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和熊掌的困境
鮑勃·迪倫不去領獎,卻要獎金。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會不會感到一點不舒服?此前他們斥責這個當紅的搖滾歌手「粗魯、無禮」,在世界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宣布後遲遲不做回應,在這麼巨大的榮譽面前表現得太過倨傲。據說這位歌星已經做出了回答,他認為自己就是一名歌手,如果不是因搖滾成名,他的詩可能不會有人理睬。這話頗有些藐視諾獎的意味,但也許道出了實情。在他眼裡,格萊美獎比諾獎更重要。格萊美獎是大眾娛樂的風向標,為獲獎者帶來豐厚的商業回報和社會回報,諾獎只是小圈子的自娛自樂罷了。雖然這有傷瑞典學院老先生們的自尊,但這是21世紀文化的現實。美國學者詹明信把這種現象稱為「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按照這個邏輯,文化價值應當與它帶來的財富價值相匹配。《哈利·波特》能讓全球商界和青少年瘋狂,難道它的效應勝過諾貝爾獎?
鮑勃·迪倫使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八卦新聞,既標榜了藝術家個人的價值取向,也顯露出諾貝爾文學評獎的尷尬。諾貝爾文學獎既然想要堅守清高,那又何必把獎項頒給搖滾歌手?即使他的詩歌確實寫得很好,可與那些以文學為生命、孜孜矻矻在文學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作家、詩人相比,它真的公平嗎?他真的是今年文學獎唯一、最好的選項嗎?世界上真的沒有比鮑勃·迪倫寫得更好的人了嗎?
其實,諾貝爾文學獎對文學邊界的認識常有令人困惑的案例。比如,195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丘吉爾,英國首相因為一篇二戰的演講成為世界傑出的文學家,能令後人信服嗎?至於之前的羅素、柏格森,主要成就也並不在文學方面,相信比他們更文學的大有人在。
諾貝爾文學獎表現出的搖擺,正說明當代作家一直要面對的問題:是社會關懷還是個體關懷?是追隨潮流還是堅守小眾?商業價值與精神價值,哪個更重要?文學的藝術性與社會性、大眾性應該以何種方式貫通融合?魚和熊掌,能兼得嗎?鮑勃·迪倫兼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卻未必能兼得。因為這個困境就是文學本身的困境,作家的困境,藝術的未來的困境。毋寧說,文學就是在這困境中發展,前行。
推薦閱讀:
※如何走出民族劃分的困境——曹興
※尋根.破象 --從困境中解脫
※英國「獨狼式」恐襲凸顯歐洲反恐困境
※伊朗三面「突圍」能否改變困境?
※文化研究中的假命題與文化研究困境(續前)
TAG: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