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幫鄉野村夫是如何治理一個國家的
劉邦KO項羽後建立大漢帝國,但是剛開始,坐的很不爽。因為西漢的結構是布衣將相與諸侯王共享天下,大家都知道的韓信、彭越幾乎就不鳥劉邦。 找一找「封建」的老祖宗 這裡要啦一啦「封建」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看看她在各個時期都活的啥樣,追根求源,是不是如同你知道的那樣。 張豈之認為:西周的分封制稱為封建,即封邦建國。 分封制也稱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前朝遺民分封領地和相當的治權。 史記記載,黃帝時代(前2717-前2599年),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這描述的是早期的封建制度。周朝時制度的完善程度達到頂峰。從堯、舜經夏、商到周朝,採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天子將土地分給親屬或功臣,所封之地稱為諸侯國、封國或藩國等,統治封地的君主被稱為諸侯、藩王等。 西周推翻商紂的殘暴統治,政權不穩定,前朝的殘留勢力還是有少量存在,在這種情況之下君主實行分封制將政局穩定下來,比較成功,諸侯屈居在君主之下,過著安分守己的日子。 秦始皇一統華夏後的一個重要決策是設立郡縣制,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並且極力推行。 然而,由於郡縣體制的推行,各諸侯國強力抵制,沿襲兩千多年的分封制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廢除的,秦朝末年,戰爭爆發,政權崩垮,沒有了各諸侯國的相互制衡救援,整個大秦帝國很快被瓦解,加上楚漢爭霸後的勢力格局,對於體制,劉邦做出了半繼承半延續的策略。
鄉野村夫的治國之道 劉邦出身農民,丞相蕭何、曹參縣吏出身,將軍樊噲是殺狗的屠夫,灌嬰是販賣絲綢的商人,周勃以織葦席為生,吹簫掙點外快,太僕夏侯嬰是個馬夫,只有張良,還算有點來頭。 這樣一群草莽村夫,對於統治一個偌大的王朝,沒有任何的實戰經驗如何治理? 「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張良一借間」由劉伯溫一首詩詞,可知張良對於漢室王朝的建立與興衰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秦朝時,韓國有個貴族名叫姬良,其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五代在韓為相。他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為了逃避通緝,便改了姓「張」。 秦滅韓國,設計誘騙生擒韓國國王及大臣,一併誅殺。相門世家當然不可避免,兄弟被殺,張良年少,不曾為官逃此一劫。為報亡國之仇家恨,張良不惜重金,棄家出外,週遊世界遍訪名師,結交忠信有志之士伺機起事。後據說,張良得到黃石道人的真傳,延承了華夏文明的智慧精華。 楚漢四年劉邦、項羽分別領軍駐紮廣武山,隔澗對峙。項羽用伏弩射中劉邦前胸,軍心不安,張良出謀,請劉邦坐車巡視軍營,安定軍心。 韓信要挾劉邦封他為齊地「假王」,張良同陳平說服劉邦,因勢實封韓信為齊王。 八月,張良向劉邦獻緩兵計,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西歸漢、東歸楚。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年)十月,劉邦欲撤兵回關中,張良、陳平等力勸劉邦追擊東撤的項羽。劉邦命韓信、彭越率軍到固陵與項羽會戰,韓、彭按兵不動,由於兵力懸殊不可得勝,張良向劉邦獻策,向韓、彭許加封地,促使韓、彭前來會戰。十二月,劉邦漢軍圍項羽於垓下,項羽自殺於烏江邊。 劉邦登上皇帝寶座後,如何管理國家確實一頭霧水,經過張良、蕭何、陳平、曹參等智囊團的群策軍力,決定延續大秦王朝的制度最為快捷有效,史稱「漢承秦制」。 由於打江山的過程中不得已,已經先後分封了韓信、彭越等七個異姓王。劉邦面對拼湊起來的諸侯勢力和亡秦後的六國背景,首要任務是,努力維持穩定局面。因此,大秦的郡縣制,劉邦一半繼承,一半延續當前的狀況,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但他的心意是郡縣制。 公元前200年,張良隨劉邦入關中,居櫟陽,杜門不出,不問朝事。張良送次子辟強入宮侍讀,隱居紫柏山中之紫關嶺。 各諸侯國均有自己的勢力軍隊,有些之前根本就不鳥劉邦,所以,登基以來,劉邦都在為鞏固自己的勢力部署著。具體的過程是把原來分封的異姓王由同性王來代替,然後是消藩,最後是削權。
剷除異姓諸侯王 分封同姓子弟 調和異姓諸侯王與郡國制的兩極偏差 劉邦首先要幹掉的就是韓信,這是他的心頭大患,但是,韓信的用兵才能和功勞又非常人能及。劉邦也非常矛盾。 劉邦登基僅五個月,異性諸侯國一個勢力還不算強的燕王臧荼便謀反了,劉邦花了兩個月才算搞定,因此對異性諸侯王更是芥蒂了。 第二年年初,有人告韓信也要謀反,劉邦這回更坐不下去了。因為他知道,自己雖然是皇帝,但是此時論打仗根本不是韓信的對手。 怎麼辦呢?還是陳平給他出的注意,找個雲遊的借口讓他來見,然後拿下或者幹掉。 後來真的把韓信拿下了,不過,劉邦確實對韓信既愛又恨,謀反的罪名也沒有坐實,因此,決定放他一馬,於是把他貶為淮陰侯,放在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韓信不禁仰天長嘆:古人說的對啊,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是的,不久後他的長嘆應驗了,那就是被劉邦的老婆給收拾了。呂雉也是個心狠手辣的角色,面對障礙,絕對不會手下留情,她更知道韓信的威脅有多大。因此,高帝十年,劉邦平定趙相國陳豨叛亂時,韓信舍人告其與陳豨勾結,想裡應外合攻擊留守的呂后和太子劉盈。呂雉與相國蕭何合謀稱劉邦已殺死陳豨,騙韓信入宮道賀,將他在鍾室斬首。 劉邦當上皇帝後,長達八年的時間,主要的工作就是剷除異性諸侯王。最後,他之前分封的八個異性王:韓信、彭越、臧荼、英布被OK,張敖廢為列侯,韓王信和最後封的發小燕王王盧綰逃到匈奴,僅留下一個勢力最弱的長沙王吳芮。與此同時,陸續分封齊王劉肥、吳王劉濞、代王劉恆等七位劉氏親宗為王。 劉邦駕崩後就到了呂后的天下,呂后秉承劉邦的法則,對劉氏諸侯喜歡的就封不喜歡的就殺,另外還添加了呂氏親宗,制衡各王,把持了天下大權。
呂后死後,到了文帝十二年,出現了一個人稱「智囊」的晁錯,提出削藩。景帝三年,重用晁錯,史稱七國之亂,諸侯國權利被剝奪,官職降低,不再治國,權利收歸中央。 漢武帝劉徹的時候,國家已有了四十個郡,王國減少到二十五個。 接著,漢武帝採用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諸侯王除了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私恩」,把封國的土地分給其他子弟為列侯,列侯封國隸屬郡,地位如同縣長。自此,諸侯國的勢力進一步分化,越來越小。 然後就是最後一步了,這一步的到來也是水到渠成。 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劉安與衡山王劉賜謀反,事敗自殺。漢武帝下令絞殺餘黨數萬人以儆效尤,並特意頒布了《左官律》規定王官為左官,沒有實權,《附益法》限制士大夫與諸王來往。自此,諸侯王只可享受朝廷的俸祿稅收,如同一般商家富豪,困擾百餘年的諸侯王問題徹底解決。 統一最快捷的方法是戰爭,管理最重要的是民心,這是大漢王朝統治的第二個秘訣。 大漢的劉氏家族在治理諸侯王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忘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意識。只要是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叛亂掀不起大風大浪,因此,好制度的繼續沿用與創新使得「文景之治」流傳千古。
推薦閱讀:
※鄧小平1981年向金庸透露:為何我不當國家主席
※前往這些國家記住要銷簽,否則再次申請將會被拒簽!
※佛州槍擊案後,中國將成美國最大威脅
※國家能力論綱
※防控疫情應有一種國家範例
TAG: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