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由陸軍剿滅的海寇——大明水師的衰落 

明代最讓人困惑的一個矛盾是,一方面航海成就震古爍今,空前絕後,另一方面卻被一些小小的海寇騷擾得狼狽不堪。從明初直到明末,斷斷續續,東南沿海倭患持續兩百多年。倭亂並非心腹大患,只能算癬疥之疾,但是纏身日久,也讓一個大帝國顏面盡失。我們則可以從中窺測明朝海禁政策帶來的後果。

明初便有倭患。明太祖曾遣使日本,要求對方前來朝貢,並約束倭兵越海來中國騷擾,日本方面毫不理會。太祖威脅說:「今吾與日本止隔滄溟,順風揚帆止五日夜而耳。」也許朱元璋想起元朝遠征日本的敗績,最後還是忍下這口氣,寧願耗費巨萬,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多建衛所,嚴防死守。明以前的史料里沒有「海防」一詞,古代中國的威脅始終在北方,為了防禦倭寇,明人開始談論海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所謂倭患,也是筆糊塗賬,從前我們說倭寇是「日本武裝侵略集團對中國沿海的破壞和掠奪」,但是,當時的《籌海圖編》「敘寇源」部分就指出:「今之海寇,動輒數萬,皆託言倭奴,而其實出於日本者不下數千,其餘皆中國之赤子無賴入而附之耳。大略福建漳郡居其大半,而寧紹往往亦有之,夫豈盡倭也。」有人估計日本海盜頂多佔三成,倭寇中的領袖和主要成員都是中國人,「假倭為寇」而已。即使真正的倭寇,也沒有官方背景,而是來自九州的貧困邊民,缺錢少船,只能算中國海盜的僱傭軍。

海盜的對手是水師。說起大明水師,那可是曾經隨同鄭和下西洋的水軍,世界上第一支遠洋艦隊,裝備有當時最先進的福船(一種誕生於福建沿海的優良海船船型,底尖上闊,首尾翹起)。15世紀中期,倭患暫歇,蒙古部落俘獲了明朝皇帝並直逼京城,北方邊塞吃緊,海防廢弛。嘉靖年間倭患復起,愈演愈烈,賦閑已久的明朝水師束手無策,還要招募漁船來巡防。《明史》描述說:「迨承平久,船敝伍虛。及遇警,乃募漁船以資哨守。兵非素練,船非專業,見寇舶至,輒望風逃匿,而上又無統率御之。以故賊帆所指,無不殘破。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汪直(即王直)勾諸倭大舉入寇,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

倭寇不過一些嘯聚島嶼的海盜團伙,烏合之眾,但動輒「連艦數百」,攻城略地,可見明朝廷已無海上控制權。當務之急,顯然是造船鑄炮,恢復水師的光榮,與倭寇外海決戰,以免戰火殃及內地。抗倭名將俞大猷正是這樣建議的:「賊由海來,當以海舟破之,若我專備於陸,賊舟舍此擊彼,我不勝其備,賊不勝其擊,逸在彼而勞在我,非計也。」楊博也認為平倭長策,最好是邀擊于海中,他批評海岸防守是「棄門戶而守堂室」。但是反對的聲音也不小,更有人抨擊將官力主海戰是因為易於躲閃,好推諉責任。最後,「固海岸」、「嚴城守」的海岸防守派佔了上風,到處修城築寨,準備殲敵於陸地。

讀靖倭史料,有一點大出我的意外。那些海盜其實最怕水戰,官兵則懼怕陸戰。……

王直死後,倭患愈烈,才有戚繼光練新軍之事。戚家軍雖然也有水師,但最終平息倭亂,主要還是依賴陸軍在粵閩浙地區來回奔波。1562年冬,倭寇攻陷興化府城,天下震動。福建巡撫譚綸等向朝廷建議局部開放海禁,他引一句民諺說:「弊源如鼠穴,也須留一個;若還都塞了,好處俱穿破。」1567年,朝廷開放漳州月港,准許商民前往東西二洋貿易(日本除外)。默默無聞的月港,一變而成為明末海外交通貿易的中心,商舶百貨叢集。自從有了月港這個「老鼠洞」,海寇紛紛變成合法的海商,倭患便逐漸平息。戚繼光撿了個現成便宜,宣稱蕩平倭亂都是戚家軍的功勞。

一個曾經擁有全球最強大艦隊的帝國,卻被層出不窮的小海盜騷擾了兩百多年,最後由陸軍收拾殘局,實在是一種嘲諷。歸根結底,這是海禁的惡果。海禁使得維持一支強大的水師十分奢侈;同時,海禁迫使眾多走投無路的沿海居民鋌而走險,從事走私貿易,造出一批批新海寇。海禁沒有使海洋更安全,反而因為逼良為盜,變得更加兇險。(撰文/蕭春雷?節選自《中國國家地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推薦閱讀:

陸軍第十七師抗日晉東南各戰役陣亡烈士紀念碑
中國陸軍兵種規模排名?
世界陸軍武器裝備未來將如何發展?
日本陸軍最恨的死敵 一出場就被打死5千人
納粹元帥:剛升元帥即被俘的——陸軍元帥保盧斯

TAG: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