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中國汽車產業結構優化路徑

新常態下中國汽車產業結構優化路徑作者:李永康 《光明日報》( 2015年04月10日07版)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具有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就業面廣、消費拉動大等特點。2014年中國汽車產銷規模突破2300萬輛,連續六年蟬聯世界汽車產銷量第一。經測算,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約為4.22%,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比例是1∶7,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合計超過2000萬。新常態下中國汽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僅有利於自身發展,對於整個國民經濟也具有示範意義和帶動效果。

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困境

以要素投入為驅動、以政府直接干預為特徵的發展方式已不能承載中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產能過剩日益凸顯。近幾年中國汽車產業整體增長放緩,庫存高企。2014年前11個月累計銷量2107.91萬輛,同比增長6.14%;而2013年全年銷量2198.41萬輛,同比增長13.9%。2014年前11個月,我國汽車企業新增庫存35.14萬輛,截至11月底,累計庫存高達126萬輛。另據調查顯示,中國汽車產業2010年整體產能利用率為91%,預計到2015年將降至68%並持續在70%左右浮動,直至2020年。然而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費」所造成的世界汽車產能向中國不斷轉移的態勢在慣性作用下還在進一步加劇,雖然可能伴隨著局部結構性產能不足,但總體產能過剩幾成定局。

環境保護壓力增大。隨著2014年大規模生態環境污染事件頻發,尤其是各地相繼爆出大範圍、持續性霧霾污染事件,讓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空前高漲。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面對陡然增大的環保壓力和民眾訴求的倒逼,越來越多的城市出台「限行、限停、限牌、限購」等政策措施。汽車行業節能減排標準的更新周期縮短,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辦法、國五排放標準、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內燃機再製造推進計劃的相繼實施都表明資源環境對汽車產業發展的硬約束在不斷增強。

產業大而不強的態勢仍未改變。連續六年世界產銷量第一的光環難以掩蓋競爭力不強的短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大企業但沒有大品牌。2013年中國汽車銷量前三名的市場佔有率達到52.4%,位列第一的上汽集團銷量突破500萬輛大關。然而自主品牌乘用車和轎車市場佔有率不高,且從2011年起連續四年呈下滑趨勢。二是有大製造卻沒有大研發。與汽車產業強國相比,中國汽車產業依舊面臨著研發投入佔比不高、逆向研發比重過大、高端技術人才缺乏、核心技術有賴於外資等諸多困境。三是有大引進卻沒有大出口。經過多年的「市場換技術」和大規模「引進來」之後,201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94.81萬輛,只佔總產量的4%左右,且這一比例近年還呈逐年下降態勢。

創新驅動汽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要解決汽車產業發展遺留下來的產能過剩、環境承載壓力、產業大而不強等問題,關鍵在於用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轉變汽車產業發展方式。要實現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一是要用好「看得見的手」。政府既要簡政放權又要統籌協調,用法制化手段管理產業發展。打破地方保護壁壘,破除行業壟斷,清理各種人為扭曲市場的政策,出台合理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以環保、能耗、技術等作為市場准入的標準,促進具有競爭優勢的大型汽車企業橫向兼并重組,從而提高產能利用率,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二是要依靠「看不見的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盤活存量,優化增量。鼓勵整車生產企業縱向整合上下游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布局全球研發的空間格局,將整個產業鏈的優勢聚合起來,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中國汽車產業集群。

轉換汽車產業發展動力。一是要實現由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用科技和制度創新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以市場為導向,用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模式探索產業未來發展方向;依靠制度創新釋放活力,大力營造創意、創新、創業氛圍。二是要提高人力資本質量。變「人口紅利」為「人力資本質量紅利」,建立多層次人才(包括高素質的產業技術工人、優秀工程師、技術創新與研發領軍人才、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管理人才)培養體系,讓各類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實現汽車產業結構高度化。一是要推進汽車產業服務化。用積極的財稅、金融政策促進第二、第三產業相融合,大力發展汽車後市場,促進研發設計、標準制定、物流管理、品牌營銷、售後維修等生產性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二是要促進汽車產業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低碳化。著力發展車聯網技術、智能汽車技術和新能源汽車技術,在這些戰略性新興增長點上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實現對歐美日韓傳統汽車產業強國的彎道超車。三是要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向國際汽車產業鏈的中高端邁進。調整中國汽車產業在國際汽車產業各價值鏈區段的分布比例,實現從組裝和零部件製造等低端環節向整車和零部件設計與研發、核心零部件製造、品牌運營等高端環節的躍升,實現從成本競爭向質量技術品牌服務競爭的轉變。

實現汽車產業結構合理化。一是市場結構合理化。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周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所湧現出來的機會,推動汽車尤其是商用汽車的出口,實現消費和出口雙拉動。二是需求結構合理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既要發現和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又要根據「長尾效應」理論,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捕捉消費長尾,積極提供質量型、差異化的產品。三是產業間關係合理化。首先要構建合理的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關係。其次是結構性降低准入門檻,吸引新企業、新技術、新資本、新人才進入汽車產業,放入源頭活水,營造「鯰魚效應」,激發汽車產業內部活力。最後要發揮汽車產業強大的帶動作用,促進上下游相關聯產業共同轉型升級。

產業結構高度化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目標,產業結構合理化是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基礎。需正視的是,由於中國地域廣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差異性大以及國際能源形勢風雲變幻,加上新能源技術發展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等因素,中國汽車產業的結構優化之路必將充滿不平衡性與艱巨性。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推薦閱讀:

任正非與王文學 兩個幸福男人的產業地產版圖
南京:玉蘭花開別樣紅 產業經營一條龍
山水文化一口氣設三公司 文化產業轉型提速-2014-6-12
美養老市場巨大 養老產業成為新一輪投資熱潮
軍民產業融合面面談(上) —— 軍民融合在國外

TAG:中國 | 汽車 | 產業 | 產業結構 | 汽車產業 | 優化 | 中國汽車 | 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