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教會大概經歷過什麼事?
初代的教會:從「起始」至「逼迫終止」(主後313年)
作者:呂沛淵
教會的起始
主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在此真理基礎上,在這磐石上,主要建造神的教會。藉主的死與復活,新約教會誕生了。主在升天之前,頒布了大使命,叫門徒往普天下去傳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使徒們往各處去傳福音,教會如雨後春筍在地中海沿岸各地建立增長,如使徒行傳及新約書信所記載的。在使徒相繼離世之後,傳福音建立教會的棒子,由第二代的領袖繼承,如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ofRome,格那丟Ignatius,黑馬Hermas,帕皮亞Papia,坡旅甲Polycarp,這些人被稱為「使徒後教父ApostolicFathers」。在他們的著作里,我們可以見到當時教會的信仰生活狀況。
外面的逼迫
基督教會從成立之初,就受到政治宗教各方面的逼迫。許多信徒為主殉道。先是猶太人的迫害,但沒有多久,羅馬帝國就變為教會的主要敵人。第一世紀里較嚴厲的逼迫,是發生在皇帝尼祿Nero(54-68在位)與竇米田Domitian(81-96)之時。幸好這兩次的逼迫較為局部,先在羅馬(彼得與保羅殉道),後在小亞細亞(約翰遭放逐)。然而到了第二世紀,逼迫就蔓延開來。逼迫的程度,主要是看當地長官執行的松嚴。殉道者行列中,有伊格那丟、坡旅甲、游斯丁JustintheMartyr等。到了第三世紀,逼迫就更加劇烈,皇帝瑟維如斯SeptimusSeverus(193-211)下令將改信基督教者處死;皇帝德修Decius(249-251)定規所有人都必須向羅馬神明獻祭燒香,並取得證明書,凡不遵行者視同罪犯。皇帝瓦勒良Valerian(253-260)也執行類似作法。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284-305)及繼任的的加列流Galerius(305-311)帶來最後的大逼迫,但也是最慘重的。基督徒被排除於公職之外,教堂被摧毀,聖經與教會書籍被燒毀,基督徒遭受全面的大逼迫,嚴刑拷打,多人殉道。
羅馬帝國逼迫基督徒的理由,從表面來說,是根據流傳的謠言與誤會。深層來說,原因複雜:「基督徒火熱傳福音造成對羅馬國教的威脅」,「不容許基督教成為強大團體效忠另一位王」,「畏懼基督徒的愛融化社會階級制度」等等。基督徒中有識之士起來著書立說為信仰辯護,以破除謠言並顯明基督信仰的真實。他們被稱為「護教士Apologists」,其中以殉道者游斯丁最為著名。他們以哲學理性方法來證明基督教信仰的優越,並上書皇帝促其停止逼迫,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異端的侵擾
教會在第二,三世紀的成長,除了遭遇外面的逼迫,也面臨內部異端的興起。教會快速的成長,許多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加入了教會,他們照著自己原有的哲學或文化理念來解釋基督教信仰,就產生了分歧的看法。當教會發現這些說法已經與福音基本信仰相抵觸,到了離經叛道的地步,就必須與之劃清界限,稱之為「異端」。在這些異端邪說中,最具影響力的乃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或作「靈智主義」),由於此派認為物質是邪惡的,否認「道成肉身」與「身體復活」等基要真理,教會領袖都視之為最危險的敵人,著書立說指出其錯謬。
教會的回應
內憂(異端的侵擾)外患(政府的逼迫)威脅了教會的生存與發展。雖然挑戰是如此艱鉅,但是教會靠主恩典立在磐石上,以三方面的鞏固措施來回應:
(1)主教監督制度以大城市為中心的教區逐漸形成,「主教」(或作「監督」、「長老」,見徒廿17,28;多一5-7;彼前五1-2)成為羊群的監督,抵擋異端的領袖,在逼迫中堅固信徒的信心。根據伊格那丟的看法,主教制是福音信仰的安全保障;羅馬的革利免也強調這是使徒傳承的落實。
(2)認信基要真理教會起始制訂信仰告白,作為信徒受洗前學道班的教導內容,幫助信徒紮根於聖經真理,分辨正統與異端之別。各地教會簡明扼要的「信經」,認信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以駁斥以便尼派(Ebionism,否認基督的神性)與幻影說(Docetism,否認基督的人性);「使徒信經」即是起源於羅馬教會根據聖經使徒的教訓所編成的信經,作為信徒受洗時的信仰告白。
(3)確認聖經正典聖經是神的話,成文的道,使人得生命(彼前一23;羅十17),產生了教會。舊約正典39卷在主耶穌當時已得確認,而新約正典27卷的寫作成文,是在第一世紀末才告完成。新舊約聖經66卷書本身就是神的話,並非由教會開會投票決定的。主的羊聽主的聲音,教會乃是在聖靈的引導下認出這66卷書是神的話。此「認出」是有其時間過程的,受到當地教會的內在屬靈光景,與外在生存環境的影響。由於當時印刷術尚未發明,手抄本的流傳需要時間,再加上政府的逼迫阻撓;此外,異端的興起、冒名的著作、假教師的教訓,危言聳聽,造成信徒們許多的困擾。
例如:第二世紀中,馬吉安Marcion教派興起,他們傳講幻影說,他們不接受舊約與任何有猶太背景的新約著作,認為只有保羅的十篇書信與刪減過的路加福音才是聖經,這是「刪減主義」;接著不久,孟他努Montanus教派崛起,他們禁慾又追求靈恩及新的啟示,認為聖經是過去的啟示,教會需要新的啟示,這是「加添主義」。教會在異端的「減法」與「加法」圍攻之下,教會領袖帶領群羊逐漸分辨認出哪些書卷是聖經正典,各地教會形成共識。主後200年時的「穆拉多利正典書目MuratorianCanon」已包括新約正典27卷的絕大部分;當戴克里先大逼迫時期,信徒被抄家,被逼交出聖經時,他們交出的並非聖經書卷(反正羅馬政府官員不能分辨),這顯明他們心中已有正典的觀念。自397年迦太基會議之後,普世教會都已確認新約這27卷,再也沒有疑問了。感謝神賜給教會新舊約聖經,又引導教會分辨認出正典,使得教會能建造在「神的話」這磐石上,雖經過內憂外患狂風暴雨的打擊,卻越發蓬勃增長。
早期的教父
自「護教士」之後,神又興起一些偉大的教父:愛任紐Irenaeus(約130-200)來自小亞細亞的示每拿,大半生是在今日法國的盧昂作主教,著書立說駁斥異端;特土良Tertullian(約160-225)是在北非的迦太基,以筆捍衛真理,駁斥異教抵擋異端;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ofAlexandria(約150-215)步隨游斯丁,嘗試綜合基督教信仰與希臘哲學;俄利根Origen(約185-254)接續革利免為亞歷山大聖經學校的校長,著述頗豐,受希臘哲學影響極大,喜愛寓意解經,由於他的思想有些嚴重錯謬,後來教會定他為異端,然而影響不小;居普良Cyprian(死於258)是迦太基的主教,著書立說,致力探討教會的大公性與合一性,以及聖禮的施行。
這些教父的著作存留至今,對今日教會具深遠的影響。透過這些文獻,我們可了解早期教會的信仰與生活,掙扎與血淚,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作為今日教會的借鏡。
黎明的來臨
到了第二世紀的中期,即主耶穌受死復活之後過了一百年,教會蓬勃發展,從敘利亞到羅馬,遍滿了各地。再一百年之後,羅馬帝國全境,包括英格蘭,都有教會。到了300年,基督徒在小亞細亞與北非一些省分,甚至成為當地人口的多數。正如特土良在其上書皇帝的「護教書」中所說的:「我們是近來才開始的,然而已遍滿了你們當中每個所在─城市、島嶼、堡壘、鄉鎮、市場、軍隊、部落、公司、宮殿、元老院、演講廳─除了你們的神廟之外,我們無孔不入。……你們各城所有居民幾乎都是基督的跟隨者。」特土良陳明:基督徒皆是敬神愛人奉公守法的廣大良民,逼迫他們是傷天害理,自掘羅馬帝國的墳墓。
可惜忠言逆耳,羅馬政府的逼迫變本加厲,皇帝戴克里先與副皇帝加列流於303年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全面大逼迫,305年加列流繼位皇帝後,逼迫教會有增無減。然而,自戴克里先於305年退位,306年西部皇帝康士坦丟Constantius駕崩,其子康士坦丁Constantine被部下擁立為帝,帝國就成為群雄割據的局面。到了311年,加列流因長期病重,就下一道諭令,寬容各地的基督徒,請他們為他禱告。312年「墨爾維安橋之役」後,康士坦丁成為帝國西部的共主;帝國東部則是理吉尼Licinius大權在握。313年,兩雄會面於義大利的米蘭,共同頒布了「米蘭諭令」,准許基督徒享有完全的自由,逼迫終告停止。
推薦閱讀:
※「寺廟」與「教會」——佛耶制度比較論
※【聖經講解】《啟示錄》的七教會——以弗所教會
※為什麼教會有那麼多宗派?教會中又有那麼多職分?
※教會的醫治事工
※幾分鐘的教會你如何開好網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