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治胃脘痛2011-05-16 21:46(抄錄)經方——半夏瀉心湯治慢性胃炎講解

半夏瀉心湯治胃脘痛2011-05-16 21:46

(抄錄)經方——半夏瀉心湯治慢性胃炎講解

錄自《名中醫治脾胃科絕技良方》

加減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

許多人特別是老年人有慢性胃炎,這個病的治療常可採用助經方中的「半夏瀉心湯」基本方加減治療,這裡錄下我藏書中《名中醫脾胃科絕技良方》部份內容貢獻大家 。

加減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

康相彬主任醫師,內蒙古中蒙醫醫院付院長 ,內蒙古中蒙研究所付所長 ,全國中醫內科學會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1996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定為第二批全國500名中醫藥專家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擅長治療脾胃病、肝膽病、功能失調性疾病等疑難雜病。在治療慢性胃炎上有獨到的見解,從慢性胃炎的生理、病理出發,化裁半夏瀉心湯,在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絕妙技法]黃帝內經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若想有效地治療慢性胃炎,一定要抓住慢性胃炎的發病機理 。康老認為 :由於

脾與胃在在生理上相反相成和病理上互相影響,因此脾胃病最常見寒熱錯雜、虛實互見、升降失調的病理變化 。而半夏瀉心湯即是以寒熱並治、補虛瀉實、調節升降為主要治則的經典方劑

。康老一方面從經方出發,結合臨床實踐對經方加減化裁,使經方發揚光大;另一方面,應用現代醫學的方法和手段,制定明確的療效標準,更能讓新組方的療效被業界同行所認可 。[常用方葯]半夏瀉心湯:原方組方:半夏半升、黃芩、乾薑、人蔘、灸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康老組方:半夏15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吳萸3——10克,党參10克,甘草6——15克方義:加減半夏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原方去乾薑、大棗,加吳萸。半夏瀉心湯以寒熱並用、辛開苦降為治療大法,始見於《傷寒論》治小柴胡湯誤下成痞者:又在〈金匱要略,嘔吐噦下

利病篇 》治療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重在調和中焦脾胃。經過以上調整,加減瀉心湯的方義即:以黃芩,黃連之苦寒泄除其熱,其中黃連配吳萸又具疏肝泄熱之效;吳萸半

夏之辛溫開結散其寒,並有降逆下氣之功;党參、甘草甘溫益氣補其虛。六味相配,寒熱並用、苦降辛開、補氣和中。在原方基礎上增其不足,減去有餘。組方思路:康老應用半夏瀉心湯,常於原方去乾薑、大棗、加吳株萸,形成其獨特的「加減半夏瀉心湯」。其組方思路為甘姜、吳株萸同為辛溫里葯,皆歸脾、胃經。因此以吳株萸易乾薑、配半夏,完全可以起到乾薑配半夏的辛溫開結散寒之功效;而吳萸又有疏肝下氣的作用,最適宜脾胃寒熱錯雜證兼有肝氣怫鬱、鬱火犯胃之證。亦即吳株萸,黃連的「左金」之意;再者,吳萸的溫中下氣作用,使其具備治療嘔吐吞酸這些常見的脾胃病癥狀的功效。吳萸的後兩個作用,都是乾薑所不具備的。如此易一葯而起三效,實為配伍之妙對。大棗甘溫,雖能補氣,但有助濕生熱,令人中滿「之弊。而」痞「是半夏瀉心湯主治三大癥狀之一。因此康老在加減半夏瀉心湯中不用大棗 ,是顧慮其膩礙脾胃,易引起中焦氣機雍滯、痞滿癥狀加重。在半夏瀉心湯中,大棗是與參、草相配而益氣補虛的,,但康老多年的臨床經驗是:僅以參草完全可以起到很好的益氣補虛作用。若脾氣虛甚,還可以加苓、術、芪。而大棗補氣力弱,又有中滿之弊,故棄之不用。康老治療脾胃證,多在」加減瀉心湯「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症、舌、脈,辨證加減:(1)寒多熱少:病熱纏綿,得熱則舒、口淡不渴,苔白,脈沉者,加重吳萸用量。(2)熱多寒少:病勢急迫,渴喜冷飲,苔黃,脈數者,加重黃連、黃芩用量。(3)脾氣虛甚:進食較前明顯減少,或食入不化,大便溏薄者,加獲苓、白朮、黃芪。(4)挾濕者,加陳皮、佩蘭;兼氣滯者加柴胡、香附、白芍;兼血瘀者加莪術、川芎、三七粉。(5)從癥狀上說,嘔吐重,加生薑;痞滿甚,加枳殼、炒檳榔;脘痛明顯,加元胡、川楝子;噯氣,加菖蒲、鬱金(抄錄者認為加七葉一支花或刀豆子更佳);胃灼或泛酸加大貝母,瓦楞子、甘草用量;胃脘有振水音、腸鳴,加獲苓 、白朮、桂枝;納差厭食加焦三仙、炒內金;腹痛泄瀉,加白芍,炒白朮、陳皮;便溏 ,加炒白朮、炒山藥、炒扁豆;腹痛,加白芍、木香、元胡;大便不爽加薤白、木香;便秘,加川軍,若年老體弱者,加肉蓯蓉。[驗案賞析]案1:楊某,男性,42歲;初診日期:1997 年5月23日。1982 年秋季因飲食不節致胃病初次發作。於當地衛生院治療,服胃舒平1 周后癥狀緩解,即不再繼續服藥。此後胃病反覆發作,每遇飲食不節、受寒及勞累後加重。自服胃舒平、甲氰咪胍有效。就診前一周,再因飲食不節,胃痛加重 。做胃鏡檢查診斷:(1)疣狀胃炎;(2)十二指腸球部潰瘍(AI);(3)幽門螺桿菌快速試驗強陽性。就診時胃脘脹滿疼痛,食生冷後加重。伴噯氣、納差、口苦,滿而不喜飲,多飲則胃脘飽脹。大便乾燥,小便黃;舌質暗紅、舌苔黃膩,舌下絡脈青紫,脈弦滑。康老辨治:濕熱中阻,脾胃失調 ,兼有血瘀。加減半夏瀉心湯加味,處方:半夏15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吳萸10克,党參10克,獲苓 10克,川芎10克,莪術10克,三七粉3克(沖服)麥冬12 克,半枝蓮15克,炒內金15克,焦三仙各15克,陳皮10克,菖蒲10克,甘草10克。每日一劑 共服三劑 。胃脘脹滿疼痛即明顯好轉。繼以此方加減,主方是加減半夏瀉心湯:半夏15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吳萸3——10克,党參10克,甘草6——15克。加減:寒甚者重用吳萸、加乾薑;熱甚者減吳萸量,重用芩、連;濕重者加蒼朮、獲苓、陳皮;氣滯明顯 ,痞滿甚者加厚朴、枳殼、炒檳榔;噯氣明顯加菖蒲、鬱金;胃灼泛酸者加貝母、瓦楞子或加大甘草用量;血瘀甚者加川芎、莪術;納差者加焦三仙、雞內金。前後共服21劑 ,諸症消失,精神轉佳,納食增加。胃鏡複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癒合(S2),原胃炎癥狀明顯減輕,幽門螺桿菌快速試驗轉陰。案2:劉某,男58歲。因胃脘痞滿,疼痛五年,加重一個月就診。胃鏡示:慢性淺表、萎縮、疼痛,伴泛酸、嘈雜、納差,口乾不欲飲,舌質暗苔白膩,脈弦滑。康老綜合脈症辨為脾胃失和,濕熱中阻,氣滯血瘀。治以辛開苦降,調和脾胃,方用加減半夏瀉心湯。處方:半夏15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吳萸10克,川芎10克,莪術10克,三七粉5克(沖),蒼朮12克,獲苓15克,陳皮15克,党參10克,川 朴10克,焦三仙各15克。隨證加減一月余,癥狀悉除,3個月後複查胃鏡及病理活檢結果均示:慢性淺表性胃炎(輕度)。為鞏固療效又進數劑,隨訪一年未見反覆。

[按語]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本為治小柴胡湯證誤下而成之痞證。後世醫家廣泛用於脾胃功能紊亂陰陽失調,上下不通,阻礙氣機升降而成的痞證。原方立意在寒熱同施,辛開苦降,調和脾胃。康老遵古方之構思,而不拘泥於原方組成 ,集多年臨床用藥經驗,在基本方中以吳萸代乾薑,既可助半夏辛開散結,辛溫祛寒,又可使吳萸配黃連達到金丸之功,同時棄大棗不用,以防中滿,調補脾胃全在党參、甘草,並提出重用甘草兼可制酸。在隨證加減中一方面以辨證為主,另一方面注重現代藥理作用。所以運用本方辨治胃病不但改善了臨床癥狀,也有效地抑殺了幽門桿菌感染,促進了胃粘膜局部血液循環,從而取得了癥候和胃鏡下雙重療效。

推薦閱讀:

慢性腰肌勞損的推拿按摩
慢性咽炎小常識和小方子
小兒急慢性驚風療法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早期信號
第三章:一切慢性病都可以用推腹法去解決

TAG:慢性 | 胃炎 | 慢性胃炎 |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