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水患的真相是什麼?|洪水|侵佔|水患
武漢水患的真相是什麼?曾經填湖只需交納5萬「巨額罰款」
作者:孫不熟
來源:公號「城市戰爭」
很多人把武漢這一次水患與98年抗洪相比,其實與98年有很大不同,那一次是長江洪澇,這一次主要是城市內澇。
與長江洪澇相比,城市內澇的破壞性與持久力要小很多。所以,隨著降雨停止之後,馬路上的積水也很快就消退了。隨著長江上各種大壩的修建以及堤岸的加固,長江洪澇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最近幾年真正困擾武漢的是內澇,而這並非武漢才有的特例,北京廣州等城市也好不到哪裡去。
很多人把矛頭指向當地政府的「滿城挖」,破壞了這座城市原本良好的生態排水系統,這類指責當然是很有必要,但還沒有解釋問題的全部。總結來說,有這樣幾點原因值得關註:
1、降雨的確太猛,一周降雨量相當於全年的41%
從6月30日到7月6日這一個星期,武漢的累計降雨量達到580毫米,突破武漢自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周連續性降水量最大值。
什麼概念?2015年北京全年的降雨量是598毫米,上海是1651毫米,廣州是2478毫米,武漢是1427毫米,也就是說,武漢這一周的降雨量相當於北京整整一年,上海全年的35%,廣州全年的23%,武漢全年的41%。
如此猛烈的降雨,放在國內任何一座城市,都吃不消,更何況是「滿城挖」的武漢。
2、武漢的地理條件不利於排水
拜萬里長江所賜,湖北稱前湖之省,武漢稱百湖之市。有人認為這些湖泊有蓄水功能,是天然的優質排水系統,在降雨量不大的時候可以這麼認為,但一旦降雨量超出某個臨界值之後,正好暴露武漢在地理條件上一個軟肋。
這可能要從江漢平原的地理成因開始說起。在距今10000年到2000年以來,長江出三峽、漢江出丹江口後,就在今江漢平原一帶奔涌交匯。當時的江漢平原地勢低洼,是荒無人煙的沼澤濕地,被稱為「雲夢大澤」。
每到汛期,長江和漢水暴戾忽現,到處洪水漫流,整個雲夢澤江湖不分,呈現出大片大片水天相連的狀態。同時,江水攜帶的大量泥沙也被帶來,慢慢沉降,雲夢澤不斷被分割、解體和縮小,慢慢地形成江漢內陸三角洲。漢陽、武昌的雛形正是在這個地理條件上慢慢形成的。(據長江日報)
也就是說,武漢這座城市是在一片地勢低洼的沼澤之地上建立起來的,其百湖密布的形態正是它曾經作為沼澤之地的殘留印跡,而不是什麼優良的生態排水設施。地勢低洼,不利於排水,又有萬里長江源源不斷的水源供應,武漢自古以來就水患不斷。直到近代,築堤技術的不斷升級,長江洪澇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但隨著城市地面的水泥化,內澇成為新的困擾。
3、無節操填湖蓋樓:填湖只需交納50萬「巨額罰款」
每次看到武漢地圖,都要小小地被震撼一下,因為如此大江大河、百湖密布的雄偉氣魄,國內主要城市中幾乎找不到第二個。
然而,在文人心目中豪邁多姿的地理形態,卻給城建部門與房地產開發商製造了很大難題。大片的土地被江河湖泊所切割,陸地與水面犬牙交錯,很多地方還有山丘冒出,找不到多少方方正正的好地塊。對一個缺乏先進規劃理念也缺乏審美情趣的內陸城市來說,最簡單也最愚蠢的辦法就是填湖修路、蓋樓、辦廠,這讓本來就脆弱的排水系統雪上加霜。
所以,在房地產商狂飆突進的鐵蹄之下,這座城市水泥地的面積越來越大、湖的面積越來越小,百湖之市有點徒有虛名了。這是兩則深度報道的標題,有興趣的可以搜來仔細閱讀:《「百湖之城」徒有虛名 武漢市內湖泊僅剩38個》、《武漢50年來近90個湖泊消失,官方出台措施治湖》。
政府的確在嚴厲打擊非法填湖的行為,但問題是很多湖泊是被「合法」地侵佔的。這是一篇報道的原文:
有關部門曾組織過一次對西湖、北湖、鯇子湖等11個湖泊填占情況的調查,結果發現被填占的湖面,大部分經過了規劃審批。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楊向玲為此十分憤慨:「很多填湖事件是『官填』,是拿著領導的『條子』、部門的批文『合法』填占的!」
「官填」也好,「私填」也罷,根本原因就是利益驅動。眾多房地產商搶著占湖、填湖,是因為房子建在湖邊有賣點。
一旦違規填湖被查處了,會怎樣呢?罰酒三杯。這是另一篇報道《武漢通過最嚴湖泊保護條例 非法填湖最高罰50萬》2015年6月起,根據修訂版《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非法填湖者,最高面臨50萬元的巨額罰款。另據報道,在此條例修訂前,違法填湖的最高處罰是5萬元。。。。。。
你沒看錯,填湖只需交納50萬「巨額罰款」。雖然新規也要求除了交納罰款,還需要恢復原狀,但50萬的罰款額對一個敢於填湖的企業來說,實在太沒威懾力了。如果你是一個開發商,你一定也會說:500萬拿去,填它10個先!
「罰酒三杯」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壞的勸酒辭,這是網傳的一張武漢湖泊歷年分布圖:
責任編輯:劉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