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年級下語文說課稿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 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是魯迅先生42歲時「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的童年生活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裡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束縛和損害

本課是學生升入初中第一次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內容比較豐富,有的部分還比較含蓄難懂;同時,根據單元教學的整體目標,從初一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教學目的應適中、集中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以下幾點:

(1) 對文中出現的部分詞語進行正音和釋義,如:

正音:淵博 yuan bo 覓食 mi shi 竹篩 zhu shai 確鑿 que zao 繡像 xiu xiang

秕谷 bi gu 蟋蟀 xi shuai 傳授 chuan shou

釋義:鑒賞——鑒定和欣賞 確鑿——確實

人跡罕至——少有人來跡,足跡,腳印罕,稀少,難得

方正——正派 人聲鼎沸——人聲喧鬧的意思鼎,古代的一種銅鑄的鍋,一般是三足兩耳沸,水開鼎沸,本意是國里的水開了,發出的響聲 倜儻——洒脫,不拘束/

(2) 記住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3) 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4) 學習本文一線穿珠的結構方式,體會作者如何在寫景記事中滲透思想感情

(5) 學慣用鮮明的對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寫法;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自由生活;認識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百草園裡的生活情景,描寫生動、具體、形象,因而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賜予的揣摩而理解掌握課文內容

本文的後一部分寫三味書屋的生活,對封建教育的批評否定是溶匯在對這種學習生活的描述當中的,學生理解起來相對會有一定難度,應通過分析具體的詞、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所在

二 說教法

1 方法

以啟發教學為主,配以問答法和講授法輔助教學

2 依據

運用啟發式教學,主要是考慮到初一學生年齡小、好動,思想不能長時間集中起來聽課,運用此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覺學習的能力,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問答法教學,不僅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而且學生自己也會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精神,同時也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3教具

我採用的是多媒體創設情景輔助教學

三 說學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主要教給學生以下兩點:

1 利用已學的默讀技巧默讀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情感

在第一冊第一單元,我們已經進行朗讀訓練,隨著學生知識的不斷豐富,應該逐步加重默讀訓練,在默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圈點批註,學生精神高度集中,眼腦作出快速反應,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共同得到鍛煉,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自覺地閱讀習慣

2 學會觀察生活,提煉生活

「處處留心皆學問」,要教學生留心生活中的瑣事,並從中挖掘出生活情趣,表情達意,學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為今後的深層寫作做準備

四 說教學程序

由於本課篇幅較長,講解需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完成教學目標(1)、(2),並且把握課文的基本內容,劃分層次,以下我主要說說第二課時的安排:

(一) 複習鞏固

首先複習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檢查學生對生字詞地掌握情況和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為下一階段的學習作充分準備:

1 利用大屏幕出示「淵博、覓食、竹篩、確鑿」等詞,檢查學生對讀音和詞義的掌握情況

2 引導學生共同回憶全文的主要內容以及文章段落層次的劃分,可用大屏幕出示一下內容:

百 有趣的景色(欣賞) 歡樂

從 草 迷人的傳說(新奇) 有

園 捕鳥的樂趣(精細) 趣

(1—9)

三 陳設及行禮(威嚴) 枯

味 提問受訴(嚴厲) 燥

到 書 讀書生活(枯燥) 無

屋 小園中遊玩(自由) 味

(1024) 偷偷畫畫兒(珍惜)

從中我們可明顯看出全文共分兩大部分,其中「百草園」部分又可分為三個小的內容,「三味書屋」部分則包含了五件事情,同時百草園的歡樂有趣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形成了鮮明對比此設計意在把握重點,統攝全篇,以便學生整體感知

(二) 具體賞析

這個環節又包含了兩部分內容:

1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百草園的生活情景,描寫生動、具體、形象,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因此要引導學生對第二自然段進行仔細的揣摩和品析

首先,我要求學生對第二自然段進行認真仔細的默讀,並且在默讀的過程中對文中出現的重點詞和語句進行圈點批註,以培養學生自覺地閱讀習慣

接下來我會針對第二段內容設計以下問題,並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一一解答,具體問題如下:

(1) 本段描寫了那些景物?

(總結: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長吟的鳴蟬,肥胖的黃蜂,輕捷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彈琴的小蟋蟀;斑螯,何首烏,木蓮,覆盆子的等等)

(2) 作者描寫這些有「無限趣味」的景物採用了什麼特殊句式?有什麼樣的效果?

(總結:採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但是……」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園裡到處充滿了樂趣,數不勝數這樣寫既語言簡潔,又突出了重點)

(3)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是按什麼循序,從那些角度來寫的?

(總結:從植物到動物,從下到上,由靜到動,有視覺,有聽覺,有味覺,有觸覺,也可以說是有形、有色、有聲、有味)

(4) 本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描寫百草園的事物?表現出了事物的什麼特點?

(總結:這段文字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比喻句:「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表現出木蓮果實的形態特點「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表現了覆盆子形態顏色的美麗擬人句:「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彈琴」,表現了這種昆蟲鳴聲的悅耳)

第二段是文章的一部分的第二層,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這段文字中處處表現了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徵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3 分析課文第七段

先找一位同學朗讀第七段,然後教師設計一些問題,仍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一一解答,具體問題如下:

(1) 這段文字寫捕鳥是開門見山的寫嗎?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總結:寫冬天的百草園,先指出它比較無味,然後寫下雪帶來的樂趣;寫捕鳥,又先寫不易拍雪人,塑雪羅漢這樣寫費字不多,卻把兒童愛玩的特點都寫出來了)

(2) 找出文中寫捕鳥方法的動詞,分析這些詞語的作用?

(總結:作者用「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罩住、」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的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這個環節主要是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適當加以點撥;同時,通過四人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可以發揮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從而也可以使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通過這個環節,解決了本課教學重點,同時完成了教學目標(3)

(三) 分析結構

本文寫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兩個地點,共8個片段,採用的是一線(感情線)穿珠(8個生活片段)的結構方式,使全篇記敘有序,渾然一體本文的感情線索,不僅突出的體現在起始段和過渡段中,而且也比較含蓄的滲透在各個片段的字裡行間總的看,第一部分抒發的是喜愛歡快之情,由此表現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的心理;而第二部分抒發的則是討厭不滿之情,以此表達作者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滿兩部分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感情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有力的突出中心思想

通過這一環節,完成教學目標(4)

(四) 全文總結,布置作業

在這一環節中,首先我會向學生再次強調本文學習的重難點,以及揭示文章的主旨: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裡枯燥無味的生活想比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束縛和損害由此完成教學目標(5)

接下來是布置作業:1用形象化的兒童語言寫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2 用形象風趣的語言描寫某位老師上台的神態、語言、動作,讓同班同學一看就知道是那位老師

(五) 板書設計

板書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圓」,即百草園一部分是屋的象形,即三味書屋板書濃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題思想,即通過對童年時期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種生活的對比,含蓄深刻的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

板書與授課同步進行,具有形象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2

一、教材地位及教學目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童年趣事。通過學習讓同學們不僅能夠體會作家筆下各種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學生的共鳴,本文作為這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起著引導學生理解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反映身邊景物的興趣,本文通過對百草園自由快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記敘,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熟教育的若干側面。  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1)認識目標: 識記本課生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標:感受課文表現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兒童情趣。  教學重點 難點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樂趣集中在百草園裡,百草園主要是景物的細緻描繪,所以我把課文描寫百草園確定教學重點,感受作者對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作為難點。  二、說教法  1、朗讀法  通過接力的形式,對課文進行朗讀,培養學生語感,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使學生咀嚼,感受課文的內涵。  2、 啟發問答法http://blog.sina.com.cn/sdjszg120  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精心設問,以促進學生主體活動由易到難、循序漸出,引導學生一步步研讀課文,思考釋疑,逐步達標。  3、 圈點法  讓學生點出景物描寫的詞語,感受語言用詞的形象。  4、 綜合訓練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以綜合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析為目的,採用不斷質疑,不斷訓練讀寫,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說學法  根據課文特點,著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髮現,去探索,關鍵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鳥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園的趣味盎然。  四、說教學設計  1、導入課文 設計讓學生說自己童年的樂園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2、介紹魯迅http://blog.sina.com.cn/sdjszg120  3、感知課文 為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接力朗讀,一個接一個各讀一段。這一步環節的朗讀目的是了解熟悉課文,字詞正音。  ① 從課文標題看作者寫了哪兩個地方? 那我們剛說的作者的樂園在哪?  ②作者「我」的樂趣表現在哪裡?(讀百草園部分)  ③哪件事覺得最樂,為什麼?  ④這樂按什麼順序寫、寫了哪些景物?  ⑤這部分除了寫樂還寫了什麼?這是屬記敘中的插敘,作者為什麼要寫這個故事?  3、小結拓展  ①那你們現在的樂園在哪兒呢?與魯迅先生的相比誰最樂。(教師出示寫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內容 挖掘主題  板書  樂景  樂園 樂聞 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  樂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3

一、 說教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寫於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往事的敘事散文。對寫作初衷,魯迅說:「是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回憶舊時的好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寄一絲安慰。」作為一篇經久不衰的老課文,不管教材編排如何變化,總少不了它的位置。不得不承認其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地位和範文形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曲譜寫童年往事的優美樂章。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過對百草園美麗景物和奇聞趣事的描寫及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記敘,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熟教育的若干側面。

  本課所在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將本文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與示範性。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文章中語言表現的生動活潑、趣味盎然。了解與掌握課文的表達與寫作技巧,同時通過學習文章中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時光的描摹,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引導學生健康的成長。

  二、說教法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課教學著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採用朗讀和問題導引等方法,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慾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局部,從形象到語言進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讓學法在感受中明確,讓語文素養在感悟中形成,讓思維品質在探究中提升。

  三、說學法

  首先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生要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在民主、寬鬆、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在與老師同學網路等的合作中質疑解難探究。

  其次應依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抓住「神」——主旨,然後掌握「形」——內容。同時應用學習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讀——抓關鍵。

  最後具體到本文篇幅較長生字詞較多,作者是文學大師魯迅等特點,學生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自行解決了解作者掃清字詞障礙等事情。同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狀物、敘事、寫人都栩栩如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來課文中的內容並不新鮮,但在兒童眼裡,一切都新奇,確是兒童的樂園。所以學生應聯繫自我,將生活感知遷移到課文內容這一新知上,激活學習的興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四、說程序

  設計思路:

  其一,我力圖突破傳統的教法著力貫徹新課改精神。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少年時期兩個相鄰的人生驛站,是魯迅在歷經人生滄桑後對童年生活的溫馨回憶。而傳統的教學往往把這兩者對立起來,說作品表現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那位先生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我認為這種解讀存在著教條化、程式化、上綱上線化的傾向,削減了文章的語文味,影響了學生的審美興趣。而作者在文中並沒有刻意地將兩者進行比較,推崇百草園而否定三味書屋,只是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自然地寫下來,三味書屋裡淋漓痛快的讀書、無拘無束的溜玩、興味盎然地偷畫、嚴而不厲的先生在作者筆下也充滿親切溫馨。所以我在教學中沒有設計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受、自主表達,在個性化體驗中完成對文章的解讀。

  其二,加強對課文的朗讀。我們的語文課一定要多讀,靜下心來讀,讀出節奏,讀出美感,讀出情懷。一定要讓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從文字中體會情感,讓學生帶著一種當事人的參與感來真實體會,而不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只有這樣才能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三,本文篇幅較長,要講的東西也很多,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盡量刪繁就簡,長文短教。我在交代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安排兩個課時教授。第一課時主要是交流學生預習的情況,包括對作者的了解和字詞的掌握;其次是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並提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由閱讀和思考。我今天要說的是第二課時,本堂課淡化對主題的解讀,重點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寫,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增強語句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和寫作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關注自身的生活與成長。

  具體程序如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主要熟悉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感受了大師敘事的功力,放的開又收的攏,內容繁多,而不蕪雜,敘事清晰而有條理。今天我們將深入文本,品味大師語言的魅力,隨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無可複製的童年。

  二.品讀文本:

  (一)走進百草園

  1、問題導引,品析語言。

  ①同學們,你認為百草園裡什麼東西最吸引你?

  ②作者是怎樣描寫百草園的景物的? 欣賞圖片。

  ③作者為什麼能把百草園的景物寫得這樣精彩?

  (總結景物描寫的方法:細緻觀察、抓住特徵、融入情感、講究順序、多個角度、聯想想像、恰當修辭、精選詞語。)

  這個環節落實了本堂課的重點,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寫,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增強語句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和寫作能力。」

  而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用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思路來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兒童心裡的景,情是兒童心裡的情」。同時圖文並茂,從感性到理性,比較容易喚起學生的興趣和信心。

  ④百草園裡有許多樂事,你覺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

  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雪地捕鳥」這一段落,引導學生分析動詞的表達效果,並補充朱自清《背影》里一段關於父親買桔子的動作描寫,進一步加深對動作描寫的認識。

  ⑤要求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型說一段話。

  ⑥請一同學上台表演在人多的食堂買飯的艱難,提醒全班同學注意觀察,完了,每個人寫一段話,描述表演者的動作變化。

  學以致用,遵循由簡到難有樣可依的原則,從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挖掘他們言語表達的潛能。

  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於百草園的美景趣物樂事,那美女蛇的傳說在文中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過渡自然,問題直接。學生對話交流,教師點評總結。魯迅藉助這個故事饒有興趣地從另一側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得百草園更加充滿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兒童的心理,滿足了潛存於他們心靈深處的好奇。可以想像得出,孩子們對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歡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這一插話是轉描寫為敘事,別開生面地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園一滲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這實是一記妙著。

  2、朗讀訓練,感性認識。

  語文課堂需要書聲琅琅,散文的賞析更需要朗讀。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增強語感,豐富對語言的感性認識。

  3、小結百草園的生活。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

  短牆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傳說

  雪地里的捕鳥

  「自由自在」的百草園生活

  這一總結回歸整體,百草園作為樂園的形象一目了然,並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樂,以便引出下面對三味書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二)走進三味書屋

  1、作者寫了三味書屋的那些生活片段?

  提問題遭拒絕

  全心習字對課

  忙裡偷閒尋樂

  有口無心念書

  瞄準時機畫畫

  「苦中有樂」的三味書屋生活

  將看似雜亂的三味書屋生活梳理成片,苦樂相伴,有助於學生客觀的認識。

  2、你如何看待三味書屋的生活?

  我特意把問題設計得很開放很主觀,力圖通過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自由輕鬆愉快的對話,達到對文章主題的個性理解。

  三、聯繫自身,感悟童年,小結課堂。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寬闊的原野。在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鳥蟲魚,可以放飛心靈上所有的夢想希望,可以播灑一生的幸福,可以蕩漾一生的笑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兒時生活的一段美好回憶。這段生活經歷對魯迅先生的人生髮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希望同學們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永遠保持兒童純真活潑的天性和求知進取的心靈。

《爸爸的花兒落了》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課出自新課程標準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關於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課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最後一部分。課文重點寫的是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含而不露。   二、說目標   新課標目標的確立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來考慮。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2.理清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文章思想感情,體會人間真情。   三、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本課中貫穿自主互助的教學方法;新課標還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調動學生情感,我加強朗讀教學。   四、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能複述敘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並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結合本課情節波瀾起伏、情感動人的特點,我在這課的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用誦讀法、討論法來把握文本,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啊,人生在世,我們誇耀最多的母愛,最不能忘懷的是母親,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親唱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同樣值得我們誇讚。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字詞,明確故事情節,感知文章內容。期間播放《送別》的曲子。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對文本有個完整的印象,為下文的學習打基礎。   (三)互助學習,合作探究:

爸爸的花兒落了》說課1

一,說教材

《爸爸的花兒落了》節選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醜小鴨》等組成了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共敘「成長」這一話題。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是: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章情感,從他人的成長過程中獲得某種啟迪。2,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語文的本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本單元的目標很好地體現了這個本質特點。

《爸爸的花兒落了》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敘說著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對父愛的緬懷,對成長的感受,整篇文章以畢業典禮為線索,將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過渡十分自然,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卻不零亂。若要概括其內容,我認為可以用兩個關鍵詞:「父愛」,「成長」;若要概括其表達技巧,我認為可以用四個關鍵詞:借物喻人,線索,暗示,渲染;若要概括其感情特點,我覺得可以用:凄婉中有振奮,「哀而不傷」。抓住了這三個方面就抓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核心。

再說學情分析。這篇課文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學生也就十三歲的光景,與文中的主人翁英子(十二歲)差不多是同齡人,學生們也是剛剛邁出童年,童年也就是昨天的故事,他們也成長著,對「長大」二字也有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同齡就是學生們能夠與英子進行交流的平台和基礎。因此課文的篇幅雖然比較長,學生理解課文應當不會太吃力。

基與以上幾方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 朗讀課文,理清線索,能夠區分現實和回憶的內容,並複述有關故事。

2, 認識「借物喻人」的特點,能夠找出文中的暗示並理解其作用。

3, 探究作者對童年和「長大」的思考,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說出對「成長」的獨特感受,樹立堅強獨立的性格面對生活。

二,說教法

新課程特彆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重視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就這篇課文的特點而言,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將學生帶進文本,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所以本課的教學擬用情景教學法和閱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課文。

情景教學法就是動用多種手段給學生創「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以求喚出他們的「感同身受」。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 對話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不僅要了解文本,更多的是通過文本喚起自己對成長的回憶,並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在交流之中又生成新的認識,新的思考。走進文本,又能走出文本。

三,說教學過程

提前一兩天預習,掃清閱讀的障礙,布置學生搜集關於《城南舊事》的資料。

環節一:整體感知課文

1, 導入部分,先請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介紹《城南舊事》,然後老師展示一個《城南舊事》的電影片段。電影中的英子烏黑整齊的學生頭,單純而充滿好奇的漂亮大眼睛,肯定能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感覺到英子好似鄰家小女孩,好似他們童年的夥伴。這樣就能一下子拉近與英子的距離。

2, 配樂朗讀課文。輕音樂,舒緩,錄音帶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去聽,頭腦中形成電影畫面。藉助語言和音樂的魅力把學生帶入文本,使其有種美的享受,此時學生的思維也是高度集中的。聽完之後讓學生簡要談談感受。也可以複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有關課文故事。新課程要求教師時刻關注課堂和學生的思維動向。設置這個小環節,教師就能夠從他們所談的感受中了解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從而有針對地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

環節二:重點探究

一探本文的線索,並由此入手深入探究本文的內容。設置一些思考題:

1, 課文寫了回憶的事情也寫了現在的事情,請敘述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兩件事情。並說說這些事情通過什麼線索貫穿起來?

2, 回憶的事與現在的事情之間是怎麼過渡的?

3, 回憶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都圍繞誰展開?(爸爸)

那麼爸爸的有何性格特點呢?

二探本文的借物喻人,理解暗示和委婉表達的作用。

由題目入手,「爸爸的花兒落了」換作「爸爸去世了」好不好?為什麼?

文章直到最後都沒有直接說爸爸病死了,但是卻有許多暗示,請全部找出來。

通過對些問題的探討,學生就會明白為什麼本文「哀而不傷」了。

三探作者的「成長感言」。

英子不是突然長大的,也不是在懵懂中長大的,她對長大有特別的感受,文中很多地方都表達了她的這種「長大」的感受。可以讓學生從課文中把這些地方找出來,然後帶著感情讀這些語句,讓其他同學做評委,比一比誰讀出的感情最切合英子的感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會去品味文本中作者的成長感受。再結合英子成長的小故事,讓學生講講他們自己成長道路上的記憶深刻的事情,點燃學生對自己成長的回憶,引發學生自己對成長的思考,並全班交流。

課堂是生成性的,這個地方要讓學生自由大膽地講,老師不要隨意打斷,插入自己的評價,而是要注意適時抓住閃光點進行引導,把討論和交流控制在主題之內。

在重點探究這個環節中,由點帶面,綱舉目張,注重課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設置的問題體現了層級性,即前一個問題往往是解決後面問題的跳板,由淺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學生思維跳躍性小的實際,也遵循了「循序漸進」這個最基本的教學原則。

環節三,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從課堂上的收穫內化到自己的頭腦中,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課外的時間,讓學生觀看電影《城南舊事》。再者,寫一篇關於「成長」話題的作文。

學完本課,學生對線索,借物喻人,暗示伏筆等有關語文的基本知識有了更深刻理性的認識;在朗讀,複述,討論,交流及課外寫作等環節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了有效的訓練;對「長大」也進行了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對作品《城南舊事》及同名電影發生濃厚的興趣。中外很多文學大家就是因為對某篇文學作品產生興趣從而走上文學之路的,我不敢期望每個學生都成為文學家,若是本課的教學能讓學生有興趣去關注更多的文學作品,那就足矣!《爸爸的花兒落了》說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1. 課文出處及聯繫

本單元以成長為主題,有的講述自己從孩童遊戲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有的則是以童話的形式,告訴人們在成長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從小說《城南舊事》中節選的,小說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生活故事。

2. 教學目的

※ 知識與能力 識記、理解本課的生字詞,理解標題的含義,了解作者插敘的寫法,提高朗讀的質量,掌握朗讀的技巧。

※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分出哪些寫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又是怎麼引出的,從而弄清全文脈絡,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 情感價值觀 體會本文父親對「我」嚴格要求的意圖,並從「我」的成長中得到啟示。

3. 教材的重點難點

小說的主人公雖然是小英子。但節選部分主要是寫主人公的爸爸對她嚴中有愛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時她的人生體驗,顯然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顯的很重要。本文的難點在於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

二、 教學方法

1. 用講故事的方法,說說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

2.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從漫談「父愛」引入,然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哪些寫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

三、 學法指導

1. 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掌握生字詞,課堂中通過朗讀進一步鞏固。

2. 對於小說通過尋找線索從而梳理作品的結構非常有效,本文用「愛花,是爸爸的秉性」作為線索竄聯全文。通過本文學習,使學生把握分析小說的最基本方法,並能初步遷移到課外。

四、 教學程序

(一) 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掃除生字詞障礙,並準備你與父親之間的故事。

(二) 導入新課

在學習過程中,你可能遇到過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父親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許感受到父愛的事情很多,請準備好的同學說給大家聽聽。

(三)整體感悟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①檢查預習,需要注意的幾個字詞,重點提示:

腫(zhǒng)脹(zhàng) 叮囑(zhǔ) 驪(lì)歌 花圃(pǔ)

②「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明確: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牛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的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③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後痛楚,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四)研讀與賞析

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離開人世。那麼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 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面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自主探究

a.結合課後練習一,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爸爸對「我」是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

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

話了,學生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

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後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

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板書)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於人世的?

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後,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麼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後,「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

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於寫她進家門以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

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明確:是說「我」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五)課堂小結

這篇文章是隨著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下來的,所以文章採用插敘手法,時而寫眼前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板書梳理)

本部分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教學內容,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後作業

1. 細讀課文,再次體會爸爸對「我」嚴厲而深切的關愛,抄寫課文重要詞語。

2. 把與父親間發生的故事寫入作文本。

醜小鴨說課稿各位評委、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是02中本的胡萍,能參加這次的教師技能大賽,對於我來說,既是一次鍛煉,又是一種提高。所以,請允許我代表所有的參賽選手,向支持這次大賽的學院各級領導、在座的評委老師以及我們的指導老師致以衷心的感謝,謝謝你們。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醜小鴨》,它是新課標人教版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下面,我從教材、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一談我的教學思路。一、教材: 《醜小鴨》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爸爸的花兒落了》、《詩兩首》、《傷仲永》同屬於第一單元。這個單元的文章都以「成長」為主題,有的記錄了作者成長的足跡,有的展示了他人成長的歷程,都能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 《醜小鴨》這篇童話記錄了一隻醜小鴨的成長曆程。它原來處處受嘲諷,處處受排擠,但是它不自卑,不氣餒,經過他自己的努力、奮鬥,最終變成了一隻美麗、高貴的白天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恆久的夢想,並為之努力、奮鬥,終會有成功的那一天。二、目標: 教學目標:新課標指出學生閱讀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態度。結合本課的自身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了解醜小鴨的遭遇,複述課文大意。 (2)品味、積累精彩語句。 (3)把握醜小鴨這一典型形象,聯想自己,寫下體會。 重點:新課標還指出學生閱讀要「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從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出發,我把「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作為教學重點。 難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既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思維水平的有限,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難點設定為「醜小鴨給你的啟示」 。

三、教學方法: 教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說過,「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此,我選擇了導讀法、談話法、討論法、練習法來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充分體會醜小鴨的遭遇,引導他們學習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執著追求的態度。 學法:新課標提出學生要「能複述敘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並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結合本課情節曲折,寓意深刻的特點。我在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用閱讀法、複述法、討論法來把握文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煅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設計:本著教重啟發、學重思維感知的教學原則,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本課我打算安排導入新課、感知教材、討論質疑、寫作練習4個教學環節: 第一步:導入新課。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感興趣。」文學大師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此,課的開始我利用多媒體顯示圖片,把醜小鴨和白天鵝形成視覺上的強烈對比,並提出問題:「醜小鴨是怎樣變成白天鵝的?」 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引出課文《醜小鴨》,激起他們閱讀文本的興趣。 第二步:感知教材。本著「讀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閱讀原則,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准字音,例如「嫉妒」、「脖頸」,理解某些詞語的含義,比如「訕笑」和「嘲笑」有什麼不同,並和學生一起搜集精彩語句。在通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醜小鴨」的主要經歷:因為醜陋而被訕笑、被排擠;逃離家庭後還是被嘲笑、被侮辱;獨自在冬天的湖面上拚命地游,最後累昏了,與冰凍結在一起;在春天蘇醒後發覺自己變成了一隻美天鵝。進行條理清楚,感情充沛的複述。並結合安徒生的成長經歷,指導學生明確醜小鴨就是他的真實寫照。 第三步:討論質疑。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會對「醜小鴨本來就是一隻白天鵝,還是後來變成了一隻白天鵝」產生疑問。新課標要求學生對課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討論質疑」這個教學環節,結合課文中「那不再是一隻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討厭的鴨子。」和「只要你是一隻天鵝蛋,就算是生在養鴨場里也沒有什麼關係。」和學生一起討論、解決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地向問題的深度、廣度挖掘。在討論質疑中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第四步:寫作練習。指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個片段作文《醜小鴨和我》,要求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並運用文章中的精彩語句。五、板書設計:板書是教師備課過程中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信息的視覺渠道。可以幫助學生明確知識結構,正確把握知識內部的各種聯繫。我設計的這個板書具有童話特點,用生動、形象的圖片結合簡潔的文字,直觀表達出文本的感情和內涵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詩歌。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學生、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六方面說課。

一、說教材

㈠課程標準對第四學段文學作品目標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它體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統一,體現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語文理念,體現了全面重視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

㈡教材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與教材其它課文的前後聯繫。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詩歌閱讀訓練課文。該單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長為主題的課文。而本文主題雖然是關於人生的,但也與成長有關,告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當現實生活與想像的不相符合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像詩中所說的「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領悟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勇敢的面對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讓生活充滿陽光的正確的人生觀。這既是審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獲得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雙重功效,同時也為後面單元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學生

我所教的學生成績普遍不太好,只有極個別的語文比較拔尖。語文學科的表現著重是以下幾個方面:⑴個別基礎差,連拼音都沒過關,組詞、造句等都有問題;⑵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較差;⑶不會或不喜歡動腦筋;⑷缺乏對詩歌的欣賞能力;⑸理解問題不能深入到文字內分析其內涵;⑹初一的學生正是11、12歲的年齡段,對詩歌有好奇心,願意學習,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引導,把問題一步步深入,教學生用理性的思維去判斷。

三、說目標

從以下幾個方面說:

1、知識與能力:⑴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創作情況。⑵背誦本文,積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理解詩歌中所蘊涵的哲理。⑶初步學會品味、欣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反覆品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課外名詩閱讀量,以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詩人的樂觀精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以上三點依據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4、教學重點確定為:(1)有表情的朗讀詩歌。(2)理解詩歌所蘊涵的哲理。(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特點、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

5、教學難點為:普希金詩作的熱烈深沉的語言。(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特點、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

四、說教法

1、採用「情景教學法」,也可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化,創設一種情景,引導學生髮揮想像和創造性思維來揣摩理解課文。指導學生觀察畫面時發揮想像和聯想,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理解課文。

2、詩歌的四步教學法。讀詩——說詩——悟詩——品詩,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同步提高。通過設計分明的朗讀教學層次,突出讓學生在朗讀感受中獲得知識積累與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養審美情趣。

3、研討延伸法:課堂組織採用以感悟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探究性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點依據新課標)

4、教具的使用: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帶。(依據學校的條件)

五、學法的選擇:

指導學生採用圈點勾畫、同桌討論、學生糾正補充等方法學習。(根據培養初一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要求)

六、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1分鐘)

由《醜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後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播放示範朗讀帶,板書課題)

(二)教學過程:

1、初步感知課文(10分鐘)

(1)簡介詩人及寫作背景。(先由學生根據34頁的注釋①來回答,教師再補充完成)(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2)自由朗讀或跟著示範帶讀,初步感知詩意,然後勾畫下你最喜歡的詩句,不懂意思的詞,師生共同解決。(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對詩的感知能力。

2、朗讀、理解、領悟、品味。(10——15分鐘)

依據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設計此內容

(1) 朗讀詩歌 。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注意詩的感情基調,並注重詩的重音、節奏、停頓。指名學生進行朗讀,其餘同學作出中肯的評價。

(2) 設問題:①怎樣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②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表現了什麼樣的態度?③請同學結合生活實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會如何去面對呢?(學生討論,教師啟發巡視,抽學生回答來逐題解決。然後教師總結:詩人要強調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

通過以上幾步操作,解決了本文的重點。

3、品味鑒賞詩歌的美(10分鐘)

設問題:讀了這首詩,你的感覺如何?喜歡嗎?為什麼?(針對很少有學生主動發言的特點,抽學生回答,同學們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最好能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的答案。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 這是依據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要求來制定的,設計這道題就解決了難點。

4、 小結:

要求學生按下列句式說話,然後教師點評。(8分鐘)

「這堂課,我學習到了、、、、、、」

「我很贊成、、、、、、的觀點,因為、、、、、、」

「我最感興趣的地方是、、、、、、」

5、布置作業:

(1)背誦本文;

(2)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 未選擇的路 》說 課 稿

一、說教材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是表達人們共同的感受。在這首詩中,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的形象,引發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進而闡發了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主題。  

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出了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  

此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並沒有指出選擇的具體內容,而是著眼於選擇本身。因此,每一個讀者都能在這首詩中發現自己的生活體驗,所以說,這首詩的內涵具有極大的開放性。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還是比較喜歡讀詩的,尤其是現代詩,因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同時還講究音律,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記誦。  

但是,他們對詩歌的理解通常還處於感性階段。既沒有掌握詩歌朗讀、欣賞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備鑒賞情感含蓄、內容深奧的詩歌,尤其是意象豐富的哲理詩的能力。當然,更談不上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來把握詩歌的內涵了。而《未選擇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三、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  

1、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欣賞詩歌的技巧與方法。  

2、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這兩個目標是以我們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為理論依據的。  

  

四、說教學流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六個步驟:  

(一)導入 用關於「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導入,開門見山、開宗明義。  

(二)指導朗讀、師生評價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分析、小結詩歌朗讀的方法,並用此  

方法進行朗讀評價。  

(三)走進作者,「知人論詩」  

教師傳授查找資料的方法,指導學生篩選有關詩人生平事迹、時代環境、  

創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資料,這有助於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  

主題。  

(四)走進文本,與詩人交流  

這一教學環節圍繞三個主要的教學活動展開。  

1、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2、弗羅斯特,我想對你說  

3、小組質疑,共同解惑:對於這首詩,你還有哪些困惑?  

(活動小結:在活動1中,通過指導學生的認真品讀,學生對弗羅斯特的個人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這為活動2的進行作好了鋪墊;活動2的設計,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與詩人對話、交流,進而達到共鳴,這對於理解詩歌的內涵是非常有幫助的;而活動3的設計,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學習的平台,通過這一平台,讓他們自主探究。然後,教師再適時點撥、指導,從而深化對詩歌的理解。)  

(五)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  

首先,教師講述故事,故事的主題是:選擇改變人生。兩個主人公是魯  

迅和諸葛亮,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  

然後,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提示他們從學習上、生活中和個人交友方面  

講述自己的選擇經歷。  

最後,教師總結從這首詩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六)入情入境,升華朗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想像詩歌營造出來的意境,在配樂歌曲的感染  

下,入情入境地朗讀詩歌,升華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五、說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就是說,課堂上採用一個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來確定。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了「開門見山導入法、指導朗讀法、品讀詩句法和引導總結法」。  

1、開門見山導入法  

就是指在導入課題時,我先是要求學生介紹所搜集到的關於「路」的名言警句,然後我適時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這樣直截了當地進入了課題。  

2、指導朗讀法  

即是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朗讀、欣賞詩歌的技巧和方法,並組織學生學以致用、現場點評。  

3、品讀詩句法  

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這其實就是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仔細揣摩詩句的內涵,對詩人的形象進行準確的把握,為下面的教學環節作鋪墊。  

4、引導總結法  

《未選擇的路》這首詩的內涵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它看似傾訴詩人的個人經歷,實則是表達了人們的共同感受。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詩中發現自己的情感體驗。正因為如此,在課堂上,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將它表達出來。在「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首先給學生們講述了兩個有關人物的故事,然後,我順勢提問:「同學們,你們有類似於魯迅和諸葛亮的情感體驗嗎?請說出你心中的故事!」  

我們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課標》要求,語文教師就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挖掘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語文教學服務。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上四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朗讀詩歌、搜集資料的能力,正是體現了這一理念的要求。  

  

六、說學法  

 陶行知 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葉聖陶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教。」  

根據這些理論的指引,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指導學生運用下列方法參與學習。  

1、資料搜集法  

我要求學生搜集關於「路」的名言警句有有關詩人弗羅斯特的相關資料,包括他的生平簡介、創作風格、主要作品、人生經歷等等,以此來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也有助於他們把握作品的內涵。  

2、合作學習法  

在預習詩歌之時, 我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詩歌內容和寫作手法兩個角度認真研讀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體驗法  

這是本節課上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也是能將學習活動由淺顯引向深入的一種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還僅僅是停留在對詩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去「品讀詩句,感悟詩人形象」,去與詩人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才能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詩歌的主題與內涵。圍繞這一點,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感悟:⑴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⑵弗羅斯特,我想對你說…… ⑶圍繞「選擇改變人生」這一主題,說出你心中的故事。  

從實際的課堂效果來看,學生運用以上三種主要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傷仲永》說課稿

 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新課程標準》指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傷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後 「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我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並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了解。基於此,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語,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認識後天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

1、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2、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對人才毀滅所做的輓歌,體味作者對家庭和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人才的摧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我採用了誦讀法、情境教學法、競賽法、分組討論法及分層教學法。這些方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入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依據「三有利」原則①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思維。②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於學生終身可持發展。③有利於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確定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极參与,總結規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四、說教學過程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複習導入----新舊聯繫,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具體教學環節是: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在談到學習時,有人打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比方: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想,在湍急的江水之中行船,頂著水向前,如果不能一篙地用力向前撐,會是怎樣的結果啊?當然只能是一退千里!所以孔子在《論語》中諄諄告誡我們,要「敏而好學」,「學而不厭」。可是就有人不明白這道理,做出一些讓人感到悲傷,惋惜的事來。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後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這樣導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繫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於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煉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 教師示範朗讀課文,指出教學目標: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於了解字音、字形、字義,對課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 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這一環節的目的在於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並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範。然後教師給予評價,並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的仲永?

⑶仲永為何「泯然眾人」?你得到什麼啟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准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髮表議論之後,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於「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後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於事,是通過什麼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處明確答案,並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後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後天學習和教育的道理。

(八)、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

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說讀寫全面照顧,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五、說板書設計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依據本文內容,結合數學坐標的知識精心設計了下面的板書設計,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學科滲透的新理念。

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眾人矣 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黃河頌》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黃河頌》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表現愛國主題的文學作品,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表達,都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課標建議:學習這個單元,要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

《黃河頌》是一首詩歌,一方面「情感是詩歌飛翔的翅膀」,另一方面按文學史的觀點,它還是一首「思想大於藝術,情感多於形象」的「廣場詩歌」,所以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而不是內容結構的條分縷析。此外,它篇幅適中,語言鏗鏘有力,很適合朗讀,又不至於一個課時只能讀兩、三遍。在細緻進行文本分析的基礎上,我決定選用「朗讀課型」。

反觀學生朗讀的實際情況,不會讀、不能讀的現象十分普遍。而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個直接要求之外,還可以在字裡行間看到「朗讀」的閃光,朗讀已經作為基礎內化到語文的教與學之中,正如韓軍老師所呼籲:「美讀吟誦,語文要回歸『誦讀』之本。」所以從學情出發,選擇「朗讀課型」也十分必要。

朗讀課型是「以朗讀為主要活動方式,兼以品析、討論、講解等方法」,這不僅為學生學習本單元奠定了「反覆朗讀」的基礎,也會提高學生朗讀、品讀的能力和水平。

確定課型之後,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有層次、有節奏地朗讀《黃河頌》。實現這個主要目標,建構在朗讀基礎上的三個小目標:「體會詩歌情感,理清詩歌思路,品析詩歌語言」就自然實現了。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黃河頌》。

教學難點:有層次、有節奏地朗讀《黃河頌》。

二、說教法

在這課的教學中,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以物激情,以情帶讀。

朗讀指導法——小步輕邁,步步推進。

互動激趣法——小組交流,師生辯論。

總之,是以物激情,進入情境,「小步輕邁,層層推進」對學生進行語調、語速、語氣、節奏、停頓等方面的朗讀訓練,讓同學們感受聲韻,領會情感,理清思路,品味詞句,豐富積累,發展語感。

三、 說學法

我會指導學生採用以下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主動預習,知識積累;查找資料,了解背景;多種形式,訓練朗讀;小組交流,師生辯論。

四 、說教學過程

(一)、詩情導讀《黃河頌》——文學中的黃河。

在課前我會提前一分鐘到教室,展示黃河景觀圖片,播放《黃河大合唱》的背景音樂,預先創設情境,上課後,以「文學中的黃河」為主題詩情導讀:

同學們,黃河,被譽為「母親河」。她滋潤了一片黃顏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個黃皮膚的偉大民族。古往今來,眾多的英雄豪傑,無數的文人墨客,來到黃河之邊,站在高山之巔,歌唱過黃河,讚歎著黃河。當狼煙四起、抗戰爆發之時,詩人向著黃河母親,唱出豪邁的頌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河頌》,讀一讀、品一品,感受黃河的無窮魅力,學習黃河的不朽精神!

(二)、深情朗讀《黃河頌》——體會詩歌情感,理清詩歌思路。

1、讀得正確流利——積累生字生詞

讓我們一起邁出感受《黃河頌》的第一步。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老師的要求有兩點:第一,要求人人出聲,讀得沸沸揚揚;第二,要求讀准字音,斷句正確,不漏字,不加字。

在同學們自由朗讀的過程中,我會用多媒體展示出生字生詞、易讀錯的字詞。然後巡視課堂,注意傾聽學生的朗讀情況。

學生自由朗讀兩遍以後,我將以「讀得正確流利」為要求,指導學生齊讀一遍。

2、讀得情感充沛——體會詩歌情感

齊讀之後,我會根據學生掌握的實際情況,糾正個別讀音,評價齊讀效果,並順勢指出還沒有很好地讀出詩歌的情感。要讀出情感,首先需要理解體會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我會建議同學們自由朗讀,小組討論,進行交流。

待同學們「情感體會」交流彙報結束之後,我簡要而精當地進行點評。並建議男女分讀,女生優先,為什麼要女生優先呢?因為女生多婉約呀!讓她們先讀容易暴露問題。

我會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引讀:同學們,一會兒,你們先閉上眼睛聽老師講,腦海里想像老師描繪的情景,等老師說「開始」了,你們再睜開眼睛齊讀。

我會用這樣的語言進行引讀:同學們,現在請閉上眼晴想,你就是詩人光未然,當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國大地時,你正行軍在黃河岸邊,黃河呀,它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黃河岸邊行軍的八路軍戰士啊,他們唱著《太行山上》奔赴抗日的戰場。親見了河山的雄奇壯麗,目睹了壯士的英勇抗敵,你豪情滿懷、無限感慨,於是,你向著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啊,朋友,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的原野,開始……(語速需要放緩)

我先請男生來客觀評價女生朗讀的效果,這樣就能實現男生「主動請纓、群情激昂」的場面。

我再請女生來客觀評價男生朗讀的效果,這樣就能引導學生對表達愛國情懷、風格豪邁的詩歌,要用熱血沸騰、壯懷激越的語調來讀。

通過討論交流、男女分讀,相信能夠達成了「體會詩歌情感,有感情進行朗讀」這個教學重點。

3、讀得層次清晰——理清詩歌思路

實現這個目標之後,我將指導學生靜心聆聽名家朗誦《黃河頌》,這次不僅要求同學們再次體會詩歌的情感,還要求他們聽清詩歌的停頓。

在同學們意猶未盡,回味無窮之時,我提出問題:你聽到了幾次停頓?請分析一下作這樣停頓的理由,並建議可以從詩歌層次劃分方面去考慮。

之所以在這個環節才引進名家朗誦,一是為了鞏固情感體會的成果;二是為了在教學重難點之間巧妙過渡,並相應降低「理清詩歌思路」的坡度和難度。

如果學生聆聽之後感悟實在不多,我就只能引導學生思考:「詩人有沒有一上來就『啊,黃河』,詩人是怎麼寫的?怎麼抒情的?」

在討論結束「理清詩歌思路」的小目標達成之後,全班齊讀第二遍,這次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有層次。

(三)、激情品讀《黃河頌》——師生合作互動,品析詩歌語言

學生齊讀以後,我巧賣關子,激發學生期待:同學們讀得很好,進步很大,看到你們的點滴進步,老師很高興,也想朗讀《黃河頌》,同學們看好不好?

據我的了解,學生肯定都會說好,但我還是不急,我要吊足他們的胃口,我會繼續往下說:不過我這個人有個特點,沒有掌聲或者掌聲不熱烈我都讀不好?

我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本班學生性格較安靜,這樣做也是因人制宜,從學情出發。

掌聲一停,我就隨著音樂深情朗讀《黃河頌》,在朗讀過程中,我將巧妙地錯讀、誤讀,把關鍵性雅詞佳句交由學生髮掘,把學生品析詩歌語言的過程轉化成師生辯論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質疑的能力。

朗誦結束之後,我還需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同學們,老師讀得不錯吧,那是字正腔圓,一字沒錯?

肯定會有學生舉手質疑:老師,你讀錯了,你把『我站在高山之巔』讀成『我站在高山之上』了。

我就故意這樣說:這兩個字差不多呀?那你得讓我明白我是怎麼錯的?

這樣就能順勢引導學生注意「山巔」和「山上」的不同。明確「只有登高望遠,才能感受黃河的氣勢」。如果想更深入一點,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詩句。

如果碰到學生這樣說:「老師,書上就這樣寫的?」

那我就只能踢皮球了:「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上寫的那也不一定都對呀!你再考慮考慮?」這樣還是把問題拋給學生。

又例如:我把「從昆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詩句順序顛倒來讀,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望黃河」時視角的變換,先讀再評,品後再讀,品出黃河的雄渾,讀出黃河的氣勢。此外,在《黃河頌》一詩中還有比喻的妙用,反覆的抒情,我將做重點進行品讀。

如果在我錯讀誤讀的過程中,學生炸鍋了,起鬨了。我會隨機應變,或學生指出一處我們就品讀一處;或交給學生自己討論交流。但依我對學生的了解,這種情況不會出現,但「有備無患」最好!

在總結環節我會指出:詩歌講究語言的凝練、生動、傳神,所以千百年詩人們都很講究「鍊字」、「鍊句」。對這樣的雅詞佳句,我們要仔細品,用心讀,要讀得節奏鮮明,現在請同學們帶著品詞後的感悟,伴隨著音樂,我們師生一起,正確、流利、有感情、有層次、有節奏地第三次齊讀《黃河頌》。

在「品析詩歌語言」的小目標達成以後,我的整個教學目標就全部實現了。

(四)、閑情聯讀《黃河頌》——豐富知識積累,提升朗讀能力

我會這樣激發學生:如前所述,古往今來,眾多的英雄豪傑,無數的文人墨客,來到黃河之邊,站在高山之巔,歌唱過黃河,讚歎著黃河。老師甚至認為不頌黃河非好漢。請大家將搜集到的有關黃河的詩篇朗讀出來,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看誰讀得好,讀得多。(這是縱向拓展)

在作業布置時,建議學生自主朗讀課外讀本上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並和課文進行比較。(這是橫向拓展)

設計這個環節,我考慮有兩點:文藝學有一種觀點認為「文學起源於遊戲」,中國古代文人就有「飲酒作詩對對子」的傳統。這樣的小遊戲,學生的心情是放鬆的,閑適的,愉悅的,這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另一方面對精短詩文來說,聯讀也能豐富學生的積累,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

說板書設計和效果評價

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序曲 ——————— 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   望黃河------------頌黃河   學習黃河精神

這堂課,我以朗讀為主線,以線帶面,層層推進,首尾呼應,互動充分,思考深入,但需要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品讀《黃河頌》環節,看似閑庭信步,實際上教師要做大量的準備,如果預設不夠,學生急於講錯誤,而思考不多,品讀不夠,就會流於形式,過於膚淺,表面熱鬧而已!

《黃河頌》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黃河頌》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所選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都是以祖國為主題的。學習這個單元,要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並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學習《黃河頌》這首抗日救亡的詩,還要為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作基礎,由課內向課外深化拓展,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黃河。

二、說目標

本文是詩歌,易於朗誦,所以要加強朗讀教學,不宜過多講解,應該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根據單元要求、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目標為:

1.通過反覆朗讀,自行領會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情感。

2.培養對詩歌的感悟能力,並把這種感悟表達出來。

3.理解比喻的修辭方法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確定為:培養對詩歌的感悟能力,並把這種感悟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為:通過反覆朗讀,自行領會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情感。

三、 說教法

《黃河頌》是著名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的歌詞,同時我們也可以當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來讀。這首詩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黃河的形象,語言和抒情方式淺顯易懂,情緒慷慨激昂,是接受詩歌教育、領略新詩藝術的好材料。

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

學生對這首歌詞產生的時代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也有著樸素的愛國感情,所以應設法激發並強化這種感情。可以藉助音樂的力量,通過直接訴諸聽覺的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並且在音樂的背景下,通過配樂朗誦反覆體味歌詞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後對第二節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本課教學應以誦讀為主,不宜過多講解。應該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四、 說學法

引導學生在課前了解中國的現代國情——抗日戰爭部分,了解一些這個時期的一些作家,如田間、公木等。積累一些這些名家對同一樣的主題、同一樣的情感不同樣的表達方式(名篇、佳句)。

至於具體的教學過程,通過整體閱讀,我們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通過體會對文中精彩語句的品讀,我們可以了解把這種情感所表達出來的語言技巧;同時,通過閱讀,我們還可以體會到漢語優美豐富的表現力。這篇課文非常適合朗讀,大聲地朗讀可以進一步加深文章對學生的感染。

五、 說教學設計

1、師生共同欣賞搜集到的黃河照片,請學生談觀後感,導入至抗戰救亡的歷史背景,請學生簡單介紹抗戰時期著名詩人(如田間、公木)及其作品。

2、播放音樂《黃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3、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①教師範讀。

②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③學生齊讀。

4、問題研討

①《黃河頌》中,哪個詞是關鍵?

②請你找出「望」字統領的內容。(配合自由朗讀、體會)

③文中反覆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④如何理解「中華民族的搖籃」、「民族的屏障」、「萬千條鐵的臂膀」這些比喻?(配合自由朗讀、體會)

⑤詩人借歌頌黃河表達了什麼感情?

5、小結課文。

用如下板書總結課文。

序曲───────→ 主體 ─────────→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     望黃河─→頌黃河     學習黃河精神

6、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齊讀詩歌,共同讚頌黃河,讚頌偉大的中華民族。

《最後一課》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最後一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山教版初中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四課。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最後一課》是第三單元里的一篇外國作品,與《黃河頌》等幾篇文章一起構成以愛國為主題的單元,成為培養學生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的重要組件。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朗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和感染,從而去愛自己的母語——漢語,愛自己的祖國,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說形象生動地塑造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這兩個人物形象,學習時應讓學生重點掌握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各種描寫方法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以及重點難點

綜合學生的意見,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再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和本課的特點,我最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 把握小說的情節結構,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養學生準確把握小說主題的能力。

2、 品味語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 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他們對漢語的熱愛之情。

這三個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受——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初一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目標1、目標2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閱歷貧乏,再加上時代背景久遠,因此,我把熱愛祖國語言是一種愛國的理解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 說學生

本文故事性強,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本文安排一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堂上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感知形象,品味語言,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三、 說教法與手段

(一)說教法

1、這篇課文完全是從兒童的眼光、兒童的口吻和兒童的心理出發來寫的,《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而課改特彆強調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積累、感悟、熏陶,重視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據此,本課擬以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探究式方法教學,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在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之後,把握時機,擴展思維,鍛煉學生動口、動筆、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健康情感。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可以強化視覺和聽覺效應,多種感官共同調動,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另外,一個優質的課件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貫徹寓教於樂、快樂教學的原則。

(二)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和合作意識的培養。據此,本節課在學法上特彆強調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將對以下的學習方法加以指導:1、閱讀感知學習法;2、圈點、勾畫、批註法; 3、小組討論學習法。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自主:早讀時參看有關補充材料,預習課文,划出生字詞,查字典解決音義問題,概括故事情節,做到會複述,在複述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情節的要點。第二步,合作探究:課堂上,分角色朗讀課文,甚至加以表演,品味小說中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和行動等細節描寫,進而把握這篇小說的主題。

四、 說教學過程設計

研究教法和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為求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學生學有所獲,我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設計以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5分鐘)

1、 通過師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戰爭、以及作者的有關資料導入新課。(對於此文來說,背景的理解相對重要,不可忽略)

2、 屏幕出示普法戰爭的歷史畫面,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閱讀興趣和理解。

(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鑼鼓一樣未開台先叫座,此導語設計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樂《五月的鮮花》,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第二環節:檢查預習(8分鐘)

1、 屏幕顯示生字詞,採用點名讀、齊讀的方式

2、 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

學生通過預習初步感知課文,掃清了文字障礙。通過寫預習筆記,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他們讀完一篇文章之後,有自己的獨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有自己的疑問。這對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自主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環節:整體感知(10分鐘)

快速閱讀課文,思考:這篇小說的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寫了哪些人?主要寫誰?

第一問訓練學生概括複述,要求:能體現情節發展的脈絡。第三問只需學生有所思考,具體留待後面討論主題時解決。

第四環節:合作探究(10分鐘)

1、 組織學生研討分析小弗郎士這個人物形象。(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可討論,可朗讀。)學生合作討論,誦讀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寫,想像、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2.組織學生研討分析韓麥爾先生這個人物形象。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像、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第五環節:協作質疑(10分鐘)

每4人一組進行質疑問難,然後全班交流合作,教師只作適當點撥,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對於學生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教師可作引導提問,可以是對學生提出問題的深入,最好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問題。我設想以下幾個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到,如果未提到教師予以補充:如:課後練習二、練習四。

通過以上環節的訓練,學生在問、思、答的過程中,逐層深入的閱讀,並在這一學習中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和口語表達能力,基本突破了重點難點。

第六環節:拓展遷移(4分鐘)

1、.放《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回憶故事情節 ,想像故事情境,體會文章主旨。

2、.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第七環節:師生小結:(2分鐘)

首先學生自發的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

(此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

第八環節:布置作業(1分鐘)

把你對愛國主義的認識、感悟寫出來,在班內交流,字數在3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最後一課

都德

情節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上學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 疑惑、詫異 深情、悲痛

課上(發展) 難受、懊悔 思索、內疚

下課(高潮和結局) 悲憤、懂事 沉思、悲憤

心理 肖像、動作、語言

設計的原則是形象、簡潔。力求將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重難點通過簡要的板書作用於學生的雙眼,增強教學效果。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來×××,我說課的題目是《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說課,一說教材,二說教法,三說學法,四說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課文以祖國為主題,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表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憤圖強的美好情感。本文是一篇雜文,它從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歷史前行過程,說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學時既要交代作品產生的時代特點和作者情況,又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鼓舞學生從作品中汲取樂觀堅強,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學好本文,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和語言文化的愛國主義情操和鍛煉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有很大幫助。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寫的民族精神頌,有一種驚世駭俗、氣沖霄漢的神韻。主要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教學知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要求讀准子音,讀出感情,通過反覆朗讀,培養語感。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漢語言豐富、優美的表現力,鍛煉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或中心句理解中心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的愛國精神,感受作者的愛國的情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和語言文化的愛國主義情操。

這三個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受——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初一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目標1、目標2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材處理

本課安排一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堂上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感知形象,品味語言,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四)教學準備

為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實現綜合性學習,再加上課文 比較難理解,最好安排預習,同時組織學生利用圖書館、網路等資源搜集有關五四運動以及作者的有關資料(可以是錄相、文本等)

二、說教法

1、新課標中專為初中設定語文課堂應是「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於是課堂教學不應是師問生答的檢查性活動,而是學生展示個人優勢與魅力的舞台,真正的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將談話法、導讀法、點撥法、交流質疑法、朗讀解惑法等有效結合起來,靈活地選擇合適的教法。

2、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

3、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求自得,擁有一份相對獨立的讀書權。

三、說學法

課堂教學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教師適度點撥,真正體現「以學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的教育教學新理念,並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內容,並叢中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接受健康積極的情感教育。所以,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同時指導學生善提問題,進行質疑交流,充分地給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鼓勵學生想說、敢說,讓他們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讓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四、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吸引閱讀、思考興趣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本文是一篇具有強烈鼓勵性和充滿樂觀精神的雄文。本文是李大釗於20世紀20年代完成的作品。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在年輕時代就確立了救國救民、「再造神州」的宏偉抱負和決心,大力宣傳「共產主義在中國必將勝利」,「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黨成立以後,長期領導黨在北方的各地組織,開展反帝反封建軍閥的鬥爭。1927年被捕,在獄中力盡磨難,頑強不屈,最後壯烈犧牲。表現了共產黨員英勇頑強的崇高品質。本文寫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於迷茫之中,走道了十字路口。在這篇文章中,李大釗告訴人們,不要為面前的困難嚇倒,有困難,但更有希望;與困難作鬥爭,趣味無窮。因此在創設情境時,要花費略長一點時間,首先插放我國歌詠民族精神的樂曲如《國歌》等,雄壯激昂的樂曲震撼學生的心靈,此時讓他們說聽後的感受,教師及時激情引導「五四時期,中華民族如『大病初癒的病人』,千瘡百孔,步履艱難,在這種『艱難的國運』面前,是臨陣脫逃、垂頭喪氣、悲觀失望、彷徨苦悶。還是正視現實,挺起胸膛,振奮起民族精神?這是提在每一個革命者,每一個愛國人們面前嚴峻的問題,必須作出選擇,必須作出明確回答。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作者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強烈呼喊」

(二)整體感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讀促講,甚至以讀代講,也是新課改的重要思想之一。

1、教師範讀: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能夠感受到文中豐沛的感情卻難以確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學之初由學生朗讀課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實,教師的表情朗讀也是一種處理教材的方式。經過朗讀處理之後,課文中飄忽的情感會變得直觀可感,學生會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2、掃清障礙朗讀:強調字詞的認識,對學生有疑問的詞句進行解答,對理解有難度的可安排造句。

3、學生自讀:以學生品味、交流心得為主,教師適當點撥。運用范讀、個人讀、小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進行練習。

三)研讀課文

1、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梳理。

「呈現問題」是合作學習的第一步。疑起于思,這些問題都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思考。在合作學習前先讓學生獨立通過讀書找疑,便於多角度、多層次地發現問題。大大增加了合作時的信息交流量。教師進行歸類整理又加以呈現,更明確了學習的目標。

(1)「如何理解文中的「雄健精神」?

(2)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趣味」?

(3)文章反覆使用比喻,化抽象為形象,且形象生動,找出比喻句。

(4)分組討論最後一段,暢談自己的人生理想。

2、組內合作、解決問題。

確定合作形式。請同學們自由選擇你最想解決的一個問題,然後請選擇相同問題的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到指定地點,選出一位臨時組長。合作學習前,確定合作小組的形式很重要,它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效率。學生面對所呈現的問題並不一定都有能力解決,也不是都感興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採用「自由組合式」較為合適。

3、組間交流、教師調控。

請各小組派代表交流討論結果,組員可隨時補充。教師指導、總結。

(1)「雄健精神」,就是 民族精神,就是衝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一種冒險的美趣」「奇趣橫生」「一種壯美的趣味」這種種趣味,其實都是經歷艱難險阻以後的趣味,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幸福。

(3)用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進程;用揚子江黃河比喻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用「曲折迴環」「崎嶇險阻」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艱難國運;用長江黃河穿沙漠、過三峽比喻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鬥爭。

(4)學生自由發言,小組間採用競爭方式調動積極性

此步關鍵在於平等、融洽的民主氣氛,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職責在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

4、學生誦讀

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可以進行配樂朗讀,表情朗讀,以使學生充分領會本文的詩意和情感。

(四)擴展小結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進程,以崎嶇線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畢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壯豪邁,表現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通過以上環節的訓練,學生在問、思、答的過程中,逐層深入的閱讀,並在這一學習中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和口語表達能力,基本突破了重點難點。

(五)拓展延伸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學到什麼?今天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長征途中,也同樣會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遇見崎嶇險路,出現奇絕壯絕的境界,那麼你會如何去做?讓我們高唱著進行曲調,在這悲壯的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吧。

(六)布置作業

把你對愛國主義的認識、感悟寫出來,在班內交流,字數在300字左右。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第三中學 郭春根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多媒體應用、教學程序幾方面談談教學這篇文章的看法

一.教材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的主題都是愛國愛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讀課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選用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描寫景物,運用呼告、變換人稱的表達方法,直抒胸臆,發出為解放故鄉而戰鬥到底的時代強音據此,制訂下面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生字詞;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體會擬人、排比、比喻、呼告、變換人稱等手法的表情達意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藉助多媒體了解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舊中國苦難,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理解作者對故鄉熾痛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九&8226;一八」事變10年之後,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東北人民仍然無家可歸,端木蕻良滿懷思鄉愛國之情寫下這篇文章由於現在的學生沒有家國之痛的經歷和體驗,這方面的情感領悟能力不強,所以,教學難點確定為:品析抒情方式,揣摩諸如「熾痛」「埋葬」「呻吟」等詞語和「土地的誓言」的深層含義

二.教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之間對話的過程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引導學生運用「悲情導讀、動情誦讀、真情品讀、激情創讀」等讀書方法通過導讀,將學生帶進「抗戰」歲月;通過誦讀,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過品讀,推敲重點段落、詞句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創讀,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豪情

學生與老師對話一是藉助再現「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學生;二是開始時,老師悲情演唱《松花江上》,吸引學生;三是老師與學生平等溝通,採用師生共同參與方式組織教學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採用讀一讀、品一品、議一議、說一說等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散文語言魅力

三.學法

因為《土地的誓言》語言精美、可讀性很強,所以讓學生運用誦讀法、品讀法、創讀法讀懂文章;因為《土地的誓言》描寫形象生動,所以讓學生運用文圖轉換法理解文章;因為《土地的誓言》與學生生活相距甚遠,所以讓學生運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解決疑問題除此之外,還讓學生運用提問答問法、聯繫背景揣摩法等學法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將巧妙設計「總結學法」小插曲,並告訴學生將這些學法運用於課外閱讀當中去

四.多媒體應用

這節課將運用四個教學視頻,一是課前播放「再現『九一八』事變後,日冠在中國犯罪事實」視頻,將學生帶入「抗戰」時期氛圍,幫助學生理解閱讀課文

二是動情誦讀階段視頻,這是由泛舟朗誦,配上充滿悲壯氣氛的音樂,穿插體現東北特色景物的視頻,幫助學生體會文情

三是激情創讀階段視頻,這段視頻是剪輯、組合電影《大刀進行曲》中的30多個鏡頭,重新配上歌曲《大刀進行曲》製作而成,能激發學生鬥志

四是課堂結束時視頻,是MTV作品《和諧中國》,激發學生勇挑新時代重任的豪情

四.說程序

整個課堂貫串一條主旋律,即以「誓言」為切入口,「讀」為外在活動形式,以「思鄉愛國」情感為內在線索組織教學

(一)悲情導讀

課前播放影片,上課鈴響,教師演唱《松花江上》,接著老師提問導入:通過大屏幕,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這一影片再現的是什麼時候的真實場景?然後出示學習目標,引出聽讀方法:默默跟讀,文圖轉換

(二)動情誦讀

播放《土地的誓言》配樂朗誦視頻,學生聽讀

(三)真情品讀

這篇散文語言凝練,每一詞句都有韻味因此在學生聽讀完後,老師讓學生談感受,讓學生挑出感受最深的語句,老師順著學生心意引導品讀

教師心中要引導學生品讀的語句有兩處,第一處「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第二處「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學生挑選語句時,將會出現下面三種情況,教師都可一一破解

1.學生找到第一處品讀完後,老師設問「面對如此悲壯的家鄉土地,作者發出怎樣的誓言?」從而引導到第二處去品讀

2.學生找到第二處品讀完後,老師設問「文中哪些語句表現出了故鄉既美麗又遭受污穢和恥辱?」從而引導到第一處去品讀

3.學生找不到以上兩處,老師可隨時設問:土地的誓言什麼?找原句回答從而引導到第一處,再按「1」的方法,引導到第二處去

接著老師設問:從文中表達可看出,是誰的誓言?為什麼擬題為『土地的誓言』?

然後,提出兩個總結性問題:

1.作者發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回答形成板書

2.通過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讀書方法?

(四)激情創讀

設問:假如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的誓言是什麼?

提示學生用「假如我有……,我將……」表達,當學生說到「有一把刀」時,播放《大刀進行曲》,全班同學跟唱

然後進一步設問:現在我們進入了新時代,你將發出怎樣的誓言?

最後,教師結束語:此刻,我也許下一個誓言:我將像過去一樣,盡心盡責,為家鄉、為祖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新時代的建設者、開拓者,從而讓我們的家鄉,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文明、和諧

播放《和諧中國》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多媒體應用、教學程序幾方面談談教學這篇文章的看法

一.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自讀課文這一單元有五篇課文,所表現的主題都是愛國愛家《土地的誓言》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在僅有的兩段文字中,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選用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描寫景物,運用呼告、變換人稱的表達方法,直接抒發對土地的熾痛的熱愛,並發出為解放故鄉而戰鬥到底的時代強音據此,制訂下面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文中的生字詞;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體會擬人、排比、比喻、呼告、變換人稱等手法的表情達意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藉助多媒體了解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舊中國苦難,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理解作者對故鄉熾痛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1941年9月18日,「九&8226;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也進入艱苦卓絕的階段,東北人民仍然無家可歸端目蕻良懷著難以遏制的思鄉愛國之情寫下這篇文章由於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學生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從而這方面的情感領悟能力不強,所以,教學難點確定為:品析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諸如「熾痛」「埋葬」「呻吟」等詞語和「土地的誓言」的深層含義

二.教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我將引導學生運用「悲情導讀、動情誦讀、真情品讀、激情創讀」等讀書方法通過導讀,將學生帶進「抗戰」歲月;通過誦讀,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過品讀,推敲重點段落、詞句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創讀,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豪情

其次,學生與老師對話一是藉助再現「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學生;二是開始時,老師悲情演唱《松花江上》,吸引學生;三是老師與學生平等溝通,採用師生共同參與方式組織教學

第三,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我將採用讀一讀、品一品、議一議、說一說等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散文語言的魅力、表達閱讀體會

三.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密不可分的,教師運用的教法,不少完全可以轉化為學生的學法就教學本課來看,誦讀、品讀、創讀,如果學生自己運用,那就成了學法導讀,草率看來,不是學法,其實這也是一種學法我在設計導讀的時候閱讀了很多參考書、上網查找下載了很多圖片、音樂、視頻等文件後,才設計出來的,這樣看來閱讀資料、上網查找也是學習方法據此分析,上課時,我將巧妙設計「總結學法」小插曲,並告訴學生運用於課外閱讀當中去在此,對這節課的學法,總結幾點:誦讀法、品讀法、創讀法、文圖轉換法、查找資料法、提問答問法、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討法、聯繫背景揣摩法……

四.多媒體應用

這節課將運用四個教學視頻,一是課前視頻,播放「再現『九一八』事變後,日冠在中國犯罪事實」視頻這段視頻將學生帶入「抗戰」時期氛圍,幫助學生理解閱讀課文

二動情誦讀階段視頻,這是由泛舟朗誦,配上充滿悲壯氣氛的音樂,穿插體現東北特色景物的視頻,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為 「深入淺出」的教學起鋪墊作用

三是用於激情創讀的視頻,這段視頻是剪輯、組合電影《大刀進行曲》中的30多個鏡頭,重新配上歌曲《大刀進行曲》製作而成,能激發學生昂揚的鬥志

四是課堂結束時的視頻,是MTV作品《和諧中國》,激發學生勇挑新時代重任的豪情

課件的「課文板書」貫穿課文和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抗戰」時期全民皆兵的背景材料,為學生理解「土地的誓言」而「豁然開朗」

最後,附帶說明一下,製作《土地的誓言》課件,用到了「會聲會影」、維棠FLV視頻下載、VideoConverter.exe轉換、GoldWave.exe音頻、PowerPoint 2003等軟體

四.說程序

整個課堂貫串一條主旋律,即以「誓言」為切入口,「讀」為外在活動形式,以「思鄉愛國」情感為內在線索組織教學

(一)悲情導讀

課前播放「九&8226;一八」事變後,日冠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影片上課鈴響,教師演唱《松花江上》

導語:進入教室以後,通過大屏幕,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這一影片再現的是什麼時候的真實場景?

出示學習目標同學聽讀課文提醒:默默地跟讀;文字轉化成畫面或影像;找出有關「誓言」的語句;找出強烈情感的句子

(二)動情誦讀

點擊課件,播放《土地的誓言》配樂朗誦視頻,學生聽讀點擊課件,給加點字注音

(三)真情品讀

1.作者是一位遠離關東老家的遊子,他有一個誓言,請找出有關語句來

例句: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2.句中的「更美麗」,說明故鄉原先就很美麗,文中哪些句子描繪了故鄉的美麗?

(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多麼美麗,多麼豐饒……)

請用「故鄉的美,美在……」表達你的閱讀體會

3.這麼美麗豐饒的故鄉,卻正在經受著污穢和恥辱,從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重點分析段落: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

感受排比、擬人、比喻等手法的作用,品析「埋葬」「沉重」「呻吟」等詞語的含義

4.想起正在遭受日軍的污穢故鄉,作者內心湧起怎樣的情感?從文中找出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5.由前面分析,你可知道,作者為什麼要發出「一定要解放家鄉」的誓言?用「因為……所以……」句式表達(總結形成板書)

6.既然說是作者的誓言,文章為什麼擬題為「土地的誓言」?請大家讀一段背景材料,討論後再說

點擊課件,顯示材料

7.這篇文章可讀很強,理解難度很大可是,從今天你們的表現看,卻輕而易舉地學懂了請總結一下,我們運用了哪些讀書方法?

下面我們運用激情創讀法進一步理解課文

(四)激情創讀

1.抗戰時期,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鏗鏘的誓言,比如端目蕻良,比如趙一漫,比如張思德……假如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的誓言是什麼?用「假如我有……,我就……」表達看法

2.說到一把刀,我就想起了一首歌點擊課件,播放《大刀進行曲》,全班同學跟唱

3.在那個年代,那真是全民皆兵呀!因此,儘管日寇的鐵蹄兇殘,但抵擋不了中國人民的決心和意志, 1945年取得了抗戰勝利,隨後取得了解放戰爭勝利,毛澤東領導我們解放了全中國,鄧小平帶領人民走上小康之路,江澤民領導我們走向富強之路現在,胡錦濤領導我們走科技發展之路作為新時代的你,你將發出怎樣的誓言?

4.此刻,我也許下一個誓言:我將像過去一樣,盡心盡責,為家鄉、為祖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新時代的建設者、開拓者,從而讓我們的家鄉萬載、宜春、江西,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文明、和諧

點擊課件播放《和諧中國》下課!

《木蘭詩》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木蘭詩》,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過程和說教學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完成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於吟誦,有利於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說教學目標

為了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我們要引導學生對古詩文形成一定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詞,並理解有古今意義的字詞。 理解課文,並在此基礎上熟背課文。 品味文中修辭手法的妙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理解課文、熟讀課文到背誦課文,再到賞析課文,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3、情感與價值觀

了解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學習花木蘭的深明大義和愛國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掌握生字詞,透徹的理解課文。 了解勞動人民的艱辛,學習花木蘭深明大義和愛國精神。

2、難點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並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並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誦讀法:古詩教學應著重體現朗讀,注意語氣、語調、節拍,力求聲情並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在反覆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複述法:教師提示學生複述時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

③鑒賞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

④討論探究法: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⑤競賽法: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法

這篇文章是詩歌,語言生動,句式,教學大綱要求此文要背誦,而且還要求學習它的藝術特點,並運用到寫作中,於是我在上此課時要求學生用以下方法學習。

  1、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流暢、傳神、齊讀要,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歸納法:學生可按段或層次來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按納的文字來串通課文並朗讀課文,這種方法能使學生背誦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練習法:這種方法最實用於寫作,我們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方法,當我們分析了課文的寫作特點後,可以讓學生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語言運用能力。

五、教學過程

第一、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掌握生字詞和基本知識。採取學生自學、互學的方法,老師加以指導,讓學生掌握生字詞,知道什麼是樂府民歌以及文章故事背景等知識。

第二、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說說對花木蘭的理解,引起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花木蘭的興趣,並以此導入新課。

第三、整體理解,把我文意。翻譯課文,讓學生理解文意,並把握故事情節。

第四、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了解花木蘭賢惠、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徵,學習她愛國、愛家人的偉大精神,達到提高學生的思想情操。

第五、師生互動,品味賞析。教師指導學生找出課文寫得好的地方,讓學生先淺談見解,教師加以總結,賞析課文語言美,理解修辭方法的妙用,如互文修辭手法。

第六、延伸知識,深化主題。讓學生找出花木蘭還有哪些和另外的一些愛國英雄,深化愛國這個主題。

第七、加以總結,布置作業。總結知識點和主旨,布置兩題作業:1、寫一個100字左右對花木蘭的評價。2、背誦課文,找出寫得好的句子。

六、說板書設計木蘭紡織 →木蘭從軍 →木蘭征戰 →木蘭辭官 →木蘭還鄉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木蘭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可以說婦孺皆知,學生應該有所了解。本單元的選文都是愛國注意題材,旨在使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英雄們的壯舉,增強正義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課在設計時,也將圍繞這一單元目標展開。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單元目標: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②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了解「互文」等修辭的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詳略相宜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②複述法。③品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鑒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④點撥法,學習詳略得當的結構安排及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導入

  由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後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美

  首先師示範朗讀,要求聽准字音,讀完之後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易讀錯字)機杼可汗燕山鞍韉鳴濺濺撲朔迷離金柝

  接著,讓學生齊讀詩歌。這一環節主要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節奏明快的語言特點,並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教師點名朗讀或學生自薦,要求其餘學生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比如用較慢的語速讀出開篇的憂愁,歡快的節奏讀出歸家喜悅。

  第三環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詩意。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實的重點語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第四環節:複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首詩情節具有傳奇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比較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

  先小組內講講,讓學生有點準備時間,再小組推薦選同學複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餘同學或補充或評點。這個過程的最低要求是流暢、完整;我們期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放飛想像力,加上合理的想像。

  第五環節:賞析人物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從——中看出木蘭是一個﹍﹍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並且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這一環節採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然後舉手發言。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學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可能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等。用學生分析的詞語生成板書。例:

  木蘭

  勤勞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熱愛生活

  可以在學生說不出的時候給個示例導一下,不在一開始就示範。學生回答程度好的話,不必提。

  示例:我從「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兇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她也很體貼父親,否則不會承擔父親的責任。

  賞析之後請學生試讀。比如示例就應讀得果敢堅決,體現出木蘭的勇敢。

  總之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討論、賞析、品讀結合,在讀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決教學重點。

  第六環節:競背。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在3分鐘內看誰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環節:布置作業-----背誦《木蘭詩》。

  第二課時:

  第一環節:複習齊背這首詩,回憶: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木蘭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複習人物形象與鍛煉概括能力。

  第二環節:學習本詩中結構安排的詳略、繁簡,運用點撥法,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並能理解這樣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趙薇版的《花木蘭》的視頻,一分鐘。其中多是宏大戰爭場面的渲染。這個視頻承接上節課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髮出詳略的安排問題。

  ①《木蘭詩》里有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場景?寫的是什麼?

  明確: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寫木蘭奔赴戰場,速度極快,像飛一樣的。用了誇張的修辭。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的是邊疆的夜景。這裡有很大想像空間。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的是戰爭的殘酷,徵人歸來。

  思考②為什麼刻畫一個戰鬥英雄,卻沒有戰場上的詳細描寫,詳寫的是什麼內容呢?學生討論

  學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對話、出發前的準備、木蘭歸來的情形。

  總之,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

  點撥:繁簡詳略跟作品要表現的形象,表現的主題有關。

  給學生時間思考討論發言。

  師總結:這首詩不是要塑造一個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種種優秀品質。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板書)

  女兒情懷英雄形象

  (詳)↓(略)

  熱愛和平的傑出巾幗英雄

  學習寫作手法,不僅是為了研究本詩的布局謀篇,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

  第三環節:了解本詩作為民歌的語言特色。

  我設計的過渡是:這首詩能流傳千古一方面是因為木蘭這個形象惹人喜愛,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就是它的語言特色。

  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然後完成課後題「互文」「排比」「頂針」的用法

  第四環節:比較閱讀

  提供一段同題材的散文,初步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①《木蘭詩》中與上文「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幾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1以木蘭的口吻給父母寫家書

  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寫作能力,感受文本後木蘭細膩的女兒情感。

  2默寫《木蘭詩》

  總之,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情,採取誦讀、討論、品析、寫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走入文本,走入木蘭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的概括、想像、賞析、寫作等多種能力。


推薦閱讀:

一堂令人震撼的語文課
自主招生語文考試詩詞閱讀題集錦
樂於助人的作文怎麼寫?
一年級語文《看圖寫話》專項練習,家長:資料太好了!
淺談語文四環節閱讀教學策略

TAG: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