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精神的現代價值
07-20
關於儒家精神在當今社會的命運,這是近幾年學術界重點探討的問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論點。這裡,想介紹其中幾種有代表性的論點,並加以評析,或許對我們正確認識儒家精神在當今社會的命運,有所俾益。 有位美國學者,叫列維森,寫了《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一書,這部書的內容,代表了大多數研究儒家文化的美國學者的觀點。列維森認為,1919年五四運 動以後,儒家精神經過這場文化革命的風暴,其生命已經結束,已經被博物館化,它在思想文化學術等方面所佔的統治地位,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在此之前,主觀 上尋找自強求富之路的洋務運動,力圖用儒學改造中國,但失敗了。辛亥革命後,儒家精神在意識形態領域已垮掉;袁世凱想復辟儒學,但力量微乎其微。五四時期 的新型知識分子,一致認為儒學是妨礙西化的障礙,他們在對儒家精神的批判時,已形成文化的聯合戰線。在作者看來,儒學已喪失當年的旺盛生命力和說服力,已 完全淡薄和衰微。 對於作者的這種觀點,我不能苟同。因為歷史事實與作者所說的有較大出入。第一,儒家精神在五四以後,其生命並未結 束,它沒有成為博物館的陳列品,或成為歷史的陳跡。它仍然以頑強的生命力,活躍在社會政治、經濟尤其是人們的思想意識領域,儒家精神在意識形態所具有的社 會功能,並未隨專制統治的崩潰而垮掉。因為封建主義三綱五常、君主專制不能代表儒家精神的全部內容,它甚至也不是主要內容。清王朝的崩潰,只能說明君主專 制制度在中國自此以後銷聲匿跡了,而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變化微乎其微!傳統儒家精神中的糟粕沒有完全被清除或垮掉,而其中的優秀部分也沒有在那場革命中被摧 毀。 第二,五四時期的思想家們在對待儒家精神的態度上並不一致,就其主流而言,他們對儒家精神並非主張完全拋棄,那種認為儒家精神是 中國走西化道路的障礙的觀點,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流。關於這一點,我在前面已有論述。總之,對於這種認為儒家精神在五四以後就已壽終正寢的觀點,我認 為不符合歷史事實。 國內有的學者從對歷史的回顧來研究儒家精神的現代價值,認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是與批判儒家聯繫在一起的,中 國近代文化史上三次大規模的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以及影響最大的「五四」前後的新文化運動,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儒家文化展開批判,但都未能把以綱常禮教 為主體的封建思想壓下去,致使中國現代化的目標遲遲未能實現。而日本破壞了儒家文化原有的結構,並且把日本原有文化傳統的某些內容與儒家精神相結合,並創 造出適合日本國情的文化形態,因而能充分實現近代化。康有為等近代有識之士把現代思想糅入儒家傳統世界觀,這不可能為中國現代化創造條件。 從中西方社會發展的因素比較看,明中葉中國經濟與西歐大體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但是由於中國受儒家思想的束縛,停步不前,未能像西歐那樣經過資產階級革命 和工業革命而大踏步前進,從而失去了一次寶貴的機會。上個世紀末一些國家,如俄國、日本等開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康、梁等人也積極從事改革,為中國現代化 準備條件。但由於封建禮教的影響,變法派鬥不過一個西太后,使中國又一次失去走向現代化的機會。新中國建立後,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其他條件皆備,惟獨由於二 千年儒學影響積澱太深,使這次機會也未能很好的把握。 這種論點與上一個論點有所區別,前面的論點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儒家精神已 經衰亡,成為博物館的陳列品,這個論點則認為儒家精神至今仍有很大影響;兩種論點也有相同之處,即認為儒家精神阻礙中國的現代化,中國要實現面向世界的現 代化,必須徹底拋棄阻礙現代化進程的儒家精神。由此,儒家精神的前景,是可想而知了。 另有一種論點與此針鋒相對。這種論點認為,儒家 傳統精神中並無任何內在問題足以妨礙中國經濟發展。相反,儒家傳統精神有利於中國現代化。論據是:1.儒家強調嚴峻的甚至是冷酷競爭;2.儒家重視歷史與 未來間不可分割的聯繫,提倡長遠規劃;3.儒家重視社會秩序超過對物質佔有慾望;4.儒家在注重邏輯和理性的同時,注重直覺和人的因素;5.儒家以相輔相 成的觀念,對多變的現實加以協調完善,以出色的管理對付令人類苦惱的變幻和衝突;6.儒家傳統中有完整的紀律;7.儒家以不變應萬變,善於採用實用主義創 立制度和進行改革;8.儒家善於保持統一管理和自由競爭的平衡,在經濟領域也同樣提倡知識與禮儀,將商品經濟競爭保持在和諧之中;9.儒家傳統文化能敏銳 地防止精神或心理受到的危害;10.儒家文化能促進技術與貿易的創新,亦能以完善的智慧,對付因技術和貿易的推進而形成的社會緊張局面。儒家傳統精神中的 所有這些都是促進社會現代化的積極因素,未來世界各國,將面臨著未來具有儒家傳統的東西各國飛速發展的挑戰。因而,展望儒家精神的前景,是一片光明。 這些年來,海外有另一種論點,主張對儒家傳統精神採取「創造性轉化」的方式,意欲通過「返本開新」,達到繼續保持儒學的主導地位,認為「要發揚文化認同 精神,也必須徹底批判封建遺毒」,承認傳統文化的主調的確是「後顧」的。持這種論點的學者對現代西方哲學比較了解,長於運用西方哲學方法重新詮釋儒家傳統 精神。他們認為,展望21世紀,儒家精神能否獲得發展,就要看面對西方的挑戰,儒家精神有無創見性的迴音。 以上幾種論點在研究儒家精神與現代化關係中,已經向人們展示出儒家精神的現代價值,或者它被作為現代化的障礙物而被拋棄;或者它被作為家珍而在現代化過程中全部加以保留和全部利用;或者它在未來被「創造性轉化」。 那麼,儒家精神在當代世界文化發展過程中,處於怎樣的地位?對此,學術界看法有較大差異。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儒家傳統精神已經逐漸與西方文化相互融合,並最終形成全球意識,即全人類共同的精神形態,儒家精神所具有的民族性將逐漸消失,其理由 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全世界將成為一個關係非常密切的整體。一方面,整個人類所面臨解決的共同問題將越來越多, 例如能源危機問題、維護生態平衡問題、限制核武器和反對核戰爭問題,控制人口增長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正確解決,日益擴大了人類的共同利益,由此將形成 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 與此同時,當今世界交通極為發達,知識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十分廣泛而迅速。這樣,無論中國還是歐洲各國,或其他 國家,其精神形態和體系中適應於全人類的有價值的內容,將在全球性的傳播和交流中,逐漸被別的民族所吸收,而其中僅適應於本民族或局部地區的文化成分,就 有可能在這種傳遞和交流中,逐漸被淘汰。從目前情況看,人類的精神文化將趨於「同化」,儒家傳統精神將與其他精神文化一樣,也將被同化入全人類共同精神形 態之中。這種觀點,我們姑且稱之「精神趨同論」。 有的學者認為,西方精神文化是與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要建設與現代 化相適應的精神文化體系,都必須以西方精神文化體系為參照系,即世界精神文化體系以西方精神為軸心。持這種觀念的人認為,從精神文化的角度看,中國與西方 的差距,不僅是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差距,而且主要是時代的差異。中國傳統精神文化,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思想;所謂西方近代文化,實際是西方資本 主義、資產階級的文化思想。西方國家實現了現代化,其精神文化體系中除反映資產階級利益外,還包含有與現代化相適應的合理成分,屬於現代文明的先進成果。 例如,科學與民主是西方近代精神文明的兩大標誌,也是所有第三世界國家建設現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內容。然而中國建設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化的歷 史過程,儒家傳統精神文化則是與現代化不相容的,不打破儒家傳統精神文化,不以西方精神文化為參照系,要建設與現代化相適應的新文化意識形態是不可能的。 因此,從超越資產階級利益的現代化觀點來看,西方精神文化是人類進步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西方精神將是明天全人類的精神。這種觀點,我們可稱之為 「精神西化論」。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西方精神文化將面臨全面崩潰,引導人類走向大同的將是儒家傳統精神文化,儒家傳統精神將是人類社 會的希望。其理由是:一方面,儒家傳統精神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完備的精神文化體系,它能使一個民族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保持共同的生活信念而凝聚 不散,顯然包含著合理內核,例如關於人的道德修養、思想情操、向上進取、獻身精神等;另一方面,西方世界科學技術的光輝業績與人們精神文化的極度貧乏,形 成空前巨大的鴻溝,已經或正在警告西方社會、偏離端正人類倫理觀念這一現代最緊迫的根本問題去發展科學技術,將會給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西方社會所格外缺 乏的這些倫理思想,正是古代中國文化所具有的。 因此,必須重新估計儒家傳統精神,反省自近代以來,「全盤西化」的片面和極端,進一步認識,闡發儒家傳統精神文化的內涵和要義,重新高揚儒家傳統精神,並推而廣之,作為世界文化的中堅。 以上關於儒家精神文化發展前景的觀點,包含有某些合理的成分,但從總體上說,都帶有各自的片面性,很難說服人。當然,就全世界範圍而言,人類的共同利益 在日益擴大,各民族精神文化的發展也確有某種「綜合」趨勢。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即主要在物質文化的共同發展。任何一個國家想獲得迅速發展,就必須保 持和發展民族精神文化,它是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標誌,不但不會隨著「綜合」趨勢而消失或淘汰,相反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任何時代,世界精神文化不可能只 有一種純之又純的「全球共同文化」。民族精神文化愈是具有獨特性,就愈是對異域異族的人們具有吸引力。物質文明越是高度發達,人們就越需要有本民族獨特的 精神文明,只從物質方面理解現代化是片面的。只要物質文明,而拋棄本民族的精神文明,這是低層次的追求。這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利於物質文明的長遠 發展。因而,「精神趨同論」不合於實際,也悖於理論和邏輯。 西方國家最先走上現代化道路,在建設現代工業文明的同時,批判繼承了西方 歷史上傳統的精神文明,形成與現代化基本適應的精神文明形態,其中包括個人價值觀、自由競爭意識、積極進取、優質服務、講究效益、科學與民主精神等。這對 於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是有益的,從中借鑒或吸取一些適用於我們民族的因素,很有必要。如果實行自我封閉,拒絕學習西方精神文化的長處,不利於我們的現代化 建設。 但這並不等於說,我們要完全西方化,要盡棄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因為西方精神文化並非唯一與現代化相適應的文化類型,這已經被 歷史和現實所證實。現代化不能等同於西化,這完全是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那種認為中國精神文化與西方精神文化不是國別的差異,而是時代差異的觀念,我不贊 同。精神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其積極進步的一面,但這不是用一種精神文化完全取代於另一種精神文化。一個民族失去了支撐其生存繁衍的精神支柱,後果將不可想 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