不知如何是好。對於我來說,去離島的呼吸一口清新空氣和腥鹹海風確實能起到充電的效果,關鍵它讓我遠離人群,只面對我自己,很舒服。

不僅只有大澳的大嶼山

離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離島,也是香港人去的最多的離島之一。而大嶼山最為有名的則是大澳,出發前往大澳很簡單,從香港站或是九龍站上車,大約一個小時便能到達東涌線的終點站,東涌,花大約4小時的路線可以徒步抵達這個有著「東方威尼斯」美名的漁村,沿途的景色自然是美得不行。而且就算是現在內地遊客爆棚,但是由於這兒沒有豪華酒店、奢侈品牌,所以人再多,也只是港人,不會太過於擁擠。從東湧出發,一路上不僅有舊時漁民祈求風調雨順的古廟,還有宋朝時留下的古炮台。如果時間倉促,搭巴士也是不錯的選擇,不到二十分鐘便可進入大澳。

在吳啟華、阮兆祥和陳松伶主演的電視劇《大澳的天空》里,吳啟華飾演的角色由於投資失敗被迫出售大澳的地皮籌措資金另立門戶。可是在我看來,大澳的自然風光是難以用金錢買下來的。藍天白雲之下,那一排排臨水的棚屋就算是在最蹩腳的拍攝者的鏡頭裡都會構成美妙的圖畫。頭戴斗笠的漁家架一條小艇划過,後尾拖著長長的V字波紋,就像一襲飄揚起來的曳地長裙。而我最喜歡挑戰自己的運氣,有時候就搭這些漁家的船出海,看看能不能遇見白海豚。除了蝦醬和蝦膏這些必備手信,大澳的地道小食對於吃貨也是難以抵擋的誘惑,炭燒魷魚、雞蛋仔、豆腐花、「香妃卷」、「茶粿」……不必刻意地去尋找哪一家店,走到哪吃到哪才是玩大澳的樂趣所在。

至於蝦醬和蝦膏2000年成立的大澳文化博物館,是香港第一間民間博物館,由大澳文化工作室籌建,裡面展出了這個漁村的今昔,還可以了解到蝦醬和蝦膏的製作過程。雖然這個博物館曾在2008年被颱風「黑格比」毀於一旦,多項展品被水浸毀壞,但經過艱巨的資金募集,如今又再修葺重開。不少與我同年的港島青年都不屑參觀這類博物館,或許因為從小在加拿大長大,我倒是對這些「最香港」的東西特別喜歡。

後來離島玩得多了,發現大嶼山還有其他一些不錯的東西,大嶼山西北岸就是這麼一處。西北岸是指由東涌至大澳的海岸,沿著這不長不短的海灘,有一條古道,連接著多條古老的村落。這些村落由於沒有道路直接連接,所以大多保留著以前的模樣,當然極個別因為房產開發,也變成了西班牙式的別墅村,夾在在漁村中,也還是頗有感覺的。在這麼多村落中,去得比較多的是沙螺灣村。除了通過古道到達,還可以選擇搭乘每天往返於大澳、東涌和屯門之間的渡輪抵達。整個村莊幾乎重現了70年代香港的漁村生活環境,沒有特別的美食店鋪,只有一兩家當地居民開的小小的茶餐廳,早上10點提供簡餐,一杯鴛鴦搭配火腿雞蛋餐,味道是十足的樸實。不過這樣的味道搭配著周圍阿公阿婆三三兩兩閑散地聊天、翻報紙,最為愜意。再往深一些,就能到達深屈村。這個村莊藏在大嶼山北部的深屈灣畔,早先沒有車路通向大嶼山南部,居民只能依靠海路近處。後來政府興建了深屈道,延伸至村口,才方便了我們這些喜歡離島的玩客。這裡現在已經把農田大量地改成果園,所以對於港人來說,若是瓜果上市的季節,還是有不少爸爸媽媽會帶著小朋友到這裡來玩玩採摘,水果新鮮,價格便宜還能增加很多家庭樂趣。特別是這兒盛產的荔枝,每年我都要買上一些回單位去送人,很受歡迎。村裡還有另外一項收入,那就是在蟹肥的季節,漁家會開上小船,帶上幾個客人,去捕獲新鮮的螃蟹。現捕現吃,混合著小魚小蝦,就是味道極為鮮美的艇仔粥了。

交通方便 設施完備的長洲和南丫島

此外,長洲和南丫島也是兩個設施比較完備的離島,在中環碼頭,每天都有多班航船前往長洲和南丫島,交通非常方便。長洲面積只有2.4平方公里,是離島區人口最稠密的島嶼,充滿著濃厚的漁村風貌。或許對於內地的觀眾來說,知道長洲因為兩件事:這裡曾經始滑浪風帆奧運冠軍李麗珊的故鄉,這裡還盛行著「搶包山」這樣的傳統習俗,麥兜故事裡長洲老頭黎根傳授給麥兜的絕學,就是如何在長洲傳統節日太平清蘸里搶到最多的包子。其實這個活動曾經中斷過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05年政府在長洲人的要求下才重開搶包山,重開後的第一屆,我帶了加拿大同學一起去參加,民眾靈活攀爬上三座包子山,奮勇搶奪的場景,著實把我那一眾金髮碧眼的同學們嚇傻了。不過,據說看了現場直播我的爸爸媽媽也嚇傻了,因為當年徒手攀爬包山,現在則變成必須穿著登山服背好登山包才能上架。

而長洲島對於我的父輩來說,是個值得探險的地方。相傳當年稱霸珠江一帶的海盜張保仔,就是把所有的寶藏藏於長洲島,尋寶的人,把這個位於長洲西灣的洞,稱為張保仔洞。雖然這個洞現在只是一個空空的洞,但是還是吸引了我的爸爸和小朋友每年暑假都來長洲瞎轉悠,希望能找到別人不知道的藏寶洞。

和長洲不同,南丫島上有眾多西式酒吧茶座,因為當年興建發電站的時候,南丫島吸引了很多外國工程師到島上居住,漸漸也就有了些異國風情。香港最讓人著迷的地方,是她有著典型的粵文化和英式文化結合的地方,發展至今已經是互相融合,這在南丫島上就更為顯著,一樣那些咖啡館,但絕不以內地人喜歡的「小清新」「創意」咖啡為賣點,也不是直接把西式風格生搬硬套地打折創意的名號,佔據古樸的漁村。香港的店鋪裝修更懂得融入環境。南丫島上的店,就大多如此。你能看到典型的漁村建築里,老外在用早餐,一杯港式奶茶搭配培根蛋卷,加上周圍夾雜的港式粵語,是一種切切實實的生活感。

南丫島有兩個下船點,榕樹灣及索罟灣,喜歡感受生活化的香港,可以去榕樹灣,因為小店會較多,而索罟灣則大部份是吃海鮮的店。不過這些開在海邊的聯排海鮮飯店,由於遊客漸多,價格也水漲船高。所以我們更喜歡到魚排上享用即捕即吃的海鮮。魚排就是漁民為了捕魚和養殖而建在近海海面上的設施,一般是木質結構,在繁忙的季節,漁民會一直居住在魚排上。漁家一般會駕駛小艇把顧客接到魚排上,當夕陽西下,人們在魚排上觥籌交錯,吃著鮮美的海鮮,吹著海風,看著周圍魚排的燈火影影綽綽地倒影在水面的情景,煞是漂亮。


推薦閱讀:

甘肅省甘南州十種玩法
瑜伽球新玩法。讓瑜伽球陪你又瘦又美!
文玩最正確的玩法是四隨
《hungry shark evolution》擊敗螃蟹的玩法?
這樣的植物新玩法,你絕對沒見過!

TAG:香港 | 玩法 | 變形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