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給每一個孩子獨一無二的愛

給每一個孩子獨一無二的愛2015-10-14 13:47:35 來源:南都周刊(廣州)記者_郭麗萍 發自福州 攝影_黃啟鵬

四月天里的一個周末,林曉雲在花學園開了個講座。寬敞的音樂教室中央擺了三排木質的兒童靠背椅,來者們排排坐定。他們時而歡笑時而落淚,正如這個講座主題及其現實帶給人們的情感體驗:手足情深與手足競爭。

為了互動充分,比較理想的規模是15人左右,但人數超出了林曉雲的預期。這些年輕的父母們,有剛生完二胎的,老二還在門外爺爺奶奶的懷裡;有挺著大肚子的,老大已經是花學園的一員;還有正在計劃但左右徘徊下定不了決心的……他們都有著同樣的焦慮、困惑甚至挫敗,二胎到底該怎樣養才好?

中國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三十多年,當二胎政策的閘門逐步放開之後,多數獨生子女出身的這一代年輕父母們開始養育兩個孩子的時候,他們會發現:老一輩人的傳統經驗不可取,多子女教養似乎成了一門在江湖上失傳多年的技藝。

林曉雲有著「二胎正能量」之稱。她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創辦了探索幼兒新教育的「花學園」,更是兩位小千金的媽媽。當別人問最近在做什麼,她的回答簡潔利落:我在帶孩子。這位比其他父母早一步在二胎教養上摸索出一條生路的二胎媽媽,在經歷了起初的倉皇無措之後,已經開始漸漸享受「勝利成果」。老大徐子曰五歲多個性十足,老二徐之言3歲呆萌可人,兩位小姐妹相親相愛。

「手足情深與手足競爭,正如中國的太極,黑與白、正與負,從來都是相伴相生,互為存在的。尋求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孩子,是手足競爭的本質。」林曉雲說。「我只是學會了一件事,當這種競爭出現的時候,自然地處理掉就好了。」

「我不喜歡妹妹,妹妹奪走了媽媽給我的愛。」

在講座上,二胎媽媽們輪流訴說著各自的二胎故事,有的不時哽咽落淚:

「女兒兩周歲,兒子7個月。晚上兒子喝奶跟我睡,但一到睡覺的點,老大來找我,別人她誰都不要。我先把小的喂好,交給家裡其他人,再把老大哄睡了陪老二睡。有時候大的還沒睡著,小的就已經醒了。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兩個孩子一起哭,其他人都沒辦法在旁邊站著看,誰都沒辦法……」

「我懷女兒的時候,肚子很大抱不了老大,一直到現在,他畫的畫里都是媽媽不抱他,媽媽只愛妹妹。這段時間老大對老二有暴力傾向,爭玩具的時候,會抓他妹妹。這學期幼兒園老師一直跟我反映兒子害羞、不自信。我很焦慮也很害怕,是不是真的偏心了?……」

「我兒子三歲,女兒八個月。坐月子的時候,把兒子送去了隔壁小區的爺爺奶奶家。現在我工作辭了,兒子一刻都不離開我,上幼兒園一個多月,老是哭,每天要我陪他。女兒給爺爺奶奶帶,我天天覺得愧對我女兒。我覺得自己有點抑鬱了,一無是處……」

林曉雲拖了把凳子靜靜地坐著、聽著,這些五花八門的二胎經歷對她而言再熟悉不過,因為她自己也曾這麼一路走來。

撇開政策、人力、財力,僅從情感而言,一胎好,還是多子女好,無論是從子女角度出發,還是父母角度出發,在街上拉住100個人,估計會得到100個答案。比如,林曉雲的弟媳是獨生女,就會傾向於只要一個孩子,她的孩子也會說不要弟弟妹妹。而林曉雲和先生則很早就做好了生兩個孩子的計劃。

而早在結婚前後,那些「計劃生育」的第一批經歷者就常跟她念叨一胎的不好。獨生子女上了高中或大學開始覺得中年孤獨的人,後悔當初因為政策的問題沒有生兩個孩子;上了年歲的人則感慨,將來老了病了,孩子沒有人可以商量很可憐。

最終下定決心生老二是在老大徐子曰一歲多的時候。像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一樣,子曰一人在客廳茶几旁,身旁圍坐著另個世界的龐大生物:爸爸、媽媽、外公、保姆。林曉雲忽然不知道該怎麼和女兒玩,她心裡一沉:天哪,如果漫長的歲月,孩子都要和年齡差距這麼大的成人相處,是多麼孤獨的一件事。因為成長於一個多子女家庭,從小到大林曉雲的情感世界裡,兄弟姐妹都佔據著重要的分量。小時候,家住車水馬龍的國道邊上,出去玩太危險,她和妹妹、弟弟常被鎖在家裡。三個孩子相守相依,是彼此最好的玩伴。上了大學,有什麼秘密,她第一個告訴的不是父母,而是弟弟妹妹,談戀愛了,遇到困擾了,弟弟都是她最堅實的後盾。

現在,花學園的家長,超過一半已經或即將生二胎,林曉雲常在群里交流各種關於二胎的問題。「二胎之路,大概也就是先走一步的父母深一腳淺一腳的嘗試。」林曉雲開玩笑說:「都是踏著姐的『血淚史』。」

講座伊始,林曉雲讓諸位父母分享了各自二胎生養的經歷和感受,以及孩子的年齡。根據觀察和孩子的心理成長規律,林曉雲比較了不同年齡差對手足間情感的影響:間隔六七歲以上的,老大不會明確地當老二是競爭者,手足間會是更獨立的存在;最焦灼的年齡差在兩三歲,老大的自我已經形成但還沒定型,對父母的愛也不夠確認,老二的出現對老大無疑是個很大的競爭者;而間隔在兩歲以下的,差不多是同齡人,同樣有很多競爭,但跟兩三歲年齡差的競爭不一樣,因為老大的自我還沒那麼強烈。最理想的年齡差是4歲左右,老大比較容易溝通,自我意識、安全感都已建構得比較穩定,沒有很強的危機和競爭意識,會對老二表現出更多的善意,更像個真正的哥哥或姐姐。

但生孩子畢竟不像在計算機上寫代碼般可以精準設定。從家裡人力、物力、人力和孩子友誼的考慮,林曉雲當初的計劃是兩個孩子間隔3~4年。不過,子曰還不到兩歲半的時候,妹妹之言駕到,這比計劃早了一年。

子曰像是變了個孩子,叛逆、執拗,無來由地情緒大爆發。生病,不吃藥,不吃飯,用各種表現尋求媽媽的關注。連著三個月,每天早上起來大哭,還出現了很明顯的攻擊行為,咬人踢人打人……當媽的林曉雲清楚,一個是因為成長的第一個叛逆期(1.5~3歲)的到來,另一個原因是無法接受家人尤其是媽媽的關注要分給妹妹。有時候子曰半夜醒來,發現媽媽的手拉著妹妹的手,或者媽媽的臉朝著妹妹,便傷心地哭起來,覺得媽媽更愛妹妹不夠愛她。

林曉雲聽過也見過各種因為嫉妒而引發老大攻擊老二的例子,有趁爸爸媽媽不在把弟弟的臉抓花的,也有在眾目睽睽之下踹妹妹的……子曰雖然沒有攻擊妹妹,但她時不時會嘀咕:「我不喜歡妹妹,妹妹奪走了媽媽給我的愛。」年幼的她還無法理解大人深奧的解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越分享越多,那就是愛。

儘管如今被越來越多的人稱為「二胎正能量」,林曉雲承認,她並不像事後描述的那麼自信和堅定。雖然做了心理準備,但老二駕到後,她才真正體會到養兩個孩子堪比「武俠中的洗髓伐筋」。以至於別人問她要不要生二胎的時候,她一度都回答得模稜兩可。

除了子曰過山車般的情緒,為子曰辦起的花學園剛起步,恰面臨老師荒、孩子荒、生源荒各種荒,外加一份全職工作,個人時間完全喪失,蓬頭垢面、手足無措。這邊剛哄睡了老二,老大又開始鬧。左邊剛給小妹餵了飯,右邊姐姐的碗打了一地……

面對這樣一地雞毛的生活,林曉雲懷疑過自己的價值,接近崩潰過,深夜挫敗得想哭過,對孩子大吼大叫過。子曰常「討伐」:為什麼每次妹妹哭的時候你都是安慰她,我哭的時候,你都對我發脾氣?

育兒之道,以子為師,林曉雲也被兩個孩子推著成長。因為解決不了自己的心理問題和老大的情緒問題,林曉雲開始轉向研究情緒管理以及手足競爭。她後來才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其實折射出的是家長自身的問題。

子曰遺傳了媽媽的敏感和個性。有一次,林曉雲又忍不住跟子曰生氣了,子曰辯駁:「媽媽,為什麼你老是說我,不說妹妹!」林曉雲脫口而出:「因為妹妹比較小呀。」那時四歲多的子曰對於情緒管理已經比較熟悉,她並沒有因為媽媽的生氣而失去理智,而是繼續憤怒地說:「可是,我也是小孩子呀。」

之後,林曉雲專門找了一個安靜的時間,就這件事做了認真地探討:「寶貝,對不起,媽媽對你發脾氣了。媽媽沒有意識到你也是小孩子,讓你產生了不好的感受。媽媽做得不夠好。你像妹妹這麼小的時候,媽媽也幾乎都沒有生過你的氣。可是,慢慢地,你長大了,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時候,這些想法和媽媽的會有衝突,所以媽媽會生氣。但是,這是媽媽自己的問題,不是你的錯。媽媽愛你,也愛妹妹。」

「我們制定一個規則:和我在一起的時候,你只愛我一個;和妹妹在一起的時候,你只愛妹妹一個;和我和妹妹都在一起的時候,你愛我們兩個。」

多子女家庭最擔心的是什麼?手足競爭。晚上睡覺媽媽帶哪個寶睡?吃飯的時候坐在誰的身旁?下班進門先抱誰,先給誰洗澡?上學坐車誰先上車誰先下車?……這些日常的瑣碎都將可能是兩個孩子競爭的矛盾點,甚至將一家老小推入「一地雞毛」之中。

面對這種焦灼戰況,把老大寄養到親戚家,是講座內外不少二胎父母的解決方案—這是林曉雲反對的,她見過太多因此而來的悲劇。林曉雲的妹妹小時候在親戚家寄養過兩三年,至今都為父母之愛的偏頗感到委屈。「被寄養的孩子有種被拋棄感,安全感始終會不夠,回家後很難再融入得很好。」因此無論多辛苦,她都堅持把兩個孩子留在身邊自己帶。

林曉雲一度覺得公平很重要,生怕自己有所偏心。儘管生的是兩個女兒,林曉雲依舊買兩份衣服,兩份玩具。在多子女家庭中長大,她深刻感受到手足間的情深,也深諳手足間的競爭,明白手足間對父母之愛的比較與爭奪。

但絕對的公平是何其難。不僅在時間的分配上無法公平,每次孩子出現爭執的時候,公平更是難以執行,甚至有時會導致兩敗俱傷。

在準備「手足情深與手足競爭」這個講座的時間裡,子曰和之言姐妹倆大病一場—這被林曉雲列為生兩個孩子最可怕的三件事之首,也是兩個孩子搶媽媽、競爭最激烈的時候。兩個孩子出門看醫生,眼睛都盯著媽媽,3歲的妹妹不肯走,5歲的姐姐不讓媽媽抱小妹。子曰還會在心裡仔細數著:媽媽今天你已經抱妹妹四次了,你已經抱她6次了……

就在講座前一天中午,姐妹倆在家裡又「拉鋸」起來。打完吊針昏沉沉的妹妹要媽媽抱回房間睡覺,而姐姐覺得媽媽陪了妹妹一上午,哭著也要媽媽陪。幾個大人除了乾瞪眼誰都沒轍。

剛出差回來的爸爸只得用力先把哭著鬧著的妹妹抱走了,林曉雲先花了三分鐘做老大的思想工作:「是不是上午媽媽和妹妹在外面一上午,回來還抱著妹妹你心裡不舒服?」最後談判的結果是:子曰先看動畫片,媽媽去哄妹妹,一集動畫片結束後再來陪她。

理智告訴林曉雲,要想老大老二關係好,在某段時間裡須多照顧老大的情緒,多陪伴老大,老大才會覺得愛沒有失去,會更願意照顧妹妹。這一度被家裡的老人家認為是偏心。

和大部分的中國家庭一樣,隔代教育的是繞不過的問題。中國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多數很熱心幫忙帶孩子,但兩代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孩子喜歡玩水,林曉雲就把她們的袖子拉高,一玩半個小時,老人家接受不了,擔心會感冒;孩子早上有起床氣,上學磨蹭,外公外婆急得彷彿天都要塌了;孩子哭鬧,林曉雲慢慢哄,老人家則認為這樣會寵壞孩子。老大老二出現爭執,老一輩人的經驗是:大的就該讓小的。

被說多了,林曉雲也會動搖疑惑,不得不一再地向家裡的保姆求證:「我有偏心嗎?」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後,她才舒一口氣。

之言兩歲多時就已表現出各種機靈,孩子爸爸私下裡問林曉云:「你覺得兩個孩子哪個更聰明?」認識的人都知道,孩子的爸爸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外地出差,但他很愛孩子,有求必應,幾乎從來不批評她們。林曉雲當時就正色回答:「徐**同志,你仔細回頭想想,我養兩個孩子養到現在,我有沒有把兩個孩子進行過比較。我只會說這個孩子的特質是什麼,那個孩子的特質是什麼,我一定不會把兩個孩子放在同一個特質下比較。」

林曉雲常常跟其他媽媽們分享這三年她總結出的「二寶養育法則」:不比較,尤其是爸爸媽媽絕對不能比較;創造和每個寶的獨處時間,在單獨時間裡心裡只有一個寶,並充分表達愛;絕對公平做不到,孩子的性格完全不同,給每一個孩子獨一無二的愛。

每個周末,林曉雲拿出半天單獨帶子曰去看場電影,或者去上自然課。平時上學,把子曰送進教室後,林曉雲也會帶著之言在花學園的咖啡館享受半個小時的甜蜜時光。母女倆也不粘著,媽媽泡杯咖啡看看書,打掃衛生,小妹擦擦玻璃、泡泡「茶」、洗洗毛巾、喂餵魚……

有段時間,子曰很執著:媽媽,你只能愛一個孩子,你只能愛我一個!去年年底的一個晚上,她忽然說:「媽媽,我們制定一個規則,和我在一起的時候,你只愛我一個;和妹妹在一起的時候,你只愛妹妹一個;和我和妹妹都在一起的時候,你愛我們兩個。」

媽媽的愛並沒有分走,子曰能夠坦然接受這點是到了快五歲時。不久前在花學園吃飯,另一個小朋友朵朵靠過來,林曉雲就把她抱到腿上。之言嫉妒了,馬上過去扯朵朵說這是我媽媽這是我媽媽。這恰是之言出生時,子曰的感受。子曰反倒很淡定地開導妹妹:媽媽抱朵朵不等於不愛你。

「媽媽,我和妹妹手拉手,你和爸爸手拉手。」

為了讓姐姐更好地接受妹妹的存在,林曉雲曾給子曰做心理建設:「爸爸媽媽覺得你一個人太孤單了,所以生了妹妹,希望你有個伴兒。」

在一次心理課程上,一個案例在林曉雲面前聲淚俱下地傾訴心裡的煎熬:出生起就被定位為姐姐的陪伴者,卻始終得不到姐姐的愛。

林曉雲這才發現當初的解釋,是多麼不公平。難怪不管怎麼阻止或者怎麼勸說,子曰總是把妹妹當作玩具,比如去揉捏妹妹的小胖臉,妹妹哇哇哭了,又把妹妹摟過來安慰。姐姐覺得妹妹哭起來好可愛,所以喜歡作弄她。

這種狀況直到妹妹的獨立自我長成,才有所緩解。之言兩歲的時候,姐姐依然挑頭這個遊戲,「如果你不聽我的話,我就再也不做你姐姐了。」那一天,在飯桌上,妹妹沒有像往常一樣立馬繳械投降,而是清晰地說:「那我也不要做你妹妹了。」然後,姐妹倆就和解了。姐姐之後再捉弄她的時候,她已經懂得很生氣地反抗:我不是你的玩具!

所以,妹妹的出生故事描述便也改變了:姐妹是互相的陪伴者。經過日久的相處,姐妹倆已經有著旁人無法忽略的深沉感情。

子曰三歲半的時候,為了緩解她對妹妹的嫉妒,林曉雲單獨帶她去旅遊。分別一天後子曰就開始思念妹妹。林曉雲清晰地記得那個畫面,在大理的客棧里,她窩在床上昏昏欲睡,姐姐一個人坐在床沿托著腮幫,對著窗外的月亮喃喃自語哭成淚人:「妹妹,我想你了。」

姐姐有次玩得太High從鞦韆上摔了下來,哭得很傷心。妹妹看了,也哭得很傷心,一邊要找找媽媽一邊說:「我要讓媽媽來抱抱姐姐,安慰姐姐。」

妹妹躺在凳子上睡著了,姐姐會輕輕把鞋子脫了,以免腳步聲吵醒妹妹,還找個凳子坐在旁邊守著,說要看著妹妹,不讓妹妹掉下來。姐姐想買東西得不到媽媽的同意發脾氣,妹妹也會挪著小胖屁股過去抱住姐姐……

生兩個孩子,辛苦是雙倍的,幸福也是雙倍的。這些相親相愛的日常場景,讓林曉雲覺得,生了老二之後那些崩潰歲月,實在不算什麼。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已經有了一種情感,叫做—姐妹。林曉雲很確定,無論對於姐姐還是妹妹,她們的情感世界裡,都有了一種替代和補充。總有一天,當她們開始遠離父母,不管是否隔著山水萬里,在她們的心裡,互相都有一個可以分享喜樂哀愁的人,彼此間也會有很多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半年前,一家四口在樓下散步。子曰說:「媽媽,我和妹妹手拉手,你和爸爸手拉手。」於是姐妹倆在前面手拉手,林曉雲和先生在後面手拉手。

「這樣的家庭序位非常正確,夫妻一定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而姐妹倆一定是此時最親密的人。」林曉雲說,「我期待的家庭正應該是這樣,這就是我生兩個孩子的初心。」

用尊重換尊重發展每個孩子的個性

——《生命課堂》講座有感

 記得曾經看過一句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或者人,或者事。我們在保護自己最重要的東西的時候,是否想過,別人也有最重要的東西,是不是也去尊重過別人最重要的東西?」從課堂的角度來說,我們就是要去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天性,尊重學生的人格,也要尊重他們犯錯誤的權利。只有尊重,才能培育出有尊嚴的人;只有尊重,才能培養出會尊重他人的人,自己也才能得到尊重。

曾經,我想把班級里每個學生都變成優等生,後來我慢慢發現,這個初衷是好的,但結果是沒有道理的。我為什麼要把音樂家變成文學家,我又為什麼偏要把數學家變成藝術家,我固執得期望每棵小苗都長成參天大樹,可是在人生這片茂密的森林中,需要的不僅是筆直的白樺樹,挺拔的松樹,也許更需要紅灌木的點綴。我開始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不僅擁有獨一無二的外貌,更有獨一無二的靈魂和思想。理解和尊重,才是發展每個孩子的重點所在。

今天下午高艷茹主任關於《生命課堂》的講座,更引起我諸多的思考。我也一直在想,抽象的生命課堂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善學習,會生活。讓每個學生在每節課堂上感受到愛與關懷,不是冷冷的說教,不是忐忑不安的不安全感,正如一位名師所說,教育是溫暖的。是溫暖46個家庭的,不僅僅是眼神交流,更多的是生命的對話,是健康、快樂、輕鬆的生活方式的另一種延續。

站在教師的角度探索生命課堂,我以為,一方面需要教師用生命去備課(精心做好上課的各種準備,包括教學內容的內涵與外延的理解);

另一方面需要用生命去教學,也就是「生命在場」;

第三方面是用心關注、呵護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生命。

一、用生命備課,從細節做起

用生命備課,不是拼著性命去備課,真正意義上的「紅燭」和「春蠶」是不存在的,只有真正愛惜自己的生命,才能更好得服務於學生,關注學生的每一個細節,用心、認真得吃透每一篇課文,將自己融入到內容中去,挖掘出更深刻的道理和啟迪,並將其用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傳輸到學生這裡。語文教學,不是表面的文字教學,方法教學,更多的,它是一種情感教學。一篇語文課文就是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就是人生海洋中的顆顆珍珠,不停尋找,不斷擦拭,才能讓其閃光點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這就需要老師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是為什麼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老師手中,所挖掘出的亮點和側重點也就有所不同。只有不斷提高自己對文字的感悟能力,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更多的問題,同時,將這份精神大餐獻給學生。

當我們將教育置於生命中用心備課時,才會發現,原來所有知識並不只是固化在書頁間的文字元號,而是鮮活的生活。本來,所有的一切文學作品就是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的,現在,我們將課堂生活化,新鮮化,活靈活現化,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氣息,充滿青春的律動。知識是經驗的固化,但教學不能只給學生固化的經驗,而是要將知識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參與中學習。那麼,老師的備課必然會將知識與生活連接起來,尤其是與學生的生活連接起來,於是,知識就復活了。能夠將知識還原到生活中,給學生鮮活的知識,讓學生感到知識並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元號,而是來自於生活又能服務於生活,這應是生命化課堂的具體體現。

所以在備課時,我會盡最大努力讓學生感受這樣的課文就是記敘我們身邊的故事,比如《黃河大合唱》,我不僅介紹了冼星海,更重要的,認識九曲迴腸的母親河——黃河。體會黃河波濤洶湧的氣勢,理解黃河縴夫的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些,都為理解黃河大合唱的歷史作用做好了鋪墊。還有在學習《青花》一課,介紹的是景德鎮的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學生沒有真正接觸到瓷器,理所當然不會理解瓷器對我們國家的重要意義。中國,英語China瓷器的英語:china這說明瓷器就是我們中國的代表,是中國打開國門走入世界千家萬戶,走進文明歷史,走進世紀風采的一個獨特代名詞。既然景德鎮有四大名瓷,粉彩瓷,玲瓏瓷,彩釉,這些就不得不讓學生去了解了,最後讓學生明白,瓷藝能夠流傳至今,只有一個秘訣:在超越中得到傳承。了解了中國的瓷藝,作為一個中國人,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呢?

真的用心備課,會發現社會、家庭、環境等處處都是教學的資源。身邊的故事,班級里的小故事,學生的表現,都可以變成教學的資源,為我們的生命課堂再次敲響生命的鳴鐘。

無論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還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說明生活中處處都是教學資源,也說明所有知識來自於生活,又能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還能服務於生活,這是不是也是生命化課堂的具體體現?

二、真實感受生命所在

從空間上來說,教室是課堂,校園也是課堂,家庭、社會、大自然都是課堂,因為學生的學習不只發生在教室里,也發生在教室之外的其他地方。但站在教育大背景下來看課堂,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場所,更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空間的過程,是生命相互潤澤的過程。而這一切,只有生命在場才能發生。

「在場」就是存在。或許有人說,我人在教室里,怎麼能說我不在場?我們不妨這樣來分析──上課的時候,學生都安靜的坐在教室里聽講或者練習,他們是存在的。但每個坐在教室里的學生,未必都在用心聽課。我們都知道,學生上課時有心猿意馬、心不在焉的現象太正常不過了,那麼,這時雖然他人是「在場」的,但只是作為自然人的身體(物)在場,而其靈魂(神)是不在課堂現場的,即生命不在場。由此我理解,生命在場,一方面應該是老師的生命在場,不是機械的完成知識的傳輸任務,而是用心授課,讓生命完全投入課堂中和學生進行交流碰撞。包括老師對知識的敬畏和遇見新知識的那份驚喜,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未知世界的渴求與期盼,都始終洋溢在老師的臉上,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打動學生,由此激發學生對知識產生嚮往的熱情。另一方面是學生的生命在場,不是簡單的接受知識、完成作業,不是簡單的會做題考高分,而是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和老師對話和同學交流,讓潛能得到發展。這種「在場」,可以使學生願意主動將學習延伸到家庭、社會中去,主動求知探索,發現更多的知識,增長能力,讓天賦得到最大發揮。由此可見,課堂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一個動態的生命場,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豐富的過程,是一個生命不斷成長的過程,它需要師生的生命在場,而老師在其中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營造好這個動態的生命場,並由教師的生命在場引發、促動學生的生命在場,這必然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用尊重換取尊重

無論成年還是幼年,成熟還是幼稚,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老師關注或者呵護的前提應該是尊重孩子的生命成長規律,尊重生命的內在本質特徵,也就能理解孩子,在此基礎上的關注和呵護才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和引領作用,才會有對兒童的善意與憐憫、同情與接納。反過來,這份尊重,又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兒童的心靈,由此學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也關愛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師者,良師、諍友、父母也。

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小小的孩子。每個小小的孩子心裡都有一個大大的夢想。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幫他們實現這個夢想,那麼,請你,保護好這個夢想,不要破壞它,不要驚動它。我們平時教育孩子要尊重理解別人,真正的,給予孩子尊重,他們會感受到被尊重的喜悅和自豪。更好得利於教學,這難道不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嗎?

而面對著那一個個有著獨特個性和特長的學生,我們需要呵護他們的求知熱情,也要激發培養興趣愛好。不要苛求每棵小樹苗一般高,一般壯。他們有各自的追求,也許喜歡與蝴蝶為友,也許善於和清風為伴。放飛每個孩子自由的靈魂,讓他們像風箏一樣,高高地飛。線,在你的手中,放心,他們不會偏離愛的航線。

尊重學生,尊重有獨特個性的學生,也在日常的課堂中尊重每個學生。比如,提問學生之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是不是直視學生的眼睛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並予以鼓勵?在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能不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學生願意接受你的批評並自覺改正?

生命,簡簡單單兩個字,沒有人參透他的真諦。同樣的道理,生命課堂,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更是一次新的挑戰,暴風雨中,我們不是想讓海燕高傲的飛翔嗎?

生命課堂,需要的是生命的鮮血,生命的脈動,生命的顯性。讓每節課都有生命,讓每個孩子的生命因為你的課堂而找到生命存在的美好,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推薦閱讀:

飯勺面相:孩子如果是這三種嘴型,一生衣食無憂,隱藏的富貴相
注意這10個問題 孩子牙齒倍棒
怎樣激活孩子的右腦
如何做孩子喜歡的暖爸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