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曶鼎》
關於《曶鼎》---銅器考證(3) 2008-10-08 18:56閱讀: 關於《曶鼎》——銅器年代考證(3)涉及西周中期的周王年代,史籍無載。所以劉歆在《漢書·世經》中就說「自周昭王以下亡年數」。司馬遷《史記》也只有簡略的承繼關係,算是無話可說。的確是一筆糊塗賬。這裡的「糊塗」,在西周后期就已經存在,並不始於司馬遷。由於文獻缺失,我們今天主要依靠出土器物銘文來清理這筆糊塗賬,還原一個歷史的真實。前面《關於「師虎簋」》已經明確共王元年是公元前951年,「西周中期」指的就是前951年(共王元年)——前878年(厲王元年)這一段,總計73年。這其中從共王到夷王,中間還有孝王、懿王,歷代史學家依《史記》敘述作「懿王、孝王」。總之,73年中,共、孝、懿、夷,或共、懿、孝、夷,有四個周王在位,延續了73年。近代以來,出土了眾多青銅器,能有把握歸入西周中期的就不少。專題研究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文章,有盛冬鈴先生《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發表在《文史》十七輯,唐蘭先生髮表在《文物》1973年第6期的《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李學勤先生髮表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的《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吳鎮烽發表在《文物》1980年第5期的《王臣簋的出土與相關銅器的時代》,台灣《大陸雜誌》第八十五卷第二期(1992·8)發表張聞玉的《勿鼎王年考》。其中,李學勤先生用力最勤,先後有諸多文字刊發。可以說,西周中期的史實已大體明朗,「共——夷」四位周王的在位年數與王序也逐次分明。這裡,就幾件標明「元年」的銅器作些分析,糾纏不清的諸多問題似可迎刃而解。首先看看《曶鼎》。銘文載《銘文選》242,《大系錄》83。銘文分三段,前兩段分別記有曆日。首段記王命曶司卜及作牛鼎,曆日「隹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次段記小臣允的訟事,曆日「隹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第三段記匡償還所寇禾,用「昔」交代時間。王國維以為「首次兩節必為一歲中事」,郭沫若以為「首段與次段非一年事」。王國維氏定此器為西周中葉物,董作賓氏與唐蘭氏定為共王器,陳夢家氏與容庚氏定為懿王器,郭沫若氏與吳其昌氏定為孝王器。諸位大家見仁見智,都肯定在西周中期,而具體王世卻分歧很大,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郭氏在《大系》中說,「第一段有穆王大室,知必在穆王后;第二段有效父,當即效父簋之效父;第三段有匡,當即懿王時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匡卣之匡也。」這是以人名系聯來確定年代,只是材料單薄,指其大概而已,無以證成。前面討論過《師虎簋》,曆日「隹元年六月,既望甲戌」,既望十六甲戌,必六月己未朔。這是共王元年即公元前951年天象,兩者吻合。而《曶鼎》首段「隹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這兩個元年的曆日是相互排斥的。可以斷定,曶鼎的元年不是共王元年。排除了共王,就只能在孝王、懿王中考慮了。我們採用王國維氏「首次兩節必為一歲中事」,立足於元年「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考查。校比天象,曶鼎曆日與公元前916年實際天象吻合。查對張培瑜《歷表》公元前916年天象:冬至日乙丑。冬至月(子月)戊戌13h43m,丑月戊辰00h01m,寅月丁酉09h57m,卯月丙寅20h03m,辰月丙申06h41m*,巳月乙丑18h11m,午月乙未06h56m,未月甲子21h12m……四分術朔閏表,前916年:子月戊戌445,丑月戊辰4,寅月丁酉503,卯月丁卯62,辰月丙申561,巳月丙寅120,午月乙未619,未月乙丑178……實際用歷:建丑,十二月戊戌,正月戊辰,二月丁酉,三月丁卯,四月丁酉,五月丙寅,六月丙申,七月乙丑……「四月丁酉」即曶鼎「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辰在丁酉即丁酉朔,有朔日干支,既生霸十五干支不言自明。「六月丙申」,有既望十六辛亥,不書辛亥而書吉日「乙亥」。這就是曶鼎首段所載「隹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我們不妨聯繫新出元年銅器「伯呂父盨」,進一步考查。「斷代工程簡報」151期,發有李學勤先生關於「伯呂父盨」的文章。該器銘文的王年、月序、月相、干支四樣俱全,考證其具體年代是可能的。銘文所載曆日是:惟王元年六月既眚(生)霸庚戌,伯呂又(父)作旅盨。這個曆日明白無誤是作器時日,從器型學斷其大體年代是可行的。陳佩芬先生認為「此盨的形制、紋飾均屬西周晚期」,李先生以為「應排在西周中期後段」。以曆日勘比天象,西周晚期周王的元年無一可合。「排在西周中期後段」則是唯一的首選。月相定點,定於一日。既生霸為望為十五,十五庚戌,月朔為丙申。連讀是:[ ]王元年六月丙申朔,十五既生霸庚申,伯呂父作旅盨。曆日四要素俱全的銅器已有數十件,用曆日系聯,每一件銅器都不會是孤立的,都可以在具體的年代中找到它的準確位置。這就是曆日堪比天象的妙處。董作賓先生就此將銅器列入各個王世,排出共王銅器組……夷王銅器組、厲王銅器組……。得出的結論似更可信。共和元年為公元前841年,這是沒有疑義的。厲王在位三十七年,司馬遷有記載,不必推翻。厲王元年為前878年。有兩件銅器的曆日與前878年的天象吻合。師毀簋(《大系》錄98):隹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師兌簋甲(《大系》錄146):隹元年五月初吉甲寅。公元前878年實際天象:建丑,正月丁亥19h56m;二月丙辰,三月丙戌,四月乙卯,閏月乙酉,五月甲寅18h36m,六月甲申……。(標註h、m為張培瑜《中國先秦史歷表》所載,h指小時,m指分鐘。為符合天象的銅器曆日)前推,當是夷王。夷王世的銅器有:衛盉(《文物》76·5):隹三年三月既生(死)霸壬寅。兮甲盤(《大系》錄134):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諫簋(《大系》錄101):隹五年三月初吉庚寅。大師虡簋(《考古學報》56·4):正月既望甲申……隹十又二年。從夷王末年向前考察實際天象,前882年丑正月庚辰02h07m,二月己酉,三月己卯……。正月庚辰分數小,司歷定己卯。這就是《大師虡簋》曆日之所在。正月既望十六甲申,則月朔己卯。定前882年為夷王十二年的話,前889年為夷王五年。前885年天象:丑正月辛卯,二月庚申,三月庚寅03h08h,四月己未……。三月庚寅就是《兮甲盤》《諫簋》曆日之所在。兮甲盤用「既死霸」,諫簋用「初吉」,並無二致。前推,前891年當為夷王三年。前891年天象:上年當閏未閏,子正變亥正,正月癸卯,二月壬申,三月壬寅04h30m。這就是《衛盉》曆日之所在。衛盉的「既生霸」應是「既死霸」,忌「死」用「生」而已,不為誤。這就是「銅器曆日研究」中的「既生霸為既死霸例」(詳見《銅器曆日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版)。用銅器曆日勘合天象,夷王元年為前893年(魯厲公卅一年),在位十五年。往前,進入另一王世。史書記為孝王,後人多從。用銅器曆日考校,當是懿王。用曆日系聯,這一王世的銅器有:元年曶鼎、二年王臣簋、三年柞鍾、九年衛鼎、十五年大鼎、二十年休盤、二十二年庚贏鼎。庚贏鼎、休盤靠近夷王,不妨以兩器為例討論之。庚贏鼎(《大系》錄22):隹廿又二年四月既望己酉。休盤(《大系》錄143):隹廿年正月既望甲戌(壬戌)。既望己酉,則四月甲午朔;甲與壬形近,既望甲戌則己未朔;既望壬戌則丁未朔。前897年天象:建丑,正月丁未651分(戊申00h11m),二月丁丑……。前895年天象:建丑,正月乙丑,二月乙未,三月乙丑,四月甲午21h09m。其它多件懿王銅器均可如法一一勘合。得知,前895年乃懿王廿二年,夷王元年是前893年,懿王在位當是二十三年。前推,公元前899年有「天再旦於鄭」的天象,不可易。前899年合懿王十八年。古多合文,「十八」應是合文,後人誤釋為「元」,便出現「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的文字。我們確定夷王之前是懿王,當然與「天再旦於鄭」的日食天象有關。這個公元前899年日食天象「天再旦」,古人明明白白是記錄在懿王的賬上,我們就不好說前899年前後歸屬孝王。「共懿孝夷」的王序,雖有新出「來」(李學勤先生釋為「佐」)器佐證,那實在是「五世共廟制」造成的誤會。當專文解說。實際的王序是:共、孝、懿、夷。那是銅器曆日明確告訴了我們的,那也是「天再旦於鄭」的日食天象記錄明確告訴了我們的。經過曆日與天象勘合,十五年大鼎曆日合前902年天象,九年衛鼎合前908年天象,三年柞鍾合前914年天象,二年王臣簋合前915年天象,元年曶鼎合前916年天象。公元前916年實際用歷:丑正月戊辰,二月丁酉,三月丁卯,四月丁酉,五月丙寅,六月丙申……見《西周王年論稿》147-148頁。這裡的「四月丁酉」就是曶鼎的「四月辰在丁酉」。這裡的「六月丙申(朔)」就是伯呂父盨的「隹王元年六月既生霸庚戌(丙申朔)」。不難看出,伯呂父盨的曆日吻合公元前916年實際天象,這個元年的王是懿王。結論是明確的:伯呂父盨乃周懿王元年器,與曶鼎同王同年,其絕對年代是公元前916年。公元前951年(共王元年)—公元前916年(懿王元年),中間還有一個周王。其具體年代,也有西周中期若干銅器銘文給以坐實。1974年底扶風縣強家村發現銅器《師才鼎》,公認是西周中期青銅器的精品。唐蘭先生有文章考釋,認定是孝王時期的標準器。《文物》1975年8期有載。《師才鼎》銘文:「隹王八祀正月,辰在丁卯。」「辰在丁卯」即丁卯朔。將這個曆日放在前951年—前916年之間勘合,它與公元前921年天象吻合。查對張培瑜《歷表》,前921年:冬至日己亥。子月丁酉08h19m,丑月丁卯02h08m,寅月丙申16h50m,卯月丙寅04h13m……四分術朔閏表,前921年:子月丁酉101,丑月丙寅600,寅月丙申159,卯月乙丑658,辰月乙未217……實際用歷,上年當閏未閏,故建亥:正月丁卯,二月丁酉,三月丙寅,四月丙申。這個「正月丁卯」,就是《師才鼎》曆日之所在。這當然僅是孤證,還得聯繫其他銅器曆日一併考查。前推八年,當是孝王元年,即公元前928年。《考古與文物》1981年1期載有新出銅器《逆鐘》,又載《銘文選》274,又載《精華辭典》0579。銘文:「隹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既生霸十五庚申,必丙午朔。查對張培瑜《歷表》,公元前928年天象:冬至日壬戌。子月丁未14h22m,丑月丁丑07h49m,寅月丁未01h35m,卯月丙子18h38m,辰月丙午10h06m,巳月乙亥23h28m……四分術朔閏表,前928年:子月丁未890,丑月丁丑449,寅月丁未8,卯月丙子507,辰月丙午66,巳月乙亥565……實際用歷,建子:正月丁未,二月丁丑,三月丙午,四月丙子,五月丙午,六月乙亥。寅月丁未分數小,司歷定丙午朔,合朔在夜半01h35m。通過曆日系聯,元年逆鐘、元年師穎簋、四年散伯車父鼎、六年史伯碩父鼎、八年師才鼎、十二年大簋,都可歸入孝王銅器組。這是董作賓先生的銅器歸類方法,由點到線,一一貫穿起來,顯得嚴謹可信。銅器銘文告訴我們,共王之後是孝王,共、孝、懿、夷,才是真實的西周中期的王序。李學勤先生在考證《師才鼎》銘文時,發現「師才曾立於穆王之朝,且曾告王善道,對穆王有所匡正,足見穆王死時此人的年歲不能很輕,他不能活到穆王另一個兒子的第八年。」這個見解非常重要。立足於「共、懿、孝、夷」的記載,師才的年歲確實有悖人情。事實是,孝王即位在共王之後,師才生活在穆王、共王、孝王三朝,李先生的疑慮就可打消了。稍加歸納,西周中期的王序、王年就大白於天下:共王元年即公元前951年,在位23年;孝王元年即公元前928年,在位12年;懿王元年即公元前916年,在位23年;夷王元年即公元前893年,在位15年;厲王元年即公元前878年……。2008年10月8日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基本手縫知識-布料的認識-關於拼布壓線
※秘 關於艾滋病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心理學知識點 | 關於投射,這是我聽過最有趣的解釋!
※關於林清、李文成起義的幾個問題
※關於道教皈依三寶的意義
TAG:關於 |